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Max:另一个 Gill 的故事

Max Gill 作品《Wonderground》局部。(图:MacDonald Gill

围绕英国雕刻师、字体设计师 Eric Gill 的故事讲不完。从他的字体他的雕刻,甚至到他的私生活,都充满了故事。然而他还有另一个才华横溢的弟弟 MacDonald Gill(昵称「Max Gill」)的故事,已经被遗忘多年。

全球变暖的新标识

著名平面设计师 Milton Glaser 推出了自己设计的以全球变暖为主题的标识,以及宣传活动「It’s not warming, it’s dying」(不是变暖中,而是在死亡)。圆形的标识,绝大部分是黑色,只留下底部一点绿色,表达了地球的生命和光彩正在凋敝的过程。Glaser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I ♥ NY」标识,并参与创建了《New York》杂志,此次设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独立发现:RP Digital Type Foundry

图:Radim Peško

RP Digital Type Foundry 是捷克设计师 Radim Peško 于 2008 年创立的小型数字字体工作室。Radim Peško 现居阿姆斯特丹和伦敦,他本人同时也在荷兰的传奇设计学院 Gerrit Rietveld Academie 任教平面设计。在 RP 网站的介绍里这样写道:「工作室关注开发在形式上和概念上都有独到之处的字体。」

书刊 002 / 日本写真五十年

本期介绍三册日本摄影书。或是日本近几十年内的某些影像断片,或是对日本当代摄影行为的反思,又或是对日本半个多世纪摄影创作全貌的一番梳理。

在题材之外,三册书还有一个特殊的共同点。它们均来自台湾平面设计师王志弘主导的出版项目「Source」。「Source」是继「Insight」之后王志弘推动的又一创意书籍出版项目,与台湾脸谱出版社合作。王志弘亲自选书并完成装帧设计,同时还参与书稿的编辑以及后期营销、广告等环节的策划。

纽约 ADC 视觉标识的 N 种历史

2014 年初,纽约 ADC 更换新标识(图:Brand New

作为资历最老的聚集顶尖创意与视觉艺术人才的民间机构之一,纽约 ADC(旧称 Art Directors Club,艺术指导俱乐部)从 1920 年建立开始,每年通过 ADC 年赛来评选视觉传播领域的最佳作品。ADC 始终坚持艺术标准与商业价值的结合,创始人 Louis Pedlar 与其团队建立俱乐部、开办年赛与展览的初衷,就是为了能提升广告领域的艺术水准,用品鉴艺术与工艺的眼光来评判商业性的视觉设计。最初年赛只征集黑白插画、彩色绘画、海报这三类作品,如今作品种类早已扩展到两百种以上,涵盖出版、包装、摄影、电视广播、交互媒体等各种媒介。

思源黑体(Source Han Sans)发布

由 Google 和 Adobe 合作开发的开源「pan-CJK」(泛中日韩)字体家族近日终于发布。由于 Google 和 Adobe 未就字体统一命名达成一致,该字体被 Adobe 称为「思源黑体」(Source Han Sans,源ノ角ゴシック、본고딕),Google 方面的名称是「Noto Sans CJK」,以作为其泛 Unicode 字体家族成员。根据 Adobe 方面发布的介绍信息,该字体家族涵盖繁、简、日、韩字符,并继承了 Source Sans 的拉丁文、希腊文和西里尔文字形。所有字形少见地支持从 ExtraLight 到 Heavy 的七个字重。该家族的每个字体实例均有 65,535 个字形,也是 OpenType 格式支持的最大上限。

Rafaël Rozendaal 的 100 个网站

Rozendaal 作品 color flip .com 截图。

荷兰-巴西艺术家 Rafaël Rozendaal 不久前迎来了自己的第 100 个实验艺术网站:inner interior .com。Rozendaal 以持续创作实验艺术网站而闻名,至今积累了 102 件作品。这些网站以鲜艳的颜色、有趣的交互及动画为共同点,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大多数网站都让人上瘾,比如不断地拉出永远拉不完的厕纸,用色块填补空白,或者只是不停地点击来感受悲伤。这些网站每年合计约有 4000 万访问量。

书刊 / 001

「书刊」专题介绍字体、设计、艺术和文化领域中值得关注的书籍、杂志等出版物,包括经典和新近出版的作品。每期介绍二至三本,不定期发布。

《西文字体》十谭

编者按:

字体设计师小林章先生的日文畅销作《欧文書体―その背景と使い方》首次出版简体中译本,《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新书已在五月中下旬正式发布。

