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在哪裡,書籍設計似乎都只在幾個角落裡兀自繁華,大部分書店的書架上展露的封面,或平淡無奇,或嘩眾取寵,或千人一面,加之電子書的興盛,對包括封面在內的書籍裝幀設計真正關注的人群越來越少。不過這並不會使設計師的熱情消減,反而讓一些術業有專攻的設計師得以大展才華。Peter Mendelsund(彼得·門德爾桑德)就是其中一位。
英國設計研究部(Design Research Unit,DRU)在二戰時期建立。其建立宗旨充滿了道德目標和理想主義:結合設計的新思想和實踐的新方法,建立一個更好的戰後世界。時至今日,在英國仍然可以看到他們的印記:鐵路的標誌,倫敦中心 Westminster 區的路牌,地鐵 District 線的座套。承擔著以設計改善社會的理想,DRU 以現代主義包裝了英國的一個時代。
作為二戰後於英國崛起的第一代設計顧問公司,DRU 的現代主義的設計領先 Pentagram、Total Design 和 Unimark 整整一代。DRU 創立之初的模型十分新鮮:跨領域合作,重新思考商業傳播方式——主要體現在發展、實踐企業標識(corporate identity)的概念。自成立之初,團隊成員就由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以及建築師組成,發展領域包括平面設計、展覽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企業標識設計等等——其團隊之多元,涉及領域之廣泛,即使到今日也屬罕見。更重要的是自創立之初,DRU 就遵循為公共大眾設計的宗旨,致力於用設計改善英國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
「Bibliotheca」是一個對「聖經」這一概念進行再設計的 Kickstarter 項目,由美國設計師 Adam Lewis Greene 發起。對 Greene 來說,除了宗教屬性,聖經本身也是一部重要的、可讀的古代文學著作。然而這一文學性卻被宗教用途所犧牲。由於需要保留查經、引用、教會活動等實際用途,聖經的文字結構被肢解、分割、序號化,使得連續閱讀變得困難。為達到這些目的,聖經的設計也令普通人望而卻步:高文字密度,各種文字設計的元素混雜,用來區分章節、正文、詞性、注釋等等信息,而全部這些通常都印在脆弱透薄的紙張上,以便可以成為方便攜帶的一冊書籍。於是長久以來,聖經給人以莊嚴但枯燥的感覺。書籍設計師 Greene 的新項目正是要改變這一現狀,重新讓聖經成為可以暢快閱讀的文學故事。
圍繞英國雕刻師、字體設計師 Eric Gill 的故事講不完。從他的字體到他的雕刻,甚至到他的私生活,都充滿了故事。然而他還有另一個才華橫溢的弟弟 MacDonald Gill(昵稱「Max Gill」)的故事,已經被遺忘多年。
RP Digital Type Foundry 是捷克設計師 Radim Peško 於 2008 年創立的小型數字字體工作室。Radim Peško 現居阿姆斯特丹和倫敦,他本人同時也在荷蘭的傳奇設計學院 Gerrit Rietveld Academie 任教平面設計。在 RP 網站的介紹里這樣寫道:「工作室關注開發在形式上和概念上都有獨到之處的字體。」
本期介紹三冊日本攝影書。或是日本近幾十年內的某些影像斷片,或是對日本當代攝影行為的反思,又或是對日本半個多世紀攝影創作全貌的一番梳理。
在題材之外,三冊書還有一個特殊的共同點。它們均來自台灣平面設計師王志弘主導的出版項目「Source」。「Source」是繼「Insight」之後王志弘推動的又一創意書籍出版項目,與台灣臉譜出版社合作。王志弘親自選書並完成裝幀設計,同時還參與書稿的編輯以及後期營銷、廣告等環節的策劃。
由 Google 和 Adobe 合作開發的開源「pan-CJK」(泛中日韓)字體家族近日終於發布。由於 Google 和 Adobe 未就字體統一命名達成一致,該字體被 Adobe 稱為「思源黑體」(Source Han Sans,源ノ角ゴシック、본고딕),Google 方面的名稱是「Noto Sans CJK」,以作為其泛 Unicode 字體家族成員。根據 Adobe 方面發布的介紹信息,該字體家族涵蓋繁、簡、日、韓字符,並繼承了 Source Sans 的拉丁文、希臘文和西里爾文字形。所有字形少見地支持從 ExtraLight 到 Heavy 的七個字重。該家族的每個字體實例均有 65,535 個字形,也是 OpenType 格式支持的最大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