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赫拉爾德·因赫爾(Gerard Unger, 1942–2018):繼往開來的字體設計師

2011 年在 ATypI 大會。來源:Luc Devroye

2018 年 11 月 23 日,荷蘭字體設計師赫拉爾德·因赫爾(Gerard Unger)逝世,享年 76 歲。

因赫爾是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和埃里克·施皮克曼(Erik Spiekermann)的同輩,也被荷蘭設計師弗雷德·斯邁耶爾斯(Fred Smeijers)稱作「繼揚·范克林彭(Jan van Krimpen)和布拉姆·德杜斯(Bram de Does)之後,荷蘭字體設計的文化大使」。他出生在熱金屬鑄排機的末期,成長在照相排版年代,又親歷了桌上出版革命的風雨,可稱繼往;在字體設計上始終追求實用技術與美學形體的結合,積極在當代字體行業中發光發熱,是謂開來。本文將以因赫爾的字體作品為主,為讀者簡明介紹一下他的一生。

回顧《中文排版需求》

今年 9 月 18、19 兩天,萬維網聯盟 (W3C) 在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辦了一場數字出版工作坊。之後,由日本數大出版社集資與慶應大學合作成立的高級出版實驗室(Advanced Publishing Lab, APL)趁這機會舉辦了一場座談會,W3C 中文標準參與者董福興(Bobby Tung)在會上用日語做了一場「中文排版需求的沿革與標準化活動」為主題的演講,本文根據講稿加以說明,講述《中文排版需求》目前的進程,以及繼續推進它所需的行動。

《中文排版需求》的過去與進程

2009 年,《日文排版需求》(「日本語組版処理の要件」, 簡稱 JLREQ)正式發表,如同日本標準化專家小林龍生先生在其著作《EPUB 戰記》中所述,在日本當地並未產生迴響與漣漪。但這是由 W3C 國際化工作小組(i18n WG)所發表的第一份語言排版文檔,實際上是一步重要的定石。一方面作為參考文件,推動了多數與東亞語文排版相關 CSS3 標準的制定;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其他語言的跟進,中文就是其中之一。

Willy Wiegand:不來梅印刷坊與德國書籍工藝的標杆

不來梅印刷坊書籍(圖:Christian Hesse Auktionen
二十世紀早期的德國見證了海報藝術、書籍藝術的興起,商業平面設計初現雛形,但這段過渡時期的歷史卻往往被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或者保羅·倫納(Paul Renner)等早期現代主義者的革新光環蓋過。本系列文章重點關注這些過渡時期的藝術家和早期設計師們,也希望他們的思想、作品與遭遇能予後來人以啟發。

德國的不來梅印刷坊(Bremer Presse)在 1911–1939 年運作期間印製的書籍,版式裝幀之精湛考究,至今仍受到眾多藏書家的追捧。那時,奇肖爾德一代人還未成年,現代主義的文字排印和平面設計尚在襁褓之中,不來梅印刷坊的作品可謂德國書籍設計最早的行業標杆。而它的主要運營者威利·維甘德(Willy Wiegand)則對印刷坊的工作模式、書籍選題、裝幀設計、以及生意的興衰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018 日中韓字體講座暨研討會回顧

2018 年 9 月 1 日,「日中韓字體講座暨研討會:東亞漢字字體的現在與未來」在東京印刷博物館舉行。Type is Beautiful 有幸參與協辦,成員 Eric 作為組委會成員參與策劃,並為整場會議提供中文翻譯。與會嘉賓陣容龐大,分別來自日、中、韓三國字體文化研究前沿,為大家分享了東亞文字、尤其是漢字設計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下面跟隨 TIB 簡單回顧一下這場字體學術盛會吧。

視力表與視標(optotype)設計

雖說早在十三世紀末人們就發明了最原始的眼鏡,但在科學的視力檢測和驗光技術沒有成熟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配一副合適的鏡片依然要靠運氣。如果你是一位十八世紀的近視眼,只能在店裡有限的鏡片選擇中不斷試戴,或者在街上找到一位在不同小鎮之間賣鏡片的商販,他只會根據你的年齡大約猜測一下近視程度,挑一副鏡片給你。

那麼,視力檢測的系統理論以及它催生的產物——視力表,是何時出現的,視力表上的視標(optotype)設計又有何講究呢?

