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多文字设计很早就在商业领域开始了尝试。从单纯为企业设计多语言的品牌标识,到如今初露锋芒的本地化字库定制,这通常是较大的设计公司、字体公司承接的业务,也尽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如今随着小型工作室、独立设计师的涌现,多文字设计则成为一种共同的专业追求,这意味着更多人将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设计,即为非母语的文字做设计。
研究 / Research
赫拉尔德·因赫尔(Gerard Unger, 1942–2018):继往开来的字体设计师
2018 年 11 月 23 日,荷兰字体设计师赫拉尔德·因赫尔(Gerard Unger)逝世,享年 76 岁。
因赫尔是马修·卡特(Matthew Carter)和埃里克·施皮克曼(Erik Spiekermann)的同辈,也被荷兰设计师弗雷德·斯迈耶尔斯(Fred Smeijers)称作「继扬·范克林彭(Jan van Krimpen)和布拉姆·德杜斯(Bram de Does)之后,荷兰字体设计的文化大使」。他出生在热金属铸排机的末期,成长在照相排版年代,又亲历了桌上出版革命的风雨,可称继往;在字体设计上始终追求实用技术与美学形体的结合,积极在当代字体行业中发光发热,是谓开来。本文将以因赫尔的字体作品为主,为读者简明介绍一下他的一生。
Willy Wiegand:不来梅印刷坊与德国书籍工艺的标杆
德国的不来梅印刷坊(Bremer Presse)在 1911–1939 年运作期间印制的书籍,版式装帧之精湛考究,至今仍受到众多藏书家的追捧。那时,奇肖尔德一代人还未成年,现代主义的文字排印和平面设计尚在襁褓之中,不来梅印刷坊的作品可谓德国书籍设计最早的行业标杆。而它的主要运营者威利·维甘德(Willy Wiegand)则对印刷坊的工作模式、书籍选题、装帧设计、以及生意的兴衰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Emil Rudolf Weiß:书法和装帧艺术的设计职业化
提起二十世纪早期的德国平面设计,不少读者可能马上会想到扬·奇肖尔德(Jan Tschichold)或者保罗·伦纳(Paul Renner),他们似乎代表着先锋、简练、理性和机械化生产。与之相反,彼时的手工艺术家和匠人则是落后、繁复、感性和小规模劳作的代名词,必是他们唾弃的对象。但事实远非如此——二十世纪早期的德国见证了海报艺术、书籍艺术的兴起,商业平面设计初现雏形。艺术家、书法家们有的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版、给平面设计打下了理论基础;有的开设课堂,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平面设计师;有的更直接投身业界,成为首批平面设计师。这一「理论–教学–实践–传播」的链条对平面设计无疑意义重大,但这段过渡时期的历史却往往被早期现代主义者的革新光环盖过。我们将在近期刊发一系列文章,重点关注这些过渡时期的艺术家和早期设计师们,也希望他们的思想、作品与遭遇能予后来人以启发。
孙明远谈《聚珍仿宋体研究》:「古典的回归」绝非单纯的拟古
聚珍仿宋体是 20 世纪初中国人自行制作活字字体的早期尝试,由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后人丁三在、丁辅之兄弟着手开发,于 1919 年正式问世,随后风靡海内外,影响至今。聚珍仿宋在风格上不同于当时主导印刷出版市场的日本制宋体字(明朝体),而是以传统雕版印刷字形为蓝本的古典字体。它在构思上完成了仿宋体从写刻到铸字的改造,折射出当时中国人对自身文字形态的认知,以及对审美规范如何适应技术变革这一问题的理解。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孙明远近日出版的《聚珍仿宋体研究》针对这一款字体,从时代背景、产业状况、制作初衷、审美观念、开发技术、应用传播等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采用了大量一手资料,考证扎实,内容全面,是近年来国内字体历史研究中少有的深度专题性著作。孙明远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获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字体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日本文字设计学会会员。2004 年至今在国内、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 2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平面设计史、活字字体史。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本书,我们对孙明远博士进行了简短的访谈,以下内容略有编辑整理。
长谈:印度文字与字体
按:2018 年,借设计北京大学南亚系的一款西文字体的机会,笔者邀请到北大南亚系的叶少勇老师进行一次关于印度文字及字体的访谈。叶少勇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梵佛研)成员。叶老师对古代印度佛学有着很深的研究,还精通印度古代文字及字体学,曾专门对北印度梵语写本的字体做过全面的研究。
印度在古代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现代国家观念,泛指南亚次大陆上的诸多国家地区,如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甚至包括了阿富汗的一部分。
印度这片土地上的文字繁多,造型各异,但几乎都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婆罗谜文字这个源头。印度文字还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字,比如东南亚的泰文(以及各种傣文),缅甸文、柬埔寨文以及藏文字母等等。让我们先从印度的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开始梳理。
挤进推出避头尾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从本文起,将对标点处理问题展开分析。虽然本文讨论的是「避头尾」,但希望读者可以结合本系列之前关于「基本行长」、「全宽/半宽」标点、标点悬挂思路等几项内容一起来阅读分析。
假设在排一段中文时遇到了题图的情况,应该怎么办?版式规定一行二十二个字且不允许标点悬挂,可是偏偏在行尾遇到了句号。
也许有人说,这不就是避头尾么,既然句号不能在行头,那就把「客」字一起拉下来换成新的一行即可——这是唯一且最优的方案吗?针对这个简单的实例,其实可以有五六种处理方案。与其讨论方案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处理思路。在本文里,笔者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避头尾操作中的各种复杂度与优先度决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