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西文字体的历史是欣喜堂《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能赶上前次翻译发表。现在翻译工作终于完成,在此登出,以飨读者。原作者今田欣一先生的一贯主张是,现代日文是一套复杂的书写体系,因此现代日文字体应该分别用和字、汉字、西字三种各自不同的文字体系的字体进行混排。在现代的中日韩字库里,西文字符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掌握西文字体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西方印刷术和字体排印学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有其独特的体系,但由于欧洲大陆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整个体系比较繁乱复杂。就目前的中文资源来说,像本文这样以清晰的条理系统地整理各种西文书体的源流的文章,实为少见。尽管今田先生非常谦虚地说西文不是其专行,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块难得的他山之石。

本文翻译的一个难点是文中涉及的大量古今各国人名地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古人名,还有本族名和拉丁名二者并存等复杂情况。鉴于这些专名绝大多数在中文地区还没有定译,我决定自起炉灶,在查对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统一贯彻「名从主人」的原则,按照原名的语音发音,依照中国内地的人名译音标准用字统一翻译,希望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如 Jenson 按法语读音译成「让松」(而不是「詹森」),又如 Speyer 兄弟的姓氏按德语读音译成「施派尔」而其意大利名 Spira 则按照意大利语译成「斯皮拉」。各处中文译名后都加注了原文,以便读者参考查阅。

将原文中的日文外来语转回各种原文时花费了不少时间,非常感谢今田先生对翻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一些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诸位指正。

第一章 大写与小写

Imperial Capital 帝国大写体——罗马帝国的碑文字体

罗马帝国起源于公元前 8 世纪左右拉丁人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下游区域建立的古代城市国家。他们于公元前 272 年统一了意大利半岛,赢得了布匿战争[1]的胜利,支配着地中海沿岸一带,但之后内乱不断。最后奥古斯都 (Augustus) 结束内战,并登基为古罗马皇帝,罗马进入了帝国政治时代。

帝国版图在最盛期的五贤帝时代(96—180 年)达到最大,成为一个东至小亚细亚,西到伊比利亚半岛,南抵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北达不列颠的强大帝国。五贤帝是指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宁·毕尤、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这五位皇帝[2],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图拉真大帝。

图拉真,拉丁语称为「马尔库斯·乌尔皮乌斯·特拉亚努斯」,罗马帝国皇帝,于 98—117 年在位。他协同元老院安定内政的同时,对外征服了亚美尼亚、亚述和美索不达米亚,在位期间使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最大。 图拉真大帝的第一项伟绩是征讨达基亚(现罗马尼亚)。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胜利罗马人兴建了一座纪念碑,后来成为图拉真墓,位于罗马市区中心的古罗马广场地区。而正是这座 44 米高的大圆柱基座上的碑文,成了「帝国大写体」(imperial capital) 的标志性文字。

而作为「帝国大写体」的手写体,深受抄书员和作家们喜爱的是「俗大写体」 (rustic capital)。这种俗大写体在公元 1 世纪前半到 5 世纪后半叶期间出现的诗人维吉尔(前 70—前 19)的《牧歌集 II》(5 世纪后半)等格调高雅的手抄本中被大量使用。

Carolingian Minuscule 卡洛林小写体——法兰克王国的手写体

法兰克王国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王国。5 世纪末,克洛维统一了法兰克人,于 481 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之后经历数次分裂和统一,由丕平三世于 751 年创建了卡洛林王朝,并在丕平三世之子查理大帝时期迎来了最强盛时期。 查理大帝 (742—814) 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814 在位)。顺便提一下,他的名字用法语称「查理曼」(Charlemagne)、英文称查理大帝 (Charles the Great),德语称「卡尔大帝」(Karl der Große)。他大幅扩张版图,统一了日耳曼各部,由教皇加冕为西罗马皇帝(800—814 年在位),从国王变为了大帝。 查理大帝在统一中央集权整备法制的同时召集了欧洲各地学者振兴学术文艺。这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卡洛林文艺复兴」。尽管这个时代羊皮纸价格不菲,书籍的需要依然居高不下。查理大帝从约克叫来了高僧阿尔昆[3]并提拔他为图尔的圣马丁大修道院院长。

阿尔昆在修道院里开设了抄写室,将罗马时代后期安色尔体 (uncial) 改为小写的半安色尔体再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这就是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

第二章 Gothic(哥特体)

Textur
从 10 世纪到 11 世纪,安色尔系的卡洛林小写体与俗大写体结合,样式逐渐固定,形成了「俗加洛林体」这一过渡期的字体,已经具有哥特体[4]的显著特征。之后,各地的抄写员又为其加上了各自的区域特征。 在 15 世纪,诞生了笔画末端尖锐的教会专用的正式字体 lettre de forme(正式体) 和带有圆润笔画的非正式字体 lettre de somme(综合体)。另外还有一种法国法令文书专用字体 lettre de batarde(折衷体)。

K.E.Ophiuchus

Ophiuchus: Kinkido version of Textur
从教会专用的正式字体 lettre de forme 之后又衍生出了一款叫 Textur 的哥特体。所谓 Textur 意思是平纹编制、线码均匀的布匹。的确,这款字体给人的印象就像织布机里的经线一样整齐。Textur 体据称有德国型、荷兰型和法国型三种,都是字宽狭窄、笔法垂直尖锐的。 最早被制作为印刷用金属活字的是德国型 Textur 体。约翰内斯·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就是以当时抄书员书写的 Textur 体为范本制作的,而使用这种活字制作的《四十二行圣经》已经成为古登堡经手制作的印刷品的代名词。
Rotunda
流传到意大利的 lettre de somme 系字体是 Rotunda 体,它把 Textur 简化后将笔画变圆,被称为 Textur 和后述的 Schwabacher 之间的一种过渡期字体。它又被称为圆哥特体,盛行于意大利。升部和降部都很短,字宽稍微宽一些。 金属活字的 Rotunda 刊载于威尼斯的埃哈德·拉特多尔特 (Erhard Ratdolt,1447—1528) 发行的活字字体样本册(1486 年)。它很适合拉丁文,因此纽伦堡的安东·科贝格 (Anton Koberger) 于 1493 年将其用在了《纽伦堡编年史》拉丁文版中。 Rotunda 铅字的影响从意大利扩大到了法国、西班牙,一直被使用到 17 世纪。但在北部欧洲几乎都没有用它,大概是因为北部欧洲不是拉丁语区,所以它没有成为一款普遍使用的字体。
Fraktur
lettre de batarde 为原型诞生的有 Schwabacher 和 Fraktur 体。与所有笔画垂直的 Textur 体不同的是,Schwabacher 的文字两端圆滑,升部上端有尖划。而 Fraktur 的特征是一侧圆一侧垂直。 Schwabacher 体的金属活字是在 1470 年以后出现的。把 Schwabacher 作为正文字体使用的书籍有美因茨的彼得·舍费尔 (Peter Schöffer,?—1520) 的印刷品、《纽伦堡编年史》的德语版(1493)等。1490 年至 1540 年间 Schwabacher 金属活字是德国最受欢迎的字体。 到了 16 世纪前半叶,印刷商约翰·诺伊德费尔(Johann Neudörffer,1497—1563)与字冲雕刻师希罗尼穆斯·安德烈埃 (Hieronymus Andreä) 一起从 Schwa­bacher 铅字里派生出了金属活字的 Fraktur。之后,Fraktur 铅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哥特体,而 Schwabacher 字体退为辅助性使用。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的理论著作中也使用了 Fraktur 铅字。

