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謝梅耶夫們的時代:包豪斯的形象架空與美國冷戰現代主義

編者按:對設計史的回望,不只是對設計大師、標誌性作品的列表式、圖流式總結,也不應止步於單一敘事基調下對某一時代的感懷。當我們向包豪斯、現代主義、商業設計傳奇投去崇敬的目光時,不妨深究一番它們在所處時代中扮演的真實角色。

2017 年 12 月 4 日,俄裔美籍設計師伊萬·謝梅耶夫(Ivan Cherma­yeff)在紐約家中逝世,享年 85 歲。

中國讀者對謝梅耶夫這個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多少都見過他經手的作品。謝梅耶夫在 1957 年與他的同學湯瑪斯·蓋式瑪(Thomas Geismar)成立平面設計事務所 Chermayeff & Geismar,自此踏上了平面設計歷史上的傳奇之路。Chermayeff & Geismar 的作品在美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摩根大通銀行的藍色八角形、國家地理雜誌的黃方框、NBC 的七彩孔雀、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的正負人頭像、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花瓣、美國兩百年國慶的紅藍星……甚至他們曇花一現的作品、泛美航空的視覺識別系統,到現在也是設計師收藏的熱門對象。這些視覺識別系統和 logo 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當下。謝梅耶夫和蓋式瑪也不僅僅是兩位設計師,而成為了那個時代視覺集體記憶的締造者。

如果讀者以為伊萬·謝梅耶夫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勵志典型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城市字體觀察:招牌備忘錄

香港旺角街頭布局各異的招牌

招牌組成了城市的文字風景,一朝一夕見證了城市歷史,一角一隅佔據了城市空間,一筆一畫描繪了視覺文化。然而招牌也正在面臨消逝的危機,北京的一紙拆除令引起諸多熱議,熱潮褪去,人們或許只能憶起這場口水之仗,卻來不及留意真正的招牌風景。「城市招牌備忘錄」,謹以慰藉當代人的城市鄉愁。

從「貂明朝」看字體開發新趨勢

2017 年 11 月 28 日在日本橫濱開幕的 Adobe MAX Japan 2017 活動上正式發布了 Adobe 公司製作的最新字體「貂明朝」,而其官方博客起的標題也是《貂明朝進入日文字體的全新領域》。筆者有幸在現場參與了新聞發布會的全過程,並與製作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此就和大家一起來深入探討分析一下這款字所謂的「新領域」到底意味着什麼,相信這對於同屬東亞的中文字體開發者們也有很深的借鑒意義。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標點懸掛

古登堡《四十二行聖經》。其中可以看到大量類似「標點懸掛」的處理。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精妙的中文排版並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在本篇里,筆者以對比的方式,嘗試深度挖掘中文字體排印的本質。

在上篇文章《「中西之別」重考》的導語里,筆者曾插了一句「中文排版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沒有具體展開。其實,正如導語所述,中文排版需要的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而標點懸掛僅僅是其中的一項,頂多只能算是優秀中文排版里的一個「充分非必要」條件。

近年來,隨着電子閱讀的發展,中文排版再次引起眾人的關注,其中也包括一些非設計行業的工程師和愛好者。而一些新近誕生的電子閱讀器在宣傳自己排版功能的同時,也助長了中文排版中的一大迷思——「標點懸掛」。甚至有一些簡陋的電子書排版引擎,僅實現了這一項功能,就被譽為「排版設計最好的電子書」。我熟悉的一位設計師曾經說過,標點懸掛「可以說是討好外行人的神器」,因為它功能突出、簡單易懂。

這種的片面的審美情趣,甚至蔓延到了一些專業的平面設計師和書籍設計師群體里。如今談排版,似乎一說「我們都做了標點懸掛呢」就成了精緻排版的代名詞,似乎所有排版問題一懸掛都不見了。

雙語標準字:思路與實踐

「雙語標準字」是駐紐約設計師廖恬敏(Tien-Min Liao)在 2016 年開始的研究計劃,探討文字在不同語言中如何通過視覺形態傳達一致的個性。廖生於台灣,在研究所畢業後在紐約的品牌設計公司 Siegel+Gale 工作多年,擔任資深設計師,期間有機會參與多項跨國品牌系統設計及標準字設計。工作同時,也在庫柏藝術學院進修字體設計,畢業於 Type@Cooper 字體設計學程。

