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采访小林章(Akira Kobayashi):超越 Typo 边界

作者/ Author: Ian Lynam
原载于/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6年3月24日;图片来自/Images: pingmag.jp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授权,由 Rex Chen 翻译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是一个地位巩固的世界知名字体设计师。他种类广泛的字体作品包括了从展示字体、经典作品重修和许多套坚实的正文用字体这一完整范围。在过去20年间,他在众多字体竞赛中获得殊荣,为无数字体工厂设计字体,在日本教授字体排印学,并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众多字体设计巨匠进行过合作。

小林章在 Linotype GmbH 工作的情景

金融時報(FT)新設計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週出版了全新設計的報紙。FT新的設計總體結構和設計風格都沒有大的變化。但新設計還是使用了新的字體、色彩搭配。最明顯的特徵是調整了空間佈置,留白增多,使版面不再像以前一樣擁擠。新版的字體使用了 MillerDisplay(Matthew Carter 設計的襯綫標題字體)和 BentonSans(News Gothic 變體),看起來比以前舒服很多,還是採用襯綫和非襯綫字體混排的方式,比起一些字體使用較統一的報紙還是稍顯混亂,但這種安排在内容的主次強調上仍然更加有效。調整的版面設計更加注重模塊化,使讀者更易閲讀和瀏覽。

爲了進行新版設計,副主編 Andy Davis 啓用了以前的 FT Art Department 雇員,26嵗的 Ryan Bowman 建立的新公司 Shakeup Media。在FT編輯的指導下,設計在耗時6個月后完成。與新設計一起,FT 在英國和美國發佈了自己新的營銷活動。名為「We Live in Financial Times(我們生存在金融時代(報))」的活動包括新的廣告,包括「大魚吃小魚」表現金融時代弱肉強食;以及將 Richard Branson 包裝成切·格瓦拉,表現金融時代的偶像企業家。同時 FT 也發佈了小型網站,背景圖組合全球代表商業的著名建築與一體,表現"World Business. One Place"。

這次 FT 新版並不像前年衛報(The Guardian)改版般引人注目,正如前一陣子時代周刊(Time)的改版一樣,都是對以前的某种繼承和延續(如 FT 主編 Lionel Barbe r說:「(新設計)是一次進化而非革命」)。在談到與衛報的區別時,設計師 Bowman 説:「衛報的設計是美學上的一個巨大成就,但 FT 的目標與其不同。FT 對它的讀者來説更多的是一種工具,而非報紙。因此它需要信息量大、簡練,清晰第一美觀第二。」

美国路标新字体 Clearview

本文主要信息和全部图片来自字体官方网站 ClearviewHwy

近年来,针对路标和路牌用途改良的新字体 Clearview 取得美国联邦政府许可,在美加两国的一些地区(包括得克萨斯、宾夕法尼亚、多伦多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成为旧标准 FHWA字体的唯一替代者,开始被广泛使用。FHWA(The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美国公路管理局)系列字体最早于1950年代晚期开发,并于1966年、1977年和2000年发布了修改过的版本。FHWA 字体包括七个系列(从窄到宽依次为):A 系(已被弃用)、B 系、C 系、D 系、E 系、E(M)系(比E系笔画宽约20%)和F系。现在 FHWA 同样在加拿大台湾作为路标用字使用。

FHWA 字体的七个系列的字形。A 系已被官方弃用。

更新的 Clearview 是设计团队在德州运输协会(TTI)和宾州运输协会(PTI)的协助下,在一项为期十年的独立研发项目中开发出来的。Clearview 的研发宗旨,正如其名,旨在加强识别性和易读性,并降低在光照情况下的光晕影响和在反光材料下的识别性。

