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Adjustable Font 簡介

圖:具備「Adjustable Font」功能的字體(左)與普通字體(右)在簡單幾何變形後的差異

Type Project 坐落於東京都練馬區安靜的一隅。公司成立於2001年。現有成員共七名,包括創始人鈴木功。

Type Project 的源動力是擴展文字的可能性。在2003年發表了 AXIS Font 之後,Type Project 以字體開發為中心進行了各種先進技術的嘗試。比如以成為新一代字體標準為目標的基本字體(AXIS Font 1,AXIS 明朝體 2),擁有新功能的自定義字體(Driver's Font 3,Adjustable Font),表現固有個性的字體(POLA 美術館標識字體,都市字體 4)等等。其中以 Adjustable Font 尤為出眾,代表了近年東亞字體技術的一大技術進步。

數碼複製時代的藝術品

本文感謝易舒對《Rijksstudio: Make Your Own Masterpiece!》一文的翻譯。

光韻的衰竭……與當代生活中大眾意義的增大有關,即現代大眾具有着要使物在空間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強烈願望,就像他們具有着接受每件實物的複製品以克服其獨一無二性的強烈傾向一樣。[Benjamin, 1936]1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機械複製時代中,Walter Benjamin(瓦爾特·本雅明)如是說。數碼複製時代中,光韻2又何以重塑?

Rijksmuseum(國家博物館)位於阿姆斯特丹,主館經大幅改建後在今年四月重新開放。若留意過我們三月間的報道,或許會對其全新的文字標識還存有些許印象。配上新的標語「國家博物館,尼德蘭之博物館」(Rijksmuseum, the Museum of the Netherlands.),該館一改三十二年的舊牌匾,嘗試打造一個簡單清晰的國際化形象,傳遞平易近人的情感訊息。

在品牌更替之際,Rijksmuseum 也重新思考了數碼複製時代中藝術作品的展示方式及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係問題。其官方網站推翻了自二〇〇四年以來的陳舊框架,於去年十月末上線了全新版本。此番網站改版增設了一個特別的項目:Rijksstudio(國家博物館工作室)。在 MW2013 上,Rijksmuseum 數碼主管 Peter Gorgels 專門發表論文加以介紹3。藉此,我們得以深入窺探 Rijksstudio 的設計細節及博物館幕後的策劃理念。

你是哪一款?

本文是特邀平面設計師盧濤為《字體故事》一書撰寫的書評。原文登載《新京報》書評版。另可參考本書譯者談。本書近期由字節社出版電子版,優惠預售中。

2011年9月,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前十位裡面出現了一本叫《Just My Type》的書,我這一款?我這一型?我這一號?——而它的副標「A Book About Fonts」,告訴你這居然是一本關於字體的書!呃,老外的口味究竟是怎麼啦?一股強烈的反胃不禁讓我回閃到我的朋友方老師,每每在專業字體課堂上面對一群兩眼無神的同學們的那種無力感,他畢竟還是一個繞着教學大綱走的海歸派。

因為只要隨便翻看一本正常點的關於字體的書,它們都會不厭其煩地從六百年前的約翰內斯·古登堡向你扯起。而這本《字體故事:西文字體的美麗傳奇》則是這樣開頭的:「在布達佩斯,外科醫師們為十七歲的印廠學徒哲爾吉·紹博施以手術。因為失戀,他將心上人的姓名鑄成鉛字,吞入腹中。」哇~~好驚悚!

即便是 Ellen Lupton 所著的那本業內口碑不錯、親和易讀的《字體設計指南》(上海人美,2006年版)亦毫不例外地以字母/Letter、文本/Text、柵格/Grid 劃分篇章;就算 Lewis Blackwell 把這個悠久傳統濃縮到《西方字體設計一百年》里,也沒有多少同學會對一個世紀前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宣言有多少興趣。假如我們的方老師手持的是 Simon Garfield(西蒙·加菲爾德)的這本「美麗傳奇」的話,整個課堂情景很可能會變成一場跌宕起伏的故事會——

陳其瑞字體設計年表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全然人員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許柏康、顧震寰、陳初伏、陳永海。後排左起:陳其瑞、徐學成、錢震之、邵廣凡、周今才、謝培元、華宗慈。
本文為陳其瑞先生回憶文最後一篇。陳其瑞先生是較早進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年輕」字體設計師。他經歷了新中國最早的專業字體設計實踐,在團隊中逐漸成長成熟。作為在世的為數不多的字體設計前輩,他熱心和年輕一代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一手資料,他是我們研究上海字體設計歷史的起點。他一生的字體設計年表,是宏觀歷史背景下的個體範本。本年表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1961年,18歲

