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與字——六書的形成

1 漢字誕生

[甲骨文]

甲骨文,是雕刻在龜甲或牛骨上的文字。商代的人們會對日常的所有行為和現象進行占卜,並把甲骨上「裂縫的形狀」當作神明的回答,然後在這些甲骨上刻上「何時何人所佔何事」的文字,還有君王在看裂縫之後對吉凶預測的判斷,以及最後事情實際發生的情況等等。東京書法博物館所收藏的「甲骨大版」(商朝)是日本國內所藏甲骨之中最大的一塊。據說能如此保有原型的大甲骨十分罕見。由於甲骨文是以刀掘刻而成的,所以筆劃呈直線型。

[金文]

金文,指的是鑄造於銅器上面的銘文。從製作銅器的氏族名稱及祖先神靈的名字這樣簡單的銘文,到敘述銅器製作因由的長篇大論不一而足。文字是粘連的曲線。京都的藤井有鄰館藏有「小克鼎」(西周),其內壁銘鑄有八行七十二字,敘述了「一個叫膳夫克的人,應周王的命令到了成周(今洛陽),為紀念閱兵八師,製作了鼎器以祭祖父」的事情。[1]

[石鼓文]

唐代初期在陝西省鳳翔府天興縣出土的十座戰國時代花崗岩石碑,由於形狀像大鼓故被稱為「石鼓」,上面刻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據稱是現存中國石刻文字資料之中最為古老的。所刻文字為描寫狩獵詩歌,從中可知當時君王生活中狩獵等紀事。此外,它是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所使用的「大篆」之一,作為周朝王室史官「史籀」書寫用的文字,它也被稱為「籀文」。

2 六書

所謂六書,是指漢字成型和用法的基本原則,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其中轉注與假借是關於漢字使用方法的原則。

[象形]

象形是描繪事物的形狀後加以圖形化、仿照物型而造字的方法。象形字包括日、月、車等。這些字的甲骨文字形都很寫實。「日」是太陽、「月」就是半月的圖畫式的直接描繪,「車」則刻畫了古代的戰車。另外有「木」「鳥」「魚」等。

[指事]

指事就是以點畫的組合來直接地表示位置、數量等抽象意義。如一、二、三、上、下、凸、凹等等。「一」這樣的數字,以單純的線而非具體的事物來表現。「上」和「下」字則指明基準線的上面或下面有些什麼。

[會意]

會意是組合兩個或以上的漢字,將其意義合成起來作為獨立的文字。例如,合「日」「月」為「明」,合「人」「言」為「信」,合三「木」為「森」,這樣合取字意為獨立文字的方法。

[形聲]

形聲是將表音的文字和表意的文字組合在一起成為表示全新意義之漢字的方法。比如「輪」、「銅」、「草」這些字中,「侖」「同」「早」本來持有的表意機能被捨棄,僅用來指示新字的發音。這樣一來,就有了表示語音的要素和表示意義的要素組合在一起而製作漢字的方法。

漢字本身的構成就有了階層的分化。作為最底層的是筆劃,筆劃的結合體是字的構件。例子之一就是部首:偏、旁、冠、腳、垂、構、繞這些[2]。會意字和形聲字佔著目前所使用漢字的大多數。也就是說,不僅是部首,非部首的中也有很多要素有共通的部分。

[轉注]

轉注,是指將漢字轉用於與原義類似的其他意義,此時大多情況下發音也會變化。例如,「音樂」的「樂」字變音後來表示「快樂」的意思。

[假借]

假借是指,有音無字的時候用現成的同音字來表達原本無關的意思。例如把原本指盛裝食物的高腳容器的「豆」字用來表達穀物的「豆」。

3 文和字

漢字數目龐大,但可以大致地劃分為「文」和「字」。「文」是不能繼續分解的單體字,「字」則是把「文」組合起來形成的複合體。先有「文」成,方有「字」出。兩者合起來就是「文字」[3]。另外,「名」是文字的一種舊稱。

[所謂文]

「文」是對胸前衣襟整齊交疊的衣物的象形,原意是「紋樣」、「裝飾」。用來表示單個的漢字「文」,是象形和指事的用法。「象形」部分是說它是對實際看得見的東西做了具體描畫,以此形式來表現那個事物的漢字。而「指事」部分,是說它同時又採用了以暗示的方法來表現眼睛看不到的抽象概念的漢字製造方法。

[所謂字]

「字」是具有「家中養育着孩子」的意義的形聲字,表示生產、增多。作為複合體的漢字「字」,是會意和形聲的。這也是在活字字體設計時「作字合成法」的基本理念。「會意」和「形聲」的差異在於,在會意字中構成的要素整體表達意義,而形聲字中只是其中一部分表示發音。


