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喬布斯傳》唐茶版封面和內頁
一本書的出版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這不僅僅是因為,隨着技術的進步,書籍完稿、排版、印刷、分銷所需時間不斷減少,也更是因為讀者等待出版品現身的耐力閾值正慢慢降低——網絡上一本寫到一半的小說可能會有眾多追隨者跟着作者的寫作進度隨時閱讀,而待得它真正完筆成書,反而會放在書架上無人問津;另一方面,這個正在不斷加速演進的世界,也要求出版物面世的速度越快越好。傳統的出版流程漸漸老去,對此無暇應對,新的出版形式和理念卻隨之成型。對此感興趣的讀者不妨通讀台灣科技作者 xdite 的精實出版(lean publishing)一文。我們也相信,未來出版業的進化,精實出版將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但是,對於閱讀質量稍有要求的人自然會對「精實出版」產生質疑——這些來不及洗泥就被塞進保鮮膜擺在櫥窗里販售的蘿蔔,能讓精神食糧的老餮們滿意嗎?快捷和質量的矛盾,有什麼妥善的解決辦法嗎?
圖為厲向晨製作的部分字體,這些字體是此次討論的緣起。Image: typeland.com
這是一個提在問答網站「
知乎」的問題(
問題鏈接),針對的是近來廣受關注和歡迎的一些民間或專業或獨立的中文字體復刻設計。現經過作者同意,將部分回答按時間粘貼如下,幾位從不同角度討論了該現象。另外更不可錯過問題開頭兩篇引起討論的李海平、陳嶸兩位先生的看法。
並非選擇題,也無標準答案,只是想見諸方的觀點及有意義的討論。
- 李海平先生的博文
- 陳嶸先生的觀點
Type is Beautiful 今天開始登陸新浪微博,我們的地址是: http://weibo.com/thetype
我們暫時會將 Twitter 所有的信息(包括 Retweet)同步到微博。另外由於人員和時間的問題,暫時可能無法與大家進行大量互動。另外您也可以根據情況使用 Twitter 或飯否跟我們聯繫。
Steve Jobs 今天去世了。在此想要引兩段文字。第一段來自 Jobs 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講述他與書法和文字設計的故事,這段經歷為後來的 Mac 帶來了優秀的字體和文字體驗:
由於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學書法。我學了襯線體與非襯線體,學到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優秀的文字設計是如何產生的。文字設計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捕捉的,我覺得很迷人。
第二段是蘋果官方的悼詞:
蘋果失去了一位遠見卓識,開拓創新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位令人驚嘆的人物;我們這些有幸了解、並與喬布斯共同工作過的人,失去了一位密友,以及一位善於鼓舞人心的導師。Steve 留給我們一個只有他才能創建的公司,他的精神永遠是蘋果的基石。
藉以這兩段文字,我們對 Jobs 在設計、體驗和科技領域的追求和貢獻表示感謝。
日文翻譯:Shizuka Kin,特別感謝:
老薑。
「秀英體」被譽為日本現代活字印刷字體的重要源頭之一(另一個是築地體)。得名自誕生字體的印刷所——秀英舍。1867年(明治9年),佐久間貞一在現在的銀座地區創立了「秀英舍」印刷所。在這之後,一批印刷所相繼成立:1870年本木昌造創立了「新街活版所」,1872年平野富二的「平野活版所」……
Johnston 體與圓標標誌。Image: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也稱 the Tube)是世界上第一條客運地下鐵路,始建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於1863年1月10日建成通車。一百多年來,它不斷發展、歷久彌新,再加上其一整套世人熟知的視覺形象,成為倫敦乃至英國的符號。時至今日,倫敦地鐵早已成為視覺設計的典範,給世界上其他城市鐵路系統留下了無數可借鑒的設計資本。2013年,倫敦地鐵將迎來它的150歲生日。
