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uthor: Jürgen Siebert & Albert-Jan Pool © 2010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Technik, Design und Erotik der FF-DIN-Rundschrift, 2010, Fontblog | 圖片/ Images: Marc Eckardt (A.-J. Pool 人像),Wikipedia (Coney-Island-Stich, Formelsatz) 及 FSI (字體樣例)
翻譯/ Translation with permission: Metaphox。作者授權 Type is Beautiful 譯成中文,請勿轉載。
Fontblog 將於星期五開始休假兩周,在道別之前,我還想敘述一段多少有些繁複的字體歷史 —— 一段我作為自然科學家和字體設計者始終牽掛於心的歷史。我會試着把事情講得盡量精確、也儘可能輕鬆,因為這些故事關乎於世間最美的東西之一:曲線。摩托車手看待曲線的眼光與字體設計師們有所不同,遭遇愛情的人們亦會用不同於修路工人的方式來演繹曲線,但這種種魅力,最終都可以歸結到一切柔軟曲線所共有的某一特徵上去,而今天就讓我來追溯一下它的根源。
世界主要的四種貨幣(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標誌與新的印度盧比標誌
7月15日,印度政府發布了其官方貨幣印度盧比(Indian Rupee)的新標誌設計,成為近期公共設計的焦點之一。該設計由印度天城文字符「र」和英文「R」的筆畫設計而成。頂部的橫線設計(兩黑一白)也呼應了印度的國旗。印度政府稱這一設計能夠抓住和反映印度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設計師是 Guwahati 印度理工學院(IIT)的 D Udaya Kumar。Kumar 曾就讀泰米爾語(印度主要語言之一)文字設計博士學位,就泰米爾字體進行設計和研究。Kumar 的作品酬勞約為5300美金。
我們的 Twitter 賬戶在 Flipboard 上的顯示效果
Flipboard 在最近兩天迅速成為全球最熱門的 iPad 應用,一經發布服務器就達到瓶頸,同時受到用戶和評論界的多方讚譽,可謂非常成功。Flipboard 的核心功能是從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抽取內容信息,以簡單有效的設計呈現給用戶。因此中國內地的用戶不翻牆是無法使用的。
Flipboard 可以將用戶自己的 Facebook 和 Twitter 用戶連接起來,這樣用戶可以看到朋友分享的內容。與此同時,用戶也可以自己添加 Twitter 源,從擁有 Twitter 賬戶的媒體和 blog 那裡獲取信息。Flipboard 的內容呈現特點有二:一是它自動從 tweet 和推薦中獲取鏈接的內容並生成長度適中的摘要,使得 Twitter 的一百四十字符限制所導致的信息量不足問題得以緩解;二是它應用了成熟的網格系統和字體設計,從而清晰高效地呈現這些內容。此外,Flipboard 放棄了仿真的翻頁效果,而是採用了簡單的「半頁翻轉」(flip)效果,也就避免了《連線》雜誌那樣在平面上移動頁面而產生的導航盲目感。
評論界盛讚 Flipboard 對於出版業界的啟示。在一片傳統媒體推出電子書般的 iPad 應用的時候,Flipboard 讓我們看到了真正面向未來的閱讀應用軟件應該具有的樣子。它擁抱社會化的媒體,重新將內容選擇交回給用戶,放棄了模擬平面出版物的老路,真正成為了新時代出版業的殺手極應用。比起同類的新聞聚合器如 Pulse,Flipboard 較強的交互和平面設計無疑更勝一籌。
本文在《藝術與設計》2010年3月期刊出,文字有改動。感謝 Colourphilosophy 的
