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西文字体的历史

普林尼(Plinius)著《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使用了让松活字(Jenson)

西文字体的历史是欣喜堂《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能赶上前次翻译发表。现在翻译工作终于完成,在此登出,以飨读者。原作者今田欣一先生的一贯主张是,现代日文是一套复杂的书写体系,因此现代日文字体应该分别用和字、汉字、西字三种各自不同的文字体系的字体进行混排。在现代的中日韩字库里,西文字符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掌握西文字体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阅读〈正体、斜体、哥特体—西文字体的历史

West Space Journal 刊头设计

WSJ masthead
West Space Journal 刊头,笔画粗细变化在West Space Journal 网站有更好体现。
West Space Journal (WSJ) 是一份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免费在线艺术刊物,隶属于墨尔本的艺术机构 West SpaceWSJ 邀请设计师 Wei Huang 为其设计刊头。Wei Huang 在荷兰著名书法家和设计师 Gerrit Noordzij 的理论启发下完成设计,并在 WSJ 网站发文讲述设计过程,原文题为〈Our Masthead〉,本站经授权发布译文。

原作 / Author:Wei Huang
翻译 / Translation:Emily Yang

纵横对齐不是现代方法

Facsimile of the Gutenberg Bible
Gutenberg Bible(古腾堡圣经)现代摹本。(来源:UMD Library
本文「纵横对齐」一语借自老貓的近文《它在的時候無人理解,走的時候也無人悼念:記一個漢字排版傳統的衰亡》(另见「癮科技」转载)。

上世纪,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Any man who would letterspace blackletter would shag sheep.(会去动哥特体字距的人,也会去搞绵羊。)

机械复制的生产链中,字距一度是关于排版审美的迷思。一套活字集合由设计师精心调整,由铸字匠细密打造;于是相邻字符的空间关系,凝固成一组依赖物理实体的法则。维持原生的字距——我尊重这样的法则,一如尊重先驱匠人的技艺和理性。

然而在 Jan Tschichold 和他的著作 Asymmetric Typography 流行之前,直至追溯回 Gutenberg 时代,「对称」「齐整」两种古老的视觉审美习惯无处不在。左右并齐的纵栏——我也欣赏这样的传统,一如欣赏古典格律的稳定及优美。

后世的排字匠人,逡巡于维持字距的洁癖和齐头尾的朴素趣味之间,寻求平衡与折衷。文字设计是又一门妥协的匠艺。

漫谈字体与信息媒介:《创诣》╳ 平面设计师

CUI Xianren
崔显仁在青岛街头写粉笔字卖艺。(来源:《柳州日报》)

访谈内容经《创诣》杂志授权发表,部分原载于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本文重订并增刊了杂志未发表的内容。

采访 / 文字整理:厉致谦,刘丽君

进入新世纪,字体成为大众视野下的新鲜话题。这股风潮来自独立中文字体设计师及设计团队的涌现,他们正在改变原有字体审美的潮流,进而影响其他各相关行业。然而历时数年,字体设计领域却也仍然是大设计版图里的小岛屿,孤独地漂浮着。伴随注重视觉体验的电子设备的普及,字体应用得到了极大拓展——从海报、产品包装、书籍封面、商业广告到 app 软件——应用领域中的推广是否能推动字体设计领域的发展?

《创诣》╳ 独立中文字体设计师

KhangXiDict specimen

访谈内容经《创诣》杂志授权发表,部分原载于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本文重订并增刊了杂志未发表的内容。

采访 / 文字整理:厉致谦,刘丽君

在为数不多的独立中文字体设计师中,有三位广为人知:北方的厉向晨,南方的应永会,香港的许瀚文。三位身处不同地域,设计道路和生存方式也有很大分别。厉向晨少年有成,已经可以依靠开发独立字体为生。应永会是国内最早开始独立制作字体的设计师之一,但要完全以销售自己的字体为生,还有很大困难。许瀚文在参与设计了信黑体之后,决心成为独立字体设计师,并在起步阶段取得了很好成绩;后因机缘,才改变计划加盟英国 Dalton Maag 字体设计公司。