第二章 從五體的成立到活字字體

【篆書】

活字字體(試作)「泰山」

中國秦代(前221–前207),始皇帝(前259–前210)將統一字形作為一項重要政策來施行,以古文(甲骨文、金石文)為基礎制定篆書作為正式字體。這個字體稱為小篆,以前的古體則稱為大篆以示區別。與隸書相同,篆書(小篆)起筆時以逆鋒開始向中間運筆,但與隸書不同的是,轉折的筆法類似於畫圓弧。最具特點的是左肩轉折,比如「宀」,篆書會將第一畫和第二畫接連起來寫,通過轉換筆的方向來轉寫右肩。篆書重視中心,從中心向左、右兩側寫。泰山刻石(前219年)是現存的始皇七刻石之一。現在,原石被嚴格保存在泰安博物館。作為拓本有十字本、二十九字本、五十三字本、一百六十五字本四種流傳於世。

【隸書】

活字字體「洛陽」

中國漢代(公元前 202–公元 220)篆書衰落微,實用且便利的隸書日漸得勢。隸書秦代時曾作為補助使用的字體,到漢代則成為正式字體。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古隸和八分體[4]被同時使用,但是東漢 (25–220) 時,八分體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東漢靈帝於 173(熹平四)年制定了《熹平石經》併流傳至今,已經稱為經書的標準文本。研究其書寫風格,既沒有點畫的粗細變化也沒有強調曲折,從書法的角度來說可能是缺乏表情的一種字體,但這種風格有助於正確解讀文本,一般認為是活字字體的根源之一。《熹平石經》在歷經爭亂中被破壞而散軼。其中的「儀禮」一石在日本藤井齊成會有鄰館收藏有殘段。藤井齊成會有鄰館是為公開展出紡織業起家的藤井家族的收藏品而建,其創立者藤井善助 (1873–1941) 是著名的中國美術古董收藏家。

【行書】

活字字體「聖世」

公元 672 年的碑刻《集王聖教序》被置於長安(現在的西安)弘福寺內,現藏西安碑林,是為紀念三藏法師玄奘翻譯工作完成而做。僧人懷仁將當時流傳的王羲之行書筆跡一字一字集聚成文,排列如王羲之所書。因為集字而成,文字的大小有所偏差,氣脈看起來似乎也不甚通達,不過作為王羲之的行書典範,在中國書法史上稱為至寶。全文由太宗李世民的序、高宗李治作的記和玄奘翻譯的般若心經構成。

【草書】

活字字體「詩草」

《說文解字》序文之中解說文字歷史的部分記載說「漢興有草書」。證實這一說法的是木簡「陽朔三年」(前45年),它全部用草書寫成,證明了草書比楷書、行書普及更大。晉朝大量地使用簡書與帛書,紙的廣泛應用是南北朝以後的事。晉代的簡書和帛書上書寫字體從隸書變成了草書。在中國唐代 (618–907) 草書愈發興盛,從獨草體發展到連綿體、狂草體。懷素(生卒年不詳)是中國唐代的僧人書法家,也被成為「草聖」。寫於帛上的《草書千字文》是懷素最後的作品。因為其一字一金的價值,也被稱為「千金帖」。

【楷書】

活字字體「開成」

西安石碑林博物館的第一展廳有高達兩米的《開成石經》石碑 114 座。開成石經由唐文宗李昴下令雕刻,是在 830(大和四)年到 837(開成二)年間,由艾住晦等寫字生以小楷書寫後刻成。因為完成於開成年間,故命名為開成石經。所謂石經,是十三種儒教經典:周易、尚書、儀禮、詩經、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當時石經被置於長安城務本坊中,供國子監的學生和科舉的應試者學習使用。

[銘石體]

活字字體「銘石」

中國晉代墓志銘所用隸書被特別稱為「銘石體」。典型的銘石體例子是《王興之墓誌》(341)。這種銘文的外形,也許是在製作時些許增加了一些雕刻的細節,使其風格與現在的黑體字極為接近。《王興之墓誌》1965 年出土於南京市郊外的象山。王興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這個墓志銘的背面刻有王興之的妻子宋和之的墓志銘,亦即《王興之妻宋和之墓誌》(348)。除此之外,王氏一族的王閩之、王丹虎二人的墓志銘出土時也都與「王興之墓誌」書法風格相同。

[魏碑體]

活字字體(試做)「造像」★

在所謂魏晉南北朝的時代,是中國佛教廣為傳播的時期時代。北魏將漢民族信仰的佛教定為國教,因此國內佛教信仰變得盛極一時,營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像。伴隨此運動產生的,是在懸崖上洞窟中鑿出摩崖佛雕後建成的石窟寺廟,其選址是洛陽以南的龍門懸崖,於是形成了龍門石窟。在摩崖佛雕上,刻有雕刻目的、祈祝故人冥福的供養文、許願用的願文、以及年月與雕刻者的名字,這就是「造像記」。北魏楷書,以方筆的剛毅且雄渾的小楷著稱,不過也各自有特有的個性,書法風格千變萬化。在書法上稱為「六朝楷書」。

