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Typo-mania

Typo Info
經授權轉載《創詣》雜誌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文章。本文為作者原文,與刊載版本稍有出入。

字體——一個本來帶有某種專業屬性的詞彙,卻成為紀錄片的主題,衝上暢銷書的榜單;直到今年初,三本和字體有關的中文書籍幾乎集中亮相,更是推波助瀾了一下。而最近這一年,數家主流紙媒亦紛紛講述「字體」這個冷話題;現在,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一種「熱」似乎是不為過的。

那麼……

新「獨立」形象

New-look Indy

聊起倫敦艦隊街最具啟迪性的報紙改版,或許要數《The Guardian》二〇〇五年的兜底翻新——從紙張規格到版面形象。不過至少上個周末,圈內人士下午茶的話題大概會齊齊轉向《The Independent》。

過去十年間,《The Independent》(獨立報)樂此不疲地推出了四度改版。本月第七天,又一版新形象正式上架。這一次,旨在對創刊精神的復興。月初的改版預告中,主編 Amol Rajan 重新引用了創立者 Andreas Whittam Smith 的形容方式:「經典又別出心裁」(classic with a twist)。

正文字體觀察:方正新書宋

正文字體作為基礎性用字,從底層支撐文字設計及語義傳達。專題「正文字體觀察」將聚焦正文用字,發現並評介中文世界裡值得關注的正文字體。本篇主角是方正字庫為書籍用字推出的「方正新書宋」。本文由方正字庫協助。

方正新書宋是方正2009–2010年間製作的書籍用字。設計主張「結構方正寬博,筆畫溶入刀刻韻味,簡潔流暢,整體感突出」。

這款字體作為老「方正書宋」的進化版,對這款沿用數十年的字體進行了繼承。設計由朱志偉指導,任燕卿擔綱設計;團隊成員還包括烏新麗、王文娜、梅花、林彤、楊雁、劉漢旭等。老版書宋字體風格中性,字重適中,頗受歡迎。然而老版書宋是鉛印時代的設計,並不完美。受當時雕刻工藝的限制,老版書宋輪廓線條不夠流暢,並受限於紙張承墨的特性,筆畫設計偏細。此外它還存在字面及重心不勻,筆畫規範缺乏統一的問題。這套老字體亟需更新。

從神話走向理性:羅馬字形的模數化重構

歷代對羅馬字型的模數化重構嘗試。(來源:Jacques André

從羅馬圖拉真柱石碑上手工雕刻的字母,到用幾何方法丈量出的字形;從十五世紀人文主義學者對羅馬字形的復興,到柵格模板上科學精確的繪製,羅馬字母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逐漸脫離書法性質,轉變為更趨於現代的幾何字形。

如今我們所用的拉丁字母(也稱羅馬字母),與古老的羅馬帝國有着緊密聯繫。羅馬人不僅發展完善了拉丁字母,還確立了字母的形態。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上所鐫刻的銘文就是這筆偉大遺產的佐證。這些刻在石碑上的字母協調又美觀。羅馬人究竟使用了何種丈量方法來統一它們的形態,已不得而知。

然而兩千多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大力重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也湧現出許多研究羅馬文字字形的學者。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羅馬字形的協調勻稱,一定是採用某種範式來構建的。於是他們通過幾何方法重新繪製這些字母,為其賦予了新的生命,讓字形設計轉向模數化,也為後來的現代人用柵格(grids)設計字體奠定了基礎。

Metahaven:批判性設計的元避風港

MoMA PS1: Islands in the Cloud
(來源:Hyperallergic

Metahaven 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平面設計工作室,由 Vinca Kruk 和 Daniel van der Velden 合夥創辦。這家工作室的特別之處在於,除了外部委託它還自發地進行設計、研究及出版,而且專註於跟政治及社會問題有關的項目。

Metahaven 的另一特別之處就數它的名稱了。Meta 源自希臘語,作為前綴的基本意思是「後設」(在……之後)。現如今它的語義和用法已更為泛化,跟某個具體概念組合時常表示關於概念的(自身範疇的)概念——比如 metadata 是關於數據的數據,常譯作「元數據」。Haven 的淵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工作室成立之初乃至更早的一個特殊項目,它跟互聯網數據避風港(data haven)HavenCo 有關。傳奇的是,這個虛擬空間中的數據避風港座落於一個真實卻又遺世獨立的人造港灣——西蘭。