上海字体设计寻旧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美华书馆), c.1895. (Image: 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

彼时,陈其瑞先生的散文忆出沪申的字海沉浮。此间,陈嵘先生再度探访,娓娓道来尘封的字体往事。

本文作者陈嵘,2002 年毕业于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视觉传达设计学科,获硕士学位。2007 年加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任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并为北京汉仪科印签约字体设计师。从事以字体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和包装设计研究及教育。

本文原载于《创诣》杂志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经授权刊登重订版。

今天提到铅字技术,如同谈论昔日的 BP 机,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早已逐渐被遗忘。我们开始那段历史的回顾研究,却也是因一场出人意料的缘分。2010 年 2 月,豆瓣「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的春节见面交流会上,偶然出现了一位年近 70 的老者,他就是曾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工作过的陈其瑞老先生。正是他的出现,勾起了我们对解放后那段字体设计历史的兴趣。在陈其瑞老先生以及不少业界友人的帮助和参与下,我们共同开始了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和资料收集。

Typo-mania

Typo Info
经授权转载《创诣》杂志 2013 年 10 月刊「字体潮」特辑文章。本文为作者原文,与刊载版本稍有出入。

字体——一个本来带有某种专业属性的词汇,却成为纪录片的主题,冲上畅销书的榜单;直到今年初,三本和字体有关的中文书籍几乎集中亮相,更是推波助澜了一下。而最近这一年,数家主流纸媒亦纷纷讲述「字体」这个冷话题;现在,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一种「热」似乎是不为过的。

那么……

新「独立」形象

New-look Indy

聊起伦敦舰队街最具启迪性的报纸改版,或许要数《The Guardian》二〇〇五年的兜底翻新——从纸张规格到版面形象。不过至少上个周末,圈内人士下午茶的话题大概会齐齐转向《The Independent》。

过去十年间,《The Independent》(独立报)乐此不疲地推出了四度改版。本月第七天,又一版新形象正式上架。这一次,旨在对创刊精神的复兴。月初的改版预告中,主编 Amol Rajan 重新引用了创立者 Andreas Whittam Smith 的形容方式:「经典又别出心裁」(classic with a twist)。

正文字体观察:方正新书宋

正文字体作为基础性用字,从底层支撑文字设计及语义传达。专题「正文字体观察」将聚焦正文用字,发现并评介中文世界里值得关注的正文字体。本篇主角是方正字库为书籍用字推出的「方正新书宋」。本文由方正字库协助。

方正新书宋是方正2009–2010年间制作的书籍用字。设计主张「结构方正宽博,笔画溶入刀刻韵味,简洁流畅,整体感突出」。

这款字体作为老「方正书宋」的进化版,对这款沿用数十年的字体进行了继承。设计由朱志伟指导,任燕卿担纲设计;团队成员还包括乌新丽、王文娜、梅花、林彤、杨雁、刘汉旭等。老版书宋字体风格中性,字重适中,颇受欢迎。然而老版书宋是铅印时代的设计,并不完美。受当时雕刻工艺的限制,老版书宋轮廓线条不够流畅,并受限于纸张承墨的特性,笔画设计偏细。此外它还存在字面及重心不匀,笔画规范缺乏统一的问题。这套老字体亟需更新。

从神话走向理性:罗马字形的模数化重构

历代对罗马字型的模数化重构尝试。(来源:Jacques André

从罗马图拉真柱石碑上手工雕刻的字母,到用几何方法丈量出的字形;从十五世纪人文主义学者对罗马字形的复兴,到栅格模板上科学精确的绘制,罗马字母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逐渐脱离书法性质,转变为更趋于现代的几何字形。

