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蒂」的意思,得名自「Send everything nice to you」這句話的首字母——「Senty」的縮寫。蒂,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接的部分。在雲南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里,誕生出了新的字體品牌——新蒂——非花非果,卻緊密相聯於根。根深方能蒂固,這與新蒂做的手寫字體、書法字體,不謀而合。
從 2010 年開始,王維和周南新自發地開始製作字體,通過不斷嘗試和學習,他們開始陸續發表新的字體,新蒂字體也逐漸為國人所知。
「新蒂」的意思,得名自「Send everything nice to you」這句話的首字母——「Senty」的縮寫。蒂,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接的部分。在雲南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里,誕生出了新的字體品牌——新蒂——非花非果,卻緊密相聯於根。根深方能蒂固,這與新蒂做的手寫字體、書法字體,不謀而合。
從 2010 年開始,王維和周南新自發地開始製作字體,通過不斷嘗試和學習,他們開始陸續發表新的字體,新蒂字體也逐漸為國人所知。
企鵝出版社(Penguin Books)在 5 月 1 日正式宣布,經典的非虛構叢書 Pelican Books(鵜鶘鳥叢書)重新出版。認知科學家 Bruce Hood 的《The Domesticated Brain》、經濟學家 Ha-Joon Chang 的《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以及關於俄國革命、希臘和羅馬政治文化的五本書是重生後推出的第一批圖書。
美國 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於 5 月 15 日舉行了落成儀式,5 月 21 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紀念博物館原計劃在 2012 年開放,紀念 9·11 襲擊事件 11 周年,但因財務和颶風影響而推遲至今。
9·11 國家紀念博物館位於紐約曼哈頓下城的 9·11 紀念廣場,即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原址。紀念博物館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是入口,包括遊客中心、禮品店等,由挪威的 Snøhetta 建築及景觀事務所設計;地下部分是博物館主展廳,由紐約本地的 Davis Brody Bond 事務所擔當。
很多人記得電影《Helvetica》里的 Massimo Vignelli(馬西莫·維格納利),那位穿着黑衫,講解 American Airlines 經典背後故事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師。5月9日,Massimo Vignelli 的兒子 Luca 向外界告知 Vignelli 病危的消息,希望那些受到 Vignelli 影響和啟發的人能給 Vignelli 寄一封信。期間回應蜂擁而至,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朋友通過信件和網絡留言向 Vignelli 傳遞祝福。5月28日,Vignelli 在紐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83歲。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是香港西九文化區 M+ 博物館的第一個在線展覽,旨在探索、記錄和展示香港的霓虹燈廣告牌的文化。展覽由陳伯康(設計及建築策展人)、Tobias Berger(視覺藝術策展人)、王蕾(設計及建築助理策展人)及周麗珊(策展助理)共同策劃。展覽除了專業的策展內容,也大力歡迎民眾參與,上傳照片並分享故事。
在 19 世紀英國,一群同道的藝術家、手工匠人和文人興起了「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他們抵抗機器化及流水分工的生產方式,希望恢復英國傳統的手工藝精神,甚至意圖重建某種理想化的中世紀社會生活形態。
提出「藝術與工藝」(Arts and Crafts)這一說法的人,是當時的印刷匠、書籍裝幀師 Thomas Cobden-Sanderson。1887 年,他建議某個籌備裝飾藝術展覽的社團命名為「藝術與工藝展覽社團」(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後來藝術與工藝運動也隨之命名。第二年,運動領導者 William Morris 成立了柯姆史考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致力於出版精裝插圖本。柯姆史考特出版社對立於粗糙的工業印製,掀起了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私人出版(private press)風潮。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是一位傳奇人物,在日本被譽為「西文字體第一人」。儘管出身日本,多年來卻對西文字體設計貢獻頗多。他與 Hermann Zapf(赫爾曼·察普夫)、Adrian Frutiger(阿德里安·弗魯提格)等大師有過合作,打造了 Frutiger 和 Avenir 等字體的新版,現任 Linotype 字體設計總監。早前我們也曾記錄過他的訪談和講座。最近,小林先生備受歡迎的著作《歐文書體―その背景と使い方》首次發布中譯本《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本書由陳嶸監修,Type is Beautiful 的 Eric Liu(劉慶)翻譯,中信出版社出版。
全球藝術市場還在持續膨脹中。不僅藝術品拍賣成交價頻繁打破紀錄,收藏者的群體範圍也在不斷擴張並多樣化。一度被視作傳統精英階層專供設施的藝術品拍賣行,也需逐步適應不同社會身份的新富階層。因而,它們開始捨棄以往神秘、高端的形象,嘗試變得開放化及大眾化。定位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拍賣行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與時間。如今,在平面廣告與室內空間兩方面,都已經給人們帶來了不同以往的感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