第三章 Venetian(威尼斯式罗马正体)

Humanist 人文主义体
人文主义 (humanism) 是指,在通过研究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掌握普遍性修养的同时,把人类从中世纪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社会中解放出来,以复兴人性为目标的精神运动。这种风潮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意大利的商业城市的繁荣,逐渐波及到欧洲各地。而推动这一风潮的就是人文主义者们。 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以往使用的哥特体野蛮而低级趣味,应该抛弃。他们主张在介绍希腊和罗马经典的时候不应该用哥特体,因为那会使人意识到中世纪基督教的权威。 15 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使用的字体是从卡洛林小写体改进而成的人文主义小写体 (humanist minuscule) 和继承了罗马时代俗大写体风格的人文主义大写体 (humanist capital)。这些书体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字体风靡一时。
Sweynheim and Pannartz 斯韦恩海姆与潘纳尔茨
将印刷术从德国介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是康拉德·斯韦恩海姆 (Konrad Sweynheim,?—1477) 和阿诺尔德·潘纳尔茨 (Arnold Pannartz,?—1476)。两人都曾是在德国美因茨的谷登堡印刷厂里工作的印刷工人。 1464 年他们在罗马郊外的苏比亚科 (Subiaco) 修道院里建立了意大利第一家印刷厂。在那里,他们为了迎合意大利的读者,以人文主义者们所使用的手写字体为范本制造了活字。 这种活字受到了人文主义印刷者们的欢迎。因为它是从哥特体向威尼斯式罗马体转移过程中的一个过渡产物,故被称为「前罗马体」(pre-roman)。
Speyer Brothers 斯皮拉[5]兄弟
在人文主义者云集、印刷需求不断增长的威尼斯最早建造印刷厂的,是来自德国的斯皮拉兄弟:约翰·施派尔 (Johann Speyer,?—1470) 和文德林·施派尔 (Wen­delin Speyer,?—1478)。斯皮拉兄弟意识性地往小写字母里加入衬线,目的是能与大写字母更搭配。这样就比单纯模仿手写文字的「前罗马体」更进了一步,形成了样式化的威尼斯式罗马正体。
Nicolas Jenson 尼古拉·让松

将威尼斯罗马体集大成的是法国印刷商尼古拉·让松 (Nicolas Jenson,1420?—1481)。让松设计的字体比斯皮拉兄弟的活字更洗练洒脱,并易于阅读,当今罗马正体的始祖——威尼斯式罗马正体终于走向了成熟。

K.E.Aries

Aries: Kinkido version of Jenson
让松于 1458 年被派往美因茨的古登堡处。虽然不知道他在印刷厂里干了多长时间,但据推测他在 1468 年到了威尼斯,为古登堡印刷厂里共事的斯皮拉兄弟制作活字。约翰·施派尔过世后,让松得到了商人们的资金援助,自己开设了印刷厂,使用高度成熟的活字开始了印刷活动。 使用让松活字的有普林尼[6]所著《博物志》(1472)。该书是公元 1 世纪的论述家普林尼唯一现存的著作,是一部网罗古典罗马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使用让松活字印刷的《博物志》被认为是活字版印刷史上最重要的印刷品之一。
Albert Bruce Rogers 阿尔伯特·布鲁斯·罗杰斯
世人重新开始关注尼古拉·让松的活字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艺术与工艺运动」而闻名的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1896) 为追求理想的书籍在 1890 年设立了科尔姆斯科特出版社 (Kelmscott Press),模仿让松的活字制作发布了 Golden Type(黄金字体)。 深受莫里斯影响的美国书籍装帧师阿尔伯特·布鲁斯·罗杰斯 (Albert Bruce Rogers,1870—1957) 把让松的活字字体复刻成了 Centaur 体。 罗杰斯以让松的活字为蓝本,细致地描绘了底稿。当然,他不是完全照搬让松活字,而是意识性地加以修改。后来,芝加哥的罗伯特·韦布金(Robert Wiebking)使用机械式字模雕刻机将其忠实再现制作为活字。 这套活字直到 1915 年蒙塔格出版社 (Montague Press) 印制莫里斯·德介朗 (Maurice de Guérin) 所著《半人马》的新译本时才首次聚齐大写小写字母得以使用。罗杰斯将让松活字的复刻版命名为 Cen­taur,也就是古希腊神话中怪物的名称——半人马。 近代复刻出的让松活字,除了前面提到的 Centaur 和 Golden Type 以外,还有莫里斯·富勒·本顿 (Morris Fuller Benton) 的 Cloister Old Style、弗雷德里克·高迪 (Frederic Goudy) 的 Italian Old style 等。 另外,在近年还有赫尔曼·察普夫 (Hermann Zapf) 的 Aurelia、罗伯特·斯林巴赫 (Robert Slimbach) 的 Adobe Jenson 等。

第四章 Italic(意大利斜体)

