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Show文解字:上下左右下劃線

在西文印刷里,傳統上是不用「下劃線」這一格式的,畢竟太干擾閱讀。如果需要表示強調,可以採用更換字體(意大利體、粗體)、加大字距等其他方式。頻繁使用下劃線其實源於打字機的普及,由於無法方便地切換成意大利體,只好用下劃線標註出來,這個做法也源於西文出版界專業校對的習慣。

Show文解字:康熙怎麼又來了

微博曾出現過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微博話題」,而實際上是其中一個話題里的漢字錯用了康熙部首。這樣的文本內容,如果遇到不支持康熙部首的字體,系統會回退到用默認字體顯示,突出了字形的不一致,讓用戶察覺。其實,這些康熙部首都是「兼容字符」,能不用就不用,更不應該用其去代替正常的漢字。

TypeTour HK 2025 香港行招募

香港是中國一座很特殊的城市。有人說香港是消費至上,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有人說香港已死,經歷了百年風雨的香港,為什麼在今天還值得我們一去?

快節奏的嘀嘀聲催促行人的腳步,天星小輪每日繁忙穿梭在維港中,抬頭望去天空中的招牌似乎比印象中少了一些……在這些香港給遊客的刻板印象之下,我們其實還可以走得更深,去觸碰這座城市沉澱下的歷史與人文養分。

我們會在曾經熱火朝天的印刷街區了解 19 世紀中期聞名世界的「香港字」,體驗從撿字到排印的全過程;我們也會在港島街頭聆聽研究者講述招牌上書法字背後的故事,了解馳名香江的四大名家;我們會在香港視覺傳意資料館中尋寶,回顧香港視覺設計從民國至今的變遷脈絡;我們會在九龍城跟隨招牌佬一邊尋覓鬼字,一邊遠眺獅子山;我們會在地鐵里遇見港鐵宋體背後的傳奇字體設計師,與他在熟悉的街道同行;我們可以在香港墳場拓印形形色色多種文字的墓碑,也可以在南豐紗廠回味丁丁老伯留下的遺作;我們會與香港造字人相聚,了解他們的舊作品和新想法……

Show文解字:盲文是怎麼回事

盲文也叫「盲字」或「點字」,由法國人路易·布萊葉 (Louis Braille) 發明。透過盲文板、盲文機、盲文打印機等在紙張上製作出不同組合的凸點而組成。

盲文的基本單位是長方形的盲符,有位置固定的六個點(稱為一「方」),每個點可以凸出或不凸出,形成 64 種可能。

中國大陸的漢語盲文以漢語拼音作為基礎,只表音,按照「聲韻調」用三方盲符拼寫。原國標規定原則上可以省略聲調,造成使用不便。2018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規範則修改了標調規則,規定了「每個音節都標調」的基本原則,再加以嚴密的聲調省寫、單字簡寫以及分詞連寫規則。

台灣的「國語盲文」以及香港的「粵語盲文」則另為類似表音但不同的系統,需要另外學習,否則摸起來會有類似於「亂碼」的感覺。

英美等實際使用的英文盲文也不是按照每個字母直接拼寫,而是「英文二級點字」,用很多代號以省時省方,比如用一個盲符 ⠮ 表示單詞 the 等。

盲文打字機的採用從紙張背面打凸點的方式,因此打字機的點位如照片中右上方所示,與實際點位鏡像相反,打字順序也是從右往左打,結束之後將紙張翻轉過來從左往右觸摸。

● 詳情請聽《字談字暢》第86期

Show文解字:高速路牌字有講究

「Show文解字」是 The Type 去年在社交媒體推出的短小知識系列,現在網站同步發布,以饗有不同需求的讀者。

當您在高速公路上看路標時,能看清一閃而過的路名嗎?在多霧天氣或近視的情況下,能識別上面的文字嗎?高速公路路標字體雖然可以平淡無奇,但卻至關重要,必須讓駕駛員迅速識別信息,明確方向。

曼谷 BITS 2025

創辦於 2000 年的 BITS 原名「曼谷國際字體排印研討會」(Bangkok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ymposium),2023 年為了擴大影響力更名為「品牌識別與字體排印研討會」(Brand Identity and Typography Symposium)。今年的 BITS 已經是第十一屆,於 2025 年 2 月13日正式開幕。The Type 成員抵達安全的曼谷,深度參與各項活動並從前方為大家帶來最新鮮的現場報道。

本次大會現場報道由 厲致謙、梁卓毅、劉峰、Keyun Wang、Eric 撰稿。

新版《中文排版需求》:結構的統一與未來的可能性

2024 年年底,萬維網聯盟(W3C)發布了新版《中文排版需求》(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簡稱 CLReq)。自 2015 年初稿發布以來,這份文檔第一次經歷了重大結構調整。新發布的版本與萬維網聯盟其他語言/文字的排版需求文檔(如阿拉伯字母蒙古文)的結構保持一致,希望為開發者、設計師和技術標準的編輯提供更加高效和清晰的參考。這個變化也加強了《中文排版需求》作為全球化排版標準一部分的定位。

試賣:The Type 官方紀念 T 恤

我們在七年後再次出 T。本次紀念 T 恤仍然是經典黑色配前胸白色 logo,但後背中間印有《字談字暢》「字」特別版鉛字標誌,以及不能少了的經典黃色袖標。

感謝布里斯班!