本文組織於「雙語標準字」網站,由設計師本人撰寫項目的思路和實踐所得。本文由作者授權轉載。

「雙語標準字」計劃是一系列歐文—漢字雙語標準字的風格對應討論,目前收錄了 50 多組樣例,以及反覆修正過程中所得到的製作筆記。

這些雙語標準字的對應關係並不適用為系統性的內文字體設計建議,而是 “TYPE (type)” 及「字」兩者之間「特製」的結果 1。由於兩種文字在傳統上所使用的繪製工具不同、文字結構也截然不同,「雙語標準字」有時候是相互協調退讓的結果,為的是能夠展現出相同的性格與特色。可以說每一組雙語標準字都是獨一特例,也非唯一的解決方法。這裡討論的雙語標準字是特指兩種語言都能扮演傳達品牌性格、並且能發揮一樣程度重要性的設計,而不討論以其中一種語言為主、另一種語言僅作為標註用途的標準字。

新浪潮設計:離經叛道的朋克設計師們

Wolfgang Weingart 海報設計

對特定時期的設計風潮的理解往往離不開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時代趨勢的追溯,歷史巨輪循環往複間常有相似趨勢以及離經叛道者的探索。1960 至 70 年代,崇尚簡約、理性、網格設計的瑞士國際主義設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Desgin / Swiss Design)風靡全球,其影響力跨越空間,從歐洲蔓延到美洲,成為當時商業設計中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同時也跨越時間,當時的設計成果在當下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公共交通系統的標識,跨國企業視覺識別系統,還有手機、電腦等人機交互界面。

現代化的風格——無襯線字體、乾淨利落的幾何構成、遵循優美比例的網格系統、整齊劃一的品牌標識,對一些設計師來說,卻是一種無聊中庸。1970 年代開始,一批教育者、設計師、藝術家打破嚴謹、理性的網格,對圖像、文字排版進行實驗性探索,進一步探索美與丑之間的動態的平衡。這是新浪潮設計的歷史背景,這種風格興起之時正是朋克文化滲透各種文化領域之時,其精神內核也是源自朋克精神的質疑與反叛,因此又稱為瑞士朋克風格(Swiss Punk)1

Wǒ ài pīnyīn!

六年制小學課本《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圖片來自網絡)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本項目不僅旨在重新理清中文排版的思路,還努力從字庫廠商、軟件廠商、網頁環境等全方面改善中文排版環境。而在本篇里則來關注中文字體排印里不可缺少、卻經常被忽略的一個對象:漢語拼音。

大家快來評 (tu) 論 (cao) 一下吧!

不知道從何時起,網上突然開始流行起這樣一種寫法。在形式上採用了「括號給漢字注拼音」的方式,比如在這句話里,字寫作「評論」而實際上卻希望被念做「吐槽」。乍一看是給漢字注音,但明顯不是漢字原本的讀法,自然也就超越了單純注音的目的。

這種做法似乎是從二次元的世界引入中文的,源頭自然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對某個漢字詞彙強行指定一個新的讀音的做法儼然已經成為一種修辭方式。這一點,大家可以參見筆者在知乎上的一個回答,這裡就不展開說了。而今天,我想把重點放在和大家討論:是時候來重視一下漢語拼音的字體排印了。

恩德貝勒:南非傳統與「瑞士風格」的殊致同歸

Sankara Rug(攝影:Theodore Africa)

在 2017 年的 Design Indaba 設計大會上,由南非設計師 Nkuli Mlangeni 設計的 Sankara 毛毯獲得了「南非最美之物」的獎項。它運用了極具辨識度的色彩及圖案,線條簡潔,圖形幾何化特徵顯著,整個版面呈現出嚴謹的網格系統,被許多媒體稱讚為南非傳統與瑞士風格的交織。

儘管 Mlangeni 的確是一位在瑞士留學的設計師,然而深入挖掘毛毯圖案的靈感來源——非洲南部小國斯威士蘭(Swaziland)的蘆葦舞節中人們穿着的服飾圖案、以及恩德貝勒部落(Ndebele)的傳統牆繪——就會發現,它們本身與瑞士風格就極為相似,其發源時間卻比瑞士風格早了半個世紀。兩種並未交叉的文化,在各自的語境下發展出視覺風格的趨同。

「中西之別」重考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精妙的中文排版並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在本篇里,筆者以對比的方式,嘗試深度挖掘中文字體排印的本質。