Chancery Cursive 尚书院草体
尚书院草体(chancery cursive,拉丁文 cancellaresca corsiva)是文艺复兴时期在罗马教廷工作的书记官们使用的一种书法形式。这里所谓 chancery 是教廷和教会之间的通信机关「教廷尚书院」,cursive 是书记手写体的意思,因此尚书院草体是书记官在非正式文书等使用的通信用手写字体。 它还有一个别称:「人文主义者意大利草体」,这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为了能加快书写人文主义小写体而出现,之后逐渐定型而成的。 尚书院草体之后逐渐又转变为正式公文用的 chancery formata(尚书院型体)。因此,为明确区别,将原来的尚书院草体称为「仿尚书院体」(chancery bastarda)。
Manutius and Griffo 马努提乌斯与格里福
将在人文主义者之间流行的仿尚书院体首次铸造成金属活字的是威尼斯的印刷商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 (Aldus Manutius,1449—1515) 和字冲雕刻师弗兰切斯科·格里福 (Francesco Griffo,1450?—1518?)。 在阿尔杜斯的印刷厂,正式将这种仿尚书院体活字作为书籍正文正文字体使用的是 1501 年出版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著作《作品集》。 《作品集》是作为刊载古典名作诗集的「八开古典系列」[7]而出版的,在人文主义者之间广受好评。之后「八开古典系列」中的仿尚书院体活字就被称为阿尔杜斯印刷厂的 Aldino 活字。 另外,仿尚书院体「手写体式倾斜」这一最重要的特征仅适用于小写字母,而大写字母依然继承了罗马正体的直立传统。大写字母吸收「手写体式倾斜」还要耗费四个半世纪的时间。
Arrighi and Perusinus 阿里吉与佩鲁西努斯
16 世纪,手写书法的仿尚书院体也逐渐定型,出现了众多擅于书写这种字体的书法家。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的卢多维科·得利·阿里吉 (Ludovico degli Arrighi,1490?—1527)。 阿里吉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维琴察,后来成为罗马教廷的书记官,在担任外交职务的同时也磨练出了极高的手法造诣。他的字体广受好评,他于是也被称为「维琴齐诺」(Vicenzino)。 1522 年,阿里吉在罗马出版的第一本书法教材 La Operina(《小品》),第二年的 1523 年又出版了第二本书法教材 Il modo de temperare le penne(《调笔法》)。这本教材的序言里使用的是阿里吉的仿尚书院体活字。 对活字印刷非常感兴趣的阿里吉 1524 年在罗马开设了活字印刷厂。而担任字模雕刻的是一流的金属雕刻家劳蒂蒂乌斯·佩鲁西努斯 (Lautitius Perusinus)。 阿里吉印刷厂制作的第一本书籍是 1524 年布洛肖·帕拉迪奥 (Blosius Palladius [Blosio Palladio]) 的拉丁语诗集《科里恰纳》(Coryciana)。正是这本《科里恰纳》给阿里吉带来了名望,被认定为是仿尚书院体活字的巅峰之作。
Robert Granjon 罗贝尔·格郎容
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和卢多维科·得利·阿里吉的仿尚书院体活字传到法国后,就被法国人称为「意大利体」(Italic)。 1528 到 1539 年间,巴黎印刷商西蒙·德科利纳[8]与字冲雕刻师克洛德·加拉蒙 (1480?—1561) 合作,将阿尔杜斯和阿里吉的铅字进行翻刻和改刻。 进入 16 世纪 40 年代,以加拉蒙为首的巴黎铅字制作商们开始将大写字母也倾斜,塑造出了更适合法语的文字形象。其结果就使意大利斜体成为一种附随罗马正体字的活字字体。 将这种意大利斜体字推向成熟的人物是造字商罗贝尔·格郎容 (Robert Granjon,1513—1589)。身居巴黎的格朗容在 1547 年开始进出于里昂的格吕菲乌斯印刷厂[9],将成形于巴黎的意大利体活字带到了里昂。 再后来他于 1577 年移居里昂,一手包办了图尔内印刷厂[10]的活字制作。另外 1566 年他还在安特卫普的普朗坦印刷厂制作活字。 格朗容的意大利体活字就这样从巴黎传到了里昂、安特卫普。
Frederic Warde 弗雷德里克·沃德
到了 20 世纪,将阿里吉的仿尚书院体活字复刻出来的是美国的年轻字体师亚瑟·弗雷德里克·沃德 (Frederic Warde,1894—1939)。 沃德于 1925 年抵达欧洲后就找到了巴黎的字冲雕刻师乔治·普尔梅 (Georges Pourmet) 和里巴多–杜马 (Ribadeau-Dumas) 活字铸造所。在那里他把 1524 年版《科里恰纳》使用的活字复刻出来,借用阿里吉的通称将其命名为 Vicenzino。这款字体在同年 11 月就用来印刷英国诗人罗伯特·布里奇斯 (Robert Bridges) 的诗集《织锦》(The Tapestry)。

K.E.Libra

Libra: Kinkido version of Italic
1926 年 1 月沃德转向汉斯·马尔德施泰格 (Hans [Giovanni] Mardersteig,1892—1977)[11]私人印刷厂的所在地——瑞士的蒙塔尼奥拉 Montagnola[12] 。沃德与马尔德施泰格为柏拉图的著作《克力同篇》[13]制作了第二款复刻活字 Vicenza(维琴察)。 1914 年,参与让松活字改刻为 Centaur 工作的布鲁斯·罗杰斯选用 Vicenza 作为 Centaur 配套的意大利体。为了使其与 Centaur 搭配,沃德对原作进行了调整,并作为 Centaur Italic 重新问世。 后来,人们把沃德制作的 Centaur Italic 与 Vicenzino 以及 Vicenza 一起通称为 Arrighi(阿里吉)体。

第五章 Old Roman(旧罗马体)

Bembo A. 意大利——本博

Francesco Griffo 弗兰切斯科·格里福
在威尼斯,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 (Aldus Pius Manutius,1449—1515) 印刷厂的建筑保留至今。墙面上挂着阿尔杜斯事迹的牌匾。就在这个印刷厂里,他出版了大量的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古典文学。 皮耶特罗·本博 (Pietro Bembo,1470—1547) 的著作《埃特纳火山游记》(De Aetna,1495—96)中使用的活字字体才是旧罗马体 (old roman) 形成的决定性标志。这款字体的字冲雕刻师是弗兰切斯科·格里福 (Francesco Griffo,1450?—1518?),他的个人风格——威尼斯罗马体在这款字中有所收敛。 弗朗切斯科·科隆纳 (Francesco Colonna,1433—1527) 所著《寻爱绮梦》(1499)[14]的制作也是由阿尔杜斯的印刷厂承接的。该书改刻了《埃特纳火山游记》中使用的活字,大写字母更显更加威严。 这些活字字体虽然没有迅速影响当时的印刷商,直到后来被传到法国后,人们才重新发现其价值,旧罗马体的地位才逐渐确立起来。
Giovanni Mardersteig 乔瓦尼·马尔德施泰格
进入 20 世纪后,斯坦利·莫里森 (Stanley Morison,1889—1967) 找出了阿尔杜斯印刷厂的活字,并在 1923 年把用于《寻爱绮梦》的活字复刻为 Poliphilus(普力菲罗)。之后他又复刻了《埃特纳火山游记》中使用的活字并冠以作者的名字 Bembo(本博)。 再后来,莫里森又邀请维罗纳的乔瓦尼·马尔德施泰格 (Giovanni Mardersteig,1892—1977) 再次复刻了《埃特纳火山游记》中的活字。马尔德施泰格于 1939 年制作了这款字体,将其命名为 Griffo(格里福)。 马尔德施泰格在 1946 年到 1956 年的十年里,将弗兰切斯科·格里福在离开阿尔杜斯印刷厂之后的活字重新制作出来。这款字体由于被用于薄伽丘著作《但丁颂》[15],被命名为 Dante(但丁)。

Garamond B. 法国——加拉蒙

Claude Garamond 克洛德·加拉蒙
人文主义者若弗鲁瓦·托里 (Geoffroy Tory,1480—1533) 非常关注阿尔杜斯印刷厂的古典文学书籍,让克洛德·加拉蒙 (Claude Garamond,?—1561) 研究一下其中使用的活字。