Emil Rudolf Weiß:書法和裝幀藝術的設計職業化

提起二十世紀早期的德國平面設計,不少讀者可能馬上會想到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或者保羅·倫納(Paul Renner),他們似乎代表着先鋒、簡練、理性和機械化生產。與之相反,彼時的手工藝術家和匠人則是落後、繁複、感性和小規模勞作的代名詞,必是他們唾棄的對象。但事實遠非如此——二十世紀早期的德國見證了海報藝術、書籍藝術的興起,商業平面設計初現雛形。藝術家、書法家們有的把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總結出版、給平面設計打下了理論基礎;有的開設課堂,把他們的知識傳授給平面設計師;有的更直接投身業界,成為首批平面設計師。這一「理論–教學–實踐–傳播」的鏈條對平面設計無疑意義重大,但這段過渡時期的歷史卻往往被早期現代主義者的革新光環蓋過。我們將在近期刊發一系列文章,重點關注這些過渡時期的藝術家和早期設計師們,也希望他們的思想、作品與遭遇能予後來人以啟發。

孫明遠談《聚珍仿宋體研究》:「古典的回歸」絕非單純的擬古

聚珍仿宋體是 20 世紀初中國人自行製作活字字體的早期嘗試,由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後人丁三在、丁輔之兄弟着手開發,於 1919 年正式問世,隨後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聚珍仿宋在風格上不同於當時主導印刷出版市場的日本制宋體字(明朝體),而是以傳統雕版印刷字形為藍本的古典字體。它在構思上完成了仿宋體從寫刻到鑄字的改造,折射出當時中國人對自身文字形態的認知,以及對審美規範如何適應技術變革這一問題的理解。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孫明遠近日出版的《聚珍仿宋體研究》針對這一款字體,從時代背景、產業狀況、製作初衷、審美觀念、開發技術、應用傳播等角度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採用了大量一手資料,考證紮實,內容全面,是近年來國內字體歷史研究中少有的深度專題性著作。孫明遠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獲設計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字藝術設計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上海美術學院字體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日本文字設計學會會員。2004 年至今在國內、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 2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平面設計史、活字字體史。

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本書,我們對孫明遠博士進行了簡短的訪談,以下內容略有編輯整理。

長談:印度文字與字體

Delhi street sign
新德里街頭路牌,由上至下:天城文(印地語)、拉丁字母(英語)、古木基文(旁遮普語)、阿拉伯字母(烏爾都語)。(攝影:Meena Kadri / Flickr

按:2018 年,借設計北京大學南亞系的一款西文字體的機會,筆者邀請到北大南亞系的葉少勇老師進行一次關於印度文字及字體的訪談。葉少勇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梵佛研)成員。葉老師對古代印度佛學有着很深的研究,還精通印度古代文字及字體學,曾專門對北印度梵語寫本的字體做過全面的研究。

印度在古代更多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現代國家觀念,泛指南亞次大陸上的諸多國家地區,如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甚至包括了阿富汗的一部分。

印度這片土地上的文字繁多,造型各異,但幾乎都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婆羅謎文字這個源頭。印度文字還直接影響了周邊地區的文字,比如東南亞的泰文(以及各種傣文),緬甸文、柬埔寨文以及藏文字母等等。讓我們先從印度的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係開始梳理。

擠進推出避頭尾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從本文起,將對標點處理問題展開分析。雖然本文討論的是「避頭尾」,但希望讀者可以結合本系列之前關於「基本行長」「全寬/半寬」標點標點懸掛思路等幾項內容一起來閱讀分析。

假設在排一段中文時遇到了題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版式規定一行二十二個字且不允許標點懸掛,可是偏偏在行尾遇到了句號。

也許有人說,這不就是避頭尾么,既然句號不能在行頭,那就把「客」字一起拉下來換成新的一行即可——這是唯一且最優的方案嗎?針對這個簡單的實例,其實可以有五六種處理方案。與其討論方案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處理思路。在本文里,筆者就與大家一起來探討避頭尾操作中的各種複雜度與優先度決策的問題。

針對 Adobe InDesign 標點擠壓中文默認設置的反饋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本項目不僅旨在重新理清中文排版的思路,還努力從字庫廠商、軟件廠商、網頁環境等全方面改善中文排版環境。針對目前 InDesign 中文版的諸多問題,筆者於 2018 年 2 月撰寫了一份反饋報告,已經從東京轉交至 Adobe 總部的品質工程部。報告原用英文撰寫,現翻譯成中文公開如下。

要讓 Adobe 這樣一個商業公司針對於一個並無法獲得多少商業利益的地區進行本地化設置的修改非常非常困難。如果沒有用戶反饋又沒有商業利益,軟件是不可能自動變好的。只有讓 Adobe 得到更多實質性的反饋,才能讓其內部提高修改 bug 的優先度,最後實現軟件的更新。筆者希望所有 InDesign 中文用戶,包括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用戶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筆者一起通過各種渠道來反應這些 bug,最終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關於標點寬度調整以及 InDesign 所謂「標點擠壓」功能的具體分析,孔雀計劃將在之後的文章里具體討論。

English version in PDF format is available here.