我有一种刻板印象,字体及字体排印的话题在中文世界里依然处于小众的状态。然而《西文字体》的受欢迎程度却出人意料:首版一刷在预售期就被订购一空。我们有幸约到本书的监修者陈嵘、译者刘庆(也是本站的作者 Eric Liu),透过纸张与油墨,一谈翻译、设计和出版的趣事。

新蒂:民间造字实验

赵孟頫体中区分出的字

「新蒂」的意思,得名自「Send everything nice to you」这句话的首字母——「Senty」的缩写。[dì],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接的部分。在云南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里,诞生出了新的字体品牌——新蒂——非花非果,却紧密相联于根。根深方能蒂固,这与新蒂做的手写字体、书法字体,不谋而合。

从 2010 年开始,王维和周南新自发地开始制作字体,通过不断尝试和学习,他们开始陆续发表新的字体,新蒂字体也逐渐为国人所知。

播客 / Podcast  

字谈字畅 162:有了武功秘籍还要练内功

「排版造型 白井敬尚」中国展顺利揭幕。今天,我们有幸邀来策展人张弥迪、白井先生的学生许梦蕾,为大家介绍展览及相关的设计、出版项目,回顾筹备过程中的曲折以及诸多幕后故事。

字谈字畅 161:全球字体新闻联播

听众朋友早上好,今天是 9 月 28 日又一个星期二,欢迎收听全球字体新闻联播。

本期节目,我们首先回顾听友来信提及的字体版权、符号及标点相关问题;随后,将为大家盘点近期的重要会议、软件更新以及字体行业的大事件。下面请听详细报道。

字谈字畅 160:六周年只是一个小段落

不知不觉《字谈字畅》已六年。在播出历程的这一段落后,我们即兴聊聊段落符号 pilcrow,为下一段历程的开始,画上一个标点。 本期,我们将会简析 pilcrow 的历史渊源及其业已没落的用法,观察当下分段标记的演变及 pilcrow 的活用,探讨作为语义结构及写作风格的「段落」本身。

字谈字畅 159:字字如啁啾

Twitter 近日启用新品牌字体 Chirp,并调整了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此番更新招致围绕字体排印和用户体验的诸多批评。今天,The Type 编辑、我们的老朋友沛然做客嘉宾席,与大家一同解析新字体的细节,及其争议背后值得思考的设计现象和行业问题。

字谈字畅 158:威尼斯城枢机卿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蒙纳英国分部出品了又一款复刻字体,风靡学术界及出版业。与诸多经典的复刻作品一样,它源于历史的蓝本,投入后世的技术,顺应其时的审美——再以文艺复兴的大家命名。今天,我们照例请来主编 Rex,为大家讲述名为 Bembo 的字体,及其背后源远流长的设计故事。

字谈字畅 156:为啥这字体连句号都画不圆

UPM (units per em) 是字体设计的基础量度。作为上期节目的补充及扩展,今天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基本概念、技术规范、社区讨论——以供听众了解 UPM 相关的历史遗留及最佳实践。

字谈字畅 155:没有 face 的 interface 字体

应听众之请,本期节目将围绕界面字体 Inter 展开。为此,我们特别邀来 Anyway.FM 主播 JJ Ying 做客嘉宾,为大家深入介绍 Inter 字体的起源故事、特殊参数和丰富特性,以及设计师拉斯穆斯·安德松的相关事迹。

字谈字畅 154:本期的后六十分钟是听众反馈

今天稍后的节目中,我们将重回久违的听众反馈环节,与大家分享五封来函及一则群聊话题。——当然首先,还是要进入本台的全球新闻版块。

字谈字畅 153:不做假名的西文设计师不是好肥宅

承接上期,我们特别邀请到汉仪玄宋项目的另一位重要设计师张暄,为我们解密玄宋家族的另一面——汉字之外的字符字形,OpenType 排版特性,以及这些设计背后的理念、意图和不易为人所知的创作历程。

字谈字畅 152:黑而赤者为玄

汉仪玄宋是朱志伟先生最新完成的宋体作品,也是朱先生与汉仪团队历时五年多打磨而成的书籍正文宋体家族。在这套字体家族立项、设计、调整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里,包含着主创者的诸多心得,以及团队协作的幕后故事。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朱先生本人,向大家介绍玄宋家族如何重新思考书籍正文字体的本质,以求更好地为中文阅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