[經典體]

活字字體「方廣」

中國印刷界初期,在佛教與儒教經典之中所使用的使一種給人莊嚴、權威印象的粗筆畫楷體字。尤其是佛教經典的印刷,從唐朝開始,超越時代和地域,經典的形態、字樣和版式都沒有太大改變。日本的「春日版」等也是同樣的字樣,一般認為是不斷復刻中國的佛教經典而來的。


第三章 宋朝體

宋朝體,是中國宋代 (960–1279) 的木版印刷中出現的字體。唐代勃興的印刷業於宋代達到頂峰,唐代書法名家的風格也在宋代的印刷字體中結出果實。浙江、四川、福建是宋代印刷事業的三大產地,各自產生了獨立的宋朝體。

【浙本】

活字字體「西湖」

浙本採取初唐歐陽詢 (557–641) 書法風格的字樣。歐陽詢是唐初的書法家,潭州臨湘(湖南省)人,字信本。他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制定了楷書的規範。初唐三大家之一的他根據高祖敕命,編輯了類書《藝文類聚》百卷,而字以楷書最為出色,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姓解》是傳本稀少的宋本之一,為孤本,即便在中國也很難找到。它將中國自古以來的 2568 個姓氏分為 170 部排列,是記載各姓的起源、名人、刊載書籍和發音的一本字書。一般認為這本《姓解》是從宋朝經過高麗王府,由海路抵達日本的。它原本是後陽成天皇的侍醫曲直瀨正琳 (1565–1611) 的舊藏,後經在昌平黌[5]學習、作為全權公使駐在巴黎的向山黃村 (1826–1897) 贈送給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蜀本】

活字字體「龍爪」

蜀本以中唐顏真卿 (709–785) 的書法風格為字樣。顏真卿是中國唐朝的一位政治家,也以書法家聞名於世。長安(西安)人,字清臣。他在安史之亂中建立大功,後被派遣去招降叛亂領袖李希烈而被捕殺害。其字性格剛直,開拓新風,《多寶塔碑》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品。《周禮》是中國的儒教經典之一,尤其是四川「蜀大字本」極為有名,一般認為是孝宗 (1162–88) 時候的出版物,現僅剩下兩卷殘本,是否存在其同類刊本不得而知。它經過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的陸心源 (1834–94) 遺留下來,1907(明治四十)年 5 月由靜嘉堂文庫長的重野安繹 (1827–1910) 與其子陸樹藩交涉,購買下了其中的一冊。

日文詳細介紹

【閩本】

活字字體「麻沙」

閩本以晚唐柳公權(778–865)的書法風格為字樣。柳公權是中國唐朝的一位書法家,京兆華原人,字誠懸,是柳公綽的弟弟,元和年間進士及第。碑刻《玄秘塔碑》是柳公民權 64 歲時的楷書代表作,被認為是最適合書法初學者入門的範本。柳公權先學王羲之,後學顏真卿,柳書中可以看到很多顏體的筆法,不過他從顏真卿以外吸收初唐書法家的書法風格,形成象有骨骼一樣強有力的自己的字體,被稱為「顏筋柳骨」。《音注河上公老子道經》也是其中之一,現藏於由被認為是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的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臨安書棚本】

活字字體「陳起」

進入南宋時代 (1127–1279) 後,臨安(現在的杭州)被定為都城,書籍日益復興,印刷業也漸漸隆盛。尤其是由唐朝到北宋的名門詩文集和文學書的出版變成了中心產業。作為首都的臨安城的棚北大街有諸多書坊比鄰而立,其中由陳起(生卒年不詳)設立的陳家書鋪所出版的書備受關注,也就是狹義上所說的「臨安書棚本」。陳家書鋪使用整齊而硬質的字樣印刷,從書寫中獨立而出的「工藝的文字」由此誕生。

[近代的宋朝體活字]

活字字體(試作)「仿宋」
1916 年,丁善之(三在)和丁輔之製作了聚珍仿宋版活字,丁輔之設立了聚珍仿宋印書局。它於 1921 年被中華書局吸收合併,於是聚珍仿宋版活字的權利也一併轉讓給了中華書局。《唐確慎公集》的序言中除了寫有「陸費逵 總勘」、「高時顯 輯校」,還有「丁輔之 監造」,也就是說,這樣的記錄顯示,丁輔之在中華書局裡也擔任了的活字製造或者是印刷的總監。中華書局是現代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1912 年由陸費逵(伯鴻)在上海設立。一般認為,聚珍仿宋版活字是由臨安書棚本所採用的活字發展而來,它比臨安書棚本的字體朝着直線化的方向更前進了一步,或許是受到了當時已經普及的近代明朝體活字的影響。