我在上篇《從「行長為字號的整數倍」說起》里配的題圖是大家所熟悉的中文作文稿紙。而在本篇里,我們要重新考察一下「中西之別」,因此本篇題圖是 Adobe InDesign 軟件里兩種不同模式的網格格式。也許通過觀察二者的區別,大家就可以看出中西排版的一些異同。

毫無疑問,每個文種的排版必須遵循其書寫系統的特性,而試圖違反、改變這些特性,只會是吃力而不討好,還會招引來自讀者群強大的阻力。舉一個大家相對不太熟悉的例子,藏文等文種具有「懸掛基線」的特徵,相信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第一次看到藏文是從稿紙格線往下書寫時可能會非常驚訝,但這正是書寫藏文最基本、最方便的方式。那麼,中文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中文排版應該如何體現?作為母語者,我們對此的認識往往很模糊,這其實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為了看清中文字體排版的特性,不妨拿一塊「他山之石」——西文排版過來試做一番比較,也許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象來看一些中文排版的本質。

從「行長為字號的整數倍」說起

按:本文是「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的第一篇。這一系列討論將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思路探討中文排版。本篇從中文字體排印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談起。由於排版是各種因素互相影響的過程,裡面難免涉及到的其他諸多問題,將在系列文章後續展開討論,請諸位讀者留意本篇的討論範圍。

「一行十五個字,排五行。」

從版式設計來說,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排版要求了。那麼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如何忠實地再現這項要求呢?我們以這個命題來做三種嘗試,和大家一起來思考一下中文排版中最基本的一個原則。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202:大字小字落熒屏

字體回落的現象普遍存在於用戶界面,大至系統,小至網頁;字體回落也是諸多軟件工程的常備機制。本期節目,我們將簡要介紹字體回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當下網頁設計和開發中值得了解的實踐方案。

字談字暢 201:重々層々疊々々

聽眾來信既是今日的主題,也是今日主題的來源。本期節目將與大家分享同上符號和疊字符號的基本知識——一組存在於多個書寫系統中的特殊書記符號。

字談字暢 200:兩百次重返初心

《字談字暢》如期播送第兩百期。今天,通過幾封聽眾來信,我們將討論一些在字體設計、字體應用以及更廣泛的字體排印教學和普及過程中,可能會反覆出現、同樣也值得反覆思考的現象或問題。

希望在未來的時間裡,這檔節目能繼續伴隨「字體排印」這一學科在中文社區里持續成長。

字談字暢 199:巴塞爾州楊清秋

話接上回,嘉賓沛然繼續為我們講述揚·奇肖爾德的故事。本期節目,將從奇肖爾德移居瑞士後的經歷開始,回顧其壯年直至晚年在平面、書籍及字體設計等各領域的作品及貢獻。

字談字暢 198:萊比錫城楊清秋

揚·奇肖爾德,現代字體排印領域的一位宗師。其傑出的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自是無法在幾十分鐘內道盡。本期節目,我們請來老朋友沛然,為大家首先介紹奇肖爾德的生平履歷,及其容易被忽視的作品和貢獻。

字談字暢 197:朝鮮韓漢皆普惠

阿里巴巴普惠體在去年的更新中,擴增了韓文支持。本期節目,有幸請到普惠體韓文項目的成員——漢儀字庫字體設計師劉翛瑀——為我們介紹韓字字體設計的基本知識及要點,分享普惠體韓字製作的幕後趣聞。

字談字暢 196: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2023 年 1 月 31 日星期二,癸卯年正月初十,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本期節目將回顧海內外字體排印領域的新聞,為大家播報值得關注的字體項目、競賽作品及圖書文獻。時近初春,希望《字談字暢》能繼續成為你新年旅程中的陪伴。

字談字暢 195:得意窄斜大彎鉤

一個多月前,開源美術字體「得意黑」正式發布,獲得不同社區的關注,備受熱議。今天我們有幸邀來「得意黑」的兩位主創者,oooooohmygosh 和陳渚,親身講述作品的誕生背景,剖析設計的細節及難點,以及,關於「開源」的思考。

字談字暢 194:比較工整的無情對

我們回翻二〇二二年的聽眾信箱,擇取數件與大家分享。新的一年,《字談字暢》依然期待你的收聽,靜候你的來函。

字談字暢 193:哈勒姆城克林彭

本期話題的核心是揚·范克林彭——荷蘭的一代字體設計大家。客座嘉賓譚沛然將分享個人多年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深入解讀范克林彭的生平事迹和經典作品。同時,沛然也將分享自己復刻設計 Romanée 字體的特別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