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关注西文,但这里有一则关于 Mac OSX 雪豹的新中文字体 Hiragino Sans GB 的英文文章,很有意思。苹果相当重视这次简体中文字体的开发,与开发公司商讨下,由大日本 Screen(大日本スクリーン)和北京汉仪合作开发。汉仪有20位设计师和20位工程师。主设计师钟女士与来自日本方面字游和 Screen 的工作人员于07年底会面。当场没有翻译,只能通过比划点头来确认总体修改方向。
新字体根据 Adobe GB 1-4 字集修改,两万九千字,两个磅值。设计根据中国标准(GB)在日本的版本上修改。中国字体的设计要求要硬朗,日本设计师猜测是否由于中国早期甲骨文和碑刻的材料影响。字体随雪豹出版,独立商业版本只在日本发行,售价580美元(近4000人民币) 。来自中国信息处理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的70岁检验师特地致信,称赞设计水准。汉仪方面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听说这种情况。
我们以前有文讨论苹果默认中文字体。简体字原本处理方法是 STXihei,但日文 Hiragino Kaku Gothic 胜出不只一点,唯有简体字不全+汉字是日本标准,新的 Hiragino Sans GB 将提高简体屏幕字体标准。
(本文原载于本站 Twitter,via @Shotype_en)
更新
jjgod 在技术方面也有提到雪豹中文字体升级。
繁体方面类似的 Hiragino Sans CNS 在正式版本中被苹果放弃,最后的默认字体是 Heiti TC。Heiti TC 在各方面要逊色于 Hiragino 系列,而 Hiragino Sans GB 有完整的繁体字集,因此更换原因不得而知。在繁体版本上更换默认字体请参考这里。
阿姆斯特丹出生,入籍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师 Bob Noorda 周一过世。他曾在 Helvetica 的基础上主持设计了米兰的地铁指示系统,还参与了纽约和圣保罗的地铁标识系统。他为众多的意大利品牌设计了 logo,还是 Unimark International 的创始人之一。生前他一直担任了米兰理工的教学任务。
Ultrafragola Channels TV 上有一段简短的视频介绍,意大利语。
Image: 字里行间
陈嵘的 blog 刊登了他对小林章(Kobayashi Akira)去年早些时候的访谈全文。小林章提到了对比日本传统的尺规设计,对书写笔法的理解对于字体设计的重要性。还有在亚洲地区臭名昭著的 Old Century Style 体,版本很多,但和 PC 中易宋体的英文部很像,有空详述一下。同时他个人不倾向于太依赖于电脑。
另外亦可参考我们以前对于 PingMag 对他采访的译文。
Type is Beautiful 今天开始有了自己的 Twitter 帐户,点击 follow 我们。我们将使用 Twitter 与大家分享和交流短小的评论、资讯和作品推荐,将网站更多的用于长文和分析。
尽管 Twitter 在中国国内被封,但 Twitter 的已有网络和国际化的程度足以弥补这一问题。原来的想法是在中国国内的微博系统中做一份拷贝,但一方面做双向交流的维护困难,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向这种现实困难的屈服也应有个底线。Twitter 本身「走入墙内」的方法很多,使用方便。
祝大家 tweet 地开心。
Image: pentagram.com
「你是什么字体」(What Type Are You)是 Pentagram 的新年祝福互动应用。Pentagram 声称「耗时七年,由东欧23名学者研究而成」而且结果都「正确无误」。系统会询问你四个选项来描述自己,分别是:
- 情绪还是理性?
- 含蓄还是外露?
- 传统还是革新?
- 随意还是克制?
系统会根据你的选择从16种风格迥异字体中选择符合你性格的字体并给予介绍。尽管载入动画由延迟,但等等就好。我的字体是 Baskerville Italic,你是什么?
(系统密码是「character」)
以上片断选自上海世博官方宣传片(Youtube 视频和东方卫视视频)。关于字幕上黑体的使用,见以前的一篇文章。
卡洛林小草书体
Black Letter,也称 Gothic Script(哥特手写体)或 Old English Script(旧式英语手写体)。Black Letter 在英语中的写法也有多种: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采用的是两个独立的单词,首字母分别大写的写法,也就是:Black Letter。关于中文译名,国内的叫法五花八门,有叫黑体的,有叫装饰体的,有叫哥特体的等等。在没有一个公认而确切的中文译名之前,我们还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译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说 Black Letter,得从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书体(Carolingian miniscule)讲起。尽管古罗马帝国早已湮灭成了废墟,罗马手抄体(大写和斜体字母表)在中世纪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手抄体渐渐受到了爱尔兰体和盎格鲁撒克逊体的影响,面目变得模糊起来。
在字体排印学里,衬线指的是字母结构笔画之外的装饰性笔画。有衬线的字体叫衬线体(serif);没有衬线的字体,则叫做无衬线体(sans-serif)。
2007年摄于里昂古罗马半圆形剧场遗址(约公元前43年),从保留的石碑我们可以看出,1)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写的,2)衬线是如何被「雕刻」出来的
历史学家们认为衬线体来自古罗马的石刻碑文。对于这些装饰性的笔画为何会产生,起的何种作用,一直存在着争议。大多数人所接受解释来自 Edward Catich 神父,他在1968写了《The Origin of the Serif》一书,认为罗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要先用方头笔刷写好样子,雕刻的工匠之后照着写好的样子雕凿而成。由于直接用方头笔刷书写会导致笔画的起始和结尾出现毛糙,所以在笔画开始、结束和转角的时候增加了收尾的笔画,也就自然形成了衬线。雕刻匠人照写好的字雕刻,就形成了所谓的「serif」 。
Michael Tyznik 的美元设计。Image: richardsmith.posterous.com
2009年的几个新的设计将钱币设计成为少见的热门设计话题。新年降至,将几个重要的话题归纳一下。第一个是美国一群设计爱好者发起的「重新设计美元」(The Dollar Redesign)活动。美元在1930年代设计后就鲜有大的变动,比起色彩斑斓、风格摩登的欧元显得老气、区分度差。尽管收到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还是引起了公众的热情参与。选择两个质量较高的方案,设计师分别是 Michael Tyznik 和 Micheele Haft。Michael 的方案保留了经典的美元「绿背」(Green Back)元素,和总统的选择,但使用了彩条作为面额的底纹。
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要在一句话中突出表示一个单词,或者一句引语,往往可以采用 Italic。如:I love you. 或是:He said I love you. 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几乎我们所有使用的文字处理软件,都天然地带有2个功能:斜体和加粗。包括我此刻正在使用的 WordPress。然而说到中文,我们的书写历史上,似乎从未正式出现过使用斜体和加粗的办法来强调某个词语或者某句引语。
SWX 做一个有趣的收集和比较。让我们来好好探讨下,在中文语境中,我们该不该使用不同字体作为强调?以什么样的形式?中文的语言,是不是非得借助于字体的强调?我们如何从语言和文字的层面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