
在西文印刷里,傳統上是不用「下劃線」這一格式的,畢竟太干擾閱讀。如果需要表示強調,可以採用更換字體(意大利體、粗體)、加大字距等其他方式。頻繁使用下劃線其實源於打字機的普及,由於無法方便地切換成意大利體,只好用下劃線標註出來,這個做法也源於西文出版界專業校對的習慣。
香港是中國一座很特殊的城市。有人說香港是消費至上,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有人說香港已死,經歷了百年風雨的香港,為什麼在今天還值得我們一去?
快節奏的嘀嘀聲催促行人的腳步,天星小輪每日繁忙穿梭在維港中,抬頭望去天空中的招牌似乎比印象中少了一些……在這些香港給遊客的刻板印象之下,我們其實還可以走得更深,去觸碰這座城市沉澱下的歷史與人文養分。
我們會在曾經熱火朝天的印刷街區了解 19 世紀中期聞名世界的「香港字」,體驗從撿字到排印的全過程;我們也會在港島街頭聆聽研究者講述招牌上書法字背後的故事,了解馳名香江的四大名家;我們會在香港視覺傳意資料館中尋寶,回顧香港視覺設計從民國至今的變遷脈絡;我們會在九龍城跟隨招牌佬一邊尋覓鬼字,一邊遠眺獅子山;我們會在地鐵里遇見港鐵宋體背後的傳奇字體設計師,與他在熟悉的街道同行;我們可以在香港墳場拓印形形色色多種文字的墓碑,也可以在南豐紗廠回味丁丁老伯留下的遺作;我們會與香港造字人相聚,了解他們的舊作品和新想法……
盲文也叫「盲字」或「點字」,由法國人路易·布萊葉 (Louis Braille) 發明。透過盲文板、盲文機、盲文打印機等在紙張上製作出不同組合的凸點而組成。
盲文的基本單位是長方形的盲符,有位置固定的六個點(稱為一「方」),每個點可以凸出或不凸出,形成 64 種可能。
中國大陸的漢語盲文以漢語拼音作為基礎,只表音,按照「聲韻調」用三方盲符拼寫。原國標規定原則上可以省略聲調,造成使用不便。2018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規範則修改了標調規則,規定了「每個音節都標調」的基本原則,再加以嚴密的聲調省寫、單字簡寫以及分詞連寫規則。
台灣的「國語盲文」以及香港的「粵語盲文」則另為類似表音但不同的系統,需要另外學習,否則摸起來會有類似於「亂碼」的感覺。
英美等實際使用的英文盲文也不是按照每個字母直接拼寫,而是「英文二級點字」,用很多代號以省時省方,比如用一個盲符 ⠮ 表示單詞 the 等。
盲文打字機的採用從紙張背面打凸點的方式,因此打字機的點位如照片中右上方所示,與實際點位鏡像相反,打字順序也是從右往左打,結束之後將紙張翻轉過來從左往右觸摸。
● 詳情請聽《字談字暢》第86期
創辦於 2000 年的 BITS 原名「曼谷國際字體排印研討會」(Bangkok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ymposium),2023 年為了擴大影響力更名為「品牌識別與字體排印研討會」(Brand Identity and Typography Symposium)。今年的 BITS 已經是第十一屆,於 2025 年 2 月13日正式開幕。The Type 成員抵達安全的曼谷,深度參與各項活動並從前方為大家帶來最新鮮的現場報道。
身為一名字體排印愛好者,你怎能沒去過意大利?
說起意大利的當代字體設計,你可能了解不多,但相信你一定知道西文字體中一些與意大利有關的名詞,比如所有字體愛好者此生都必去朝拜的圖拉真柱上的羅馬體、真·意大利體 Italics、今天的中國汽車廠家依舊中意的 Eurostile、經典時尚的 Bodoni……
在這片延續了古希臘文明、輝煌了拜占庭與巴洛克、孕育了文藝復興和早期金屬活字印刷工業、引領着全球家居設計與時尚的亞平寧半島上,對字體排印的雕琢與創新也始終沒有停歇。2024 年,讓我們重新出發,貫穿古今,縱橫意大利,看看古人們在大理石和羊皮紙上留下的字跡,觸摸金屬活字帶來的時光印跡,感受意大利當代生活中的字體文化。
意大利有太多精彩的城市和看點,在精挑細選、忍痛割愛之後,我們選定了都靈、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這五大城市及周邊區域,作為 TypeTour Italy 的第一回行程目的地。我們會和意大利人一樣,以高鐵為主要交通工具在城際間穿梭,不僅因為這樣可以快速準點地直達不同城市的中心(歐洲的火車站跟中國很不一樣,往往規劃建造在城市的中心而不是郊區),更因為意大利鐵路系統的導視設計,出自設計了紐約地鐵導視系統的著名設計師 Massimo Vignelli 和 Bob Noorda 之手。
本期節目將為大家播報近期值得關注的新聞,以及部分聽眾反饋。特別地,今天還將與大家分享兩封特殊的來信——本台的十周年特別徵文。
徵文活動持續進行中。歡迎以「我與字談字暢」或「假如沒有字談字暢」或其他任意主題投稿,來函請寄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