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關於思源宋體的問答

​2017 年 4 月 3 日(北京時間 4 月 4 日)Google 和 Adobe 聯合發布了他們共同合作的第二款完全免費開源的「泛中日韓字體」,成為設計界、技術界的一大新聞。這套字由七款字重構成,內含字形達到了 OpenType 規格上限的 65 535 個。由於整個項目的內容非常龐大而複雜,涉及商業合作、開源版權、字體設計、文字編碼、工程技術等多方面的內容,大家在好奇的同時不免也會產生了不少疑問。針對中文媒體上存在一些不甚準確的說法,我們在此用問答的形式對這套字加以說明,供大家在使用、開發時參考。

TIB 十年

Type is Beautiful 在十年前的今天成立。2007 年 4 月,我們寫下第一篇關於 Helvetica 和 Arial 體的比較文章,由此展開了我們在中文世界對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的研究和探討。

短報:美國 70 年代左翼運動印刷史料收藏

圖:Brad Duncan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的美國見證了社會變革思潮和社會活動的升溫。反戰運動愈演愈烈,民權運動尤其是黑人平權運動發展到了最高峰,女性和同性戀者要求解放的呼聲越加高漲。這些運動雖然由不同的根源促生,但受到了反種族主義、女權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泛非洲主義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共同特徵。

在這一波社會運動的浪潮中,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宣傳材料,海報、傳單、小冊子、報刊、專輯封面……它們被印製出來,分發到街頭巷尾,最後似乎註定在歷史中轉瞬即逝,但仍有不少保存了下來。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個名為 Interference Archive(社會幹預檔案)的團體在今年 1 月至 3 月舉行了名為「捷報傳來:美國 1970–1979 左翼激進運動印刷史料」(Finally Got The News: The Printed Legacy of the U.S. Radical Left, 1970-1979)的展覽,將這些政治意涵極為豐富卻少有人知的資料悉數展出。

日文支持的下一步工作

縦中橫
《日文排版需求》的紙質版厚達 400 頁

本文是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 W3C)國際化工作組(i18n WG)組長 Richard Ishida 先生在 2017 年 3 月 17 日在日本電子出版協會(JEPA)舉辦的講座「《日文排版需求》的今天和明天,以及 CSS 日文排版」上通過 Skype 用英文發表的演講。雖然此演講是面向日本聽眾講解關於《日文排版需求》的內容,但考慮到該文檔在 W3C 國際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對《中文排版需求》有重要影響,這場講座的內容對於中文社區也非常有意義。正如日本電子出版協會 CTO 村田真先生所說:「W3C 標準不是坐等着讓誰做給我們的,而是靠大家的力量一起做出來的!」作為《中文排版需求》編輯之一,筆者經授權在此提供翻譯版本,目的是希望讓中文社區了解日文以及其他文種國際化工作的動態,認識到中文排版需求與日文工作的差距,呼籲中文社區有所思考並積極行動起來,為更豐富的中文電子環境做出貢獻。

作者 / Author: Richard Ishida

原題 / Original Title: Next steps for Japanese script support

授權翻譯 / Translation with permission: Eric LiuOriginal English Text Copyright © 2017 W3C® (MIT, ERCIM, Keio, Beihang), All Rights Reserved. W3C liability, trademark, document use and software licensing rules apply. This translation has not been reviewed by W3C.

正如大家所知,作為日本多名字體排印專家多年來活動的成果,《日文排版需求》(Requirements for Japanese Text Layout, JLReq)文檔最新版已於 2012 年 4 月發布。雖然其中的很多需求最初均來自書籍出版的使用案例,但大多數需求仍然與 Web 網頁,尤其是網絡上的電子書和其他分頁格式密切相關。這份文檔一直是 W3C 標準、網頁以及電子書開發者非常有用的需求來源。

短報:《紐約時報》改版 A2–3 版

圖:Co.Design

2017 年 3 月 2 日的《紐約時報》紙質版推出了全新設計改版後的 A2–3 版。

重新設計後的兩版不僅囊括了聚焦報道、今日關注點、歷史上的今天、每日語錄、惠民信息,還加入了新聞製作幕後故事、網絡版時報必讀和視頻音頻推薦的板塊,把填字遊戲也挪了進來,據說甚至還會刊載記者的推特發文。整體設計風格明顯借鑒了雜誌和網頁的視覺語言,各欄目以模塊形式簡潔齊整地分布在版面上,在高密度的信息之間仍然留出舒適的空白,使讀者的目光自在游移,即便不細讀也能快速縱覽全局。

書刊 004 / John Berger 三冊

著名的藝術評論家、作家、畫家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近日去世,享年 90 歲。Berger 早年學習、從事繪畫,後來從教授繪畫轉而進行藝術評論,以觀點獨特、犀利,表達直接、引人著稱。後來憑藉《Ways of Seeing》(觀看之道)系列紀錄片及配書,成為英國左派(馬克思主義)重要的藝術評論家,影響深遠。

Berger 將自己對圖像、文字的見解深入至自己寫作、出版的書中。從「講故事者」的角度,Berger 通過深度合作來進行自己的每一本書製作,讓自己的想法可以和其他作者、設計師、編輯和攝影師充分交流,以通過多元的手法來完成一個統一的主題論述。我們因此從設計角度選擇了三本書,介紹 John Berger 的思想和書籍。

你家的春聯貼反了么?