K.E.Taurus

Taurus: Kinkido version of Garamond
加拉蒙与印刷商西蒙·德科利纳 (Simon de Colines,1470?—1546) 等人一起分析了这些活字,并尝试将其适用于法语而不断改良,最后完成的加拉蒙的活字,由科利纳的养子罗贝尔·埃斯蒂安 (Robert Estienne,1503—59) 印制了《米兰君主维斯孔蒂家列传》(1549)[16]。巴黎的印刷者们用这些活字印制了大量的书籍。
Egenolff, Berner and Plantin 埃格诺尔夫与贝尔纳活字铸造所、普朗坦活字铸造所
加拉蒙的工厂已经是独立于印刷厂之外的一个专门从事活字制作的铸造厂。在他死后,其字冲和字模被变卖,散落到各地。 其中就有一家是德国法兰克福的克里斯蒂安·埃格诺尔夫 (Christian Egenolff,1502—1555) 的活字铸造所。这家铸造所由迎娶了埃格诺尔夫的孙女的雅克·萨邦(Jacques Sabon,?—1580)继承,萨邦死后,埃格诺尔夫的孙女又改嫁给康拉德·贝尔纳 (Konrad Berner) 继续经营。1592 年他们出版了《埃格诺尔夫与贝尔纳活字铸造所样本册》。这本样本册成为后世复刻加拉蒙体的范本,在 1924 年率先由德国施滕佩尔活字铸造所制作出来。 另外一条流传路径是尼德兰安特瓦普的克里斯托夫·普朗坦 (Christophe Plantin,1520?—89) 印刷厂。普朗坦印刷厂以《多国语言对照圣经》(1568—73) 广为人知,现在已经改装为「普朗坦-莫雷图斯博物馆」(Musée Plantin-Moretus) 对公众开放。Adobe 公司在制作他们自己的加拉蒙体 Garamond(1989) 时就曾详细调查过普朗坦-莫雷图斯博物馆里保存的加拉蒙体活字。
Jean Jannon 让·雅农
生于瑞士的印刷商让·雅农 (Jean Jannon,1580—1658) 于 1612 年在法国色当发行了被认为是法国第一本字体样本册。其中登载的字体虽然也是基于加拉蒙的活字,但更多地加进了 17 世纪所追究的时代风格。 雅农的这款字体被用于色当学院出版物的正式字体,但之后由于宗教原因被法国王立印刷局没收了。于由法国皇家印刷局所有,这款字开始被误认为是加拉蒙活字。 于是,法国王立印刷局的雅农活字就这样被混同成加拉蒙体,在 20 世纪不断被复刻。首先是 1917 年美国字体铸造厂 (ATF) 制作了 Garamond(加拉蒙),之后其他活字厂商也逐渐跟进。

Van Dijck C. 荷兰——范代克

Christoffel van Dijck 克里斯托费尔·范代克
17 世纪荷兰代表性的字冲雕刻师有克里斯托费尔·范代克 (Christoffel van Dijck,1601—1669)。据推测,范代克在当时堪称最高水平的安特瓦普的普朗坦印刷厂里认真研究了加拉蒙活字,因此可以说,从弗兰切斯科·格里福经由克洛德·加拉蒙继承下来的旧罗马体间接性地传承到了范代克身上。 范代克死后,活字铸造所资产由达尼尔·埃尔泽菲尔 (Daniel Elzevir) 中标,后来由其遗孀出版了范代克活字的活字字体样本册(1681 年 3 月发行)被广泛宣传。 达尼尔·埃尔泽菲尔的遗孀,把包括范代克活字在内的一整套活字铸造设备于 1683 年 5 月转卖给了阿姆斯特丹的印刷商约瑟夫·阿蒂雅斯[17]。之后又转辗多次,最后由哈勒姆[18]的恩斯赫德活字铸造所[19]继承下了凡·代克所有的活字。 另外,以范代克为代表的荷兰旧罗马体拥有独特的黑度和强硬的筋骨,现在通称「荷兰式旧罗马体」。
Jan van Krimpen 扬·范克林彭
哈勒姆的恩斯赫德活字铸造所在 19 世纪曾一旦停滞不前,但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出扬·范克林彭 (Jan van Krimpen,1892—1958) 这位杰出字体师的出现,使其迅速恢复了生机活力。 范克林彭最初设计的活字字体是 Ruteza,并由雕刻师 P.H. 拉迪斯 (P. H. Radisch) 制作。这款字体经莱诺公司的斯坦利·莫里森推荐备受瞩目。 斯坦利·莫里森在复刻范代克活字的计划中邀请克林彭担任顾问。蒙纳公司的员工们依照克林彭的建议,用机器制造出了一整套字冲。就这样 1935 年完成的这套复刻字体 Van Dijck(范代克)成为荷兰代表性的活字字体。 范克林彭还设计了其他数款字体,其中 1952 年完成并由恩斯赫德活字铸造所出售的 Spectrum 后来在 1955 年也由蒙纳字体出售。

Caslon D. 英国——卡斯隆

William Caslon 威廉·卡斯隆
旧罗马体在意大利出现之后,加上了法国活字的柔美、荷兰活字的筋骨等区域性变化,最终传到了英吉利。 威廉·卡斯隆 (William Caslon,1692—1766) 在 25 岁左右独立起家,在装帧师约翰·瓦茨 (John Watz) 和印刷商威廉·鲍耶 (William Bowyer) 的帮助下开始制作活字。短短几个月后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其活字铸造所已成为英国最大规模。

K.E.Gemini

Gemini: Kinkido version of Caslon
当时的英国盛行荷兰式罗马体。虽然卡斯隆的活字被认为是以阿姆斯特丹的字冲雕刻师迪尔克·福斯肯斯 (Dirk Voskens) 的活字为范本的制作的,但其原来硬朗的特征已经被柔化,并加上一丝高雅,得到了「英伦式爽快」赞誉。 1734 年卡斯隆发行了单张的活字字体样张,并在 1738 年将其再版。1763 年首次将样本结集成册由卡斯隆活字铸造厂出版。这个样本册是卡斯隆最晚年的作品。
Charles Whittingham 查尔斯·惠廷厄姆
18 世纪美国的活字字体是由英国流传而来,但改刻卡斯隆活字的工作是在美国的活字铸造厂进行的,但改刻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美式的变化,以致原先卡斯隆活字的风貌全无。 在之后卡斯隆活字在英国的人气曾一度降温,查尔斯·惠廷厄姆 (Charles Whittingham, 1795—1876) 的私人印刷厂奇齐克出版社 (Chiswick Press) 里使用卡斯隆活字的凸模(字冲)重新制造出了新的凹模(字模),1844 年利用这些新活字开始印刷,使卡斯隆活字再次受到了欢迎。 卡斯隆活字铸造厂于 1936 年被英国的斯蒂芬森·布雷克公司收购,结束了其悠长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Script(手写体)

