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日文支持的下一步工作

縦中橫
《日文排版需求》的紙質版厚達 400 頁

本文是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 W3C)國際化工作組(i18n WG)組長 Richard Ishida 先生在 2017 年 3 月 17 日在日本電子出版協會(JEPA)舉辦的講座「《日文排版需求》的今天和明天,以及 CSS 日文排版」上通過 Skype 用英文發表的演講。雖然此演講是面向日本聽眾講解關於《日文排版需求》的內容,但考慮到該文檔在 W3C 國際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對《中文排版需求》有重要影響,這場講座的內容對於中文社區也非常有意義。正如日本電子出版協會 CTO 村田真先生所說:「W3C 標準不是坐等着讓誰做給我們的,而是靠大家的力量一起做出來的!」作為《中文排版需求》編輯之一,筆者經授權在此提供翻譯版本,目的是希望讓中文社區了解日文以及其他文種國際化工作的動態,認識到中文排版需求與日文工作的差距,呼籲中文社區有所思考並積極行動起來,為更豐富的中文電子環境做出貢獻。

作者 / Author: Richard Ishida

原題 / Original Title: Next steps for Japanese script support

授權翻譯 / Translation with permission: Eric LiuOriginal English Text Copyright © 2017 W3C® (MIT, ERCIM, Keio, Beihang), All Rights Reserved. W3C liability, trademark, document use and software licensing rules apply. This translation has not been reviewed by W3C.

正如大家所知,作為日本多名字體排印專家多年來活動的成果,《日文排版需求》(Requirements for Japanese Text Layout, JLReq)文檔最新版已於 2012 年 4 月發布。雖然其中的很多需求最初均來自書籍出版的使用案例,但大多數需求仍然與 Web 網頁,尤其是網絡上的電子書和其他分頁格式密切相關。這份文檔一直是 W3C 標準、網頁以及電子書開發者非常有用的需求來源。

短報:《紐約時報》改版 A2–3 版

圖:Co.Design

2017 年 3 月 2 日的《紐約時報》紙質版推出了全新設計改版後的 A2–3 版。

重新設計後的兩版不僅囊括了聚焦報道、今日關注點、歷史上的今天、每日語錄、惠民信息,還加入了新聞製作幕後故事、網絡版時報必讀和視頻音頻推薦的板塊,把填字遊戲也挪了進來,據說甚至還會刊載記者的推特發文。整體設計風格明顯借鑒了雜誌和網頁的視覺語言,各欄目以模塊形式簡潔齊整地分布在版面上,在高密度的信息之間仍然留出舒適的空白,使讀者的目光自在游移,即便不細讀也能快速縱覽全局。

書刊 004 / John Berger 三冊

著名的藝術評論家、作家、畫家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近日去世,享年 90 歲。Berger 早年學習、從事繪畫,後來從教授繪畫轉而進行藝術評論,以觀點獨特、犀利,表達直接、引人著稱。後來憑藉《Ways of Seeing》(觀看之道)系列紀錄片及配書,成為英國左派(馬克思主義)重要的藝術評論家,影響深遠。

Berger 將自己對圖像、文字的見解深入至自己寫作、出版的書中。從「講故事者」的角度,Berger 通過深度合作來進行自己的每一本書製作,讓自己的想法可以和其他作者、設計師、編輯和攝影師充分交流,以通過多元的手法來完成一個統一的主題論述。我們因此從設計角度選擇了三本書,介紹 John Berger 的思想和書籍。

你家的春聯貼反了么?