近代宋朝體活字是浙江地區的印刷字體的系統,其源流是陳起的陳家書籍鋪出版的「臨安書棚本」。上海中華書局的聚珍仿宋版由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等引入,被稱為「宋朝體」。另外還有大阪森川龍文堂引入上海華豐制模鑄字所的真宋體,稱為「龍宋體」等等。津田三省堂的宋朝體,有縱橫幅度相等的方宋體和縱向細長的長宋體,長宋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故而廣受歡迎。


第四章 元朝體

明朝體和宋朝體都廣為人知,但元朝體卻是個多少有些陌生的名稱。楷書體系的漢字字體用中國各朝代的名稱命名,但其中元朝體這個稱呼,不用說日本的活字,即便在中國的活字中也沒有。當然,元朝體作為刊本字樣是存在的。中國元代 (1271–1368) 由於壓迫漢民族的政策,書籍出版受到嚴厲的限制,儘管如此,在福建地區的民間出版社仍舊刊行了大量書籍。這些刊本的字樣殘留着趙子昂 (1254–1322) 書法風格的脈絡,在中國稱為元體。按日本的說法則是元朝體,而書志學則多稱它為「趙子昂體」、「松雪體」。

【元代閩本】

活字字體「志安」

宋代福建地區的出版社中大眾熟知的是余仁仲的「萬卷堂」。不過到了元代,余志安的「勤有書堂」變得更加有名。這個勤有書堂的刊本是典型的的元朝體。《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是用趙子昂書法風格的「松雪體」書寫,體現了元代建安刊本的很多特點。《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各卷首有「米澤藏書」的印記,因其屬於米澤藩主上杉景勝的重臣、以文武兼備著稱的名將直江兼續 (1560–1619)。直江兼續在 1607(慶長十二)年以木活字出版了《文選》六十一卷,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直江版」。


第五章 明朝體

明朝體是中國明代(1368–1644)木版印刷中出現的字體。最初是在復刻臨安書棚本時將筆劃加以直線化,呈現出硬朗表情的一種字體。1553(嘉靖三十二)年刊刻的《墨子》中明朝體的基礎已經成型。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1573–1619)刊本數量急速增加,促進了書籍製作的分工化。

【南京國子監刊本】

活字字體「金陵」

所謂國子監,是中國隋代以降的最高學府,設置於各王朝的都城(長安、洛陽、開封、南京等地)。在唐朝,國子監以祭酒為長官,司業為次官。明代在南京和北京二都均有設國子監。南京國子監所在地現在定為東南大學。而北京國子監在現今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子監街,其建築物余留至今。國子監的出版物中,南京國子監出版的刊本稱為南監本。南監本中的《南齊書》,是中國二十一史中南齊的正史,現存有全 59 卷。

【楞嚴寺刊本】

活字字體「嘉興」

所謂大藏經,是佛教經典的總集,以經藏、律藏、論藏的三藏為中心,再加上對這些經典的注釋書籍。有時可略稱為藏經或一切經。《大藏經》是網羅佛教聖典的一大叢書,在宋代之後作為國家的事業屢次開版。明代的開版,有太祖時南京的南藏、成祖時北京的北藏,加上武林藏、嘉興藏,共有四次。其中 1589(萬曆十七)年刊刻的嘉興藏,現一般稱為「明版大藏經」,其方型的書冊很易於閱讀,流傳甚廣。宇治黃檗宗萬福寺的《鐵眼版大藏經》(1678)也以其為底本。

【鄭藩刊本】

活字字體「鳳翔」

在明代,除中央機關以外的地方官刻也相當繁盛。各地藩王以皇子的身分獲得分發的領土,雖在政治和軍事上被抑制,但也與之相應地獲得了豐富的經濟條件。重視教育、愛好追求學問的藩王們對於刊刻事業都很積極。豐厚的經濟勢力與地方政府的權威招聘來了優秀文人和刊刻手工業者,藩王府出版的書,在原稿、校正、雕版、印刷等方面均有很高的品質。其中鄭藩世子朱載堉(1536–?)刊行了音樂著作《樂律全書》,是藩刻本的代表作品之一。

【毛晉汲古閣刊本】

活字字體「毛晉」

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藏書家、刻書家毛晉(1599–1659)用各種版式和明朝體製作了很多書籍。有一段時期他使用長體的明朝體,但其最聞名於世的其獨特書寫風格的扁平明朝體。這種明朝體的代表例子是毛晉汲古閣的《宋名家詞》。這一明朝體為眾多藏書家和刻書家所好。後來,以這種扁平設計的明朝體為基礎,橫豎筆畫的對比進一步變大,成為了今日明朝體的原型。


