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石碑上古希腊文。Image: answer.com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写过,贝多芬也写过,好多作曲家都写过。《土耳其进行曲》和字体有什么关系?就像《土耳其进行曲》和土耳其的关系,没关系。18世纪欧洲文化圈,不论音乐还是字体,都喜欢取个东方味的名字,类似我们今天的标题党。埃及和字体扯不上太多关系,但就有一类字体,被唤作「埃及」。
欧洲人对埃及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节。古罗马帝国的艳后风流、各大博物馆里的海量藏品、文学电影里的埃及历险……作为最靠近欧洲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在西方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去得了。
在字体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没有装饰线的字体,有人称为 Egyptian(埃及的)。在字体历史的争辩中,有观点认为大写的无衬线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60至前430年的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雕塑和碑刻中。在埃及的希腊风格时期,也常常出现在寺院的颁令、墓碑石和出土的陶罐绘纹上,最著名体现这一风格的,是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石碑上用古希腊字母、古埃及通俗文字和象形文字刻写同样的内容,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作者/ Author: Jürgen Siebert & Albert-Jan Pool © 2010
原载于/ Original from:
Technik, Design und Erotik der FF-DIN-Rundschrift, 2010, Fontblog | 图片/ Images: Marc Eckardt (A.-J. Pool 人像),Wikipedia (Coney-Island-Stich, Formelsatz) 及 FSI (字体样例)
翻译/ Translation with permission: Metaphox。作者授权 Type is Beautiful 译成中文,请勿转载。
Fontblog 将于星期五开始休假两周,在道别之前,我还想叙述一段多少有些繁复的字体历史 —— 一段我作为自然科学家和字体设计者始终牵挂于心的历史。我会试着把事情讲得尽量精确、也尽可能轻松,因为这些故事关乎于世间最美的东西之一:曲线。摩托车手看待曲线的眼光与字体设计师们有所不同,遭遇爱情的人们亦会用不同于修路工人的方式来演绎曲线,但这种种魅力,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切柔软曲线所共有的某一特征上去,而今天就让我来追溯一下它的根源。
世界主要的四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圆)标志与新的印度卢比标志
7月15日,印度政府发布了其官方货币印度卢比(Indian Rupee)的新标志设计,成为近期公共设计的焦点之一。该设计由印度天城文字符「र」和英文「R」的笔画设计而成。顶部的横线设计(两黑一白)也呼应了印度的国旗。印度政府称这一设计能够抓住和反映印度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设计师是 Guwahati 印度理工学院(IIT)的 D Udaya Kumar。Kumar 曾就读泰米尔语(印度主要语言之一)文字设计博士学位,就泰米尔字体进行设计和研究。Kumar 的作品酬劳约为5300美金。
我们的 Twitter 账户在 Flipboard 上的显示效果
Flipboard 在最近两天迅速成为全球最热门的 iPad 应用,一经发布服务器就达到瓶颈,同时受到用户和评论界的多方赞誉,可谓非常成功。Flipboard 的核心功能是从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抽取内容信息,以简单有效的设计呈现给用户。因此中国内地的用户不翻墙是无法使用的。