Lucas Materot 卢卡·马特罗
仿尚书院体转变成为印刷用的活字字体,并发展成为意大利斜体。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富有个性优美曲线的需求转向了铜板印刷。 铜板印刷使用的是铜制的板,属于凹版印刷的一种。活字版是阳文、凸状的版面,而凹版是阴文、凹状的版面。由于素材多使用铜,所以凹版印刷一般被称为铜板印刷。 用直接往金属版上雕刻的方法 (engraving) 的铜板印刷是 1420 年到 1430 年间从德国和意大利开始兴起的。17 世纪以后的主流方法变为腐蚀铜制技法 (etching),但在法国宫廷仍只认可雕版是唯一的铜板印刷制作技法。 这个时期活跃的是法国阿维尼翁教皇宫的书记官卢卡·马特罗 (Lucas Materot)。他的书法虽然基于仿尚书院体,但极大发挥了铜板印刷的自由度,具有以往所不曾看到的运笔中的连笔和装饰性的笔画。
Louis Barbedor and Louis Senault 路易·巴尔布多尔与路易·塞诺
传承了卢卡·马特罗的书法家有路易·巴伯多尔 (Louis Barbedor) 与路易·塞诺 (Louis Senault)。两人在继承马特罗的仿尚书院体的同时,也书写以传统哥特手写体为基础、字冲雕刻师罗贝尔·格朗容所制作的 Civilité 体文字。Civilité 谱系的文字因其直立的圆形字形的手写体而被称为 Ronde(圆体字)。 19 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德贝尔尼和佩尼奥铸造所(Fonderie Deberny et Peignot)复刻出了 Ronde Moderne。另外在美国,有 1882 年布鲁斯活字铸造所 (Bruce Type Foundry) 制作的 Secretary,以及 1906 年美国活字铸造所发售的 Tiffany Upright。 1970 年英国的字体设计师马修·卡特 (Matthew Carter,1937— ) 与汉斯-于尔格·洪齐克 (Hans-Jürg Hunziker) 联合制作的 Gando Rondo 是以巴黎冈多(Gando)家族的圆体活字为范本的。
Pierre-Simon Fournier 皮埃尔-西蒙·富尼耶
皮埃尔-西蒙·富尼耶 (Pierre-Simon Fournier,1712—68) 把以书法家罗西尼奥尔 (Rossignol) 手写字帖为基础制作的活字命名为 Bâtarde Coulée(铸造折衷体),将其与圆体字一起刊载到了活字样本册(1749 年)上。罗西尼奥尔的字可以看成是仿尚书院体与圆体字的折衷:它把圆体字像仿尚书院体一样倾倒后,再减少横竖笔画的粗细对比。 铸造折衷体在 19 世纪中叶以后就几乎没有被复刻过。究其原因,估计是因为它在仿尚书院体、圆体和意大利斜体的共存环境中失去了存在价值。
Charles Snell 查尔斯·斯内尔
以仿尚书院体为源流,用尖锐的笔尖模仿在凹版印刷技法中孕育出的铜板文字所制作出来的就是圆手写体 (Roundhand)。这款字体比吕卡·马图罗的仿尚书院体的倾斜角度更大,更能感受到其运笔速度之快。 圆手写体代表性的书法家是英国书法家查尔斯·斯内尔 (Charles Snell,1667—1733)。他在 1723 年出版了《圆手写体的基本原则》一书里阐释了这款字体的写法。 圆手写体中,有 1952 年德国字体设计师赫尔曼·察普夫 (1918—2015) 制作的 Virtuosa ,由德国施滕佩尔活字铸造厂发布。这款字体是「无连笔字母」,可以用于高效的活字排版。 后来,马修·卡特复刻了查尔斯·斯内尔的圆手写体作为 Snell Roundhand 于 1966 年发布;之后他又复刻了乔治·谢利 (George Shelly,1666—1736) 的圆手写体并作为 Shelly 于 1972 年发布。
Stephenson Blake 斯蒂芬森·布雷克公司
后来圆手写体在去除过于个性的装饰部分后,作为「手写体」(Script),在英美的教育实践中作为手写体的范本广为流传。

K.E.Scorpio

Scorpio: Kinkido version of Script
到了 20 世纪,英国的手写体有斯蒂芬森·布雷克公司 (Stephenson Blake) 发布的 Palace Script。1923 年蒙纳公司也发布了这款字体。其倾斜角度比圆手写体更大,更加突出了其与意大利斜体的差异更。 在德国,有 1943 年鲍尔活字铸造厂的 Graphic Script,法国的德贝尔尼和佩尼奥铸造所也发售了 Caligraphic。而美国字体铸造厂则在 1906 年发布了 Commercial Script 等等。

第七章 Transitional(过渡型罗马体)

John Baskerville 约翰·巴斯克维尔
「过渡型罗马体」中所谓的「过渡」,是指从旧罗马体到现代罗马体的过渡。 Baskerville 就是一款过渡期罗马体的代表性字体。英国人约翰·巴斯克维尔 (John Baskerville,1706—1775) 的活字虽然留有旧罗马体的影响,但它在加强笔画的对比度之后形成的是一个几近横平竖直的骨架。 巴斯克维尔出生于英国中南部的伍斯特郡。17 岁左右起一边当书法教师一边从事石雕工作。30 岁后还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漆器师,在伯明翰购买了被叫做「伊齐希尔」(Easy Hill) 的一大片土地。 巴斯克维尔在 1750 年,也就是他 44 岁的时候才开始进入印刷业。他雇了字模雕刻师约翰·汉迪 (John Handy,?—1793),在伊齐希尔的印刷厂里对字体设计进行了坚实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

K.E.Cancer

Cancer: Kinkido version of Baskerville
1757 年,在出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集和农事诗》时,他们就使用了「大初号」(Great Primer,相当于 18 点大小)的巴斯克维尔活字进行排版。在 1758 年又出版了弥尔顿的《失乐园》。之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出版社还发现他们也参与了圣经的印刷。 除了活字,巴斯克维尔还致力于在印刷油墨和造纸等方面印刷技术的提高。
Pierre-Simon Fournier 皮埃尔–西蒙·富尼耶
法国人皮埃尔–西蒙·富尼耶 (1712—68) 的活字 Fournier 也是过渡型罗马体。富尼耶的活字和巴斯克维尔的活字一样,笔画的横竖比更大、处理更均匀等特征。 富尼耶生于巴黎,在其父让-克洛德的家乡欧塞尔 [20]长大。17 岁时回到了法国宫廷文化最繁盛的洛可可时代的巴黎,在圣吕克学院 (Académie de Saint-Luc) 里学习了绘画。 之后富尼耶于 1736 年开始制作金属活字。在 1736 年出版的《印刷字体样本》有 10 本保存至今流传与世界各地。这本样本册里还包括了一张总结了 1737 年活字尺寸体系的「比例对照表」。 富尼耶在 1764 年出版了《字体排印手册》[21]第一卷,在 1766 年(实际是 1768 年)又出版了第二卷。第一卷里详细介绍了字冲雕刻和活字铸造,第二卷中则刊载了他所制作几乎全部的活字字体样本。 富尼耶设计的印刷活字点数系统原理被保留至今。

第八章 Modernist(现代罗马体)