第六章 清朝體

中國清代 (1616–1912) 木板印刷中出現的書寫系統與手寫風格的印刷字體被稱為「清朝體」,其字樣多受到了文徵明 (1470–1599) 等明朝中期書法家影響。

【武英殿刊本】

活字字體「熱河」

武英殿刊本是於康熙年間 (1662–1722) 紫禁城(現故宮)西華門內的武英殿編纂所訂製。初期的武英殿刊本忠實地雕刻了康熙帝的筆跡,其代表作是《御制文集》。

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刻本的質量也能與武英殿刊本相媲美。曹寅 (1658–1712) 主管的揚州詩局所刊行的、根據康熙帝的命令而編撰的唐詩全集《全唐詩》(1707 年)最具代表性。可以看到其書法風格受到明朝中期文徵明 (1470–1559) 的影響。

【揚州詩局刊本】

活字字體「螢雪」

根據嘉慶帝(1795–1821 年在位)敕命,董誥所編纂的唐朝、五代散文總集《欽定全唐文》於 1814(嘉慶十九)年由揚州詩局出版。這一《全唐文》的字樣,運筆過於形式化,被批評為沒有活力,但反過來說,其均一統一的表情正發揮了它作為刊本字樣的機能。故此《欽定全唐文》作為高品格的清朝官刻本,在過渡期明朝體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種具有均一風格和統一表情的刊行字樣,在具有出色功能性的同時,也有書寫運筆的視覺特性。

[近代的清朝體活字]※ 與日本固有的清朝體活字不同

活字字體(試作)「正楷書」

漢文正楷印書局,是中華書局的美術部主任鄭昶 (1894–1952) 與友人從 1929 年籌備,於 1932 年設立的公司。他原本向中華書局社長陸費逵(伯鴻)推薦了漢文正楷字模活字,但據說被婉拒了。鄭昶字午昌,號弱龕,在中華書局任美術部主任後,任漢文正楷印書局的社長,主導了漢文正楷字模的製作。負責漢文正楷書字模活字底稿的是中華書局鄭昶的同事高雲塍。原先中華書局出版的教科書的底稿也是他製作的。雕刻工作則由朱雲壽、許唐生、陸品生、鄭化生等完成。據說,活字的鑄造工作由張漢雲的漢雲活字鑄造所完成。漢文正楷字模活字應用實例有《高級小學校論語》(1935 年滿洲國文教部)。

揚州詩局刊行的《全唐詩》中的清朝體字樣,由鄭昶等人所設立的上海漢文正楷印書局所製作的正楷字模活字所承繼。名古屋津田三省堂進口的正楷字體,原本就是上海正楷印書局製作的活字。這樣的正楷字體,也就以正楷印書局而冠名。


第七章 過渡期明朝體

從清朝康熙帝到乾隆帝之間這個時代的銅、木活字本中出現的明朝稱為「過渡期明朝體」。也就是說它處於明朝以後的木刻版與清朝後期的鑄造活字之間,正好處於過渡期。

【武英殿銅活字版】

活字字體「武英」

清朝雍正帝 (1678–1735) 在位期間,從康熙年間開始編寫的《古今圖書集成》(1726) 以銅活字出版。本來康熙帝時代的 1719 年此書已經完成,但是因為皇位繼承的糾紛,出版似乎推遲了。《古今圖書集成》所使用的銅活字通常認為是手工雕刻而成,整齊的明朝體與現代的明朝體極為接近。由於這套活字於乾隆時期的 1744 年回爐,所以在《古今圖書集成》之外並無使用。

【武英殿聚珍版】

活字字體「聚珍」

清朝最盛大的編寫計劃當屬乾隆帝(1735–1795在位)時代完成的《四庫全書》抄本。乾隆帝更從《四庫全書》中擇選重要的書物,以木活字大量印刷。使用木活字的提議來自刊行負責人金簡,被乾隆帝所採用。使用武英殿木活字出版的叢書被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共刊行五部專供宮廷,另有三百部一般銷售用。金簡總結了這一木活字的製造和印刷工作過程與經驗,以詳細的文章配以明了的插圖加以說明,這就是《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776)這一印刷專業書。

【萃文書屋活字本】

活字字體「寶玉」

清代木活字版《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影響滲透各地。1776(乾隆56)年,程偉元 (?–1818) 的萃文書屋刊行了《紅樓夢》。《紅樓夢》是清初寫成的口語體長篇小說,原題為《石頭記》。萃文書屋活字本出版的全一百二十回之中前八十回為曹雪芹 (1715–1762?) 所作,後四十回是高鶚 (1746?–1815) 的作品。萃文書屋活字本,除了 1791 年發行的所謂程甲本以外,還有 1792 年發行的所謂程乙本,後者除增加「引言」外亦有較大修訂。