中国路标用字体是什么

写一个关于美国路标用字的文章时,一直在好奇中国公路路标用字是什么。

维基百科的关于高速公路的条目提到中国公路使用黑体和 Helvetica。从上面的图例中看(忽略翻译笑话),首先黑体是肯定的,在这一点上似乎都保持统一,尽管两个黑体也不尽相同,但至少没有出现宋体之类的衬线字体。印象中高速公路中文字似乎比普通公路的笔划粗。而英文字体则比较混乱,右边公路用字似乎是 Helvetica,从比较典型的 G 和 R 就可以看出。而左边的高速公路用字似乎就不是 Helvetica 了,因为 G 的底部是圆滑的。我尝试了比较可能的 Arial(由于其普遍性),但 R 似乎不吻合,这里的 R 比较又像 Helvetica 的 R。所以很奇怪,大概高速公路使用了不同的字体。

有意思的是条目提到,在京沪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使用衬线字体的笑话。另外,看国内路标的使用,字距设计、文字比例、中英文比例基本上都没有一个规范(其实有规范而无人遵循,抑或规范本身就不够规范),因此有时候设计离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欧美、港台的路标都是请专门的公司设计字体,考虑到天气、速度、光线等一系列问题,国内标准没有使用 PC 默认黑体的英文字体已经是一大欣慰了,中国的公共设计要达到对于设计细节的追求似乎还远远不够。

Eric Gill 错了:重新评估 Gill Sans

作者/ Author: Ben Archer © 2007 (text and images)
原载于/Original from: 于新加坡《designer》杂志,2007年1月;Typotheque,2007年
翻译/Translation: 经作者许可,由 Rex Chen 翻译,翻译时有细节改动。

Gill Sans:英格兰的骄傲?

Gill Sans 是英格兰的 Helvetica,无处不在,颇为实用,并且能有效地暗示时间和环境。平面设计师们内部有个笑话:「问:如何做一个英国的战后设计?答:在英国赛车绿(British Racing Green)上使用 Gill Sans 即可。」作为英国众多机构偏爱的字体(包括铁路系统、英格兰教堂、BBC 和企鹅出版社),Gill Sans 像米字旗和安全别针一样,成为英国视觉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英国20世纪中叶的代表

虽然对这样一个国家保护文物似的字体有任何的质疑似乎都是不明智的,但它确实是一个有缺陷的大师作品。有多大缺陷?实际上很大。2006年 Gill Sans 开始随苹果的 OS X 和 Adobe Creative Suite 免费发放,应该是时候对它的种种缺陷做一个重新分析了。1990年代初,Gill Sans 成为 Adobe/Linotype 字体集的一部分,从前的名字 Monotype Gill Sans 变成了 GillSans。新名字丢弃了字体工场的属性,使今天该字体的用户逐渐遗忘了一个事实:当初 Monotype 发布的 Gill Sans 包含了一系列有略微差别的字形刻板供选择。有金属或照相排版经历的读者可能会记得这套系统,然而现在大部分用户只能选择这个唯一「捆扎」好的数字版本。

Typography 常见的错误(一)

标点符号

  • 连字号/Hyphens (-):用以连接、分开单词
  • 短破折号/En dashes (–):用来表示「到」,从……到……
  • 长破折号/Em dashes (—):类似中文的破折号,分隔短语和内容
  • Prime (′ 和 ″):用来分隔时间、尺寸,比如3′ 5″,以及一些数学用途,不是引号。
  • 撇号/Apostrophes (’):用来表示从单词中省略一个或几个字母、所有格形式及数字、字母、缩写的复数形式
  • 省略号/True ellipsis (…):不要使用三个句点(选择文本就可以看到…和. . .的不同)
  • 版权符号/Copyright symbol (©)
  • 注册商标/Registration symbol (®):已注册商标
  • 商标/Trademark (™):商标,但可能未注册

有些时候电脑会自动转换,比如将三个句点转换成省略号,只是要注意。

待补充。

很多书

很多关于 Typography 的书的一个 Flickr Pool。包括 Jan Tschichold 和一些字体样册等。

via Ace Jet 170

Adrain Frutiger 获得 2006 SOTA Typography 奖

20世纪最卓越的字体设计师,瑞士人 Adrian Frutiger 去年底获得了2006 SOTA (The Society of Typographic Aficionados) Typography 奖,该奖表彰了其对字体设计做出的卓越贡献。Adrain Frutiger 最著名的字体包括:Univers, Frutiger 和 Avenir,而且至今仍然在 Linotype 与日本设计师 Akira Kobayashi 一起对自己的经典字体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拓展,比如 Frutiger Next 和 Avenir Next 等。

