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Emil Rudolf Weiß:書法和裝幀藝術的設計職業化

提起二十世紀早期的德國平面設計,不少讀者可能馬上會想到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或者保羅·倫納(Paul Renner),他們似乎代表着先鋒、簡練、理性和機械化生產。與之相反,彼時的手工藝術家和匠人則是落後、繁複、感性和小規模勞作的代名詞,必是他們唾棄的對象。但事實遠非如此——二十世紀早期的德國見證了海報藝術、書籍藝術的興起,商業平面設計初現雛形。藝術家、書法家們有的把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總結出版、給平面設計打下了理論基礎;有的開設課堂,把他們的知識傳授給平面設計師;有的更直接投身業界,成為首批平面設計師。這一「理論–教學–實踐–傳播」的鏈條對平面設計無疑意義重大,但這段過渡時期的歷史卻往往被早期現代主義者的革新光環蓋過。我們將在近期刊發一系列文章,重點關注這些過渡時期的藝術家和早期設計師們,也希望他們的思想、作品與遭遇能予後來人以啟發。

孫明遠談《聚珍仿宋體研究》:「古典的回歸」絕非單純的擬古

聚珍仿宋體是 20 世紀初中國人自行製作活字字體的早期嘗試,由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後人丁三在、丁輔之兄弟着手開發,於 1919 年正式問世,隨後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聚珍仿宋在風格上不同於當時主導印刷出版市場的日本制宋體字(明朝體),而是以傳統雕版印刷字形為藍本的古典字體。它在構思上完成了仿宋體從寫刻到鑄字的改造,折射出當時中國人對自身文字形態的認知,以及對審美規範如何適應技術變革這一問題的理解。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孫明遠近日出版的《聚珍仿宋體研究》針對這一款字體,從時代背景、產業狀況、製作初衷、審美觀念、開發技術、應用傳播等角度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採用了大量一手資料,考證紮實,內容全面,是近年來國內字體歷史研究中少有的深度專題性著作。孫明遠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獲設計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字藝術設計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上海美術學院字體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日本文字設計學會會員。2004 年至今在國內、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 2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平面設計史、活字字體史。

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本書,我們對孫明遠博士進行了簡短的訪談,以下內容略有編輯整理。

長談:印度文字與字體

Delhi street sign
新德里街頭路牌,由上至下:天城文(印地語)、拉丁字母(英語)、古木基文(旁遮普語)、阿拉伯字母(烏爾都語)。(攝影:Meena Kadri / Flickr

按:2018 年,借設計北京大學南亞系的一款西文字體的機會,筆者邀請到北大南亞系的葉少勇老師進行一次關於印度文字及字體的訪談。葉少勇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梵佛研)成員。葉老師對古代印度佛學有着很深的研究,還精通印度古代文字及字體學,曾專門對北印度梵語寫本的字體做過全面的研究。

印度在古代更多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現代國家觀念,泛指南亞次大陸上的諸多國家地區,如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甚至包括了阿富汗的一部分。

印度這片土地上的文字繁多,造型各異,但幾乎都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婆羅謎文字這個源頭。印度文字還直接影響了周邊地區的文字,比如東南亞的泰文(以及各種傣文),緬甸文、柬埔寨文以及藏文字母等等。讓我們先從印度的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係開始梳理。

擠進推出避頭尾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從本文起,將對標點處理問題展開分析。雖然本文討論的是「避頭尾」,但希望讀者可以結合本系列之前關於「基本行長」「全寬/半寬」標點標點懸掛思路等幾項內容一起來閱讀分析。

假設在排一段中文時遇到了題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版式規定一行二十二個字且不允許標點懸掛,可是偏偏在行尾遇到了句號。

也許有人說,這不就是避頭尾么,既然句號不能在行頭,那就把「客」字一起拉下來換成新的一行即可——這是唯一且最優的方案嗎?針對這個簡單的實例,其實可以有五六種處理方案。與其討論方案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處理思路。在本文里,筆者就與大家一起來探討避頭尾操作中的各種複雜度與優先度決策的問題。

針對 Adobe InDesign 標點擠壓中文默認設置的反饋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本項目不僅旨在重新理清中文排版的思路,還努力從字庫廠商、軟件廠商、網頁環境等全方面改善中文排版環境。針對目前 InDesign 中文版的諸多問題,筆者於 2018 年 2 月撰寫了一份反饋報告,已經從東京轉交至 Adobe 總部的品質工程部。報告原用英文撰寫,現翻譯成中文公開如下。

要讓 Adobe 這樣一個商業公司針對於一個並無法獲得多少商業利益的地區進行本地化設置的修改非常非常困難。如果沒有用戶反饋又沒有商業利益,軟件是不可能自動變好的。只有讓 Adobe 得到更多實質性的反饋,才能讓其內部提高修改 bug 的優先度,最後實現軟件的更新。筆者希望所有 InDesign 中文用戶,包括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用戶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筆者一起通過各種渠道來反應這些 bug,最終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關於標點寬度調整以及 InDesign 所謂「標點擠壓」功能的具體分析,孔雀計劃將在之後的文章里具體討論。

English version in PDF format is available here.

