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Interviewer:Dirk Wachowiak
受訪/Interviewee:Peter Biľak、Satya Rajpurohit
原載/Original:
Peter Biľak & Satya Rajpurohit: Interview on Typography, March 4, 2010, Observatory, Design Observer
圖片/Images:Indian Type Foundry、梁海
翻譯/Translation:梁海(受 jjgod、eveloque、Eric Liu、Metaphox、Rex Chen 等朋友幫助)。採訪者與受訪者共同授權 Type is Beautiful 將其譯為中文。
譯者按:
在漢字與西文之外,印度豐富多彩的本地文字漸漸引起了西方字體設計界的關注。長久以來,印度諸文字複雜的書寫方式限制了本地字體排印的發展,但隨着 Unicode 與 OpenType 的普及,技術障礙正在慢慢解除。在國內外設計師的努力下,國際水準的印度文字字體已開始湧現。在這個領域,印度有着和中國類似的困境,或許值得參考。更希望這些獨特的書寫系統有助於開闊大家的視野。
這篇訪談最初發佈於一年前,今天看來部分信息已有變動。請關注尾注對於這一年來進展的補充。不少配圖中的文字因為縮放或非恰當尺寸的柵格化而變得模糊,沒有體現出字體原本的高質量。敬請理解。
Design Observer 編者按:
最近,德國字體設計師 Dirk Wachowiak 找到了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 Peter Biľak 與印度設計師 Satya Rajpurohit,談談他們兩人最近的合作——Biľak 的字體 Fedra 之天城文版本——以及未來的計劃。
歷年來的《一九八四》的版本。Image: BBC
我們正式開始實驗圖片幻燈片展示(slideshow)作為輔助圖片展示方式,這樣可以多圖充分展示某一主題。您可以使用導航器或者直接點擊圖片切換。用 RSS 的朋友看不到這個工具,所以建議大家上網站來讀,以取得較好的瀏覽效果。如果有什麼建議,歡迎留言。
BBC 4 近期播放了四集關於書籍的紀錄片,講述了從遠古時代到今天的書籍歷程。在英國和有英國代理的朋友可以通過 BBC iPlayer 收看到這些紀錄片(Ku6 收看地址)。影片第四集講述了英國企鵝出版社(Penguin Books)從1950年代出版簡裝書開始對閱讀產生的影響,着重介紹了企鵝出版社著名的封面設計歷史。故事以喬治 · 奧威爾的反應政府極權的名著《一九八四》講述了封面設計和社會發展互相影響的歷史。
文章冗長,設計尷尬,怎麼辦?
長文的排版與設計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困惑。我們在設計這個網站新版本的時候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把討論時的問題提出來,論點由三位作者提出,也希望大家能夠參考和討論。以下的討論是我們最近一些想法的匯總,可能漏掉了一些重點或有失偏頗,還請大家指正。
我們說的是長文
具有相當篇幅、以純文字為主的內容之宏觀排版和交互設計是我們討論的重心,短文和多媒體交互則不在討論範圍。凡字體、字距、行距等排印細節,我們也基本不去涉及。
長文閱讀的問題
人缺乏耐性,冗長的文章如果沒有經過任何排版處理,會讓讀者瞬間失去閱讀的興趣,若非讀不可則不啻苦行。所以通過改進長文的結構和排版來提高閱讀性乃至「誘讀性」,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要吸引讀者閱讀完長文,必須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
- 應避免內容的長度令讀者感覺到壓力
- 要讓讀者對閱讀的進展和目標有明確的了解
- 要給讀者不斷提供暫停的機會和閱讀成就的滿足感
- 要使多次閱讀和檢索變得容易
Type is Beautiful 今天開始登錄飯否。我們的地址是 http://www.fanfou.com/thetype/
