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中国公共用字:世博宣传片

以上片断选自上海世博官方宣传片(Youtube 视频和东方卫视视频)。关于字幕上黑体的使用,见以前的一篇文章

Black Letter 的故事

卡洛林小草书体

Black Letter,也称 Gothic Script(哥特手写体)或 Old English Script(旧式英语手写体)。Black Letter 在英语中的写法也有多种: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采用的是两个独立的单词,首字母分别大写的写法,也就是:Black Letter。关于中文译名,国内的叫法五花八门,有叫黑体的,有叫装饰体的,有叫哥特体的等等。在没有一个公认而确切的中文译名之前,我们还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译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说 Black Letter,得从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书体(Carolingian miniscule)讲起。尽管古罗马帝国早已湮灭成了废墟,罗马手抄体(大写和斜体字母表)在中世纪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手抄体渐渐受到了爱尔兰体和盎格鲁撒克逊体的影响,面目变得模糊起来。

Basics: 衬线

在字体排印学里,衬线指的是字母结构笔画之外的装饰性笔画。有衬线的字体叫衬线体(serif);没有衬线的字体,则叫做无衬线体(sans-serif)。

2007年摄于里昂古罗马半圆形剧场遗址(约公元前43年),从保留的石碑我们可以看出,1)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写的,2)衬线是如何被「雕刻」出来的

历史学家们认为衬线体来自古罗马的石刻碑文。对于这些装饰性的笔画为何会产生,起的何种作用,一直存在着争议。大多数人所接受解释来自 Edward Catich 神父,他在1968写了《The Origin of the Serif》一书,认为罗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要先用方头笔刷写好样子,雕刻的工匠之后照着写好的样子雕凿而成。由于直接用方头笔刷书写会导致笔画的起始和结尾出现毛糙,所以在笔画开始、结束和转角的时候增加了收尾的笔画,也就自然形成了衬线。雕刻匠人照写好的字雕刻,就形成了所谓的「serif」 。

钱币设计和 Ootje Oxenaar

Michael Tyznik 的美元设计。Image: richardsmith.posterous.com

2009年的几个新的设计将钱币设计成为少见的热门设计话题。新年降至,将几个重要的话题归纳一下。第一个是美国一群设计爱好者发起的「重新设计美元」(The Dollar Redesign)活动。美元在1930年代设计后就鲜有大的变动,比起色彩斑斓、风格摩登的欧元显得老气、区分度差。尽管收到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还是引起了公众的热情参与。选择两个质量较高的方案,设计师分别是 Michael Tyznik 和 Micheele Haft。Michael 的方案保留了经典的美元「绿背」(Green Back)元素,和总统的选择,但使用了彩条作为面额的底纹。

我们怎么用中文强调?

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要在一句话中突出表示一个单词,或者一句引语,往往可以采用 Italic。如:I love you. 或是:He said I love you. 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几乎我们所有使用的文字处理软件,都天然地带有2个功能:斜体和加粗。包括我此刻正在使用的 WordPress。然而说到中文,我们的书写历史上,似乎从未正式出现过使用斜体和加粗的办法来强调某个词语或者某句引语。

SWX 做一个有趣的收集和比较。让我们来好好探讨下,在中文语境中,我们该不该使用不同字体作为强调?以什么样的形式?中文的语言,是不是非得借助于字体的强调?我们如何从语言和文字的层面进行翻译?

《新平面》字体连载

国内设计刊物近来多有涉及字体。最近有较强专业背景的陈嵘在《新平面》杂志的连载本期讲到西方字体基础,质量应该有相当的保证,不会让人失望。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买来一看。

另外还有小林章的采访,在新杂志《PRO》上。另另外我们(我和 Colourphilosophy)在新一期《Urban》杂志也有简短的个人采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看。

V&A 的十五世纪木刻

十五世纪的木刻版圣经,点击看细节。V&A 博物馆。

伦敦 V&A 博物馆新翼最近盛大开幕。新翼历时七年半准备,耗资3200万英镑,主题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展览布展考究,展品令人叹为观止。上图是十五世纪的木刻版圣经,据说是专为穷人而印制,风格和印刷质量都十分优秀,字体是当时流行的 Black Letter。