Firmin Didot 菲尔曼·迪多
法国人菲尔曼·迪多 (Firmin Didot,1764—1836) 设计了一款具有直线型字杆特征的新活字字体 Didot。这种风格现在称为「现代罗马体」。 从 18 世纪开始到 19 世纪,迪多家族里诞生了印刷者、出版家、活字铸造业者、发明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等等。1800 年左右,迪多家族拥有法国最重要的印刷厂和活字铸造厂。哥哥皮埃尔·迪多 (Pierre Didot,1761—1853) 使用菲尔曼·迪多设计的活字出版制作了一些印刷品。 另外,莱诺公司的 Linotype Didot 是阿德里安·弗鲁提格于 1991 年复刻制作的。
Giambattista Bodoni 詹巴蒂斯塔·博多尼
在 1790 年以后,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博多尼 (Giambattista Bodoni,1740—1813) 为帕尔玛公国印刷所设计制作的新罗马体叫做 Bodoni。帕尔玛公国在 18 世纪左右由法尔内塞 (Farnese) 家族统治,现在已经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城市。

Leo: Kinkido version of Bodoni
博多尼是印刷工人弗朗切斯科·阿戈斯蒂诺·博多尼 (Francesco Agostino Bodoni) 之子,出生于意大利都灵郊外萨卢佐 (Saluzzo)。在父亲的早期教育后转到都灵的马亚莱塞 (Maialesse) 工作室学习,后来在罗马的教会印刷厂里担任字冲雕刻师,并广受好评。 虽然在 28 岁的时候就受聘于帕尔玛公国印刷所,但他作为字冲雕刻师是到 50 岁以后才觉醒的。此时的博多尼在设计新字体时使用了超细、而且没有弧线区的衬线,创造出了一种对比强烈的直线型、机械式的外观。
Richard Austin 理查德·奥斯汀
英国的理查德·奥斯汀 (Richard Austin,?—1830) 在 1809—1812 年间为格拉斯哥的威廉·米勒活字铸造所制作了一款活字。这款字体刊登在 1813 年的活字样本册里,1909 年英国的蒙纳公司再次将其制作出来,在 1936 年被改名为 Scotch Roman(苏格兰罗马体),因为这是一款由苏格兰的印刷商制作的罗马体。它与其类似字体在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在英美迅速传播开来。 经英国人阿尔伯特·汉萨特 (Albert Hansard,1821—1865) 传入日本的印刷品里使用的就是在英国和美国普遍使用的苏格兰罗马体。也就是说,在活版印刷的黎明期,日本人所看到的大部分的西文字体都是这种现代罗马体。

第九章 现代罗马体之后

Linn Boyd Benton 林·博伊德·本顿
提起林·博伊德·本顿 (Linn Boyd Benton,1844—1932),他以发明了机械式字模雕刻机(简称本顿雕刻机)而闻名于世,但他也参与了活字字体的开发。其代表性的活字字体就是与西奥多·洛·德维恩 (Theodore Low De Vinne,1828—1914) 共同制作的 Century。 德维恩是美国活字印刷业工会首任会长,他所经营的德维恩出版社以高超的技术和优良的品质闻名于世。Century 是德维恩为德维恩出版社印刷的Century Magazine(《世纪》)杂志的专用字体而设计的,并由林·本顿本人在 1895 年用雕刻机制作。

K.E.Virgo

Virgo: Kinkido version of Century Oldstyle
德维恩最初的设计稿是按照 10 英寸(约 25 cm)的尺寸制作的,据说经过了缜密的探讨和重复的修改。结果这种活字字体风格不同于现代罗马体,被分类为「新过渡型罗马体」。 Century 后来被拓展为一个庞大的字体家族。在日本,早在二战之前的英文课本就一直使用它,时到今日还被广泛用于各种媒体。
Frederic W. Goudy 弗雷德里克·威廉·高迪
受托于美国字体铸造厂 (ATF),弗雷德里克·威廉·高迪 (Frederic W. Goudy,1865—1947) 于 1915 年制作了 Goudy Oldstyle。之后莫里斯富勒·本顿 (Morris Fuller Benton,将其拓展为字体家族。 1918 年用于书籍正文的 Goudy Modern 问世。现代罗马体系统的字体都有直线型的硬朗,高迪却在这款字体里加入了独特微妙的曲线处理,备受好评。 高迪还以其高产闻名于世——他只身一人制作了上百款字体。经其制作的活字字体都具有共通的一种独特的氛围,可以看出他对理想的活字字体方面有着自己执着追求。
Stanley Morison 斯坦利·莫里森
英国代表性的报纸《泰晤士报》自 1932 年 10 月 3 日其采用的新字体 Times New Roman,印刷版面焕然一新。设计这款字体的是斯坦利·莫里森。这款字体是以莱诺公司的 Plantin 体为范本制作的。 为能将这款字体用于莱诺的报纸铅字排版系统,莫里森与泰晤士报社进行了开发合作。据说是泰晤士报社的工匠维克多·拉登特 (Victor Lardent) 依照莫里森的钢笔稿绘制的成型图纸。 1933 年 10 月泰晤士报社对 Times New Roman 字体专有使用被解除,于是这款字体开始对外公开出售。另外,它近年还被拓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字体家族。
Jan Tschichold 扬·奇肖尔德
20 世纪 60 年代是凸版印刷向胶印、金属活字向照排活字转移的时代。德国的书籍印刷业界团体「德国高等印刷协会」需要一款无论是手工铅字排版法、还是使用莱诺公司和蒙纳公司的自动活字铸造排版机,都能保持同一品质,还要能用于照相排版机器的罗马字体,他们请到了字体设计师扬·奇肖尔德 (Jan Tschichold,1902—74)。Sabon 就这样诞生了。 奇肖尔德按照 10 pt 的 20 倍(约 7 cm)的尺寸先绘制了原稿,通过照片处理缩小之后制作出模型,再用本顿雕刻机做出了活字的凹模。这项操作具体是由蒙纳公司、莱诺公司、施滕佩尔活字铸造厂(担任手工排版部分)的技术员完成的。 奇肖尔德所参考的是《埃格诺尔夫与贝尔纳的活字字体样本册》中的加拉蒙体。在命名时,他使用了后来对加拉蒙活字传承贡献极大的活字制作者雅克·萨邦 (Jacques Sabon) 名字。萨邦因其制作了 20 世纪代表性的旧罗马体而闻名。 2003 年莱诺公司在其《普朗坦全集》里,依照施滕佩尔活字铸造厂(手工排版用)的 Sabon 制作出了 Linotype Sabon Next 电子字体。

第十章 Slab(粗衬线体)

