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haven 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平面设计工作室,由 Vinca Kruk 和 Daniel van der Velden 合伙创办。这家工作室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外部委托它还自发地进行设计、研究及出版,而且专注于跟政治及社会问题有关的项目。
Metahaven 的另一特别之处就数它的名称了。Meta 源自希腊语,作为前缀的基本意思是「后设」(在……之后)。现如今它的语义和用法已更为泛化,跟某个具体概念组合时常表示关于概念的(自身范畴的)概念——比如 metadata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常译作「元数据」。Haven 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工作室成立之初乃至更早的一个特殊项目,它跟互联网数据避风港(data haven)HavenCo 有关。传奇的是,这个虚拟空间中的数据避风港座落于一个真实却又遗世独立的人造港湾——西兰。
图:具备「Adjustable Font」功能的字体(左)与普通字体(右)在简单几何变形后的差异
Type Project 坐落于东京都练马区安静的一隅。公司成立于2001年。现有成员共七名,包括创始人铃木功。
Type Project 的源动力是扩展文字的可能性。在2003年发表了 AXIS Font 之后,Type Project 以字体开发为中心进行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尝试。比如以成为新一代字体标准为目标的基本字体(AXIS Font 1,AXIS 明朝体 2),拥有新功能的自定义字体(Driver's Font 3,Adjustable Font),表现固有个性的字体(POLA 美术馆标识字体,都市字体 4)等等。其中以 Adjustable Font 尤为出众,代表了近年东亚字体技术的一大技术进步。
光韵的衰竭……与当代生活中大众意义的增大有关,即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着接受每件实物的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强烈倾向一样。[Benjamin, 1936]1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机械复制时代中,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如是说。数码复制时代中,光韵2又何以重塑?
Rijksmuseum(国家博物馆)位于阿姆斯特丹,主馆经大幅改建后在今年四月重新开放。若留意过我们三月间的报道,或许会对其全新的文字标识还存有些许印象。配上新的标语「国家博物馆,尼德兰之博物馆」(Rijksmuseum, the Museum of the Netherlands.),该馆一改三十二年的旧牌匾,尝试打造一个简单清晰的国际化形象,传递平易近人的情感讯息。
在品牌更替之际,Rijksmuseum 也重新思考了数码复制时代中艺术作品的展示方式及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官方网站推翻了自二〇〇四年以来的陈旧框架,于去年十月末上线了全新版本。此番网站改版增设了一个特别的项目:Rijksstudio(国家博物馆工作室)。在 MW2013 上,Rijksmuseum 数码主管 Peter Gorgels 专门发表论文加以介绍3。藉此,我们得以深入窥探 Rijksstudio 的设计细节及博物馆幕后的策划理念。
本文是特邀平面设计师卢涛为《
字体故事》一书撰写的书评。原文登载《新京报》书评版。另可参考本书
译者谈。本书近期由字节社出版
电子版,优惠预售中。
2011年9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前十位里面出现了一本叫《Just My Type》的书,我这一款?我这一型?我这一号?——而它的副标「A Book About Fonts」,告诉你这居然是一本关于字体的书!呃,老外的口味究竟是怎么啦?一股强烈的反胃不禁让我回闪到我的朋友方老师,每每在专业字体课堂上面对一群两眼无神的同学们的那种无力感,他毕竟还是一个绕着教学大纲走的海归派。
因为只要随便翻看一本正常点的关于字体的书,它们都会不厌其烦地从六百年前的约翰内斯·古登堡向你扯起。而这本《字体故事:西文字体的美丽传奇》则是这样开头的:「在布达佩斯,外科医师们为十七岁的印厂学徒哲尔吉·绍博施以手术。因为失恋,他将心上人的姓名铸成铅字,吞入腹中。」哇~~好惊悚!