上海出版印刷專科學校畢業,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工作,陸續參與了黑一、黑二、宋黑、經典著作體等字體的設計工作。

迷宮行走:倫敦地鐵150周年公共藝術作品

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地鐵站。(圖:The Guardian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在倫敦開通以來,倫敦地鐵已走過150個年頭。倫敦「地鐵藝術」項目組(Art on the Underground)邀請多位藝術家參與創作,共同慶祝150周年紀念。其中規模最大的創作要數英國當代藝術家 Mark Wallinger 創作的「Labyrinth」(迷宮)。整個龐大的系列作品由270幅不同的迷宮圖組成,將會被永久懸掛在倫敦270個地鐵站內。

The Story of Story

在文字設計的術語里,stor(e)y 指字符中由筆畫圍合出的封閉或半封閉區域;本文姑且將其譯作「字閣」。與另一術語「字櫃」(counter)有所不同的是,「字閣」一般專用於描述小寫拉丁字母 a 和 g 的兩對書寫變體。準確地說,「字櫃」這一概念集中而明確地指向字符中的負空間(negtive space),而「字閣」更側重於指示上述負空間所處的整體區域。熟悉英語的讀者,應該也會想起 stor(e)y 所代表的「樓層」含義。

書法家與電腦字庫

參與印刷字模的書法家任政書法作品局部。圖:金禾畫廊
本文為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回憶文章。文中介紹了1970年代中國出版印刷業請書法家寫印刷字模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時代的飛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寫信幾乎都不需要手寫了,為什麼?用電腦唄!搞美化包裝設計也幾乎一樣不用人工畫稿,電腦中有的是用不完的各種漂亮的字體,彩稿、黑稿,只要輕鬆點擊鼠標,也一樣能方便搞定。

尤其要提出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街上的各種店名招牌都是要請名人書法家題寫,然後再人工放大製作的。文革中上海「大世界」附近有一塊「鮮得來」三個亮麗大字的招牌,就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家任政先生書寫的,想來也會同那兒賣的排骨年糕一樣,給人帶來深刻的回味⋯⋯現在人們要搞個美化店招的招牌題字,只要到電腦中去選擇就行了,要行書就行書,要隸書就隸書,至於要魏碑及歷史上有名的各種書家字體,在這裡都能給你提供方便選擇。

但你知道電腦中的行書、隸書、新魏體、篆書體是哪些書法家寫的嗎?

紐約停車指示牌新設計

(題圖:Pentagram)

在紐約街頭停車是出了名的麻煩事。因為停車指示牌極其雜亂無章,哪怕研究揣摩一番,仍少不了常被貼罰單的命運。紐約交通局官員 Janette Sadik-Khan 深知其痛:「有的停車牌高達5英尺,像一根圖騰柱,上面密密麻麻的信息讓人摸不着頭腦。」不僅如此,指示牌全部採用大寫字母,字體字號不一,文字居中對齊,閱讀起來十分吃力,有時還能看見三種顏色的四塊停車牌放在一起,上面堆了近250個字母。

好在現在一切有了改觀。今年1月,紐約市交通局宣布將採用重新設計的停車指示牌。參與這一項目的是大名鼎鼎的 Pentagram(五角星)設計公司,由 Michael Bierut 與團隊負責完成。作為設計師,Bierut 自己也飽受指示牌的困擾,以至於他只敢在車庫裡停車。不過,「我們真正開始着手這個項目時,才發覺原來的指示牌有多複雜。規則的可能性太多了,你開的什麼車?要停多長時間?在哪天停?在什麼時段停?需要用字體版式以及顏色幫助人們理清這些重疊的信息,的確是一項挑戰。」

《西文字體的故事》訪談

作為 TIB 最受歡迎的文章系列,請向不了解的讀者簡單介紹一下《西文字體的故事》一書的內容?

