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於杭州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從呼捷瑪斯到未來圖景:蘇俄設計歷史」的展覽,展出了二十世紀二十至八十年代的蘇俄設計,作品涵蓋戲劇、建築、手工藝、產品、平面、服裝、交通等門類。根據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設計新的世界觀」,包括新人新教育、工人文化、日常生活的藝術、未來城市;第二部分是「建造明天的世界」,包括建造「大風格」、戰後公寓設計及其工業建築技術、現代產品設計的起步、裝飾藝術風格設計;第三部分是「人文設計&為人類而設計」,包括飛向星空、宇宙主義與太空設計、設計黃金年代與技術美學研究所、設計中的未來學。三個章節大致對應了 1920—30 年代、1930—50 年代、1960—80 年代幾個階段。與此同時,設計博物館還邀請國內外學者舉辦了研討會和線上講座。
中銀膠囊塔。圖:Alex Rerh2021 年 5 月,由黑川紀章設計的位於東京銀座的標誌性建築中銀膠囊塔(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再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上一次建築因老化而差點拆除時,大師黑川本人還在世,提出「用新的膠囊替換老化陳舊的就可以」,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勉強將其保留。自從 2007 年黑川去世,地皮也賣給了對沖基金,這次沒人能阻擋它的命運了。
時隔六年,平面設計經典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經過修訂,並以「經典版」的名義再次與讀者見面。
謎底見文末風靡英語世界的 Wordle 猜單詞遊戲不僅讓開發者 Josh Wardle 贏得《紐約時報》的收購合同,也讓中文開發者踴躍地試做各種漢化版本。Wordle 有不少精妙之處,都恰好踩在一個好作品能流行起來的節奏上,它的中文衍生遊戲卻在照葫蘆畫瓢中難免丟掉了一些關鍵元素。
在討論日本設計師對字體排印、網格系統的實踐時,不可能避開白井敬尚這個名字。長年以來,他設計的 idea 雜誌也一直伴隨着我的學習與研究,因此當彌迪兄與我商討在國內策劃展覽和出版事宜時,我欣然決定加入。我也深感在中文環境下,無論是字體排印還是網格系統,這些概念的具體內涵和實踐方法,都缺乏的實質性討論。而白井先生的作品,無論是其理論深度還是實踐廣度,都非常值得中國設計師學習,這次能譯介到國內,堪稱是一大好事。
在《堡壘之夜》中舉辦的 Ariana Grande 虛擬演唱會。圖:Epic GamesMetaverse(元宇宙,一譯「超宇宙」)在今年成為了互聯網風投圈的熱詞。當 Epic Games、Facebook、Roblox、騰訊和字節跳動等巨頭紛紛將「構建 Metaverse」寫進自己最新的使命宣言或招股書的同時,有關「元宇宙」是什麼、將有怎樣的體驗、實現的技術路徑、將創造怎樣的價值等討論也火熱展開。科技公司對「元宇宙」的想象大同小異:它是移動互聯網的繼承者,是一個可以置身其中的虛擬環境,以全真的體驗和平台間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實現用戶的沉浸式娛樂、社交、經濟活動,並且從某種程度上融入實體生活而產生變革性的影響。
電華打字機,由高仲芹發明,IBM 製造。© The Smithsonian全球規模最大、最成功的電信公司之一,名字中卻帶有「鐵路」二字,這是為什麼?
我在每個學期的信息史課程中都會先用這個問題來刁難斯坦福的學生們。其中提到的電信公司是斯普林特(Sprint),全名是「南太平洋鐵路內網電信公司」(Southern Pacific Railroad Internal Networking Telecommunications)。隨後,我就會簡明扼要地普及一番關於美國通訊基建的歷史知識,而這些史實總是能讓他們大開眼界。
鐵路,以許多方式為現代美國及至全球的信息架構鋪設了第一層歷史基礎,我這樣解釋。在電報技術興起時,工程師基本上都會選擇沿着南太平洋鐵路等已經打通的鐵道線路來鋪設電報線,畢竟有現成的工程,何必再重新砍樹開路、穿河過橋呢?不久後,又有了光纖通訊,大多也以同樣的方式,沿着一百五十多年前初次聯通美國各地的火車軌道來進行基礎建設。
「鐵路是誰建的呢?」我接着問。一位學生答:「中國移民。」
最近我看到了伊夫斯·彼得斯(Yves Peters)在推特上詢問圖中尖刺的正式名稱叫什麼,我簡短地回答了一下(劇透:這叫光陷阱!)。我覺得在這個話題上還有更多值得探索,因此決定寫點東西,不只關於光陷阱,還會包含類似的概念和造型。在字體設計師的生活中,總有那麼幾天想要就這些東西寫上個四千字,而不考慮言簡意賅。
編者按:2021 年 4 月 27 日,
ATypI(國際字體協會)
正式宣布撤回其於 1962 年採納的「Vox-ATypI 字體分類系統」,並取消對其背書。當設計界再次開始討論為什麼這個分類法能使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到底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和作用、而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被撤回時,我們必須先了解這個分類法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其產生背景和適用範圍,這樣才能對其作用有更客觀的判斷。作為各種討論的起點,本站特此刊出漢儀字庫資深字體設計師張暄的演講稿,以饗讀者。
Vox-ATypI Classification(以下暫譯「Vox 分類法」)是一個經典拉丁字體分類法。漢儀字庫在培養西文設計師時,這是新人們開始正式職業生涯時首批要學習的內容之一。現在我們一般認為,這是一個頗為傲慢的、西方中心化的分類法——畢竟它總共四大類,而前三類都是拉丁字母內部的細化分類,第四類叫做「所有其他非拉丁」。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學習和使用,在實際應用中它通常只扮演着一個有效的拉丁字母字體分類法的角色。
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於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蘭梅珀爾逝世,享年 91 歲。謹以此文送上我們對他的追思。
荷蘭字體設計師、書法家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筆劃:書寫的理論》(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書,可以說是對他的文字設計/書寫理論的最精簡有力的詮釋。該書翻譯成多國文字,數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發行了英譯版。德國字體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說,「誰只要對視覺語言感興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體為何形態如此,就應該去讀這本 86 頁的小冊子。」諾爾澤的理論並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讓我們來看看他為何影響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