即便是 Ellen Lupton 所著的那本业内口碑不错、亲和易读的《字体设计指南》(上海人美,2006年版)亦毫不例外地以字母/Letter、文本/Text、栅格/Grid 划分篇章;就算 Lewis Blackwell 把这个悠久传统浓缩到《西方字体设计一百年》里,也没有多少同学会对一个世纪前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宣言有多少兴趣。假如我们的方老师手持的是 Simon Garfield(西蒙·加菲尔德)的这本「美丽传奇」的话,整个课堂情景很可能会变成一场跌宕起伏的故事会——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全然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许柏康、顾震寰、陈初伏、陈永海。后排左起:陈其瑞、徐学成、钱震之、邵广凡、周今才、谢培元、华宗慈。
本文为陈其瑞先生回忆文最后一篇。陈其瑞先生是较早进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年轻」字体设计师。他经历了新中国最早的专业字体设计实践,在团队中逐渐成长成熟。作为在世的为数不多的字体设计前辈,他热心和年轻一代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一手资料,他是我们研究上海字体设计历史的起点。他一生的字体设计年表,是宏观历史背景下的个体范本。本年表由
张弥迪和
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1961年,18岁
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毕业,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工作,陆续参与了黑一、黑二、宋黑、经典著作体等字体的设计工作。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开通以来,伦敦地铁已走过150个年头。伦敦「地铁艺术」项目组(Art on the Underground)邀请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共同庆祝150周年纪念。其中规模最大的创作要数英国当代艺术家 Mark Wallinger 创作的「Labyrinth」(迷宫)。整个庞大的系列作品由270幅不同的迷宫图组成,将会被永久悬挂在伦敦270个地铁站内。
在文字设计的术语里,stor(e)y 指字符中由笔画围合出的封闭或半封闭区域;本文姑且将其译作「字阁」。与另一术语「字柜」(counter)有所不同的是,「字阁」一般专用于描述小写拉丁字母 a 和 g 的两对书写变体。准确地说,「字柜」这一概念集中而明确地指向字符中的负空间(negtive space),而「字阁」更侧重于指示上述负空间所处的整体区域。熟悉英语的读者,应该也会想起 stor(e)y 所代表的「楼层」含义。
参与印刷字模的书法家任政书法作品局部。图:
金禾画廊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写信几乎都不需要手写了,为什么?用电脑呗!搞美化包装设计也几乎一样不用人工画稿,电脑中有的是用不完的各种漂亮的字体,彩稿、黑稿,只要轻松点击鼠标,也一样能方便搞定。
尤其要提出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街上的各种店名招牌都是要请名人书法家题写,然后再人工放大制作的。文革中上海「大世界」附近有一块「鲜得来」三个亮丽大字的招牌,就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任政先生书写的,想来也会同那儿卖的排骨年糕一样,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现在人们要搞个美化店招的招牌题字,只要到电脑中去选择就行了,要行书就行书,要隶书就隶书,至于要魏碑及历史上有名的各种书家字体,在这里都能给你提供方便选择。
但你知道电脑中的行书、隶书、新魏体、篆书体是哪些书法家写的吗?
(题图:Pentagram)
在纽约街头停车是出了名的麻烦事。因为停车指示牌极其杂乱无章,哪怕研究揣摩一番,仍少不了常被贴罚单的命运。纽约交通局官员 Janette Sadik-Khan 深知其痛:「有的停车牌高达5英尺,像一根图腾柱,上面密密麻麻的信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仅如此,指示牌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字体字号不一,文字居中对齐,阅读起来十分吃力,有时还能看见三种颜色的四块停车牌放在一起,上面堆了近250个字母。
好在现在一切有了改观。今年1月,纽约市交通局宣布将采用重新设计的停车指示牌。参与这一项目的是大名鼎鼎的 Pentagram(五角星)设计公司,由 Michael Bierut 与团队负责完成。作为设计师,Bierut 自己也饱受指示牌的困扰,以至于他只敢在车库里停车。不过,「我们真正开始着手这个项目时,才发觉原来的指示牌有多复杂。规则的可能性太多了,你开的什么车?要停多长时间?在哪天停?在什么时段停?需要用字体版式以及颜色帮助人们理清这些重叠的信息,的确是一项挑战。」
作为 TIB 最受欢迎的文章系列,请向不了解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西文字体的故事》一书的内容?
《西文字体的故事》是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书。从希腊字母开始讲起,介绍了从字母的演变到西方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些书体/字体的故事,还偶尔穿插了一些中文字体的比较性文字,是一本了解「字体」这门另类知识的入门小书。这本书集结了我在 TIB 上陆续发表的有关西文字体的各种文章。此外,增加了字体年表、术语汇编、索引等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