如今我们所用的拉丁字母(也称罗马字母),与古老的罗马帝国有着紧密联系。罗马人不仅发展完善了拉丁字母,还确立了字母的形态。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上所镌刻的铭文就是这笔伟大遗产的佐证。这些刻在石碑上的字母协调又美观。罗马人究竟使用了何种丈量方法来统一它们的形态,已不得而知。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大力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也涌现出许多研究罗马文字字形的学者。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罗马字形的协调匀称,一定是采用某种范式来构建的。于是他们通过几何方法重新绘制这些字母,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让字形设计转向模数化,也为后来的现代人用栅格(grids)设计字体奠定了基础。

播客 / Podcast  

字谈字畅 135:显明解行号号珍

上期节目介绍了字号的常用度量单位「点」及其历史流变;本期将集中关注东亚地区、尤其是汉字活字的尺寸系统——号数制——在近代的产生及发展。通过史料,我们尝试厘清汉字「字号」对应的实际尺寸,及其背后蕴含的模数原理。

字谈字畅 134:英美欧陆点点通

点(Point)是最为基础的字体排印长度单位。点制系统的创建、修订,有着颇为纷杂的历史;其单位尺寸,也随地域及度量标准而流变。本期节目将为大家梳理相关史料,解说「点」之经纬。

字谈字畅 133:什么字体值得买

如何衡量一款字体产品的品质,是字体使用者和字体出品者都须面对的问题。本期节目将从设计、工艺、可用性等多个维度,介绍计算机字体的评测方法。在此之上,如何审视一款字体产品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字谈字畅 132:空格大战能否靠 Word 终结

时隔四年半,我们再次回到字体排印的一个老话题——空格。本期节目将集中讨论西文、尤其是英文写作中,句号后的空格数目。这一富有争议性的书写规则,关涉着阅读习惯、编辑体例、设计审美、技术传统乃至科学研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字体排印细节问题的思路及视角。

字谈字畅 131:帕尔马城博多尼

詹巴蒂斯塔·博多尼,堪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声名最为显赫的字体设计师。博多尼以其精湛的设计及刻字技艺,自成风格的排版手法,为后世留下了字体排印的经典范本。与其同名的 Bodoni 系列字体,和 Didot 一同被视作西文字体「现代」风格的代表。今天,主编 Rex 将为我们讲述这位字体排印巨匠的生平及作品。

字谈字畅 130:江永城内女书情

女书同时是一种汉语方言书记文字和历史文化现象。关于女书的知识,目前普及甚少,而女书的电脑字体则更稀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一位特殊的嘉宾——Google Noto 项目女书字体的设计者 Lisa Huang——为我们介绍女书这一独特的文字及书写系统,以及设计 Noto Sans Nüshu 的奇趣经历。

字谈字畅 129:苹果字体极简史(再续)「当视觉字号遇见可变字体」

WWDC 2020 召开,「苹果字体极简史」再续新篇。本期节目,我们侧重关注 UI 字体排印领域中 Apple 发布的新特性,及其设计原理和应用方式。

字谈字畅 128:全球字体新闻联播

听众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6 月 23 日又一个星期二,欢迎收听全球字体新闻联播。

在字体排印领域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告别了重要的人和刊物,迎来了新生的书和播客;我们追踪软件工具的迭代、字体产品的创新,与此同时,也介入更多网络直播媒体所承载的信息和互动。

字谈字畅 127:今日文字设计在今日

赫尔穆特·施密德编著的《今日文字设计》,初版已历四十年。几经增补,新版中译本付梓面世。本期节目,The Type 编辑谭沛然首次做客嘉宾,围绕该书的文本、图像、人物和时代背景,为我们提供一种当下的评析框架及今日的阅读视角。

字谈字畅 126:Kerning Panic·字谈字串(九)名名之中

在电脑上创建文件名时,在编程中命名标识符时,在挑选域名、处理 URL 时,乃至在社交网站发布 hashtag 时,我们既要面对字符或字符组合的技术限制,也须遵循特定的书写风格或命名习惯。本期年更特辑「字谈字串」,我们将与两位友台主播一起聊聊数位空间中的命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