Vincent Figgins 文森特·菲金斯
Antique 堪称是粗衬线体的先驱,它是约瑟夫·杰克逊(Joseph Jackson,1733—92)的弟子文森特·菲金斯(Vincent Figgins,1766—1844)于 1815 年制作的。1817 年发行的样本册里刊载了四个尺寸的 Antique。
Robert Thorne 罗伯特·索恩
卡斯隆活字铸造厂工作的托马斯·科特雷尔 (Thomas Cottrell,?—1785) 的弟子罗伯特·索恩 (Robert Thorne,1754—1820) 作的粗衬线体被威廉·索罗古德 (William Thorowgood) 命名为 Egyptian 体,于 1820 年上市。据说这是为了顺应当时在英国流行的埃及风潮。将横竖笔画的对比度做成最大程度的广告用字体 Fat Face 也是罗伯特·索恩的作品,这款字体是他在 1803 年左右制作的。
Robert Besley 罗伯特·贝斯利

K.E.Pisces

Pisces: Kinkido version of Clarendon
罗伯特·贝斯利 (Robert Besley,1794—1876) 的 Clarendon 是 1845 年英国的范街铸造厂 (Fann Street Foundry) 里诞生的。这个名字据说源于曾是牛津大学印刷所前身——克拉伦登出版社(Clarendon Press,冠名于担任大学校长的克拉伦登伯爵)。还有一说是,它是为牛津大学出版的字典而制作的。

第十一章 Sans Serif(无衬线体)

A. 19 世纪

19 世纪的产业革命之后,作为商用展示用的活字字体,Fat Face 体、粗衬线体、无衬线体相继出现。这些字体大多数在最初使用的都是大尺寸的木质活字。 1816 年威廉·卡斯隆四世 (William Caslon IV) 发布了金属活字的无衬线体。虽然无衬线体也可看成是从粗衬线体变形而来,但因为在 19 世纪的德国曾被称作「石头文字」(Steincript),也有意见认为它起源于古希腊的石碑文。
Doric
无衬线体被正式作为印刷用的活字字体使用是在 19 世纪的 30 年代。在卡斯隆活字铸造所被称为 Doric,这个名字源自古希腊的多利安。顺便提一下,直到文森特·菲金斯在 1832 年将其命名为 Sans-serif,「无衬线」这个名称才逐渐固定下来。
Akzidenz Grotesk
威廉·索罗古德曾将此类字体命名为 Grotesk(怪异体),于是 1898 年德国柏林的贝特霍尔德活字铸造厂 (Berthold Type Foundry)[22] 制作的活字被命名为 Akzidenz Grotesk。 Akzidenz Grotesk 到 1906 年为止有四款字重。
Franklin Gothic
在美国,1837 年波士顿字铸造厂为了与英国向区别,将此类字体命名为 Gothic。但是「哥特体」这个词原本指的是本文第二章所述 black letter 体,所以这样的称呼引起了混淆[23]。美国字体铸造厂的莫里斯·富勒·本顿(Morris Fuller Benton,1872—1948)在 1905 年发表了 Franklin Gothic

B. 20 世纪初

Eric Gill 埃里克·吉尔
在英国,爱德华·约翰斯顿 (Edward Johnston,1872—1944) 在 1916 年为伦敦铁道局设计了一款标识用无衬线体。这款无衬线体与 19 世纪的无衬线体有所不同,是根据帝国大写体的比例制作的。

K.E.Capricornus

Capricornus: Kinkido version of Gill Sans
后来拜约翰斯顿为师的碑文雕刻家埃里克·吉尔 (Eric Gill,1882—1940) 被蒙纳公司的斯坦利·莫里森 (Stanley Morison,1889—1967) 看重,为蒙纳公司设计了一款无衬线体 Gill Sans,于 1928 年发布。
Paul Friedrich August Renner 保罗·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伦纳
在德国,有德意志工艺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简称 DWB) 成员保罗·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伦纳 (Paul Friedrich August Renner,1878—1948) 制作的 Futura 和鲁道夫·科赫 (Rudolf Koch,1876—1934) 的 Kabel 体。 保罗·伦纳的 Futura是他与鲍尔活字铸造所 (Bauer Type Foundry) 合作,于 1927 年出品的。这是一款依照几何学概念创作出的字体,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现代化的时代精神。
Herbert Bayer 赫伯特·拜尔
1917 年特奥·范杜斯伯格 (Theo van Doesburg,1883—1931)、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1872—1944) 等倡导的荷兰风格派运动 (De Stijl) 影响到了德国,1919 年魏玛国立包豪斯学校 (Staatliches Bauhaus)成立。 从 1925 年起任包豪斯印刷厂教师的赫伯特·拜尔 (Herbert Bayer,1900—85) 认为大写字母象征着权威,不符合时代的合理性要求,于是在 1925 年设计了一款仅含小写字母的、而且是由正圆和直线构成的无衬线体 Universal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Max Miedinger 马克斯·米丁格

K.E.Aquarius

Aquarius: Kinkido version of Helvetica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无衬线体受到了瑞士风格设计师们的欢迎。几何性的无衬线体遭到抛弃,开始重新使用 19 世纪旧时代的无衬线体。鲍尔铸造所于 1956 年发布了 Folio。 1957 年瑞士的哈斯铸造所 (Haas’sche Schriftgiesserei) 发布的 Neue Haas Grotesk 是该厂字体设计师马克斯·米丁格 (Max Miedinger,1910—80) 重新设计的一款字体,在 1960 年以制作德国莱诺字体公司的自动排版机版本为契机改名为 Helvetica,取拉丁语「瑞士的」之意。
Adrian Frutiger 阿德里安·弗鲁提格
1957 年由法国德贝尔尼和佩尼奥铸造所 (Fonderie Deberny et Peignot) 发布的 Univers 是由字体设计师阿德里安·弗鲁提格 (Adrian Frutiger,1928—2015) 制作的。当时他年仅二十多岁。 Univers 制作目的是为了正文排版,以中等粗度的字重为基准,文字造型也吸取了一些传统罗马正体的概念,字距比较稀疏。 Univers 在诞生之后四十多年里被各个活字厂家修改得几近面目全非。弗鲁提格在 1997 年对其进行了全面改刻,新版名为 Linotype Univers,整个家族有多达 59 种字体。
Hermann Zapf 赫尔曼·察普夫
1958 年德国的施滕佩尔活字铸造厂发售的 Optima 是德国字体设计师赫尔曼·察普夫 (Hermann Zapf,1918—2015) 设计的作品。察普夫作为书法家、书籍装帧师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Optima 通常被分类为无衬线体。但是与以往的无衬线体不同,其创作意图更像是罗马正体。因此将其称为一个新的风格「无衬线罗马体」也许更适合一些。 察普夫还根据古代罗马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碑文和手抄本设计了大量字体,这些作品都极大发挥了他精湛书法技艺及其对活字历史的丰富知识。