Adrain Frutiger 1928年出生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因特拉肯。16岁时 Adrain 开始在家乡做排字工人,1949年在苏黎世实用美术学校(Kunstgewerbeschule in Zürich)读书,在两名著名教授 Alfred Willimann 和 Walter Käch 指导下学习。毕业后 Frutiger 受雇于巴黎的 Deberny Et Peignot,帮助将一些字体转换成新的照相排版使用的字体。在这里他也设计了几款字体,包括 Phoebus (1953), President(1954,Frutiger 第一款被发售的商用字体),Ondine (1954)和 Meridien (1955)。

当时由于另一非衬线字体 Futura 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Frutiger 被要求设计一款类似的几何型字体与其竞争。而 Frutiger 则说服自己的老板不按 Futura 的路线,而是根据1896年的老字体 Akzidenz Grotesk 为蓝本,设计了后来为 Frutiger 在字体设计业奠定国际声誉的字体 Univers。这一庞大的字体家族包括了21种不同比重和分别为它们设计的斜体。Univers 一上市就得到积极的响应,Frutiger 自己则声称 Univers 成为其日后字体设计的标准,后来的 Serifa (1967) 和 Glypha (1977)的设计都是基于 Univers。

1970年代初,法国戴高乐机场委托 Adrain Frutiger 为其设计新字体,当时要求字体能在远处和不同角度都具有较高识别度。Frutiger 考虑之后放弃了比较过时的 Univers,而是设计了新字体 Roissy,其特征是在 Univers 的基础上结合了 Gill Sans、Antique Olive 和伦敦公共交通使用的字体 Johnston 等字体的有机和人性化特征,上升和下延部分比较突出,且间距较宽。字体后来更名为 Frutiger,1975年开始在戴高乐机场使用,1976年开始由 Linotype 向市场发售,至今仍然是 Linotype 最受欢迎的字体之一。

1988年 Adrain Frutiger 完成了另一著名字体 Avenir。该字体受 Futura 启发,但也采纳了新 Grotesques 的风格,推出后广受欢迎。1990年代后,他开始专心进行自己已有字体的完善和扩展工作。

Adrain Frutiger 现在居住在瑞士首都伯尔尼。

参考和阅读:

Virgin Media

2007年2月,Richard Branson的媒体综合巨头打出了Virgin Media的品牌。视觉形象由其御用设计公司Start Creative和在媒体字体设计方面经验丰富的Fontsmith合作完成。Fontsmith曾经为英国主要媒体品牌,包括BBC、ITV、Channel 4设计字体。

說 Helvetica 和 Arial

今天和 SY 爭論 ArialHelvetica 的是非,到底 Arial 是不是 Helvetica 無恥廉價的替代品,而沒有任何可取之処。

歷史是 Helvetica 于1950年代由瑞士的 Haas Foundry 設計,作爲瑞士字體設計的代表作之一,加上 Linotype 的推廣(當時 Haas Foundry 已與 Linotype 合併),Helvetica 在1960-1970年代風靡全球,其不表現任何外在信息的字形設計廣受歡迎,被用在幾乎所有場合。1980年代當 Adobe 發佈 PostScript 的時候,自然選擇了 Helvetica 作爲附帶的4种基本字體(另外三种是 Times、Courier 和 Symbol),當時 Adobe 是從這些字體原本所屬的字體機構取得授權的。

