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3 月 2 日的《纽约时报》纸质版推出了全新设计改版后的 A2–3 版。
重新设计后的两版不仅囊括了聚焦报道、今日关注点、历史上的今天、每日语录、惠民信息,还加入了新闻制作幕后故事、网络版时报必读和视频音频推荐的板块,把填字游戏也挪了进来,据说甚至还会刊载记者的推特发文。整体设计风格明显借鉴了杂志和网页的视觉语言,各栏目以模块形式简洁齐整地分布在版面上,在高密度的信息之间仍然留出舒适的空白,使读者的目光自在游移,即便不细读也能快速纵览全局。
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作家、画家 John Berger(约翰·伯格)近日去世,享年 90 岁。Berger 早年学习、从事绘画,后来从教授绘画转而进行艺术评论,以观点独特、犀利,表达直接、引人著称。后来凭借《Ways of Seeing》(观看之道)系列纪录片及配书,成为英国左派(马克思主义)重要的艺术评论家,影响深远。
Berger 将自己对图像、文字的见解深入至自己写作、出版的书中。从「讲故事者」的角度,Berger 通过深度合作来进行自己的每一本书制作,让自己的想法可以和其他作者、设计师、编辑和摄影师充分交流,以通过多元的手法来完成一个统一的主题论述。我们因此从设计角度选择了三本书,介绍 John Berger 的思想和书籍。
这是在前几年的春节笔者在上海拍摄到的一张照片。当时只是觉得这幅春联平仄不对,然后才发现原来是把上下联贴反了。于之前我也曾把一些春联图贴到社交网络上,同为 TIB 作者的梁海回复说:「主要是很多人根本判断不出来哪个是上联……」
19 世纪,地理世界已不再迷雾重重,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浪潮,「日不落」帝国就此崛起,以英美为首的新教传教士成为基督教事工的主心骨。如果说明清之际的教士更注重「讲经」,那么这一时期的新教传教士凭借着他们所向披靡的雄厚工业资本,更有理由去急于「传道」。「西儒」先贤对「相通之理」连篇累牍的迻译已然非晚清之时务,直截了当的宗教意识输出才是机器帝国应有的容姿,大肆的印刷出版自然成为此刻的关键,遂致使西人的汉字排印设计天生具有强烈的功能指向,同时这份工作也紧紧依附于宗教意志,系列设计成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重中之重。
2016 年 9 月 14 日,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国际文字设计协会)第 60 届年会在波兰华沙召开。会上,微软、Adobe、苹果和谷歌联合发布了第 1.8 版 OpenType 规范,宣布支持用户端无级变换的功能,命名为 OpenType Variable Font(OpenType 可变字体)。
字体界无不震动。Dalton Maag、Dutch Type Library、Font Bureau、蒙纳、森泽和华文等多家字体厂商发来祝贺,两大字体设计软件 FontLab 和 Glyphs 率先宣布支持新规范。推特上的平面和字体设计师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字体设计师 John Hudson (约翰·哈德森)宣称:「OpenType 可变字体,是数码字体近十年来最伟大的进展。」
字体的无级可变性,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 OpenType 1.8 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背后经历的风雨不可谓不漫长。现在,我希望带读者回到四十年前,从数码字体的开端说起。
十分令人期待的平面设计经典著作《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中文版终于出版。作者 Josef Müller-Brockmann(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作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的先驱,因他的极简主义和基于网格的平面设计而闻名,对 21 世纪的平面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一书的副标题是「平面设计、字体编排和空间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手册」,该书对网格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谨探讨,旨在帮助平面设计师及该领域的学生们掌握网格设计的系统性方法。其中讨论了包括纸张的尺寸、字体的选择、分栏的宽窄、行距、页边距和页码等具体问题,并阐述了以网格系统为核心的设计哲学。出版 48 年后,该书仍然是平面设计师必读的一本经典教科书。
本书中文版由徐宸熹、张鹏宇翻译,杨林青和刘庆(Eric Liu)监修。中文版的书籍设计忠于原版,由杨林青设计制作,采用了汉仪字库的旗黑和 Helvetica Neue 搭配。本次的简体中文版是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同瑞士文化基金会和本站 Type is Beautiful 出品。以下为本书开篇试读,介绍了网格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宗旨。
(以下 E 即 Eric Liu,T 即鸟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