素材和幫助。本文資料和文獻清單已經遺失,在此致歉。
主流報紙對荷蘭平面設計師鮑勃·諾達(Bob Noorda)去世的消息反映有點遲緩。《紐約時報》一直到老人去世12天以後才出版訃告,副題是「將現代主義帶入地下的設計師」。作為二十世紀將現代主義設計帶入大眾生活的重要一員,鮑勃· 諾達參與建立了平面設計史上很有影響力的公司 Unimark 工作室,最著名的工作是與 Massimo Vigelli 共同設計了紐約地鐵的導航標識。2010年1月11日鮑勃·諾達在米蘭因病去世,享年82歲。
鮑勃·諾達1927年生於阿姆斯特丹,曾經參加荷蘭陸軍,1940年代末在印度尼西亞服役。戰後諾達回到荷蘭,在 Instituut voor Kunstnijverheidsonderwijs 設計學校完成學業,於1950年畢業。學校功能主義的思想和包豪斯的背景極大地左右了諾達一生的設計理念。諾達不贊成 「深奧的設計」。與那一代的現代主義者一樣,他主張簡單、有效、邏輯感強的設計。在2005年的一次採訪中,諾達提到自己的設計理念:「我相信我的作品是用來溝通的,溝通意味着我在為其他人服務,通過更加易讀的文字,讓設計更容易理解。但這不是說這樣的設計就很沉悶,沒得發揮。相反,可能性非常多」。
刊載於6月號《藝術與設計》,由於諸多批評內容,所以被放在了雜誌靠後的「三邊聯談」,且成了黑白。現登出原文。
上海世博會在萬眾期待中,在最後一分鐘之前,終於開幕了。對於每日幾十萬的參觀人流,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一座座新奇的場館。園內公交可以實現遠距離運輸,但相鄰場館的參觀,卻仍需要步行。園區內的標識系統尤為重要。
上海世博會的標識系統由日本 GK 設計集團承擔。GK 設計在公共標示系統方面具有廣泛實踐和長期經驗,日本諸多城市和大型公共場所都有其作品。GK 集團還擔任了1970年大阪世博會、1985年筑波世博會和2005年愛知世博會的標識設計。2009年1月22日,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與日本 GK 設計集團舉行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標識系統設計合同簽約儀式」。
花費巨資、專家設計,我們理應盼望一個高質量的結果。然而諸多管理、行政等中國國情,使最終的結果遜於期望。一些常識性錯誤尤為遺憾:部分指示牌把「歐洲廣場」的英文錯寫成了「Asia Square」;部分指示牌和地圖被樹立在草坪中,使人無法靠近;中英文翻譯的不統一等(如「世博」有 expo 和 shibo 兩種寫法)。
作為持續6個月的超大型活動,標識系統涉及到許多方面和層次,讓我們比對往屆世博會的設計,逐一分析。
現有 iPhone 屏幕與 Regina Display 屏幕使用次像素抗鋸齒渲染對比示意
更正:感謝 Apple4us 的
Rio 指正本文,實際上在 iPhone OS 之中,次像素渲染技術並未啟用(甚至在 Mac OS X 上面,次像素渲染也並非會在所有 LCD 顯示器上默認開啟)。究其原因,也許是考量到屏幕旋轉後次像素排列的方向變化會導致渲染結果不佳(但是在 iPad 上模擬的效果看來並無顯著區別),或者蘋果認為啟用次像素渲染所帶來的收益不能抵消其能耗。以下文字中關於次像素渲染的部分煩請忽略。
如果不考慮盲文和有聲書,閱讀的基礎是「看」。視覺是閱讀的最基本條件,優秀的字體與排印產品也主要是通過視覺來取悅讀者。但是,就像人耳不能區分音高差異極小 1 的兩個聲音,視覺也有其分辨極限。十九世紀末人們就通過研究 2 發現,想要在一定條件下將兩條明暗相間的細線區分開來,它們之間需要有 0.59 角分(arcminute)的差距。0.59 角分在 10 英寸的距離上大致相當於 0.0017 英寸,取其倒數 583,再考慮到兩條細線各自需要至少一明一暗兩個點,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當印刷品的墨點密度達到每英寸 1200 點(1200 Drops Per Inch, DPI)以上,就可以滿足相當挑剔的閱讀要求。所以目前比較優秀的家用打印機,都標稱能夠達到 1200 乃至 2400 DPI 的分辨率,這樣的印刷品質量已經與傳統的、墨點密度可以視作無限的凸版印刷相媲美。當然,如同黑膠唱片,凸版印刷自有另一番獨特的趣味,不過這已經超出了本文的範圍。