第八章 清朝刊刻書寫體

歐洲照片石版印刷書物的印刷方法在清光緒帝 (1871–1908) 時代引入。明朝體並不能算是容易雕刻的,因此使用篆書的書籍也都紛紛登場。其中就有同文書局以石版印刷而刊行的《篆文六經四書》中的《周易》。此外,序文中還出現了草書等字體。

【楷書體】

活字字體「林佶」

忠實手寫原作而進行雕刻的寫刻版從宋朝時即有,但是由於雕刻的難度以及出於可讀性的考慮,只限定於序文的部分。因此序文一般是由熟練的雕刻工專門擔任。由於清朝康熙帝偏愛董其昌 (1555–1636) 的書法,因此在民間出版中,不僅是序文、刊本整體都以書寫體為正文字樣。清朝的私刻本不乏忠實雕刻手寫體的刻本,印刷良好,校對也很嚴密。尤其是林佶出版的《漁洋山人精華錄》被稱作精刻本,其典雅的字樣和細緻的刊刻,為當時的藏書家所愛好。

【行書體】

活字字體「花信」

清朝康熙帝(1661–1722 年在位)喜好明朝後期的書法家董其昌 (1555–1636),而乾隆帝(1735–1795 在位)喜好的是元朝初期書法家趙子昂(1254–1322),因此先前僅在序文中使用的手寫體文字,逐漸為刊本全部正文所採用。這一傾向也極大地影響了民間出版業。由北京春暉堂刊行的《菊譜》(1758)、春草堂發行的《人蔘譜》(1758) 都使用了流麗的行書。這些書物呈現出的行書字樣,由精密的運筆和嚴密的筆畫構成。

【隸書體】

活字字體「月光」

所謂牌記,是指古代書籍扉頁或卷末所附、框起來的題識文字。宋代以降廣泛用於書籍刻印之中,字數從若干到上百字均有。牌記的內容包括書籍的刊刻年代、刊刻人、刊刻地、版本的傳承、底本的來歷等等。作為集大成的清朝牌記資料集,《清代版刻牌記圖錄》載有清朝二千多種古籍中精選的四千多幅清朝牌記相關圖像,以實際尺寸影印收錄。清朝同治年間 (1862–1874) 設立的官書局刊行的刊本,也因主要由考證學和石碑學的研究人員所主導,進行了十分嚴格的文章的考證工作。在牌記和碑文上所使用的主要是篆書和隸書。《清代版刻牌記圖錄》所收的《河嶽英靈集》採用了端正的隸書體。

[日本特有的書寫體:御家流]

活字字體「臨泉」★

和樣體是與從中國傳來的楷、行、草書有所不同的日本固有字體。平安中期有藤原行成子孫所繼承的「世尊寺流」,平安後期有以藤原忠通為鼻祖的「法性寺流」,自鎌倉末期開始尊圓法親王的「青蓮院流」廣為流傳。到江戶時代,青蓮院流被稱作御家流,成為一種調和而實用的書寫體廣泛地在普通大眾之中安定了下來。德川幕府很快將御家流作為幕府的公用字體,用以制定公文、書寫牒札。此外私塾也以此為範本,促進了它的大眾化。御家流臨泉堂所書《御家千字文》(1814年 江戶書林)即為此類書物。御家流的最大的特徵,是橫向筆畫如橫S形一樣蜿蜒。從御家流派生出來的字體,是為歌舞伎所採用的「勘亭流」體。


第九章 近代明朝體

近代明朝體活字主要是19世紀前半葉在上海和香港的倫敦傳道會和北美長老會製作的。倫敦傳道會印刷所的上海墨海書館,以及香港的英華書院等所使用的活字,其母版據稱是在歐洲製造的。

【美華書館】

活字字體「美華」

北美長老會的印刷所、上海的美華書館發明了在木製字胚上電鍍製造母版的字模製造方法。上海美華書館的明朝體活字被帶到了長崎崎陽新塾活字製造所。這一活字的母型是日本明朝體活字生產的開始,一直傳承至今。

[近代的明朝體活字]

活字字體(試作)「上海」

商務印書館 (Commercial Press) 是 1897(光緒二十三)年 2 月 11 日由上海捷報館 (China Gazette) 的排字工人夏瑞芳和鮑咸恩、上海美華書館工作的鮑咸昌和高鳳池在北美長老會牧師、時任美華書館負責人的費啟鴻 (George. F. Fitch) 援助下設立的一家出版社。1900 年吸收了日本人經營的修文書館的設備與技術,在 1903 年由日本四大教科書公司之一的金港堂社長原亮三郎投資成為日中合資,商務印書館的經營基礎也隨之鞏固。日中合資後,商務印書館所編纂出版的小學、初中教科書通常要參考日本方面的意見。日中合資到1914年,持續了11年。中國古代典籍的編纂是商務印書館的重要的事業之一,把許多僅存於日本的資料作為叢書出版出來。