問題

  • InDesign 軟件完全按照日本工業標準 JIS 設計,而「標點擠壓」中的默認中文設置(包括簡體中文設置和繁體中文設置)卻採用了與軟件設計標準的日文排版原則完全不同的算法,造成邏輯矛盾,導致中文用戶幾乎無法使用。
  • 錯誤的翻譯不僅導致用戶界面顯示問題,還導致整個「標點擠壓」功能非常不友好。

擠擠總是會有的嗎

2017 年夏關於微軟雅黑「標點位置改進」消息的文章截圖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上篇《全角半角碎碎念》陳述了標點符號字寬的基本概念,本文則論述了標點符號寬度調整的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到底具體在調整什麼?

2017 年 8 月,各網絡媒體報道了微軟公司在「Window 10 秋季創意者」版本里對「微軟雅黑」這款字體的更新內容,第一點就提到了「標點符號位置改進」。

根據標點符號用法國家標準 GB/T 15834-2011,嚴格遵照標準修正了一些標點的位置。逗號的位置由居中改為居左下。問號、嘆號、分號、冒號均置由居中改為居左。左括號與右括號的位置由居中改為分別居右與居左。

眾所周知,「微軟雅黑」是美國微軟公司委託方正設計的一款字體,隨 Windows Vista 簡體中文版一起發布,正式上市是在 2007 年。之後微軟不僅為老系統 Windows XP 也發布了一個版本,還在 Office 2007 簡體中文版附帶此字體。而這次推出的 6.25 版已經是 2017 年,距離發布已經整整十年。「微軟雅黑」出於其「Windows 默認字體」的身份,作為「中文代表」出現在世人面前,早就佔領了中國大江南北。即便新版本發布,帶有錯誤位置標點符號的舊版也不可能瞬間消失,依舊會在市場上佔據很長時間。因此筆者在知乎上對此的評價是:

從 Vista 開始算,花費了十年時間,微軟雅黑的標點位置終於符合國標的位置,這速度我也是醉了。

城市字體考現學:招牌製作指南

編者按:近期我們以「城市字體觀察」這一話題開展了多方面的探討,從尋找上海「印」跡的城市漫步,到對亞洲城市招牌進行初步觀察後的備忘錄,從厲致謙等設計師與文化學者發起的「城市字體觀察學會」,到鬆散而活躍的「上海字跡」小組……公共空間的文字設計,這個鮮活、真切的課題正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近日在上海衡山·和集舉行的「字體漫遊」攝影展以及「城市招牌考現學」講座,也分享了這些實踐的初步收穫。本文包括了厲致謙在講座中展示的部分內容。

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場所,沒有人的城市,只能稱為鬼城。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發出形形色色的聲音與信息。一座沒有聲音的城市,恐怕會比鬼城更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吧。除去沉默的建築與基礎設施,城市空間中的不同文字,代表了種種無聲之聲。我們也許從來對它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但我們的確離不開:「這裡是……」「那個方向有……」「……歡迎你」「請勿……」「對不起……」「開放的時間是……」「這條路的規則是……」「我們的營生是……」「品類和價格是……」「請注意……」「樹立……」「弘揚……」「學習……」「……夢」……

城市中的文字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公共性的與個體性的。道路、車站、機場、公交系統、電網、市政、公園裡出現的文字、宣傳標語等,屬於前者。機構或企業標牌、商號招牌、廣告、私人空間的提示語、個人製作的臨時性字牌等,則屬於後者。它們構建出這個時代獨特的城市景觀,讓城市與人在空間與時間中展開無聲的溝通,映射、交響出市民當下的生活。

字體漫遊:上海城市字體觀察攝影展

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場所,除去沉默的建築與街道,城市空間的文字,代表了各種無聲之聲。我們也許從來對它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但我們的確離不開:

「這裡是……」
「那個方向有……」
「……歡迎你」
「請勿……」
「開放的時間是……」
「這條路的規劃是……」
「我們的營生是……」
「品類和價格是……」
「請注意……」
「樹立……」
「弘揚……」
「學習……」
「……夢」

城市字體不僅構建出一種獨特的城市景觀,也是無聲卻有效的溝通方式,映射、交響出市民的生活。「字體漫遊」邀請你一起,以城市字體觀察學為方法,體察我們生活着的這座城市中的別樣風景。