Martin Majoor,荷蘭字體設計師,平面設計師,(1960年10月14)在讀大學之前就已經接受多年的字體設計和字體排印專業訓練,大學期間就曾經設計一套襯線字體,由於不夠成熟並沒有公開發行,但是期間一直對於襯線和無襯線之間歷史和形態的相互關係進行初步研究,這些設計研究對於他今後設計字體都有直接的影響,大學畢業之後開始在荷蘭的 Océ 設計公司從事字體排印和字體設計工作,1987 年他在 Utrecht 的 »Muziekcentrum Vredenburg« 設計工作室謀到了一個平面設計工作,這個設計工作室是荷蘭最早使用電腦設計並且率先採用電腦印刷輸出的工作室。
FF Scala 細體,正常體和斜體
《連線》app 的一頁多欄設計
一、行寬與閱讀
一切起因於《連線》(Wired)雜誌的 iPad 版的推出。該 app 的推出馬上得到了讚譽,被 Adobe 稱為「雜誌的未來」(當然也由於這次製作是和 InDesign CS5 緊密合作推出的)。然而 Information Architects(iA)發文《iPad 上的〈連線〉是紙老虎》(由 Apple4us 的 Lawrence Li 翻譯成中文)抨擊《連線》app 的設計缺陷。其中最引爭論的一點是關於 iPad 多欄設計的缺陷。在 iA 看來,iPad 的屏幕尺寸和交互屬性決定了它不應該使用傳統報紙一樣的多欄設計。理由如下:
- 多欄設計硬性分割了正文,凌亂地將文字塞滿了本來就很小的 iPad 屏幕。
- 多欄設計迫使設計師使用小字號,和加多斷行,使閱讀路徑變得曲折困難。
- 將長文斷成一個個缺乏聯繫的文字塊,這種設計增加了整個導航和交互的複雜性(究竟應上下滾動(scroll)還是左右滑動(swipe))
- 多欄設計需要更多的連字符(hyphen);如果左右對齊,每欄的文字內被迫出現眾多空檔,如果左對齊,右邊會出現難看的文字不齊
- 多欄設計讓設計師經常按印刷品的思考方式想問題,每一頁的頁高也變成是固定的
配圖說明:這篇短文言簡意賅,涉及到西文字體排印的一些核心內容和問題,對初學者十分有益。所提結論高度提煉,但絕不應奉為圭臬,仍該有充分的討論空間。配圖後希望幫助理解。配圖:Rex Chen
大寫 i,小寫 L 與數字 1:過於簡單的字型並不意味着容易識別。
因為看到豆瓣和這裡都有關於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的討論,發覺自己還有一篇舊文也是關於文字的可閱讀性,很早前寫的,可能有很多的不足,發上來一起討論。
一個優秀的字體必須具備十分明顯的特徵,單個字母的形體必須是不可替換性的,而且字母形體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分,這種唯一性並不要求其形體最為簡單的,但是必須是十分的清楚的,字母的形態是很好被識別的。因為有時字體形體的過於簡單,反而會使字體之間的區別不是很大,在閱讀的時候不容易區分和識別。
《泰晤士報》新網站首頁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網站今天改版,推出新設計的網站,大刀闊斧地改變了網站的風格和路線。作為報紙擁有者默多克(Murdoch)的新政策,新的網站面向群體從沒有付費的公眾變為有針對性的付費用戶。因此整個網站設計更加趨向於報紙的電子版,包括報頭、大幅題圖、減少的首頁信息,以及更加低調和去商業化的欄目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