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聖經再設計

Bibliotheca」是一個對「聖經」這一概念進行再設計的 Kickstarter 項目,由美國設計師 Adam Lewis Greene 發起。對 Greene 來說,除了宗教屬性,聖經本身也是一部重要的、可讀的古代文學著作。然而這一文學性卻被宗教用途所犧牲。由於需要保留查經、引用、教會活動等實際用途,聖經的文字結構被肢解、分割、序號化,使得連續閱讀變得困難。為達到這些目的,聖經的設計也令普通人望而卻步:高文字密度,各種文字設計的元素混雜,用來區分章節、正文、詞性、注釋等等信息,而全部這些通常都印在脆弱透薄的紙張上,以便可以成為方便攜帶的一冊書籍。於是長久以來,聖經給人以莊嚴但枯燥的感覺。書籍設計師 Greene 的新項目正是要改變這一現狀,重新讓聖經成為可以暢快閱讀的文學故事。

Max:另一個 Gill 的故事

Max Gill 作品《Wonderground》局部。(圖:MacDonald Gill

圍繞英國雕刻師、字體設計師 Eric Gill 的故事講不完。從他的字體他的雕刻,甚至到他的私生活,都充滿了故事。然而他還有另一個才華橫溢的弟弟 MacDonald Gill(昵稱「Max Gill」)的故事,已經被遺忘多年。

全球變暖的新標識

著名平面設計師 Milton Glaser 推出了自己設計的以全球變暖為主題的標識,以及宣傳活動「It’s not warming, it’s dying」(不是變暖中,而是在死亡)。圓形的標識,絕大部分是黑色,只留下底部一點綠色,表達了地球的生命和光彩正在凋敝的過程。Glaser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I ♥ NY」標識,並參與創建了《New York》雜誌,此次設計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獨立發現:RP Digital Type Foundry

圖:Radim Peško

RP Digital Type Foundry 是捷克設計師 Radim Peško 於 2008 年創立的小型數字字體工作室。Radim Peško 現居阿姆斯特丹和倫敦,他本人同時也在荷蘭的傳奇設計學院 Gerrit Rietveld Academie 任教平面設計。在 RP 網站的介紹里這樣寫道:「工作室關注開發在形式上和概念上都有獨到之處的字體。」

書刊 002 / 日本寫真五十年

本期介紹三冊日本攝影書。或是日本近幾十年內的某些影像斷片,或是對日本當代攝影行為的反思,又或是對日本半個多世紀攝影創作全貌的一番梳理。

在題材之外,三冊書還有一個特殊的共同點。它們均來自台灣平面設計師王志弘主導的出版項目「Source」。「Source」是繼「Insight」之後王志弘推動的又一創意書籍出版項目,與台灣臉譜出版社合作。王志弘親自選書並完成裝幀設計,同時還參與書稿的編輯以及後期營銷、廣告等環節的策劃。

紐約 ADC 視覺標識的 N 種歷史

2014 年初,紐約 ADC 更換新標識(圖:Brand New

作為資歷最老的聚集頂尖創意與視覺藝術人才的民間機構之一,紐約 ADC(舊稱 Art Directors Club,藝術指導俱樂部)從 1920 年建立開始,每年通過 ADC 年賽來評選視覺傳播領域的最佳作品。ADC 始終堅持藝術標準與商業價值的結合,創始人 Louis Pedlar 與其團隊建立俱樂部、開辦年賽與展覽的初衷,就是為了能提升廣告領域的藝術水準,用品鑒藝術與工藝的眼光來評判商業性的視覺設計。最初年賽只徵集黑白插畫、彩色繪畫、海報這三類作品,如今作品種類早已擴展到兩百種以上,涵蓋出版、包裝、攝影、電視廣播、交互媒體等各種媒介。

思源黑體(Source Han Sans)發布

由 Google 和 Adobe 合作開發的開源「pan-CJK」(泛中日韓)字體家族近日終於發布。由於 Google 和 Adobe 未就字體統一命名達成一致,該字體被 Adobe 稱為「思源黑體」(Source Han Sans,源ノ角ゴシック、본고딕),Google 方面的名稱是「Noto Sans CJK」,以作為其泛 Unicode 字體家族成員。根據 Adobe 方面發布的介紹信息,該字體家族涵蓋繁、簡、日、韓字符,並繼承了 Source Sans 的拉丁文、希臘文和西里爾文字形。所有字形少見地支持從 ExtraLight 到 Heavy 的七個字重。該家族的每個字體實例均有 65,535 個字形,也是 OpenType 格式支持的最大上限。