字體漫遊 —— 上海城市字體觀察攝影展

  • 時間:2018.3.5 – 4.2
  • 地點:上海市衡山路 880 號衡山·和集 Dr. White 2F、3F

開幕講座:城市招牌考現學

  • 時間:2018.3.12(周一)19:00–21:00
  • 地點:衡山·和集 Dr. White 3F

全角半角碎碎念

五號字鉛空幾種。中間為五號全身空,往左上為五號的半身(對開,或稱二分)、四分空;往右上為五號的二倍、三倍、四倍空。字腹上的缺刻證明了它們都是活字材料而不是普通的鉛塊。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在開啟中文排版里關於避頭尾方式、所謂「標點擠壓」調整的討論之前,筆者在本文里重點闡述了一些需要明確的前提概念,作為之後討論的基礎。

「所以說,『全角空』並不總是固定 1 em 大小呀!如果你們不拋棄這個固有觀念,就沒辦法再談下去了!」

行行當機不立斷

葉聖陶等合編《開明新編國文讀本》(注釋本甲種第四冊),開明書店,1948 年第三版,上海福州路。(圖片來源:台灣華文電子書庫)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精妙的中文排版並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在本篇里,筆者着重討論一個大家容易忽略的中文換行問題。

談到中文排版的換行問題,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避頭尾規則。由於避頭尾涉及到標點,筆者會另文敘述。在本篇里,筆者通過兩個實例,聚焦中文排版中標點以外的換行問題,挖掘一下那些容易被忽視的中文排版需求。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212:獅子山下薩米柯

開播八年之際,我們隆重邀請中文字體設計的前輩大師,柯熾堅先生,與聽眾分享四十載職業生涯的心路歷程、作品積澱及技術變遷。

同時,柯老師也將為我們介紹醞釀已久的新作——「鐵宋」項目的背景、細節和創新。

字談字暢 211:生僻字指北

「生僻字」或許距離每一個人的生活並不遙遠。《信息技術 生僻字處理指南》(第一版)近日正式發布。

今天,嘉賓席再次迎來文字技術專家 Eiso——也是指南的編寫組成員之一,為大家引介文檔的內容及編撰過程的幕後故事。

字談字暢 210:「這是上天安排的一個任務」

文集《方寸之間》於今年五月出版,自集稿至付梓歷經十數年。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孫明遠、楊林青、陳永聰三位嘉賓——在此書的出版中,各自均擔任着不可或缺的多重角色:編者、譯者、設計師、出版人、供稿人、校勘者……

本期節目,三位嘉賓將深入分享關於《方寸之間》的幕後工作及心路歷程,於字裡行間之外為我們註解這部文集。

字談字暢 209:「他們倆又在一起了」

話接上回,今天的節目將繼續回顧近期字體排印領域的要聞,並與大家分享聽眾們七月的來信。

字談字暢 208:「做播客還要念代碼」

今天的一小時,我們將與大家一同回顧近期要聞及聽眾來信,分享其中值得關注的設計競賽、學術會議、公共標準以及微觀字體排印的細節處理。

字談字暢 207:「多走出去看看,別內卷」

TDC 兩大設計競賽——TDC69 及 Ascenders 2023——評獎結果揭曉。今天的嘉賓席有幸迎來兩項賽事的評委程訓昌和厲致謙。本期節目,兩位評委將為我們介紹 TDC69 及 Ascenders 2023 的優秀作品及設計師,並分享評獎活動的幕後觀察。

字談字暢 206:這是一本換位思考的教材

在字體排印的領域裡,蒙古文及蒙古文字體可能是很多設計師或開發者都頗感陌生的地帶。今天,嘉賓席有幸迎來蒙古文字體設計師天格思。

本期節目,天格思將為我們介紹蒙古語書寫系統及蒙古文字體的概況,並深入解析自己的新作 Eseünen——以蒙古文為核心的多文種字體家族。

字談字暢 205:南極洲有字體排印嗎

今天我們邀請老朋友張暄和微梨做客嘉賓,介紹親身參與 ATypI 2023 的體驗。本期節目將繼續為大家分享嘉賓和主播印象深刻的演講、討論及參觀活動——在國際化與包容性被反覆討論的設計思潮中,字體排印同樣不可缺席。

字談字暢 204:塞納河畔阿蒂皮

時隔四年,ATypI 再次於線下召開年會,ATypI 2023 在巴黎順利落幕。主播 Eric 親赴現場參會,並第一時間採訪了三位華語講者。在今天的節目中,三位嘉賓將為我們分享本屆大會的經歷及見聞。

字談字暢 203:字體界的米開朗基羅

Cooper Black,一款歷時百年、歷久彌新的作品;其設計師奧茲·庫珀,也堪稱美國現代字體設計史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今天,我們有幸請到身在紐約的設計師莫善然,為大家講述奧茲·庫珀的生平故事,及其個性鮮明的字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