當1980年代晚期,桌面排版開始逐漸進入主流,Macintosh 和 PostScript 的出現讓大衆可以開始自己排版。儘管 Adobe 公佈了 PostScript Type 3 的技術細節,但品質較高的 PostScript Type 1 技術仍舊掌握在 Adobe 手中,因此當時市場上其他公司只能製作和發售質量較差的基於 Type 3 的字體。實際上,當初 Linotype 將 Helvetica 授權給 Adobe 得到的交換就是可以開發基於 PostScript Type 1 的 Helvetica,從而進入高端桌面排版市場。到了1989年,很多公司都在試圖研發自己的高質量桌面排版技術,打破 PostScript 的壟斷。這個時候 Apple 和微軟互相授權對方使用自己研發的 TrueType 和 TrueImage 技術,這一行動迫使 Adobe 放棄了對 PostScript Type 1 的技術壟斷。與此同時,衆多 PostScript 的克隆品紛紛面市,這些系統通常附帶有與 PostScript 所附帶字體相類似的字體。其中一款由 Birmy 發售的系統就包含了由 Monotype 的 Robin Nicholas 和 Patricia Saunders 設計的 Helvetica 的替代品,名叫 Arial。

Arial 作爲 Monotype 著名字體系列 Grotesque 的一個改編,其比例、字距、行距和比重都依照了 Helvetica 的設計。因此儘管兩者筆畫上有細微的差距,但 Arial 還是能在非 PostScript 的排版場合替代 Helvetica,並且兩者在很小的尺寸下很難區分。當微軟開發 Windows 3.1 的時候,將 TrueType 作爲其字體標準,並且使用的是 Arial 而非 Helvetica。這在商業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大部分人無法辨認或對二者的區別漠不關心的情況下,微軟不願意在每一份軟件中都支付一次較高的授權費,因此一般都直接買斷字體,而 Linotype 決不肯將 Helvetica 售予微軟。另一方面 Apple 隨後也將 TrueType 作爲其標準,但選擇的卻是從 Linotype 那裏獲得了相對昂貴的 Helvetica 授權。Windows 和 Office 的盛行最終導致了 Arial 取代 Helvetica 佔領了其最通用最受歡迎字體的地位。2006年8月,Helvetica 擁有者 Linotype 被 Arial 開發者 Monotype 收購。

設計師的主流意見是(不大願意用設計師這個詞),Arial 只是 Monotype 和微軟逃避應付授權費的一個仿冒品,對其出生和歷史很不屑,因爲在設計時使用字體上,字體的歷史與其本身的品質是同等重要的。有人說 Arial 的字距和行距設計有問題,但其實 Helvetica 也有類似的問題,但這一點在其更新版本 Helvetica Neue(日本設計師 Akira Kobayashi 和傳奇 Adrian Frutiger 主導)中得到了糾正。至於說 Arial 的字形設計不夠 Helvetica 標致則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不見得 Helvetica 的「a」翹一下尾巴就能高明到哪裏去,至於 Arial 的字形設計有沒有 Helvetica 那樣精彫細琢過也無從而知。其實根据比較發現 Arial 與另一著名非襯綫字體 Univers 的相似要大於與 Helvetica,儘管這改不了 Arial 被人鄙視的出身。然而,由於 Arial 後來由 Monotype 的工程組幾個月的調整,Arial 事實上比 Helvetica 更加適用屏幕及各種分辨率(在 Mac 上兩者儘管相差不大,但在 Windows 和其他屏幕環境下 Arial 的易讀性都要強于 Helvetica,尤其是有鋸齒時)。Arial 目前已擴展到西裏爾字母、希臘字母、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Arial Unicode 甚至包括東亞文字),而 Helvetica 仍然局限在擴展拉丁 A 系(Latin A Extended)字母内。

Arial gets chosen because it's cheap, not because it's a great typeface.

對於 Helvetica 命運不忿其實更多的是對設計歷史和設計文化的尊重,對於 Arial 的鄙視和嘲笑更多的是對商業的投機行爲和對設計傳統的踐踏的鄙視和嘲笑。儘管 Helvetica 在拉丁字母排板中,尤其是更新的 Helvetica Neue 在質量上優於 Arial,但從應用層面來講,Arial 的使用範圍和通用識別性仍然要強于 Helve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