Flipboard 可以将用户自己的 Facebook 和 Twitter 用户连接起来,这样用户可以看到朋友分享的内容。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自己添加 Twitter 源,从拥有 Twitter 账户的媒体和 blog 那里获取信息。Flipboard 的内容呈现特点有二:一是它自动从 tweet 和推荐中获取链接的内容并生成长度适中的摘要,使得 Twitter 的一百四十字符限制所导致的信息量不足问题得以缓解;二是它应用了成熟的网格系统和字体设计,从而清晰高效地呈现这些内容。此外,Flipboard 放弃了仿真的翻页效果,而是采用了简单的「半页翻转」(flip)效果,也就避免了《连线》杂志那样在平面上移动页面而产生的导航盲目感。
评论界盛赞 Flipboard 对于出版业界的启示。在一片传统媒体推出电子书般的 iPad 应用的时候,Flipboard 让我们看到了真正面向未来的阅读应用软件应该具有的样子。它拥抱社会化的媒体,重新将内容选择交回给用户,放弃了模拟平面出版物的老路,真正成为了新时代出版业的杀手极应用。比起同类的新闻聚合器如 Pulse,Flipboard 较强的交互和平面设计无疑更胜一筹。
本文在《艺术与设计》2010年3月期刊出,文字有改动。感谢 Colourphilosophy 的
素材和帮助。本文资料和文献清单已经遗失,在此致歉。
主流报纸对荷兰平面设计师鲍勃·诺达(Bob Noorda)去世的消息反映有点迟缓。《纽约时报》一直到老人去世12天以后才出版讣告,副题是「将现代主义带入地下的设计师」。作为二十世纪将现代主义设计带入大众生活的重要一员,鲍勃· 诺达参与建立了平面设计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公司 Unimark 工作室,最著名的工作是与 Massimo Vigelli 共同设计了纽约地铁的导航标识。2010年1月11日鲍勃·诺达在米兰因病去世,享年82岁。
鲍勃·诺达1927年生于阿姆斯特丹,曾经参加荷兰陆军,1940年代末在印度尼西亚服役。战后诺达回到荷兰,在 Instituut voor Kunstnijverheidsonderwijs 设计学校完成学业,于1950年毕业。学校功能主义的思想和包豪斯的背景极大地左右了诺达一生的设计理念。诺达不赞成 「深奥的设计」。与那一代的现代主义者一样,他主张简单、有效、逻辑感强的设计。在2005年的一次采访中,诺达提到自己的设计理念:「我相信我的作品是用来沟通的,沟通意味着我在为其他人服务,通过更加易读的文字,让设计更容易理解。但这不是说这样的设计就很沉闷,没得发挥。相反,可能性非常多」。
刊载于6月号《艺术与设计》,由于诸多批评内容,所以被放在了杂志靠后的「三边联谈」,且成了黑白。现登出原文。
上海世博会在万众期待中,在最后一分钟之前,终于开幕了。对于每日几十万的参观人流,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座座新奇的场馆。园内公交可以实现远距离运输,但相邻场馆的参观,却仍需要步行。园区内的标识系统尤为重要。
上海世博会的标识系统由日本 GK 设计集团承担。GK 设计在公共标示系统方面具有广泛实践和长期经验,日本诸多城市和大型公共场所都有其作品。GK 集团还担任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1985年筑波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标识设计。2009年1月22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日本 GK 设计集团举行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识系统设计合同签约仪式」。
花费巨资、专家设计,我们理应盼望一个高质量的结果。然而诸多管理、行政等中国国情,使最终的结果逊于期望。一些常识性错误尤为遗憾:部分指示牌把「欧洲广场」的英文错写成了「Asia Square」;部分指示牌和地图被树立在草坪中,使人无法靠近;中英文翻译的不统一等(如「世博」有 expo 和 shibo 两种写法)。
作为持续6个月的超大型活动,标识系统涉及到许多方面和层次,让我们比对往届世博会的设计,逐一分析。
现有 iPhone 屏幕与 Regina Display 屏幕使用次像素抗锯齿渲染对比示意
更正:感谢 Apple4us 的
Rio 指正本文,实际上在 iPhone OS 之中,次像素渲染技术并未启用(甚至在 Mac OS X 上面,次像素渲染也并非会在所有 LCD 显示器上默认开启)。究其原因,也许是考量到屏幕旋转后次像素排列的方向变化会导致渲染结果不佳(但是在 iPad 上模拟的效果看来并无显著区别),或者苹果认为启用次像素渲染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抵消其能耗。以下文字中关于次像素渲染的部分烦请忽略。
