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中國公共用字:世博宣傳片

以上片斷選自上海世博官方宣傳片(Youtube 視頻和東方衛視視頻)。關於字幕上黑體的使用,見以前的一篇文章

Black Letter 的故事

卡洛林小草書體

Black Letter,也稱 Gothic Script(哥特手寫體)或 Old English Script(舊式英語手寫體)。Black Letter 在英語中的寫法也有多種: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採用的是兩個獨立的單詞,首字母分別大寫的寫法,也就是:Black Letter。關於中文譯名,國內的叫法五花八門,有叫黑體的,有叫裝飾體的,有叫哥特體的等等。在沒有一個公認而確切的中文譯名之前,我們還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譯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說 Black Letter,得從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書體(Carolingian miniscule)講起。儘管古羅馬帝國早已湮滅成了廢墟,羅馬手抄體(大寫和斜體字母表)在中世紀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隨着時間的推移,羅馬手抄體漸漸受到了愛爾蘭體和盎格魯撒克遜體的影響,面目變得模糊起來。

Basics: 襯線

在字體排印學裡,襯線指的是字母結構筆畫之外的裝飾性筆畫。有襯線的字體叫襯線體(serif);沒有襯線的字體,則叫做無襯線體(sans-serif)。

2007年攝於里昂古羅馬半圓形劇場遺址(約公元前43年),從保留的石碑我們可以看出,1)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寫的,2)襯線是如何被「雕刻」出來的

歷史學家們認為襯線體來自古羅馬的石刻碑文。對於這些裝飾性的筆畫為何會產生,起的何種作用,一直存在着爭議。大多數人所接受解釋來自 Edward Catich 神父,他在1968寫了《The Origin of the Serif》一書,認為羅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要先用方頭筆刷寫好樣子,雕刻的工匠之後照着寫好的樣子雕鑿而成。由於直接用方頭筆刷書寫會導致筆畫的起始和結尾出現毛糙,所以在筆畫開始、結束和轉角的時候增加了收尾的筆畫,也就自然形成了襯線。雕刻匠人照寫好的字雕刻,就形成了所謂的「serif」 。

錢幣設計和 Ootje Oxenaar

Michael Tyznik 的美元設計。Image: richardsmith.posterous.com

2009年的幾個新的設計將錢幣設計成為少見的熱門設計話題。新年降至,將幾個重要的話題歸納一下。第一個是美國一群設計愛好者發起的「重新設計美元」(The Dollar Redesign)活動。美元在1930年代設計後就鮮有大的變動,比起色彩斑斕、風格摩登的歐元顯得老氣、區分度差。儘管收到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還是引起了公眾的熱情參與。選擇兩個質量較高的方案,設計師分別是 Michael Tyznik 和 Micheele Haft。Michael 的方案保留了經典的美元「綠背」(Green Back)元素,和總統的選擇,但使用了彩條作為面額的底紋。

我們怎麼用中文強調?

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要在一句話中突出表示一個單詞,或者一句引語,往往可以採用 Italic。如:I love you. 或是:He said I love you. 隨着電腦時代的到來,幾乎我們所有使用的文字處理軟件,都天然地帶有2個功能:斜體和加粗。包括我此刻正在使用的 WordPress。然而說到中文,我們的書寫歷史上,似乎從未正式出現過使用斜體和加粗的辦法來強調某個詞語或者某句引語。

SWX 做一個有趣的收集和比較。讓我們來好好探討下,在中文語境中,我們該不該使用不同字體作為強調?以什麼樣的形式?中文的語言,是不是非得藉助於字體的強調?我們如何從語言和文字的層面進行翻譯?

《新平面》字體連載

國內設計刊物近來多有涉及字體。最近有較強專業背景的陳嶸在《新平面》雜誌的連載本期講到西方字體基礎,質量應該有相當的保證,不會讓人失望。推薦有興趣的朋友買來一看。

另外還有小林章的採訪,在新雜誌《PRO》上。另另外我們(我和 Colourphilosophy)在新一期《Urban》雜誌也有簡短的個人採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看。

V&A 的十五世紀木刻

十五世紀的木刻版聖經,點擊看細節。V&A 博物館。

倫敦 V&A 博物館新翼最近盛大開幕。新翼歷時七年半準備,耗資3200萬英鎊,主題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展覽布展考究,展品令人嘆為觀止。上圖是十五世紀的木刻版聖經,據說是專為窮人而印製,風格和印刷質量都十分優秀,字體是當時流行的 Black Letter。