感謝 Shawn Meng(@mengxy)朋友發來的邀請,在飯否重新開始幾天後,我們就得以註冊使用飯否。使用之初我們將會把 Twitter 所有的信息(包括 Retweet)同步到飯否。我們會使用在中國內地可以訪問的 is.gd 短地址服務,以減少無效鏈接的情況。另外由於人員和時間的問題,暫時可能無法與大家及時互動,我們會在將來按需要拓展在飯否上的活動。
基於飯否在國內的訪問情況改善,我們有可能將取消每周日的 Twitter 匯總。在鼓勵海外的朋友仍能夠使用 Twitter 與我們聯繫之外,我們希望通過飯否與國內的朋友有更廣泛的溝通和交流。如果有什麼問題和建議,請大家留言提出。
另:我們沒有使用其他國內微博客服務的計劃,請諒解。
另二:沒有註冊權限的朋友請點擊我們的邀請鏈接,進行註冊: http://fanfou.com/register/cf6_XFyyArtn
《MOMENT 瞬》雜誌在11月號連續刊登了兩位中國字體設計者的文章,講述了他們復興中文字體的心路過程和部分作品,他們是上海的應永會和北京的 Digidea (厲向晨)。在國內字體公司不景氣、好字體匱乏的環境下,個體設計師們並沒有向糟糕的中文字體妥協,兩位年輕設計師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字體設計的希望,他們是新星。
應永會的訪談名為《古為今用,字由心生》,具體文字請去此處。
Digidea 的文章題為《漢字的靈性》,他通過數字化「聚珍仿宋」,探討了一直被忽視的仿宋字體的靈性。此外他還展示了復刻的康熙字典體。具體文章請去此處。
Otto Neurath 提出的,由 Gerd Arntz 設計的 Isotype 標誌。Image: gerdarntz.org
倫敦 V&A 將於12月開始進行 Isotyp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icture 的展出,我才回想起來以前談到圖像符號(pictogram)的時候,另一位作者 Shi Yuan 說到的 Isotype。Isotype 全稱「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Picture Education」(國際文字圖像教育系統),由奧地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Otto Neurath(奧圖 · 紐拉特,1882—1945)在1925年發布。這一系統的提出目的是為了利用「語言似的」圖形設計,達到教育目的。儘管這一系統本身並未成功,但對公共設計影響深遠,成為後來公共交通、國際活動、公共場所等圖形設計的基礎。
這一系統開始在維也納社會經濟博物館(Gesellschafts- und Wirtschaftsmuseum in Wien)研發,Otto Neurath 是當時博物館館長,以及該系統主要的提出和理論家。該博物館作為一個教學博物館,主要作用是向維也納市民講述維也納的故事。當時的哲學和社會主義思潮使得 Neurath 意識到,要向廣大不識字的無產階級傳播知識,圖形是最有效的方式。博物館主張通過圖形來講述事實,而非死板的統計數據。這一被稱為「維也納方法」的表達方式後來由 Neurath 建立的一個平面設計團隊不斷擴展。
該團隊從1929年開始,由德國的木刻師 Gerd Arntz 領銜,設計了一套簡化的圖形標誌,以表示工業、人口、經濟、政治等事物,一共超過4000個圖形標誌,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 Isotype 的設計。也是這些設計對當代公共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1930年,該項目標誌性的統計圖冊《Gesellschaft und Wirtschaft 》發布。Isotype 建立了一系列設計準則,比如:將圖形設計標準化;圖標設計不用透視,以最大化的保存所表現事物的特點;數量用多個多樣大小的圖標表示,而不是更大的圖標,以便可以更準確的比較,等等。
1939年,維也納團隊設計的《Modern Man in the Making》一書的信息圖形設計。Image: isotyperevisited.org
二戰和納粹使得這個維也納團隊奔赴世界各地。一部分設計師到了蘇聯,為蘇聯政府的五年計劃設計圖形表述,一些(包括 Neurath 本人)逃到英國,另一些到了美國和荷蘭等國,開始以 Isotype 的思想,從事公共信息設計活動。