如果不考虑盲文和有声书,阅读的基础是「看」。视觉是阅读的最基本条件,优秀的字体与排印产品也主要是通过视觉来取悦读者。但是,就像人耳不能区分音高差异极小 1 的两个声音,视觉也有其分辨极限。十九世纪末人们就通过研究 2 发现,想要在一定条件下将两条明暗相间的细线区分开来,它们之间需要有 0.59 角分(arcminute)的差距。0.59 角分在 10 英寸的距离上大致相当于 0.0017 英寸,取其倒数 583,再考虑到两条细线各自需要至少一明一暗两个点,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当印刷品的墨点密度达到每英寸 1200 点(1200 Drops Per Inch, DPI)以上,就可以满足相当挑剔的阅读要求。所以目前比较优秀的家用打印机,都标称能够达到 1200 乃至 2400 DPI 的分辨率,这样的印刷品质量已经与传统的、墨点密度可以视作无限的凸版印刷相媲美。当然,如同黑胶唱片,凸版印刷自有另一番独特的趣味,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Martin Majoor,荷兰字体设计师,平面设计师,(1960年10月14)在读大学之前就已经接受多年的字体设计和字体排印专业训练,大学期间就曾经设计一套衬线字体,由于不够成熟并没有公开发行,但是期间一直对于衬线和无衬线之间历史和形态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研究,这些设计研究对于他今后设计字体都有直接的影响,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在荷兰的 Océ 设计公司从事字体排印和字体设计工作,1987 年他在 Utrecht 的 »Muziekcentrum Vredenburg« 设计工作室谋到了一个平面设计工作,这个设计工作室是荷兰最早使用电脑设计并且率先采用电脑印刷输出的工作室。
FF Scala 细体,正常体和斜体
《连线》app 的一页多栏设计
一、行宽与阅读
一切起因于《连线》(Wired)杂志的 iPad 版的推出。该 app 的推出马上得到了赞誉,被 Adobe 称为「杂志的未来」(当然也由于这次制作是和 InDesign CS5 紧密合作推出的)。然而 Information Architects(iA)发文《iPad 上的〈连线〉是纸老虎》(由 Apple4us 的 Lawrence Li 翻译成中文)抨击《连线》app 的设计缺陷。其中最引争论的一点是关于 iPad 多栏设计的缺陷。在 iA 看来,iPad 的屏幕尺寸和交互属性决定了它不应该使用传统报纸一样的多栏设计。理由如下:
- 多栏设计硬性分割了正文,凌乱地将文字塞满了本来就很小的 iPad 屏幕。
- 多栏设计迫使设计师使用小字号,和加多断行,使阅读路径变得曲折困难。
- 将长文断成一个个缺乏联系的文字块,这种设计增加了整个导航和交互的复杂性(究竟应上下滚动(scroll)还是左右滑动(swipe))
- 多栏设计需要更多的连字符(hyphen);如果左右对齐,每栏的文字内被迫出现众多空档,如果左对齐,右边会出现难看的文字不齐
- 多栏设计让设计师经常按印刷品的思考方式想问题,每一页的页高也变成是固定的
配图说明:这篇短文言简意赅,涉及到西文字体排印的一些核心内容和问题,对初学者十分有益。所提结论高度提炼,但绝不应奉为圭臬,仍该有充分的讨论空间。配图后希望帮助理解。配图:Rex Chen
大写 i,小写 L 与数字 1:过于简单的字型并不意味着容易识别。
因为看到豆瓣和这里都有关于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的讨论,发觉自己还有一篇旧文也是关于文字的可阅读性,很早前写的,可能有很多的不足,发上来一起讨论。
一个优秀的字体必须具备十分明显的特征,单个字母的形体必须是不可替换性的,而且字母形体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分,这种唯一性并不要求其形体最为简单的,但是必须是十分的清楚的,字母的形态是很好被识别的。因为有时字体形体的过于简单,反而会使字体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在阅读的时候不容易区分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