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is Beautiful 在微信(WeChat)公眾平台上開通了訂閱號:The Type。搜索微信號「thetype」或掃描二維碼,都可以直接找到我們。歡迎關注!
人類使用鏤板(漏板,stencil)製圖的歷史源遠流長,但鏤板制字(stencil lettering)的歷史並不久遠。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紀,在大開本的法文和德文禮拜書上,部分特別的頁面裝飾有鏤板印製出的帶花紋字母。
幾十年來,崇尚「慢設計」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一直以其細膩的散文,進取的新聞報導和不變的字體及版式吸引着讀者。但從 2013 年 9 月 16 日開始,雜誌頁面上出現了一些細小但微妙的變化,邁開了重設計的腳步。在創意指導 Wyatt Mitchell 的帶領下,《紐約客》更新了目錄、主創人員頁面、「Goings On About Town」欄目、書評版塊(Briefly Noted)及小說版塊等。設計上的改動包括調整分欄的數量,重繪 Irvin 字體以及引入輔助字體 Neutraface。
西文字體的歷史是欣喜堂《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能趕上前次翻譯發表。現在翻譯工作終於完成,在此登出,以饗讀者。原作者今田欣一先生的一貫主張是,現代日文是一套複雜的書寫體系,因此現代日文字體應該分別用和字、漢字、西字三種各自不同的文字體系的字體進行混排。在現代的中日韓字庫里,西文字符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掌握西文字體的基礎知識非常重要。
原作 / Author:Wei Huang
翻譯 / Translation:Emily Yang
上世紀,坊間流傳着這麼一句話:
Any man who would letterspace blackletter would shag sheep.(會去動哥特體字距的人,也會去搞綿羊。)
機械複製的生產鏈中,字距一度是關於排版審美的迷思。一套活字集合由設計師精心調整,由鑄字匠細密打造;於是相鄰字符的空間關係,凝固成一組依賴物理實體的法則。維持原生的字距——我尊重這樣的法則,一如尊重先驅匠人的技藝和理性。
然而在 Jan Tschichold 和他的著作 Asymmetric Typography 流行之前,直至追溯回 Gutenberg 時代,「對稱」「齊整」兩種古老的視覺審美習慣無處不在。左右並齊的縱欄——我也欣賞這樣的傳統,一如欣賞古典格律的穩定及優美。
後世的排字匠人,逡巡於維持字距的潔癖和齊頭尾的樸素趣味之間,尋求平衡與折衷。文字設計是又一門妥協的匠藝。
五周年的「特別節目」通過網絡直播與大家見面。今天播出全程錄音,以饗未及參加的聽眾。再次感謝當日與我們一同完成這期節目的所有朋友,也期待下個周年我們的電波能繼續與你相伴。
上期節目介紹了字號的常用度量單位「點」及其歷史流變;本期將集中關注東亞地區、尤其是漢字活字的尺寸系統——號數制——在近代的產生及發展。通過史料,我們嘗試釐清漢字「字號」對應的實際尺寸,及其背後蘊含的模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