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我們試用微信公眾平台

Type is Beautiful 在微信(WeChat)公眾平台上開通了訂閱號:The Type。搜索微信號「thetype」或掃描二維碼,都可以直接找到我們。歡迎關注!

阿根廷字體之舞:Charlie Zinno 訪談

採訪及文字整理:Colourphilosophy
翻譯:王奕斐

巴西人愛桑巴,阿根廷人愛探戈,兩大南美國家各有風情。阿根廷深受西班牙和法國影響,在字體設計上形成了理性、清晰又不乏熱情的風格。我們有幸採訪到年輕的阿根廷字體及平面設計師 Charlie Zinno,一窺新大陸的字體之舞。

傳統與現代:Johnston 的遺產

Edward Johnston 的「Foundational Hand」教案展示。圖:VADS

儘管 Edward Johnston 謙虛地稱自己只是一名書法家,但他的涉獵領域還廣布字體設計、平面設計、書籍裝幀、教學和寫作等。Johnston 本人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字體設計訓練——甚至可以說,沒有完成過任何正規的高等院校教育;然而憑藉倫敦地鐵字體等標誌性作品,他被譽為「現代書法之父」,深深影響了幾代英國設計師。

鏤板字的斷缺史

法國 Bery 產鏤板。(圖:Typefoundry

人類使用鏤板(漏板,stencil)製圖的歷史源遠流長,但鏤板制字(stencil lettering)的歷史並不久遠。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紀,在大開本的法文和德文禮拜書上,部分特別的頁面裝飾有鏤板印製出的帶花紋字母。

《紐約客》重設計前奏

The New Yorker redesigned
(來源:House Industries

幾十年來,崇尚「慢設計」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一直以其細膩的散文,進取的新聞報導和不變的字體及版式吸引着讀者。但從 2013 年 9 月 16 日開始,雜誌頁面上出現了一些細小但微妙的變化,邁開了重設計的腳步。在創意指導 Wyatt Mitchell 的帶領下,《紐約客》更新了目錄、主創人員頁面、「Goings On About Town」欄目、書評版塊(Briefly Noted)及小說版塊等。設計上的改動包括調整分欄的數量,重繪 Irvin 字體以及引入輔助字體 Neutraface。

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西文字體的歷史

普林尼(Plinius)著《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使用了讓松活字(Jenson)

西文字體的歷史是欣喜堂《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能趕上前次翻譯發表。現在翻譯工作終於完成,在此登出,以饗讀者。原作者今田欣一先生的一貫主張是,現代日文是一套複雜的書寫體系,因此現代日文字體應該分別用和字、漢字、西字三種各自不同的文字體系的字體進行混排。在現代的中日韓字庫里,西文字符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掌握西文字體的基礎知識非常重要。

閱讀〈正體、斜體、哥特體—西文字體的歷史

West Space Journal 刊頭設計

WSJ masthead
West Space Journal 刊頭,筆畫粗細變化在West Space Journal 網站有更好體現。
West Space Journal (WSJ) 是一份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免費在線藝術刊物,隸屬於墨爾本的藝術機構 West SpaceWSJ 邀請設計師 Wei Huang 為其設計刊頭。Wei Huang 在荷蘭著名書法家和設計師 Gerrit Noordzij 的理論啟發下完成設計,並在 WSJ 網站發文講述設計過程,原文題為〈Our Masthead〉,本站經授權發布譯文。

原作 / Author:Wei Huang
翻譯 / Translation:Emily Yang

縱橫對齊不是現代方法

Facsimile of the Gutenberg Bible
Gutenberg Bible(古騰堡聖經)現代摹本。(來源:UMD Library
本文「縱橫對齊」一語借自老貓的近文《它在的時候無人理解,走的時候也無人悼念:記一個漢字排版傳統的衰亡》(另見「癮科技」轉載)。

上世紀,坊間流傳着這麼一句話:

Any man who would letterspace blackletter would shag sheep.(會去動哥特體字距的人,也會去搞綿羊。)

機械複製的生產鏈中,字距一度是關於排版審美的迷思。一套活字集合由設計師精心調整,由鑄字匠細密打造;於是相鄰字符的空間關係,凝固成一組依賴物理實體的法則。維持原生的字距——我尊重這樣的法則,一如尊重先驅匠人的技藝和理性。

然而在 Jan Tschichold 和他的著作 Asymmetric Typography 流行之前,直至追溯回 Gutenberg 時代,「對稱」「齊整」兩種古老的視覺審美習慣無處不在。左右並齊的縱欄——我也欣賞這樣的傳統,一如欣賞古典格律的穩定及優美。

後世的排字匠人,逡巡於維持字距的潔癖和齊頭尾的樸素趣味之間,尋求平衡與折衷。文字設計是又一門妥協的匠藝。

漫談字體與信息媒介:《創詣》╳ 平面設計師

CUI Xianren
崔顯仁在青島街頭寫粉筆字賣藝。(來源:《柳州日報》)