在 Vimeo 上找到博物馆的视频,介绍了木刻扑克牌的制作工艺,应该与上图的圣经类似。

这张扑克牌是在1490-1500年间用木刻技术完成的,由镂空模板上色。首先将整个牌面设计刻在干燥平整的木板上。具体的做法是将粉笔涂在草稿的背后,然后用铁笔将粉笔印在木头上,再用墨水在木头上描绘整个设计,最后用刻刀将线条雕刻出来。然后使用有粘性的墨水,将其铺在刻板上,然后用手动印刷机将纸张铺在刻板上,印出设计(图中使用的是19世纪的印刷机)。待晾干后,用镂空模板最后上色。

Myriad 的故事

Myriad,英语单词,意为「无数的」。同时,「Myriad」也是一款字体的名字。由罗伯特·斯林巴赫(Robert Slimbach,1956年-)和卡罗·图温布利(Carol Twombly,1959年-)在1990年到1992年期间以 Frutiger 字体为蓝本为 Adobe 公司设计。

Myriad 是早期数码字体时代的先驱,伴随着技术的成长一路走来。如今,它更多地和我们相见在显示屏幕上。当然,还有那著名的标榜设计的电子品牌。

1992年,耗时2年开发的 Myriad 终于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版本:Myriad MM。这款温和且具有良好可读性的人文主义无衬线字体,集诸多当时最新的数字字体技术于一身。

Trajan 在电影业

2009 台北金马影展海报

台湾金马奖结果今天揭晓。传统上金马奖的海报虽然细节不足,但风格上都年年有变,实验十足(参见历届海报)。今年的海报设计也继续领先于同类华人电影活动。但风格也锋芒减退、略见成熟,就连字体也用了风靡好莱坞的 Trajan(Johnsonbanks 语)。

中国高速公路标志牌更换字体

中国高速公路新标志牌。Image: 9811.com.cn

我们在前年提出疑问,想找到中国道路标志牌的字体,结论是大部分情况下,是 Helvetica 和 Arial 混合使用。这是我们猜测的国家标准,因为没有官方的文档可供公众浏览。当然后来也见到了衬线体的使用,令人惊讶。

这个月中国交通运输部开始大面积的更换高速公路的命名方法,由原来的中文名称更换为字母+数字的形式。伴随而来的是大面积的更换高速公路标志牌,而我们也发现,新的标志牌也采用了新的字体。

播客 / Podcast  

字谈字畅 040:全球字体新闻联播之新年新字

听众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2017 年 2 月 7 日星期二,农历正月十一,欢迎收听全球字体新闻联播。

字谈字畅 039:2016 TypeTour Tokyo

2016 年中秋前后,TypeTour 字体与视觉文化之旅启程,首站东京。六夜七天,足迹遍至书屋、美院、博物馆、编辑部,从圆盘机的排印实践,到江户文字的书法体验,有西文排版的现场讲座,也有直面字体研究者的对话交流。

字谈字畅 038:一根藤上七朵花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活字设计的一支新谱系萌发、生长。历经十数年,结出七朵金花,既为当时印刷字体的中坚,亦是后世宋体黑体的蓝本。

字谈字畅 037:Case 不是小 case

大小写的存在、规则和意义,对于拉丁文字的书记,至关重要。

字谈字畅 036:我们又㕛叒花了九十分钟时间来做听众反馈

本期节目的开头,我们将与大家分享六封长信——愉快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一晃眼九十分钟就这么过去了——在节目的尾声,奉上书讯两则、小林章先生记事一组。

字谈字畅 035:Kerning Panic·字谈字串(三)🎙😂🤓🤑😌

本日四方会谈,聚焦全球性政治议题:绘文字。

字谈字畅 034:从罗马皇帝到泰坦尼克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以此献给]凯撒皇帝,神圣涅尔瓦之子:特拉亚努斯·奥古斯都斯·杰尔马尼库斯·达基乌斯,最高祭司、十七岁任护民官、六次被誉为命令权者、六任执政官、国父,以示此丘之高,及空出此秀作之地[谨此呈谢]。

字谈字畅 033:论哈密瓜种植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就像种哈密瓜,最甜的哈密瓜一定是通过远距离的嫁接而形成。」西域维吾尔语的使用者,就是一个广泛吸纳了中东波斯文化、东欧俄罗斯文化及中国内地汉文化的族群。文化的糅合,也从维吾尔文字及其字体中折射出来。

字谈字畅 032:全球字体新闻联播

听众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10 月 18 日又一个星期二,欢迎收听全球字体新闻联播暨本台首次摇奖预告。

字谈字畅 031:TypePro 2016

TypePro 2016: Shanghai 于 9 月 3 日在同济大学举办,Eric LiuColourphilosophy 发表主题演讲。本期节目将与听众分享现场录音及演讲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