上海市中心某大廈門口貼的春聯

這是在前幾年的春節筆者在上海拍攝到的一張照片。當時只是覺得這幅春聯平仄不對,然後才發現原來是把上下聯貼反了。於之前我也曾把一些春聯圖貼到社交網絡上,同為 TIB 作者的梁海回復說:「主要是很多人根本判斷不出來哪個是上聯……」

掌控東方:晚清西人漢字排印的模數化系統設計

馬禮遜。圖:Wikipedia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羅佳洋,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系,現就讀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中亞與高加索研究室,專攻亞非文化方向碩士學位。本文選自作者學士學位論文《從「拼合」到「格致」:有關西人漢字認知的設計史敘述——以「拼音」「拼合字」為例》第三章。

19 世紀,地理世界已不再迷霧重重,隨着資本市場的形成與工業革命的浪潮,「日不落」帝國就此崛起,以英美為首的新教傳教士成為基督教事工的主心骨。如果說明清之際的教士更注重「講經」,那麼這一時期的新教傳教士憑藉著他們所向披靡的雄厚工業資本,更有理由去急於「傳道」。「西儒」先賢對「相通之理」連篇累牘的迻譯已然非晚清之時務,直截了當的宗教意識輸出才是機器帝國應有的容姿,大肆的印刷出版自然成為此刻的關鍵,遂致使西人的漢字排印設計天生具有強烈的功能指向,同時這份工作也緊緊依附於宗教意志,系列設計成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重中之重。

參數化設計與字體戰爭:從 OpenType 1.8 說起

2016 年 9 月 14 日,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國際文字設計協會)第 60 屆年會在波蘭華沙召開。會上,微軟、Adobe、蘋果和谷歌聯合發布了第 1.8 版 OpenType 規範,宣布支持用戶端無級變換的功能,命名為 Open­Type Variable Font(OpenType 可變字體)。

字體界無不震動。Dalton Maag、Dutch Type Library、Font Bureau、蒙納、森澤和華文等多家字體廠商發來祝賀,兩大字體設計軟件 FontLab 和 Glyphs 率先宣布支持新規範。推特上的平面和字體設計師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字體設計師 John Hudson (約翰·哈德森)宣稱:「Open­Type 可變字體,是數碼字體近十年來最偉大的進展。」

字體的無級可變性,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 OpenType 1.8 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背後經歷的風雨不可謂不漫長。現在,我希望帶讀者回到四十年前,從數碼字體的開端說起。

一張明信片的誕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大學》

你可以說這只是一張普通的明信片而已。但這的確是一張不同尋常的明信片。

為變革的時代存在:設計師與策展人 Willem Sandberg

Willem Sandberg(威廉·桑伯格, 1897–1984) 攝影:Pieter Brattinga(圖:Guardian)

1943 年的春天。二戰中被德軍佔領的荷蘭已經進行了多年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除了大規模地掩護像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這樣的猶太家庭之外,地下印刷業也在暗中遍地開花,逾千份小報在各處發行,有些甚至後來發展為大型報紙和雜誌,運營至今。時任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策展人的 Willem Sandberg(威廉·桑伯格)也在做着一份特殊的印刷工作,他憑藉自己在文字排版設計方面的專長和印刷商 Frans Duwaer 的幫助,在博物館的地下室里為猶太人偽造身份證明,使他們躲過蓋世太保的迫害。然而流亡者愈來愈多,大量與人口資料不符的假證使 Sandberg 和其他藝術家同僚的處境艱險。於是,經過精心的策劃,他們在 3 月炸毀了市政統計辦公室,上萬份資料化為烏有,再無對證。

Sandberg 在德軍的追捕中逃過一劫,但他的妻兒和其他多位同仁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活在和平年代的設計師和策展人們極難想象,自己的工作若牽扯上鮮血淋漓的生死會是怎樣的場景。即使戰時湧現的許多平面作品也表達了設計師和藝術家對戰爭的思考,但身體力行地把炸彈藏在自己家裡的 Sandberg,顯然更有一位社會活動家的尖銳性。

呂敬人:網格設計令我跨入設計之門

Western Type II, Hero
編者按:瑞士著名平面設計師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 (Josef Müller-Brockmann) 的經典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在第一版問世近半個世紀之後,終於 2016 年夏翻譯成簡體中文版上市。中國著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特地為該書中文版撰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文,特全文刊載如下。