西文字體的故事》是寫給普通讀者的一本書。從希臘字母開始講起,介紹了從字母的演變到西方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些書體/字體的故事,還偶爾穿插了一些中文字體的比較性文字,是一本了解「字體」這門另類知識的入門小書。這本書集結了我在 TIB 上陸續發表的有關西文字體的各種文章。此外,增加了字體年表、術語彙編、索引等新內容。

超小型出版(Subcompact Publishing)

讀者和作者們逐漸意識到,由傳統出版商牽頭的「搬遷」式電子出版並不能適應新的閱讀環境和習慣。於是以「The Magazine」為首的各種新型電子出版嘗試逐漸展開。本文的「超小型出版」的概念由設計師和研究者 Craig Mod 提出,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他梳理了近期的一些嘗試,並探討了作者認為理想的電子出版模式。
作者/ Author: Craig Mod © 2012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Subcompact Publishing, craigmod.com, 2012
圖片/ Images: 除特別說明外,Craig Mod © 2012
翻譯/ Translation with permission: Eric Liu。作者授權 Type is Beautiful 譯成中文,轉載請按照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122:上下左右下劃線

今日的下劃線作為一種文本樣式,相較於紙質書刊,或許在數碼設備上更為常見。實則,下劃線有着相對古早的源頭,起着多樣的語義作用,在不同書寫系統內又具有各自的呈現方式。同時,下劃線的繪製無論在視覺上還是技術上,也都包含了諸多細節。本期節目,我們就將一一道來。

字談字暢 121:泰晤士畔卡斯隆

今天的節目將帶你回到 The Type 的發起之地——英國,去回顧與我們淵源頗深的經典西文襯線體 Caslon。主編 Rex 再次做客嘉賓席,為大家講述 Caslon 字體及 William Caslon 家族的沉浮舊事。

字談字暢 120: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3 月 3 日又一個星期二,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本期節目,我們將首先從海內消息出發,介紹字體競賽信息及中文字體作品,隨後回顧海外值得關注的品牌字體、設計教學、市場調研及軟件資訊。其中,我們也特別引介了非拉丁字母的西文設計指南,補充多文種字體設計的觀察視角。

字談字暢 119:行長欄寬長長長(cháng zhǎng cháng)

行長、有時也稱欄寬,是每次排版工作前都須精心規劃好的參數之一。如何科學度量行長,如何分析行長優劣,如何定奪行長數值,或許也是很多設計師日常面臨的問題。本期節目,我們就來聊一聊「行長最優值」的迷思。

字談字暢 118:字間字隙字字齊

字距是文字排版的又一基礎概念。與行距類似的是,它存在着術語名稱的混雜;與之不盡相同的是,「字距」時常指代着多個可調的參數。今天我們將圍繞中西文排版的實踐,一窺字間字隙。

字談字暢 117:我不是人肉字體辨識機

辨識字體可能是不少聽眾朋友的愛好,如何辨識字體也是眾多字體排印愛好者的疑問。面對時下的海量字庫,我們能否找尋有效的方法、構建合理的體系,去分辨、記憶和管理字體相關的信息?本期節目將試着為大家提供一些線索。

字談字暢 116:後信息時代

「後信息時代」大會年末於廣州落下帷幕。在「漢字論壇主題對話」單元中,我們往期的嘉賓彌迪及主播 Eric 應邀參與對談。本期節目播出現場錄音,以饗未能到場的聽眾。

字談字暢 115:喜歡遊樂園的字體設計師

新中國第一代字體設計師徐學成先生於今年 11 月 1 日辭世。「上海活字」項目整理了徐先生手稿、作品、著作以及個人經歷相關的文獻和影像資料,籌辦了線下展覽及線上數字檔案的發布工作。今天,我們特別邀來「徐學成字體設計回顧展」的兩位策展人厲致謙和夏世軍,以及參與文獻編輯工作的 Mira,為大家介紹關於展覽和檔案的台前幕後。

「上海活字」項目期待你的支持。歡迎通過支付寶帳戶 [email protected] 捐贈,我們將對捐贈的個人、公司或機構署名致謝;也歡迎成為編譯志願者,致信 [email protected] 並附上個人信息及相關作品即可報名。

字談字暢 114:字體之秋·二〇一九東京篇

隆冬將至,回顧上一個秋天,繼續為大家帶來字體排印業界的近聞。與去年相同,我們再次邀來留學東京的 Richor,分享 Type& 2019 活動現場的細節及親身參與的感想。

字談字暢 113: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11 月 26 日又一個星期二,農曆冬月初一,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本期節目,首先回顧文字技術相關的消息、值得關注的字體設計競賽以及海外知名廠商的動向;隨後,我們將對比介紹國內手機品牌和操作系統的字體定製案例;最後,向大家推薦兩份別具一格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