上海市中心某大廈門口貼的春聯

這是在前幾年的春節筆者在上海拍攝到的一張照片。當時只是覺得這幅春聯平仄不對,然後才發現原來是把上下聯貼反了。於之前我也曾把一些春聯圖貼到社交網絡上,同為 TIB 作者的梁海回復說:「主要是很多人根本判斷不出來哪個是上聯……」

掌控東方:晚清西人漢字排印的模數化系統設計

馬禮遜。圖:Wikipedia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羅佳洋,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系,現就讀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中亞與高加索研究室,專攻亞非文化方向碩士學位。本文選自作者學士學位論文《從「拼合」到「格致」:有關西人漢字認知的設計史敘述——以「拼音」「拼合字」為例》第三章。

19 世紀,地理世界已不再迷霧重重,隨着資本市場的形成與工業革命的浪潮,「日不落」帝國就此崛起,以英美為首的新教傳教士成為基督教事工的主心骨。如果說明清之際的教士更注重「講經」,那麼這一時期的新教傳教士憑藉著他們所向披靡的雄厚工業資本,更有理由去急於「傳道」。「西儒」先賢對「相通之理」連篇累牘的迻譯已然非晚清之時務,直截了當的宗教意識輸出才是機器帝國應有的容姿,大肆的印刷出版自然成為此刻的關鍵,遂致使西人的漢字排印設計天生具有強烈的功能指向,同時這份工作也緊緊依附於宗教意志,系列設計成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重中之重。

參數化設計與字體戰爭:從 OpenType 1.8 說起

2016 年 9 月 14 日,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國際文字設計協會)第 60 屆年會在波蘭華沙召開。會上,微軟、Adobe、蘋果和谷歌聯合發布了第 1.8 版 OpenType 規範,宣布支持用戶端無級變換的功能,命名為 Open­Type Variable Font(OpenType 可變字體)。

字體界無不震動。Dalton Maag、Dutch Type Library、Font Bureau、蒙納、森澤和華文等多家字體廠商發來祝賀,兩大字體設計軟件 FontLab 和 Glyphs 率先宣布支持新規範。推特上的平面和字體設計師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字體設計師 John Hudson (約翰·哈德森)宣稱:「Open­Type 可變字體,是數碼字體近十年來最偉大的進展。」

字體的無級可變性,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 OpenType 1.8 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背後經歷的風雨不可謂不漫長。現在,我希望帶讀者回到四十年前,從數碼字體的開端說起。

一張明信片的誕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大學》

你可以說這只是一張普通的明信片而已。但這的確是一張不同尋常的明信片。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192:「這書真不像是我寫的」

The Type 文集《從字體開始:設計改變的生活與社會》經五載而面世。今天的節目,厲致謙和 Rex 做客嘉賓,為我們介紹本書出版的幕後故事,以及 The Type 與其共同成長的歷程。

字談字暢 191:千秋家國夢漢文

漢文正楷是 1930 年代著名的活字字體家族。時值漢文正楷問世九十年,方正字庫發布了漢文正楷的數碼復刻版。今天,我們有幸請到方正字庫設計總監、方正漢文正楷的主創設計師汪文先生,為我們深入剖析漢文正楷復刻相關的學術背景、設計細節和未來規劃。

字談字暢 190:「我在 ATypI 演講里放暴論」

ATypI Tech Talks 2022 於上月舉辦,中國講者許夢蕾和殷葉航在會上發表了字體排印領域的學術研究。本期節目,有幸請到兩位做客嘉賓,圍繞 ATypI 的演講主題,暢談中文字體設計及技術的相關問題。

字談字暢 189:十二部委聯合發文指定的標點

間隔號,一個易被忽視卻又必不可少的中文標點符號。本期節目,我們將梳理間隔號的歷史來源、語義作用、排版規則,以及在信息可交換的背景下,這一符號所涉及的技術問題及應對現狀。

字談字暢 188:輪胎廠商的字體就一定要正圓么

本期節目將圍繞上季度以來的字體排印近聞,回顧值得關注的出版物、學術會議、眾籌活動等。同時,我們將着眼於一系列汽車品牌字體的定製項目,對比介紹各家解決方案的特點。

字談字暢 187:波士頓旁快樂佬

威廉·亞迪遜·德威金斯,高產且多面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於其人生的後半段,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字體設計,注入了獨具一格的創造力。今天老朋友沛然做客嘉賓,為大家介紹德威金斯富於活力的生平事迹及字體作品,及其在字體之外的有趣創作。

字談字暢 186:《中文排版需求》的進展

W3C 2022 年度全球技術大會中國會場「新一代 Web 技術標準論壇」於 9 月 6 日、7 日在杭州舉辦。本台主播錢爭予應邀分享《中文排版需求》的工作進展。今天的節目將播出現場錄音,以饗未能參會的聽眾。

字談字暢 185:山外有山,字外有字

正如上期節目所說,編碼字符集標準的更新,不能即刻解決生僻字難以顯示的問題。而在計算機中輸入並展示生僻字,以及其他特殊字符、特殊字形的需求,則長期存在。如何在「信息交換」的前提下去應對這個問題?——今天的一小時,我們就結合聽眾來信的相關疑問,嘗試解答。

字談字暢 184:十七年等一回

時隔十七年,GB 18030—2022 獲批面世。此番更新後,這份中文編碼字符集的國家標準有哪些變化,業界字體產品的現狀與新標準之間存在哪些差距?——本期節目,我們將逐一解讀。

字談字暢 183:康熙怎麼又來了

一則微博熱搜,巧合地讓 Unicode 康熙部首區塊中的字符進入較大範圍的公眾討論。本期節目,我們將回溯 Unicode 康熙部首相關的背景信息,梳理康熙部首在日常應用中可能牽涉的字體排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