《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出版及試讀

十分令人期待的平面設計經典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中文版終於出版。作者 Josef Müller-Brockmann(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作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的先驅,因他的極簡主義和基於網格的平面設計而聞名,對 21 世紀的平面設計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一書的副標題是「平面設計、字體編排和空間設計的視覺傳達設計手冊」,該書對網格系統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嚴謹探討,旨在幫助平面設計師及該領域的學生們掌握網格設計的系統性方法。其中討論了包括紙張的尺寸、字體的選擇、分欄的寬窄、行距、頁邊距和頁碼等具體問題,並闡述了以網格系統為核心的設計哲學。出版 48 年後,該書仍然是平面設計師必讀的一本經典教科書。

本書中文版由徐宸熹、張鵬宇翻譯,楊林青和劉慶(Eric Liu)監修。中文版的書籍設計忠於原版,由楊林青設計製作,採用了漢儀字庫旗黑和 Helvetica Neue 搭配。本次的簡體中文版是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協同瑞士文化基金會和本站 Type is Beautiful 出品。以下為本書開篇試讀,介紹了網格系統的理論基礎及其宗旨。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186:《中文排版需求》的進展

W3C 2022 年度全球技術大會中國會場「新一代 Web 技術標準論壇」於 9 月 6 日、7 日在杭州舉辦。本台主播錢爭予應邀分享《中文排版需求》的工作進展。今天的節目將播出現場錄音,以饗未能參會的聽眾。

字談字暢 185:山外有山,字外有字

正如上期節目所說,編碼字符集標準的更新,不能即刻解決生僻字難以顯示的問題。而在計算機中輸入並展示生僻字,以及其他特殊字符、特殊字形的需求,則長期存在。如何在「信息交換」的前提下去應對這個問題?——今天的一小時,我們就結合聽眾來信的相關疑問,嘗試解答。

字談字暢 184:十七年等一回

時隔十七年,GB 18030—2022 獲批面世。此番更新後,這份中文編碼字符集的國家標準有哪些變化,業界字體產品的現狀與新標準之間存在哪些差距?——本期節目,我們將逐一解讀。

字談字暢 183:康熙怎麼又來了

一則微博熱搜,巧合地讓 Unicode 康熙部首區塊中的字符進入較大範圍的公眾討論。本期節目,我們將回溯 Unicode 康熙部首相關的背景信息,梳理康熙部首在日常應用中可能牽涉的字體排印問題。

字談字暢 182:「要保留文字,最好還是刻在石頭上」

Type 1 字體的發展及應用歷程,即將告一段落。今天的節目,我們結合聽眾來信提出的疑問,回顧 Type 1 及相關字體技術的歷史,簡析 Adobe 停止支持該字體格式後可能帶來的影響。

字談字暢 181:「要是我來評這就是全場大獎了」

本期節目將繼續為大家介紹 GRANSHAN 2021/22 的獲獎作品。今天,我們特別邀來老朋友、資深字體設計師張暄做客嘉賓,從不同的視角品評不同語言文字、不同文化背景的字體設計。

字談字暢 180:格蘭山上捷報傳

GRANSHAN 2021/22 字體設計競賽結果已揭曉。今日有幸請到本屆評委之一、漢儀字庫 COO 馬憶原,為大家深入介紹大賽的評審工作及中文組的獲獎作品;同時,也對專業字體設計賽事的組織及評獎定位,做出剖析。

字談字暢 179:奧芬巴赫魯道夫

魯道夫·科赫,一位技藝精湛的綜合性藝術家——他不算長久的職業生涯為後世留下了諸多風格獨到的經典字體作品。今天,The Type 編輯譚沛然再次做客嘉賓席,為我們深入介紹科赫的生平、作品,及其在亂世中頗具複雜性和矛盾性的立場。

字談字暢 178:此漢儀非彼漢儀

清代琺琅彩瓷如何為隸書字體的設計注入靈感?——今天,我們有幸邀來清御隸書體、清墨彩隸書的設計師邵漢儀,深入介紹其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設計細節及文化意涵。

字談字暢 177:本期的前十五分鐘是聽眾反饋

今天後半程的節目,照例為大家播報值得關注的字體排印近聞,包括學術性會議,開源類字體項目,以及設計競賽中的獲獎作品。——首先,我們將與大家分享兩位聽眾的熱情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