Adjustable Font 簡介

圖:具備「Adjustable Font」功能的字體(左)與普通字體(右)在簡單幾何變形後的差異

Type Project 坐落於東京都練馬區安靜的一隅。公司成立於2001年。現有成員共七名,包括創始人鈴木功。

Type Project 的源動力是擴展文字的可能性。在2003年發表了 AXIS Font 之後,Type Project 以字體開發為中心進行了各種先進技術的嘗試。比如以成為新一代字體標準為目標的基本字體(AXIS Font 1,AXIS 明朝體 2),擁有新功能的自定義字體(Driver's Font 3,Adjustable Font),表現固有個性的字體(POLA 美術館標識字體,都市字體 4)等等。其中以 Adjustable Font 尤為出眾,代表了近年東亞字體技術的一大技術進步。

數碼複製時代的藝術品

本文感謝易舒對《Rijksstudio: Make Your Own Masterpiece!》一文的翻譯。

光韻的衰竭……與當代生活中大眾意義的增大有關,即現代大眾具有着要使物在空間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強烈願望,就像他們具有着接受每件實物的複製品以克服其獨一無二性的強烈傾向一樣。[Benjamin, 1936]1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機械複製時代中,Walter Benjamin(瓦爾特·本雅明)如是說。數碼複製時代中,光韻2又何以重塑?

Rijksmuseum(國家博物館)位於阿姆斯特丹,主館經大幅改建後在今年四月重新開放。若留意過我們三月間的報道,或許會對其全新的文字標識還存有些許印象。配上新的標語「國家博物館,尼德蘭之博物館」(Rijksmuseum, the Museum of the Netherlands.),該館一改三十二年的舊牌匾,嘗試打造一個簡單清晰的國際化形象,傳遞平易近人的情感訊息。

在品牌更替之際,Rijksmuseum 也重新思考了數碼複製時代中藝術作品的展示方式及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係問題。其官方網站推翻了自二〇〇四年以來的陳舊框架,於去年十月末上線了全新版本。此番網站改版增設了一個特別的項目:Rijksstudio(國家博物館工作室)。在 MW2013 上,Rijksmuseum 數碼主管 Peter Gorgels 專門發表論文加以介紹3。藉此,我們得以深入窺探 Rijksstudio 的設計細節及博物館幕後的策劃理念。

你是哪一款?

本文是特邀平面設計師盧濤為《字體故事》一書撰寫的書評。原文登載《新京報》書評版。另可參考本書譯者談。本書近期由字節社出版電子版,優惠預售中。

2011年9月,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前十位裡面出現了一本叫《Just My Type》的書,我這一款?我這一型?我這一號?——而它的副標「A Book About Fonts」,告訴你這居然是一本關於字體的書!呃,老外的口味究竟是怎麼啦?一股強烈的反胃不禁讓我回閃到我的朋友方老師,每每在專業字體課堂上面對一群兩眼無神的同學們的那種無力感,他畢竟還是一個繞着教學大綱走的海歸派。

因為只要隨便翻看一本正常點的關於字體的書,它們都會不厭其煩地從六百年前的約翰內斯·古登堡向你扯起。而這本《字體故事:西文字體的美麗傳奇》則是這樣開頭的:「在布達佩斯,外科醫師們為十七歲的印廠學徒哲爾吉·紹博施以手術。因為失戀,他將心上人的姓名鑄成鉛字,吞入腹中。」哇~~好驚悚!

即便是 Ellen Lupton 所著的那本業內口碑不錯、親和易讀的《字體設計指南》(上海人美,2006年版)亦毫不例外地以字母/Letter、文本/Text、柵格/Grid 劃分篇章;就算 Lewis Blackwell 把這個悠久傳統濃縮到《西方字體設計一百年》里,也沒有多少同學會對一個世紀前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宣言有多少興趣。假如我們的方老師手持的是 Simon Garfield(西蒙·加菲爾德)的這本「美麗傳奇」的話,整個課堂情景很可能會變成一場跌宕起伏的故事會——

陳其瑞字體設計年表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全然人員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許柏康、顧震寰、陳初伏、陳永海。後排左起:陳其瑞、徐學成、錢震之、邵廣凡、周今才、謝培元、華宗慈。
本文為陳其瑞先生回憶文最後一篇。陳其瑞先生是較早進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年輕」字體設計師。他經歷了新中國最早的專業字體設計實踐,在團隊中逐漸成長成熟。作為在世的為數不多的字體設計前輩,他熱心和年輕一代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一手資料,他是我們研究上海字體設計歷史的起點。他一生的字體設計年表,是宏觀歷史背景下的個體範本。本年表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1961年,18歲