1971年,Isotype Institute 將檔案和設計稿都捐給了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字體設計與平面溝通系,這筆資料也是今年倫敦展出的資料主要來源。Isotype 的思想所帶來為國際間的不斷加深的溝通帶來重要影響,由此開始了現在影響全球的圖像符號(pictogram)和信息圖形(infographics)的設計。
參考
- Wikipedia
- http://gerdarntz.org/
- http://www.isotyperevisited.org/
- Twyman, M. The significance of Isotype, isotyperevisited.org, 1975
我們之前曾在《爭論:為 iPad 設計》一文討論了 Information Architects(iA)對於當今 iPad 軟件設計的批評,也提到了需要我們「拭目以待」的幾款來自 iA 自己的 iPad 作品。本周設計界期待已久的其中一款針對純寫作的應用 Writer 正式發布。我們不是專業軟件討論,就簡單看看 Writer 在設計上怎樣優勝於其他應用。
Writer 的特點簡要介紹如下:
- Writer 拒絕了一切非必要的功能,包括格式和設計的制定。
- 專註模式(Focus Mode):此模式取消了所有寫作之外的功能,包括自動修改、拼寫、工具欄、滾動、複製/粘貼,等等。此模式將現在所編寫的三行以外的內容全部淡化,進一步讓作者專註於所寫內容。
- Writer 放棄了在數字書寫中缺乏意義的「頁數」模式,轉而使用「閱讀時間」這一概念,計算當前文章長度所需的閱讀時間。
- 加強鍵盤:直接加入了常用的標點符號,以及「詞前」和「詞後」兩個鍵。去掉了智能引號的功能(作者無需考慮左右引號使用的對錯,進一步減少了分心。此功能由字體設計大師 Erik Spiekermann 建議)。
- 與 DropBox 自動同步:隨時保存,同時減少了到 iTunes 上操作的麻煩。
字體設計上,iA 取消了作者對於字體定義的權利,而是直接設置好了一套適合書寫的字體和格式設置。字體選擇了來自 Bold Monday 的等寬字體 Nitti Light,並不如傳統的羅馬體美觀,卻能在寫作時確保你能慢而準確地進行閱讀。同時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等都比傳統文字編輯軟件進行了更優化的設計。
Writer 的設計理念直接對應了 iA 對於很多 iPad 應用設計的相關性和功能性的批評。在設計中完全放棄了眾多設計師職業所愛的「美觀」和「正確」,針對「專註寫作」這個概念做了最大化的功能和視覺削減。由於尚未拿到這款應用,還未能評價字體的選擇和文字設計在 iPad 下的表現,尤其是針對 iA 前文大肆批評的不顧 iPad 硬件特點(對比度、分辨率等)的設計,Writer 的體驗是否有大幅的改善。另外對於非西語的支持,也要等到下一個版本。
本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2010年8月期。發表時有少量改動。文章實效性已失很多,內容與從前的文章《
爭論:為 iPad 設計》多有重疊,權作存檔。
蘋果平板電腦 iPad 一月份的推出無疑給傳統媒體打了一大針雞血。全球媒體興沖沖地聽着喬布斯的佈道,發布會結束,各大傳媒和出版機構旋即加入蘋果的陣營,希望搭上這次他們看來是出版業革命的快車。
其實對於 iPad 的高期望值絕非空穴來風。與傳統平板電腦一樣,iPad 為手持設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觸摸屏,同時用作顯示和交互界面。但是與其他平板電腦不同的是,iPad 仰賴蘋果的設計和用戶體驗,以及蘋果改變工業的能力,無法不讓出版業界有特別的期待:在音樂產業和手機產業之後,終於輪到我們被改變命運了。當喬布斯坐在發布會演講台的沙發上,以前所未有的姿勢和動作悠閑地翻閱着數字版《紐約時報》時,各媒體數字部的興奮度可以想像。
於是 iPad 一經上市,傳統媒體最遲在數周內就紛紛推出了自己的 iPad 版。從在數字平台佔據優勢的《紐約時報》,到緊追不捨的《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時代》等。中文世界的媒體包括《南方周末》等也迅速加入了這個行列。到了五月份,《連線》雜誌 iPad 版的推出更是將這種樂觀情緒推上了新的高潮。包括 Adobe 等多方評論稱,傳統出版業終於在 iPad 中找到了未來的出路。