第十二章 现代的西文字体

Günter Gerhard Lange 京特·格哈得·朗
德国柏林贝特霍尔德公司 (H. Berthold AG)的字体总监京特·格哈得·朗(Günter Gerhard Lange,1921—2008)作为照排时代的字体总监,在仔细研究分析后决定将 Walbaum [24] 等古典字体进行复刻。之后他又开发了 ConcordeImago 等大量的新字体。 Condorde 是他在 1968 年与美国哈里斯-国际字体公司 (Harris-Intertype Corporation) 共同制作的。这款字体的名称里有「协和」的意思,是一款适用于多种目的活字字体。Imago 是 1982 年制作的一款无衬线字体,意为昆虫的「成虫」。可以说,它们和古典字体的再生一样,都是在对 Times New Roman、Univers 等字体的仔细分析之后诞生的字体。
Otl Aicher 奥特尔·艾歇尔
奥特尔·艾歇尔 (Otl Aicher,1922—1991) 是德国的一位代表性平面设计师。1953 年与其妻子一起设立了乌尔姆造型学院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聘请瑞士的马克斯·比尔 (Max Bill) 任首任校长,学院于是也代为德国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设计教育中心地带。艾歇尔也因其 1969 年为德国汉莎航空的企业品牌设计、1972 年任慕尼黑奥运会设计师而闻名于世。 1988 年、艾歇尔设计了 Rotis 字体。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设计字体,是以其事务所所在地德国的地名罗蒂斯(Rotis)命名的,据说其造型也有向 Times New Roman 和 Univers 学习的成分。 Rotis 字体由衬线、半衬线、半无和无衬线四组字体构成。与 Rotis 一样,1988 年美国的萨姆纳·斯通 (Sumner Stone,1945— ) 设计的 Stone 家族、1990 年德国的埃里克·施皮克曼 (Erik Spiekermann,1947— ) 发表的 FF Meta 字体家族都是在一套字体里同时涵盖了罗马体和无衬线体。

注释:

  1. 布匿战争(Bella Punica,或译布匿克战争)是在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 Punici(布匿库斯)。
  2. 五贤帝名字有拉丁语原名和英文通称,故中文译名不甚统一:Marcus Cocceius Nerva,通称「涅尔瓦」又译「内尔瓦」、教会文献汉译「尼法王」,30—98 年生卒,96—98 年在位;Marcus Ulpius Nerva Trajanus,英文通称 Trajan,译作「图拉真」,53—117 年生卒,98—117 年在位;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通称 Hadrian「哈德良」,76—138 年生卒,117—138 年在位;Titus Aurelius Fulvius Boionius Arrius Antoninus Pius,安东尼奥·派阿斯,又译安托奈纳斯·派厄斯、安敦宁·毕尤,又译安东尼·庇护、安托比乌斯·比乌斯、安托尼乌斯·披乌斯,《后汉书》称之为大秦王安敦,86—161 年生卒,138—161 年在位;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又译马可·奥勒留或马可·奥里略,121—180年生卒,161—180 年在位。
  3. 阿尔昆 (Alcuin,735—804) 一作阿尔琴,是中世纪一位英格兰学者。生于英格兰诺森布里亚王国的约克。
  4. 这类字体名称比较混乱,英文称 black letter、Gothic script 甚至 Old English,这里按照一般中文习惯翻译为「哥特体」。另外,日文 / 韩文中所谓「ゴシック体 / 고딕체」指的是无衬线体或者黑体,而不是这种 black letter。
  5. 「斯皮拉 / 施派尔」是同一姓氏的不同称呼。兄弟二人的名字原用德文作「约翰和文德林·冯·施派尔」(Johann und Wendelin van Speyer);后到意大利,故改用意大利文称「焦万尼和文德利诺·达·斯皮拉」(Giovanni and Vendelino da Spira)。
  6. 加伊乌斯·普林尼·塞坤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 年—79 年 8 月 24 日,常称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是古罗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译《博物志》)一书留名后世。
  7. 「八开古典系列」(Octavo,省略作 8vo 或 8°):所谓八开即原纸张三次对折成为八张十六页的开本,便于携带的袖珍本。中世纪的纸张比现代工业规范纸张要小,而登堡时代的圣经一般都是对开(两张四页)的大型本。
  8. 西蒙·德科利纳 (Simon de Colines,1470—1546) 法国巴黎的印刷商,法国文艺复兴第一位印刷商。
  9. 格吕菲乌斯 (Sebastian Gryphius,法语作 Sébastien Gryphe,约 1492—1556 年),是德国人文主义者,出版商。
  10. 图尔内印刷厂,由 16 世纪在法国里昂活跃的印刷商让·德·图尔内 (Jean de Tournes) 创办。
  11. 汉斯(乔万尼)·马尔德施泰格 [Hans(Giovanni) Mardersteig,1892—1977] 生于德国,印刷商和字体排印师,创建了 Officina Bodoni。
  12. 蒙塔尼奥拉 (Montagnola) 瑞士提契诺州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交界处。
  13. 《克力同篇》(Crito)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写的一篇著名对话,内容为苏格拉底与其追随者雅典富人克力同的对话,两人谈及政治责任的根源及本质。
  14. 《寻爱绮梦》(意大利语: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成书于文艺复兴时期,以怪异的由拉丁文衍生的意大利文所写成,并充塞大量没有说明的、由拉丁文及希腊文词根所创造出来的字词。这故事详尽地记述主角普力菲罗(Poliphilo,其名字意思为「很多事物的爱人」)漫游于具古典田园风味的梦境中,去寻找他的爱人宝莉拉(Polia,解作「很多事物」)。该书印刷精美,这本书由于是世上最美丽的印刷书籍之一,所以长期以来为人们所追捧。
  15. 《但丁颂》(Trattatello in laude di Dante,也译《但丁赞》。
  16. 《米兰君主维斯孔蒂家列传》,原书名为 Pauli Iovii Novocomensis Vitae Duodecim Vicecomitum Mediolani Principum: Ex Bibliotheca Regia。作者保罗·乔维奥 (Paolo Giovio,1483—155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作家。
  17. 约瑟夫·阿蒂雅斯 (Joseph Athias,1635—1700),出生于西班牙,在莱比锡学习,活跃于荷兰的印刷商。
  18. 哈勒姆(荷兰语:Haarlem)是位于荷兰西部北荷兰省的一座城市,也是该省的首府,人口 147,153 人(2005 年)。
  19. 恩斯赫德活字铸造所 (The Enschedé Font Foundry),1991 年成立于荷兰哈勒姆。
  20. 欧塞尔 (Auxerre) 位于法国中部,在勃艮第大区、巴黎与第戎之间,是约讷省的首府。
  21. 《字体排印手册》,原书名为 Manuel typographique utile aux gens de lettres et à ceux qui exercent les différentes parties de l’art de l’imprimerie,与约瑟夫·热拉尔·巴布(Joseph Gérard Barbou)合著。
  22. 贝特霍尔德活字铸造所 (Berthold Type Foundry) 1858 年由赫尔曼·贝特霍尔德 (Hermann Berthold,1831—1904) 在柏林创办,主要出品了 Akzidenz-Grotesk 等字体。
  23. 深受美国影响的韩国日本,至今仍将「黑体」称为「哥特体」,作者在此是想澄清事实。参照注解 4。
  24. Walbaum 字体家族,由尤斯图斯·埃里希·瓦尔鲍姆 (Justus Erich Walbaum,1768—1839) 于 1800 年左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