訪談內容經《創詣》雜誌授權發表,部分原載於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本文重訂並增刊了雜誌未發表的內容。

採訪 / 文字整理:厲致謙,劉麗君

進入新世紀,字體成為大眾視野下的新鮮話題。這股風潮來自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及設計團隊的湧現,他們正在改變原有字體審美的潮流,進而影響其他各相關行業。然而歷時數年,字體設計領域卻也仍然是大設計版圖裡的小島嶼,孤獨地漂浮着。伴隨注重視覺體驗的電子設備的普及,字體應用得到了極大拓展——從海報、產品包裝、書籍封面、商業廣告到 app 軟件——應用領域中的推廣是否能推動字體設計領域的發展?

《創詣》╳ 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

KhangXiDict specimen

訪談內容經《創詣》雜誌授權發表,部分原載於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本文重訂並增刊了雜誌未發表的內容。

採訪 / 文字整理:厲致謙,劉麗君

在為數不多的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中,有三位廣為人知:北方的厲向晨,南方的應永會,香港的許瀚文。三位身處不同地域,設計道路和生存方式也有很大分別。厲向晨少年有成,已經可以依靠開發獨立字體為生。應永會是國內最早開始獨立製作字體的設計師之一,但要完全以銷售自己的字體為生,還有很大困難。許瀚文在參與設計了信黑體之後,決心成為獨立字體設計師,並在起步階段取得了很好成績;後因機緣,才改變計劃加盟英國 Dalton Maag 字體設計公司。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141: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12 月 22 日又一個星期二,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暨本年度最後一期《字談字暢》。

冬至已過,2020 年即將告別。本期節目將回顧近期重要的設計評獎和會議活動,以及值得關注的眾籌出版和新刊書目。在波瀾起伏的年度里,獨立研究者、設計師及出版團隊,依舊持續在字體排印領域中貢獻新的內容。來年我們仍然拭目以待。

字談字暢 140:千萬別談 Futura,除非……

三年前 Futura 問世九十載,我們談論了這款傳奇字體和它的設計師,以及世人如何運用這款字體。今天,我們將向大家介紹一部談論這款傳奇字體的著作和它的中譯本《千萬別用 Futura》,以及兩位嘉賓——俞佳穎和厲致謙——如何翻譯這本書。

字談字暢 139:三個人加起來都沒看完的 ATypI

本期節目將繼續回顧 ATypI 2020 環球線上全天候的會議進程。同去年一樣,我們再次邀請 Mira 和 Richor 為大家介紹印象深刻的演講及工作坊,分享關於精彩內容和一些「意料之外」的感想。

字談字暢 138:線上環球阿蒂皮

與往年一樣,ATypI 2020 年度大會如期舉行;但與過往全然不同的是,本屆大會在線上舉辦,二十四小時連續進行。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採訪來自華語地區的 8 位演講者,與大家分享各自發表的主題、印象深刻的環節及其他參會的感受。

字談字暢 137:本頓父子的世紀傳奇

一個多世紀前,林·博伊德·本頓和莫里斯·富勒·本頓父子協力,通過技術發明、高產設計及商業運作,促成了美國字體行業的諸多變革,還影響了東亞等更廣泛區域的字模生產技術。今天我們請來主編 Rex,為大家介紹這對容易被忽視的傳奇父子。

字談字暢 136:五周年特別節目

五周年的「特別節目」通過網絡直播與大家見面。今天播出全程錄音,以饗未及參加的聽眾。再次感謝當日與我們一同完成這期節目的所有朋友,也期待下個周年我們的電波能繼續與你相伴。

字談字暢 135:顯明解行號號珍

上期節目介紹了字號的常用度量單位「點」及其歷史流變;本期將集中關注東亞地區、尤其是漢字活字的尺寸系統——號數制——在近代的產生及發展。通過史料,我們嘗試釐清漢字「字號」對應的實際尺寸,及其背後蘊含的模數原理。

字談字暢 134:英美歐陸點點通

點(Point)是最為基礎的字體排印長度單位。點制系統的創建、修訂,有着頗為紛雜的歷史;其單位尺寸,也隨地域及度量標準而流變。本期節目將為大家梳理相關史料,解說「點」之經緯。

字談字暢 133:什麼字體值得買

如何衡量一款字體產品的品質,是字體使用者和字體出品者都須面對的問題。本期節目將從設計、工藝、可用性等多個維度,介紹計算機字體的評測方法。在此之上,如何審視一款字體產品的價值,也是值得我們繼續思考的問題。

字談字暢 132:空格大戰能否靠 Word 終結

時隔四年半,我們再次回到字體排印的一個老話題——空格。本期節目將集中討論西文、尤其是英文寫作中,句號後的空格數目。這一富有爭議性的書寫規則,關涉着閱讀習慣、編輯體例、設計審美、技術傳統乃至科學研究;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字體排印細節問題的思路及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