問題

  • InDesign 軟件完全按照日本工業標準 JIS 設計,而「標點擠壓」中的默認中文設置(包括簡體中文設置和繁體中文設置)卻採用了與軟件設計標準的日文排版原則完全不同的算法,造成邏輯矛盾,導致中文用戶幾乎無法使用。
  • 錯誤的翻譯不僅導致用戶界面顯示問題,還導致整個「標點擠壓」功能非常不友好。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213:特倫普不是特朗普

格奧爾格·特倫普,一位易被忽視卻不容忽視的字體設計師,一位敢於超越時代的創新者。今天,我們繼續邀請老朋友沛然,為大家介紹特倫普的生平,及其在技術限制之下打磨而成的突破性作品。

字談字暢 212:獅子山下薩米柯

開播八年之際,我們隆重邀請中文字體設計的前輩大師,柯熾堅先生,與聽眾分享四十載職業生涯的心路歷程、作品積澱及技術變遷。

同時,柯老師也將為我們介紹醞釀已久的新作——「鐵宋」項目的背景、細節和創新。

字談字暢 211:生僻字指北

「生僻字」或許距離每一個人的生活並不遙遠。《信息技術 生僻字處理指南》(第一版)近日正式發布。

今天,嘉賓席再次迎來文字技術專家 Eiso——也是指南的編寫組成員之一,為大家引介文檔的內容及編撰過程的幕後故事。

字談字暢 210:「這是上天安排的一個任務」

文集《方寸之間》於今年五月出版,自集稿至付梓歷經十數年。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孫明遠、楊林青、陳永聰三位嘉賓——在此書的出版中,各自均擔任着不可或缺的多重角色:編者、譯者、設計師、出版人、供稿人、校勘者……

本期節目,三位嘉賓將深入分享關於《方寸之間》的幕後工作及心路歷程,於字裡行間之外為我們註解這部文集。

字談字暢 209:「他們倆又在一起了」

話接上回,今天的節目將繼續回顧近期字體排印領域的要聞,並與大家分享聽眾們七月的來信。

字談字暢 208:「做播客還要念代碼」

今天的一小時,我們將與大家一同回顧近期要聞及聽眾來信,分享其中值得關注的設計競賽、學術會議、公共標準以及微觀字體排印的細節處理。

字談字暢 207:「多走出去看看,別內卷」

TDC 兩大設計競賽——TDC69 及 Ascenders 2023——評獎結果揭曉。今天的嘉賓席有幸迎來兩項賽事的評委程訓昌和厲致謙。本期節目,兩位評委將為我們介紹 TDC69 及 Ascenders 2023 的優秀作品及設計師,並分享評獎活動的幕後觀察。

字談字暢 206:這是一本換位思考的教材

在字體排印的領域裡,蒙古文及蒙古文字體可能是很多設計師或開發者都頗感陌生的地帶。今天,嘉賓席有幸迎來蒙古文字體設計師天格思。

本期節目,天格思將為我們介紹蒙古語書寫系統及蒙古文字體的概況,並深入解析自己的新作 Eseünen——以蒙古文為核心的多文種字體家族。

字談字暢 205:南極洲有字體排印嗎

今天我們邀請老朋友張暄和微梨做客嘉賓,介紹親身參與 ATypI 2023 的體驗。本期節目將繼續為大家分享嘉賓和主播印象深刻的演講、討論及參觀活動——在國際化與包容性被反覆討論的設計思潮中,字體排印同樣不可缺席。

字談字暢 204:塞納河畔阿蒂皮

時隔四年,ATypI 再次於線下召開年會,ATypI 2023 在巴黎順利落幕。主播 Eric 親赴現場參會,並第一時間採訪了三位華語講者。在今天的節目中,三位嘉賓將為我們分享本屆大會的經歷及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