上海出版印刷專科學校畢業,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工作,陸續參與了黑一、黑二、宋黑、經典著作體等字體的設計工作。

迷宮行走:倫敦地鐵150周年公共藝術作品

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地鐵站。(圖:The Guardian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在倫敦開通以來,倫敦地鐵已走過150個年頭。倫敦「地鐵藝術」項目組(Art on the Underground)邀請多位藝術家參與創作,共同慶祝150周年紀念。其中規模最大的創作要數英國當代藝術家 Mark Wallinger 創作的「Labyrinth」(迷宮)。整個龐大的系列作品由270幅不同的迷宮圖組成,將會被永久懸掛在倫敦270個地鐵站內。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131:帕爾馬城博多尼

詹巴蒂斯塔·博多尼,堪稱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聲名最為顯赫的字體設計師。博多尼以其精湛的設計及刻字技藝,自成風格的排版手法,為後世留下了字體排印的經典範本。與其同名的 Bodoni 系列字體,和 Didot 一同被視作西文字體「現代」風格的代表。今天,主編 Rex 將為我們講述這位字體排印巨匠的生平及作品。

字談字暢 130:江永城內女書情

女書同時是一種漢語方言書記文字和歷史文化現象。關於女書的知識,目前普及甚少,而女書的電腦字體則更稀缺。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一位特殊的嘉賓——Google Noto 項目女書字體的設計者 Lisa Huang——為我們介紹女書這一獨特的文字及書寫系統,以及設計 Noto Sans Nüshu 的奇趣經歷。

字談字暢 129:蘋果字體極簡史(再續)「當視覺字號遇見可變字體」

WWDC 2020 召開,「蘋果字體極簡史」再續新篇。本期節目,我們側重關注 UI 字體排印領域中 Apple 發布的新特性,及其設計原理和應用方式。

字談字暢 128: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6 月 23 日又一個星期二,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在字體排印領域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告別了重要的人和刊物,迎來了新生的書和播客;我們追蹤軟件工具的迭代、字體產品的創新,與此同時,也介入更多網絡直播媒體所承載的信息和互動。

字談字暢 127:今日文字設計在今日

赫爾穆特·施密德編著的《今日文字設計》,初版已歷四十年。幾經增補,新版中譯本付梓面世。本期節目,The Type 編輯譚沛然首次做客嘉賓,圍繞該書的文本、圖像、人物和時代背景,為我們提供一種當下的評析框架及今日的閱讀視角。

字談字暢 126:Kerning Panic·字談字串(九)名名之中

在電腦上創建文件名時,在編程中命名標識符時,在挑選域名、處理 URL 時,乃至在社交網站發布 hashtag 時,我們既要面對字符或字符組合的技術限制,也須遵循特定的書寫風格或命名習慣。本期年更特輯「字談字串」,我們將與兩位友台主播一起聊聊數位空間中的命名問題。

字談字暢 125:迪多的刻板印象

Didot,由法國同名家族鑄造的字體,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中風格自成一類。與此同時,迪多家族對於字體排印行業的推動不僅限於字體,也為後世留下了諸多關於「刻板印象」的趣聞。今天,我們繼續邀請主編 Rex 為大家講述一代經典字體及其締造家族的往事。

字談字暢 124:像素點陣點點通

曾經受限於顯示媒介,各種文字不得不在極為有限的字面範圍內設計出點陣字體。而時下的像素藝術,則在亞文化領域形成了風格化的視覺表現。今天我們再次邀來 3type 的設計師劉育黎,為大家介紹點陣字體的技術和文化,以及他創作的像素風格的多文種字體。

字談字暢 123:齊頭齊尾齊中間

最基礎的段落對齊方式,包括齊頭、齊尾、居中、兩端對齊幾種組合。這些看似簡單的手法,關聯着不同文字及書寫系統的特性,蘊含了文本易讀性及閱讀習慣的考量,同時還折射出排版發展歷史中的技術更迭及審美變遷。本期節目,我們將側重中西文排版,討論常見的段落對齊現象及設計原理。

字談字暢 122:上下左右下劃線

今日的下劃線作為一種文本樣式,相較於紙質書刊,或許在數碼設備上更為常見。實則,下劃線有着相對古早的源頭,起着多樣的語義作用,在不同書寫系統內又具有各自的呈現方式。同時,下劃線的繪製無論在視覺上還是技術上,也都包含了諸多細節。本期節目,我們就將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