上海美華書館的明朝體活字被帶到了長崎的崎陽新私塾活字製造所。這一活字拷貝的字模是日本製造明朝體活字的開始,此後由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和正院印刷局(現在的國立印刷局)等繼承。後來,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為追求理想的正文用明朝體,從上海請來了中國字模雕刻師。也就是說,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的明朝體活字是以中國製作的種字而建立起來的。而日本的明朝體活字,可以說全部是以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的產品作為起源的。


第十章 受西文字體影響後在日本製作的漢字字體

吳竹體 【五號哥特形】

活字字體(試作)「柏林」★  ※試作過程

由於在19世紀德國被稱為 “Steininschrift”(石頭文字),有人認為無襯線體的起源應該是古希臘的石碑文。無襯線體正式作為印刷活字字體使用是在19世紀30年代,在卡斯隆 (H. W. Caslon) 活字鑄造所稱之為 Doric (意為古希臘),但文森特·菲金斯 (Vincent Figgins, 1766–1844) 在 1832 年將其命名為「無襯線」(Sans serif)。威廉·索羅古特 (William Thorowgood, ?–1877) 稱之為 Grotesque ,而在美國 1837 年波士頓活字鑄造所稱之為「哥特體」(Gothic)。

BOOK OF SPECIMENS(1877年 平野活版製造所)中登載着西文字體 GOTHIC,而《座右之友》(1895 年、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中已經有稱為「五號哥特形文字」的漢字字體。

安智體 【五號古董形】

活字書體(試作)「倫敦」★  ※試作過程

19世紀產業革命之後出現了商業目的的展示用的活字字體「粗襯線體」,最初是文森特·菲金斯 (Vincent Figgins, 1766–1844)在 1815 年製作的「古董體」(Antique)。羅伯特·森 (1754–1820) 製作的字體被命名為「埃及體 (Egyptian)」,於1820年開始出售。羅伯特·貝茲里 (Robert Besley) 的 Clarendon 誕生於1845年英國的凡·斯特里特活字鑄造所。BOOK OF SPECIMENS(1877年 平野活版製造所)西文字體中登載有 Antique。而同名的漢字字體在《座右之友》(1895年、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中作為「五號古董形文字」刊載。

裝飾系漢字字體3種
【三號扇尾形】

活字字體(試作)「紐育」★(「紐約」的日語譯字)

《叄號明朝活字總數見本》(1928 年 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中如題所寫,登載的是三號明朝活字的全數,但同時也有「扇尾形」的字樣。漢字只有25字,從該字體中又衍生出賀年片用活字。這並不是首創,之前的樣本冊中也可找到。該字體是在西文字體 FANTAIL 的啟發下製作的。Fantail 即「扇尾」。「扇尾形」的風格是將「哥特形」的豎畫改細,雖然帶有裝飾性,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哥特形的一種變體。在西文字體中屬於裝飾用字體,漢字字體應該也是用於裝飾。扇尾形的字體有出於地圖標題用目的而開發的「石井扇尾」(1937 年、株式會社寫研)等。

【叄號羅篆形】

活字字體(試作)「羅馬」★

《叄號明朝活字總數見本》(1928年 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中如題所寫,登載的是三號明朝活字的全數, 但同時也有「羅篆形」的字樣。「羅篆」應該是「拉丁」(Latin) 日語譯字。「羅篆形」的風格是將「哥特形」的橫畫改細,雖然帶有裝飾性,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哥特形的一種變體。 該字體是在西文字體 LATIN ANTIQUE 的啟發下製作的。雖然現在沒有一個字體名為「羅篆形」,但「阿波羅 A2」(1969年、株式會社 Motoya)最為接近,它原本作為是印刷清刷用打字機的活字發售的,其名阿波羅 (Apollo) 是拉丁文。

【五號圓哥特】

活字字體(試作)「巴里」★(「巴黎」的日語譯字)

青山進行堂在 1916(大正五)年3月發布的「篆書哥特體」令世人矚目。篆書體與哥特體開始結合。《活版總攬》(1933年、森川龍文堂活版製造所)中裝飾用漢字字體里「篆書體」的同時也登載着「圓哥特體」。雖然圓哥特體是否受西文字體 ROUND GOTHIC 的影響不得而知,但應該是篆書體與哥特體的結合而成的字體。圓哥特體與哥特體一樣,橫豎筆劃都採用同樣粗細,而起筆和收筆是圓角。它並不是單純將哥特體的字腳變圓,其最大的特徵應該是在折筆處的圓角。哥特體中直角的橫折筆劃在圓哥特體中是在不擴大折筆的前提下將筆劃改圓。如「口」字的四角都是圓角,與哥特體的筆順大為不同。