Rafaël Rozendaal 的 100 個網站

Rozendaal 作品 color flip .com 截圖。

荷蘭-巴西藝術家 Rafaël Rozendaal 不久前迎來了自己的第 100 個實驗藝術網站:inner interior .com。Rozendaal 以持續創作實驗藝術網站而聞名,至今積累了 102 件作品。這些網站以鮮艷的顏色、有趣的交互及動畫為共同點,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大多數網站都讓人上癮,比如不斷地拉出永遠拉不完的廁紙,用色塊填補空白,或者只是不停地點擊來感受悲傷。這些網站每年合計約有 4000 萬訪問量。

書刊 / 001

「書刊」專題介紹字體、設計、藝術和文化領域中值得關注的書籍、雜誌等出版物,包括經典和新近出版的作品。每期介紹二至三本,不定期發布。

《西文字體》十譚

編者按:

字體設計師小林章先生的日文暢銷作《歐文書體―その背景と使い方》首次出版簡體中譯本,《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新書已在五月中下旬正式發布。

我有一種刻板印象,字體及字體排印的話題在中文世界裡依然處於小眾的狀態。然而《西文字體》的受歡迎程度卻出人意料:首版一刷在預售期就被訂購一空。我們有幸約到本書的監修者陳嶸、譯者劉慶(也是本站的作者 Eric Liu),透過紙張與油墨,一談翻譯、設計和出版的趣事。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162:有了武功秘籍還要練內功

「排版造型 白井敬尚」中國展順利揭幕。今天,我們有幸邀來策展人張彌迪、白井先生的學生許夢蕾,為大家介紹展覽及相關的設計、出版項目,回顧籌備過程中的曲折以及諸多幕後故事。

字談字暢 161: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聽眾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9 月 28 日又一個星期二,歡迎收聽全球字體新聞聯播。

本期節目,我們首先回顧聽友來信提及的字體版權、符號及標點相關問題;隨後,將為大家盤點近期的重要會議、軟件更新以及字體行業的大事件。下面請聽詳細報道。

字談字暢 160:六周年只是一個小段落

不知不覺《字談字暢》已六年。在播出歷程的這一段落後,我們即興聊聊段落符號 pilcrow,為下一段歷程的開始,畫上一個標點。 本期,我們將會簡析 pilcrow 的歷史淵源及其業已沒落的用法,觀察當下分段標記的演變及 pilcrow 的活用,探討作為語義結構及寫作風格的「段落」本身。

字談字暢 159:字字如啁啾

Twitter 近日啟用新品牌字體 Chirp,並調整了用戶界面的視覺設計。此番更新招致圍繞字體排印和用戶體驗的諸多批評。今天,The Type 編輯、我們的老朋友沛然做客嘉賓席,與大家一同解析新字體的細節,及其爭議背後值得思考的設計現象和行業問題。

字談字暢 158:威尼斯城樞機卿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蒙納英國分部出品了又一款復刻字體,風靡學術界及出版業。與諸多經典的復刻作品一樣,它源於歷史的藍本,投入後世的技術,順應其時的審美——再以文藝復興的大家命名。今天,我們照例請來主編 Rex,為大家講述名為 Bembo 的字體,及其背後源遠流長的設計故事。

字談字暢 156:為啥這字體連句號都畫不圓

UPM (units per em) 是字體設計的基礎量度。作為上期節目的補充及擴展,今天我們將從幾個方面展開——基本概念、技術規範、社區討論——以供聽眾了解 UPM 相關的歷史遺留及最佳實踐。

字談字暢 155:沒有 face 的 interface 字體

應聽眾之請,本期節目將圍繞界面字體 Inter 展開。為此,我們特別邀來 Anyway.FM 主播 JJ Ying 做客嘉賓,為大家深入介紹 Inter 字體的起源故事、特殊參數和豐富特性,以及設計師拉斯穆斯·安德松的相關事迹。

字談字暢 154:本期的後六十分鐘是聽眾反饋

今天稍後的節目中,我們將重回久違的聽眾反饋環節,與大家分享五封來函及一則群聊話題。——當然首先,還是要進入本台的全球新聞版塊。

字談字暢 153:不做假名的西文設計師不是好肥宅

承接上期,我們特別邀請到漢儀玄宋項目的另一位重要設計師張暄,為我們解密玄宋家族的另一面——漢字之外的字符字形,OpenType 排版特性,以及這些設計背後的理念、意圖和不易為人所知的創作歷程。

字談字暢 152:黑而赤者為玄

漢儀玄宋是朱志偉先生最新完成的宋體作品,也是朱先生與漢儀團隊歷時五年多打磨而成的書籍正文宋體家族。在這套字體家族立項、設計、調整直至最終完成的過程里,包含着主創者的諸多心得,以及團隊協作的幕後故事。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朱先生本人,向大家介紹玄宋家族如何重新思考書籍正文字體的本質,以求更好地為中文閱讀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