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乔布斯传》唐茶版封面和内页
一本书的出版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这不仅仅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书籍完稿、排版、印刷、分销所需时间不断减少,也更是因为读者等待出版品现身的耐力阈值正慢慢降低——网络上一本写到一半的小说可能会有众多追随者跟着作者的写作进度随时阅读,而待得它真正完笔成书,反而会放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另一方面,这个正在不断加速演进的世界,也要求出版物面世的速度越快越好。传统的出版流程渐渐老去,对此无暇应对,新的出版形式和理念却随之成型。对此感兴趣的读者不妨通读台湾科技作者 xdite 的精实出版(lean publishing)一文。我们也相信,未来出版业的进化,精实出版将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但是,对于阅读质量稍有要求的人自然会对「精实出版」产生质疑——这些来不及洗泥就被塞进保鲜膜摆在橱窗里贩售的萝卜,能让精神食粮的老餮们满意吗?快捷和质量的矛盾,有什么妥善的解决办法吗?
图为厉向晨制作的部分字体,这些字体是此次讨论的缘起。Image: typeland.com
这是一个提在问答网站「
知乎」的问题(
问题链接),针对的是近来广受关注和欢迎的一些民间或专业或独立的中文字体复刻设计。现经过作者同意,将部分回答按时间粘贴如下,几位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该现象。另外更不可错过问题开头两篇引起讨论的李海平、陈嵘两位先生的看法。
并非选择题,也无标准答案,只是想见诸方的观点及有意义的讨论。
- 李海平先生的博文
- 陈嵘先生的观点
Type is Beautiful 今天开始登陆新浪微博,我们的地址是: http://weibo.com/thetype
我们暂时会将 Twitter 所有的信息(包括 Retweet)同步到微博。另外由于人员和时间的问题,暂时可能无法与大家进行大量互动。另外您也可以根据情况使用 Twitter 或饭否跟我们联系。
Steve Jobs 今天去世了。在此想要引两段文字。第一段来自 Jobs 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讲述他与书法和文字设计的故事,这段经历为后来的 Mac 带来了优秀的字体和文字体验:
由于我休学了,可以不照正常选课程序来,所以我跑去学书法。我学了衬线体与非衬线体,学到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优秀的文字设计是如何产生的。文字设计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我觉得很迷人。
第二段是苹果官方的悼词:
苹果失去了一位远见卓识,开拓创新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位令人惊叹的人物;我们这些有幸了解、并与乔布斯共同工作过的人,失去了一位密友,以及一位善于鼓舞人心的导师。Steve 留给我们一个只有他才能创建的公司,他的精神永远是苹果的基石。
藉以这两段文字,我们对 Jobs 在设计、体验和科技领域的追求和贡献表示感谢。
日文翻译:Shizuka Kin,特别感谢:
老姜。
「秀英体」被誉为日本现代活字印刷字体的重要源头之一(另一个是筑地体)。得名自诞生字体的印刷所——秀英舍。1867年(明治9年),佐久间贞一在现在的银座地区创立了「秀英舍」印刷所。在这之后,一批印刷所相继成立:1870年本木昌造创立了「新街活版所」,1872年平野富二的「平野活版所」……
Johnston 体与圆标标志。Image: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伦敦地铁(London Underground,也称 the Tube)是世界上第一条客运地下铁路,始建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于1863年1月10日建成通车。一百多年来,它不断发展、历久弥新,再加上其一整套世人熟知的视觉形象,成为伦敦乃至英国的符号。时至今日,伦敦地铁早已成为视觉设计的典范,给世界上其他城市铁路系统留下了无数可借鉴的设计资本。2013年,伦敦地铁将迎来它的150岁生日。
对于 Type is Beautiful 来说,新近出版的唐茶单行本诸多特点中最为耀眼的一个,莫过于它所采用的特制字体:信黑体(Xin Gothic)。这套出自香港设计师之手、有多个字重的全套黑体字于今年发布,是中文字体领域的一件盛事。我们特别为信黑体用于唐茶丛书一事采访到信黑体设计团队 Visionmark 领衔的设计师柯炽坚(Sammy Or)。柯炽坚作为蒙纳黑体和俪黑的设计者,是中文屏幕字体设计的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
Image©Marc Eckardt
本文刊载于《艺术与设计》2011年5月期,内容稍微有所改动。
前几天收到 Erik Spiekermann 的 Email,告诉我德国设计元老 Kurt Weidemann(克特‧威德曼)去世的噩耗,虽然 Erik 在邮件中写的很平淡,但是感觉到他对于这设计元老的崇高致敬!这位德国最后一位字体设计大师的陨落,让人难免有一种遗憾之心。我的思绪在寻找记忆里的 Kurt Weidemann 图片我打开 Fontblog 网站(德国 Fontfont 公司的专业字体 blog)看到已经有一篇关于 Weidemann的报道了。这对针峰相对了几十年的冤家总于有个了结了,记得2008年的时候 Weidemann 写过一篇关于 Erik Spiekermann 代表作 Meta 字体有抄袭嫌疑,而专业执着的 Erik Spiekermann 也好不客气进行反驳,而且非常大度的邀请Weidemann这位前辈参加 Erik Spiekermann 一手创办的 TypoBerlin 国际字体研讨会,他们现场进行辩论,这场新老两代设计师的精彩对话载入了史册,回想起非常有意思。
从今天开始,一连四周,我们将每周发布连载《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是 Type is Beautiful 应 Apple4us 的委托,自日文翻译而成的字体基础知识介绍。日文原文可见于日本字体公司「今田欣一设计室」于其官方网站「欣喜堂」的「基础讲座」。这一基础讲座包含五个部分,首先介绍活字字体的一般概念,之后是「和字」字体历史、汉字字体历史和西文字体历史,最后阐述三种文字如何协调排版。我们节选其中除去西文字体历史的四部分翻译成文,依次发布。
翻译者是我们网站的新作者,旅日学者 Eric Liu,以及我们的网站技术支持 Metaphox 。因为业余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Metaphox 更是第一次进行日文翻译,文中翻译的错漏之处恳请有心去阅读日文原作的读者们指正。页面题图背景文字设计 Julius Hui。
我們從這篇連載開始嘗試支持繁(正)體中文顯示。各位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繁體」按鈕進行切換,在此感謝小野大神製作的繁簡轉換插件。
毋庸置疑,当代日本的文字铸排之技术与理论都相当先进,许多在中国本土已经流失或正在流失的精神和技艺,在日本列岛上仍旧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并有着独树一帜的风采。日本为汉字能在当今电子化时代继续保持其当下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之功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篇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日本遭遇到史无前例的地震与核泄漏灾害侵袭。我们谨以此文向日本人民的文化与精神致敬。
考虑到这篇文稿的特别之处,我们为它特别设计了版面,并以迷你站点的形式,将全文独立发布,烦请各位移步到专门页面上阅读全文。此后每周我们会在这里、Twitter 和饭否上提醒大家新部分的发布。各位如果有建议和意见请在此留言。
- 什么是活字字体
- 不要再用「代称」了 ──和字字体历史
- 宋朝体与明朝体的流变──汉字字体历史
- 活字字体的调和体
著名字体设计师 Christian Schwartz 的作品 Neue Haas Grotesk 终于准备商业发布。从4月18日到30日的两周内,用户将可以直接从 Commercial Type 购买字体。六月份开始,Neue Haas Grotesk 将开始由 Linotype 销售。新字体分文本(text)和显示(display)两套,前者有三个字重,后者有八个(从 XX Thin 到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