然而到底各出版物 iPad 版到底表現如何,iPad 是否能挑起出版未來的重任,卻充滿問題與未知。
iPhone 4 帶來的 Retina Display 推出之初為業界帶來了好消息。由於精度更加接近印刷物,設計師們期盼 Retina Display 可以帶來印刷物般的閱讀體驗。然而對於很多 iPhone 4 用戶來講,這卻並非事實——加強的屏幕精度似乎影響了閱讀,這一點對於中文用戶尤甚。我們的朋友 Julius Hui 今天在 Twitter 上將這個問題展開為六點,描述的很清楚:
- 300ppi 螢幕解像並不加強閱讀享受
- 由於字體太 sharp 的關係,與發強光的螢幕造成強烈反差,很刺眼
- 由於分辨率比正常大了一倍,字體看上去都幼(細)了。在激光打印上很夠黑的 Georgia 在 iPhone 4 螢幕上都變得很幼(細),襯線體變得不好讀
- 由於字體太 sharp 的關係,閱讀時會被字體的細節部分干擾
- Heiti 的粗幼(粗細)不均和嚇人的喇叭頭很明顯
- 即使開英文介面,中文也會強制大家用 Heiti, 而不是3GS 以前的 Hiragino,頓時覺得介面很爛
與之前 iA 評論 iPad 的設計一樣,在原本的設計和字體選擇下,新的屏幕硬件並無法給予提升的閱讀體驗,反而造成了閱讀障礙。精度過高的文字與大大超過印刷品的對比度一起,造成了視覺疲勞。英文方面,Helvetica 表現尚可,而 Georgia 根據傳統電腦屏幕 hinting 而成的磅數和字體細節已經在新屏幕上變得不合時宜。中文方面,由於 Hiragino 中文系並沒有跟隨 iOS4,iOS4 所使用的 Heiti 不僅設計美感不足,過多的細節變化(粗細,筆劃頭尾)也在 Retina Display 上一覽無餘,加上屏幕的對比度提高,使得閱讀變得困難重重。相反 Hiragino 系日文字體則由於其筆劃設計更加勻稱,在 Retina Display 上則表現較佳。
Retina Display 所帶來的精度問題將為蘋果和設計師們帶來新的挑戰。蘋果應全面修訂和更改其字體策略,對於襯線字體的選擇和設計要尤其考慮,Georgia 等字體的設計不再可以勝任閱讀。這一問題將在 Retina Display 可能在 iPad 等用於閱讀的設備中使用時更加凸現。同時如果能將 Hiragino 系中文字體帶入 iOS,則是中文用戶的福音。設計師們也要改變對 Retina Display 的盲目樂觀的態度。如果不認真對待,提高了的精度和對比度帶來的新屏幕在現在來看,與其說是機遇,不如說是挑戰。
羅塞塔石碑上古希臘文。Image: answer.com
《土耳其進行曲》,莫扎特寫過,貝多芬也寫過,好多作曲家都寫過。《土耳其進行曲》和字體有什麼關係?就像《土耳其進行曲》和土耳其的關係,沒關係。18世紀歐洲文化圈,不論音樂還是字體,都喜歡取個東方味的名字,類似我們今天的標題黨。埃及和字體扯不上太多關係,但就有一類字體,被喚作「埃及」。
歐洲人對埃及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節。古羅馬帝國的艷后風流、各大博物館裡的海量藏品、文學電影里的埃及曆險……作為最靠近歐洲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在西方世界中,看得見,摸得着,去得了。
在字體發展的歷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沒有裝飾線的字體,有人稱為 Egyptian(埃及的)。在字體歷史的爭辯中,有觀點認為大寫的無襯線體最早出現於公元前460至前430年的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雕塑和碑刻中。在埃及的希臘風格時期,也常常出現在寺院的頒令、墓碑石和出土的陶罐繪紋上,最著名體現這一風格的,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羅塞塔石碑,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石碑上用古希臘字母、古埃及通俗文字和象形文字刻寫同樣的內容,現藏於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