2024 年 4 月 16 至 20 日,國際字體協會(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的年度大會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主會場為布里斯班會展中心、工作坊的分會場為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藝術學院。這也是 ATypI 年度大會首次在大洋洲舉行。

TypeTour 回歸:Italy 2024 開始招募

身為一名字體排印愛好者,你怎能沒去過意大利?

說起意大利的當代字體設計,你可能了解不多,但相信你一定知道西文字體中一些與意大利有關的名詞,比如所有字體愛好者此生都必去朝拜的圖拉真柱上的羅馬體、真·意大利體 Italics、今天的中國汽車廠家依舊中意的 Eurostile、經典時尚的 Bodoni……

在這片延續了古希臘文明、輝煌了拜占庭與巴洛克、孕育了文藝復興和早期金屬活字印刷工業、引領着全球家居設計與時尚的亞平寧半島上,對字體排印的雕琢與創新也始終沒有停歇。2024 年,讓我們重新出發,貫穿古今,縱橫意大利,看看古人們在大理石和羊皮紙上留下的字跡,觸摸金屬活字帶來的時光印跡,感受意大利當代生活中的字體文化。

意大利有太多精彩的城市和看點,在精挑細選、忍痛割愛之後,我們選定了都靈、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這五大城市及周邊區域,作為 TypeTour Italy 的第一回行程目的地。我們會和意大利人一樣,以高鐵為主要交通工具在城際間穿梭,不僅因為這樣可以快速準點地直達不同城市的中心(歐洲的火車站跟中國很不一樣,往往規劃建造在城市的中心而不是郊區),更因為意大利鐵路系統的導視設計,出自設計了紐約地鐵導視系統的著名設計師 Massimo Vignelli 和 Bob Noorda 之手。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253:你對小學課本還有印象嗎

初、中等教育所使用的教科書,對於字體或排版有怎樣的要求或標準?——本期節目源自一位聽眾的來信。我們將結合國標文件,以及台灣、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各地的規範及實踐,與大家分享教科書中的中文字體排印準則。

字談字暢 252:「等二十周年我都要退休了」

本期節目將為大家播報近期值得關注的新聞,以及部分聽眾反饋。特別地,今天還將與大家分享兩封特殊的來信——本台的十周年特別徵文。

徵文活動持續進行中。歡迎以「我與字談字暢」或「假如沒有字談字暢」或其他任意主題投稿,來函請寄 [email protected]

字談字暢 251:「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冷了」

二月中旬,BITS 11 在泰國曼谷舉辦。Eric 和我們的兩位老朋友厲致謙、陶帝到場參與了活動。本期節目將於大家分享 BITS 活動現場的見聞及親身參與的感受。

字談字暢 250:增補修訂傳心意

時隔八年,《西文排版(增補修訂版)》的簡體中文譯本付梓。此版由主播 Eric 同時負責翻譯及內文排版。

本期節目,我們特別請到本書編輯許夢蕾,與大家分享「增補修訂版」在翻譯、編輯、設計流程中的幕後趣事。

字談字暢 249:左右夾擊雙面裝

今天的主題源自一封聽眾來信。我們將圍繞中文排版的「雙面裝」工藝,討論專名號、行間書名號及其他行間標點的排版方式,以及基於當下排版技術的運用及實現。

字談字暢 248: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1 月 28 日又一個星期二,甲辰年除夕。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本期節目,我們將回顧近期值得關注的出版物、字體設計作品及線下活動。希望《字談字暢》在新年中能繼續陪伴每一位聽眾。

字談字暢 247:「我們可以再哭一把」

2024 年終,W3C 發布了新版《中文排版需求》。這是該文檔自發布以來,首次經歷的大幅度結構調整。

2025 年伊始,我們有幸請到 W3C 國際化工作負責人、《中文排版需求》編輯薛富僑,向我們介紹文檔的更新進展及邏輯框架;同時,也與我們分享 W3C 國際化工作的細節與願景。

字談字暢 246:「最好能包圍一下拉丁」

《復刻字體設計》付梓,基於原著編譯,並擴增中文字體復刻設計的討論。今天的節目,特別邀來兩位主創——編者陳渚、譯者何詩暘——與我們分享本書翻譯、製作的幕後故事。

《復刻字體設計》正在預售中

字談字暢 245:不得不說的秘密

IBM Plex Sans 字體家族的簡體中文版,歷時三年終於問世。主播 Eric 作為字體設計團隊的成員,參與本項目的設計開發。今天的節目,將基於一些可公開的信息,向大家介紹這款字體的概貌和細節。

字談字暢 244:百年照排光與影

一個世紀前,日文照排技術專利問世,拉開了東亞照相排版技術發展的帷幕。本期節目,我們以日文手動照排機為始,回顧照相排版技術的代際與發展路徑,辨析關於照排系統及相關字體技術的認知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