對於 Type is Beautiful 來說,新近出版的唐茶單行本諸多特點中最為耀眼的一個,莫過於它所採用的特製字體:信黑體(Xin Gothic)。這套出自香港設計師之手、有多個字重的全套黑體字於今年發布,是中文字體領域的一件盛事。我們特別為信黑體用於唐茶叢書一事採訪到信黑體設計團隊 Visionmark 領銜的設計師柯熾堅(Sammy Or)。柯熾堅作為蒙納黑體和儷黑的設計者,是中文屏幕字體設計的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
Image©Marc Eckardt
本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2011年5月期,內容稍微有所改動。
前幾天收到 Erik Spiekermann 的 Email,告訴我德國設計元老 Kurt Weidemann(克特‧威德曼)去世的噩耗,雖然 Erik 在郵件中寫的很平淡,但是感覺到他對於這設計元老的崇高致敬!這位德國最後一位字體設計大師的隕落,讓人難免有一種遺憾之心。我的思緒在尋找記憶里的 Kurt Weidemann 圖片我打開 Fontblog 網站(德國 Fontfont 公司的專業字體 blog)看到已經有一篇關於 Weidemann的報道了。這對針峰相對了幾十年的冤家總於有個了結了,記得2008年的時候 Weidemann 寫過一篇關於 Erik Spiekermann 代表作 Meta 字體有抄襲嫌疑,而專業執着的 Erik Spiekermann 也好不客氣進行反駁,而且非常大度的邀請Weidemann這位前輩參加 Erik Spiekermann 一手創辦的 TypoBerlin 國際字體研討會,他們現場進行辯論,這場新老兩代設計師的精彩對話載入了史冊,回想起非常有意思。
從今天開始,一連四周,我們將每周發布連載《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是 Type is Beautiful 應 Apple4us 的委託,自日文翻譯而成的字體基礎知識介紹。日文原文可見於日本字體公司「今田欣一設計室」於其官方網站「欣喜堂」的「基礎講座」。這一基礎講座包含五個部分,首先介紹活字字體的一般概念,之後是「和字」字體歷史、漢字字體歷史和西文字體歷史,最後闡述三種文字如何協調排版。我們節選其中除去西文字體歷史的四部分翻譯成文,依次發布。
翻譯者是我們網站的新作者,旅日學者 Eric Liu,以及我們的網站技術支持 Metaphox 。因為業餘的精力和時間都有限,Metaphox 更是第一次進行日文翻譯,文中翻譯的錯漏之處懇請有心去閱讀日文原作的讀者們指正。頁面題圖背景文字設計 Julius Hui。
我們從這篇連載開始嘗試支持繁(正)體中文顯示。各位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繁體」按鈕進行切換,在此感謝小野大神製作的繁簡轉換插件。
毋庸置疑,當代日本的文字鑄排之技術與理論都相當先進,許多在中國本土已經流失或正在流失的精神和技藝,在日本列島上仍舊煥發著蓬勃的生機,並有着獨樹一幟的風采。日本為漢字能在當今電子化時代繼續保持其當下的文化傳承和審美之功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篇文章的翻譯過程中,日本遭遇到史無前例的地震與核泄漏災害侵襲。我們謹以此文向日本人民的文化與精神致敬。
考慮到這篇文稿的特別之處,我們為它特別設計了版面,並以迷你站點的形式,將全文獨立發布,煩請各位移步到專門頁面上閱讀全文。此後每周我們會在這裡、Twitter 和飯否上提醒大家新部分的發布。各位如果有建議和意見請在此留言。
- 什麼是活字字體
- 不要再用「代稱」了 ──和字字體歷史
- 宋朝體與明朝體的流變──漢字字體歷史
- 活字字體的調和體
著名字體設計師 Christian Schwartz 的作品 Neue Haas Grotesk 終於準備商業發布。從4月18日到30日的兩周內,用戶將可以直接從 Commercial Type 購買字體。六月份開始,Neue Haas Grotesk 將開始由 Linotype 銷售。新字體分文本(text)和顯示(display)兩套,前者有三個字重,後者有八個(從 XX Thin 到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