在 Vimeo 上找到博物館的視頻,介紹了木刻撲克牌的製作工藝,應該與上圖的聖經類似。

這張撲克牌是在1490-1500年間用木刻技術完成的,由鏤空模板上色。首先將整個牌面設計刻在乾燥平整的木板上。具體的做法是將粉筆塗在草稿的背後,然後用鐵筆將粉筆印在木頭上,再用墨水在木頭上描繪整個設計,最後用刻刀將線條雕刻出來。然後使用有粘性的墨水,將其鋪在刻板上,然後用手動印刷機將紙張鋪在刻板上,印出設計(圖中使用的是19世紀的印刷機)。待晾乾後,用鏤空模板最後上色。

Myriad 的故事

Myriad,英語單詞,意為「無數的」。同時,「Myriad」也是一款字體的名字。由羅伯特·斯林巴赫(Robert Slimbach,1956年-)和卡羅·圖溫布利(Carol Twombly,1959年-)在1990年到1992年期間以 Frutiger 字體為藍本為 Adobe 公司設計。

Myriad 是早期數碼字體時代的先驅,伴隨着技術的成長一路走來。如今,它更多地和我們相見在顯示屏幕上。當然,還有那著名的標榜設計的電子品牌。

1992年,耗時2年開發的 Myriad 終於發布了歷史上第一個版本:Myriad MM。這款溫和且具有良好可讀性的人文主義無襯線字體,集諸多當時最新的數字字體技術於一身。

Trajan 在電影業

2009 台北金馬影展海報

台灣金馬獎結果今天揭曉。傳統上金馬獎的海報雖然細節不足,但風格上都年年有變,實驗十足(參見歷屆海報)。今年的海報設計也繼續領先於同類華人電影活動。但風格也鋒芒減退、略見成熟,就連字體也用了風靡好萊塢的 Trajan(Johnsonbanks 語)。

中國高速公路標誌牌更換字體

中國高速公路新標誌牌。Image: 9811.com.cn

我們在前年提出疑問,想找到中國道路標誌牌的字體,結論是大部分情況下,是 Helvetica 和 Arial 混合使用。這是我們猜測的國家標準,因為沒有官方的文檔可供公眾瀏覽。當然後來也見到了襯線體的使用,令人驚訝。

這個月中國交通運輸部開始大面積的更換高速公路的命名方法,由原來的中文名稱更換為字母+數字的形式。伴隨而來的是大面積的更換高速公路標誌牌,而我們也發現,新的標誌牌也採用了新的字體。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040:全球字體新聞聯播之新年新字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2017 年 2 月 7 日星期二,農曆正月十一,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字談字暢 039:2016 TypeTour Tokyo

2016 年中秋前後,TypeTour 字體與視覺文化之旅啟程,首站東京。六夜七天,足跡遍至書屋、美院、博物館、編輯部,從圓盤機的排印實踐,到江戶文字的書法體驗,有西文排版的現場講座,也有直面字體研究者的對話交流。

字談字暢 038:一根藤上七朵花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上海,活字設計的一支新譜系萌發、生長。歷經十數年,結出七朵金花,既為當時印刷字體的中堅,亦是後世宋體黑體的藍本。

字談字暢 037:Case 不是小 case

大小寫的存在、規則和意義,對於拉丁文字的書記,至關重要。

字談字暢 036:我們又㕛叒花了九十分鐘時間來做聽眾反饋

本期節目的開頭,我們將與大家分享六封長信——愉快的時間總是短暫的,一晃眼九十分鐘就這麼過去了——在節目的尾聲,奉上書訊兩則、小林章先生記事一組。

字談字暢 035:Kerning Panic·字談字串(三)🎙😂🤓🤑😌

本日四方會談,聚焦全球性政治議題:繪文字。

字談字暢 034:從羅馬皇帝到泰坦尼克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以此獻給]凱撒皇帝,神聖涅爾瓦之子:特拉亞努斯·奧古斯都斯·傑爾馬尼庫斯·達基烏斯,最高祭司、十七歲任護民官、六次被譽為命令權者、六任執政官、國父,以示此丘之高,及空出此秀作之地[謹此呈謝]。

字談字暢 033:論哈密瓜種植與文化的關係

「文化就像種哈密瓜,最甜的哈密瓜一定是通過遠距離的嫁接而形成。」西域維吾爾語的使用者,就是一個廣泛吸納了中東波斯文化、東歐俄羅斯文化及中國內地漢文化的族群。文化的糅合,也從維吾爾文字及其字體中折射出來。

字談字暢 032: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10 月 18 日又一個星期二,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暨本台首次搖獎預告。

字談字暢 031:TypePro 2016

TypePro 2016: Shanghai 於 9 月 3 日在同濟大學舉辦,Eric LiuColourphilosophy 發表主題演講。本期節目將與聽眾分享現場錄音及演講幻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