第十一章 吳竹體(黒體/哥特體)

吳竹體(黒體)是從日本反向出口回中國的少數字體之一。但在中國,吳竹體(黒體)並不用於正文排版,頂多是用於一些標題。

【中國的黑體】

活字字體「端午」
在北京印刷的《瞿秋白文集》是直排繁體字書籍,標題用的是吳竹體(黑體)。瞿秋白 (1899–1935) 是中國的政治家、文學家,生於江蘇省常州市,現在其舊居已被建成為瞿秋白紀念館。1919 年參加五四運動,後在莫斯科任駐外記者,回國後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等職。他曾翻譯俄國文學並著有大量文藝評論,後被國民黨軍逮捕後槍殺。人民文學出版社在 1951 年 3 月創建以來出版了八千多種書籍,不僅包括當代文學作品,還有中國古典文學、世界重要作家的作品等,為中國的讀者介紹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推動新文學的發展。


第十二章 新時代漢字字體的展望

[來自日本──Gona 時代]

20 世紀 70 年代到 80 年代之間,Gona[6](寫研)、Now-G (Ryobi Imagix)、Rodan(羅丹,FontWorks)、Shin-Go(Morisawa [森澤])等富有時代感的字體相繼誕生,成為一大潮流。而在引導這個潮流的就是 Gona 字體。Gona是 1975 年由中村征宏先生製作的,該系列的第一套字體是 GonaU,後來在 1979 年他又設計了 GonaE,之後使用內插值法 (Inter­po­la­tion) 於 1985 年完成了整個字體家族。杉村津留子的《天皇貴體欠安》(小學館,1986 年)中的正文就使用了 GonaM。正當 GonaM 迎來其最高峰的時代開始,正文也開始使用哥特體了。

[活字字體的痩金體]

在日本各廠商相繼各自開發近代明朝體和哥特體的 20 世紀 90 年代,在台灣誕生一個富有個性筆法的活字字體,這就是「痩金體」。活字字體的「痩金體」是由台灣的華康科技 (DynaLab) 於 1996 年發售的,原本是宋徽宗(1082–1135)一種富有個性的楷書風格,華康將其作為活字字體將其再次推出。徽宗是中國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25年在位),據說治國無方導致國政混亂,但卻是書畫名手,一致保護鼓勵文化藝術。其筆法雖強勁但筆劃卻很纖細,故被稱為痩金體,徽宗本人也號「痩金」。據說後來金章宗(1168–1208)也非常喜好改字體,一致模仿學習。另外與痩金體搭配的和字字體是由鈴木勉(1949–1998)先生,西文部分是馬休·卡特 (Matthew Carter, 1937– ) 先生負責,這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徐明與陸隸]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以 Gona 為主的日本現代漢字字體,九十年代有發自台灣的手寫體為基礎的漢字字體。21世紀的漢字字體將朝什麼方向發展呢。作為一例,我們可以看看株式會社森澤 (Morisawa) 發售的「徐明」與「陸隸」。徐學成先生設計的「徐明」是宋朝體/明朝體系統的一個獨創字體,同時兼有銳利清爽的表情和柔和明快的高級感。另外,陸華平先生設計的「陸隸」是隸書體系統的一個獨創字體。它在傳統樣式的基礎上整理了筆法和結構,文字具有當今時代感的一種明快端正的神態。

譯註

  1. 小克鼎這部分的銘文原文為「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年,克作朕皇祖釐季寶宗彝。」
  2. 偏、旁、冠、腳、垂、構、繞:日本對於漢字部首的分類方法。偏是左邊的部首,旁是右邊的部首,而現代中文裡一般都通稱「××旁」;冠是上方的部首,垂是左上的部首(如「戶」),而相當於現代中文裡都通稱「×字頭」;腳是下方的部首,相當於現代中文裡「×字底」;繞是左下的部首(如「走」「辶(辵)」);構是外圍的部首(如國字框),相當於現代中文裡「××框」。
  3. 對於「文」與「字」的區別,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本文此說源於《說文解字・序》。原文是「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4. 東漢王次仲創造「八分書」,取書法家程邈隸字的二分、李斯小篆的八分。
  5. 昌平黌,即昌平坂學問所,江戶幕府於1790年在神田湯島(現東京文京區湯島)設立的一座教學機構。
  6. Gona 字體名稱由來是 Nakamura Gothic(木村哥特體),因為設計師姓木村。Shin-go字體的名稱意即「新哥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