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这是欣喜堂基础讲座「和字字体」的部分,本文中将和字字体进行整理和归类,来体现本文题目中的主张「不要再用代称了!」──和字字体应该和汉字字体一样有系统分类,而这一分类理论应该是前无古人的。

正文分12章:第一章是概述,提出和字应该分为四大类:「本样体」「和样体」「古样体」和「时样体」。之后,二~四章按照三种书写载体阐述「和样体」,五~九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本样体」及其发展过程,第十和十一章分别讲述「古样体」和「时样体」,最后的第十二章是和字字体发展新动向。

这里必须先说一下译名问题。日语里面「和字」是一个普通词汇,「和」即日本,「和字」即「日本文字」,广义上包括日本的「国字」(即日本人独创的汉字)。但本文中「和字」是狭义的用法,即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统称,是相对于汉字的一种称呼。麻烦的是,这个词在中文里几乎不用,为便于读者理解译者曾尝试将「和字」翻译成「假名」,但经与作者商榷后,决定保留原有说法。

按照本文作者的主张,「假名」是相对于「真名」而言的:只假借了汉字的形态的是假名,而使用原意的是真名,这两个词描述的只是汉字在日本的使用方法;而相对「汉字」这一词汇应该是「和字」,这两个词才是文字的名称。而且作为一般词汇的「假名」,还有另外一个反义词「实名」,那是另外一层意思了。为尊重原作者的主张,我保留了原词,希望诸位中文读者能够理解。

另外,作者强调了和字字体的分类名称只是其个人建议,在原文中还有另外一系列源于日本古代部落的别称,翻译时也尊重作者本人意见省去不翻译,相关上下文略有改动。


第一章 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形成

一、本样体(和字的罗马体/楷书体)

在日本,语文课程写字科目中规定的「与汉字楷书相协调的假名」的和字字体可以称为「本样体」。

所谓「本样」,取「基本的样式」之意。在世阿弥的著作《风姿花传》中有「此即能的本样与心得也」的用法。另外也可称为「和字的罗马体」或「和字的楷书体」。

日文系统是由平假名和汉字混合,用和样体与御家流书写;而汉字系统的文章是用汉字和片假名混合,用唐样体与楷书书写。之所以规定「与楷书相协调」,是因为在汉文系统文章「汉文训读文」的片假名字体的基础上后来又产生了新的平假名字体。

本样体是指,以汉文体系统(汉字与片假名混合书写模式)「片假名」为基础而形成的「平假名」的书法风格,它的笔法与片假名有异曲同工之处。

1 汉文体、东鉴体、宣命体

在奈良时代有汉文体、汉化和文体、宣命体。纯汉文体,是根据中文的文言语法,用汉字、汉语词汇书写的文章样式。汉化和文体,也称东鉴体,是仅用汉字来书写日文的文章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有:使用敬语,用日语语法的语序,使用助字来表达助词等等。而宣命体是指,体言、副词、接续词、连体词、用言的语干用训读的汉字、用大号字书写,用言活用语尾、助动词、助词等真假名(万叶假名)用小号字靠右下书写的文章样式。[1]

汉文体印刷品的代表,有奈良时代称德天皇(718-770)提倡而做的《百万塔陀罗尼》、平安时代中期藤原道长(966-1027)时代兴起的《折经》等。这些都是在唐宋影响下为祈愿供养而做的作品。宋朝的木版印刷已经非常兴盛,传入日本的刊本数量也很多。在日本到了镰仓时代后期至室町时代,以佛教寺院为中心的版本量产已经非常盛行。

从平安末期到镰仓时期,奈良的兴福寺刊行的经书类书籍被称为「春日版」,因为它们多数是用于进献给春日神社的,春日版这个词在广义上也用于泛指奈良各个寺庙开板制作的各种版本。而高野山金刚峰寺出版的佛典的总称为「高野版」,比睿山延历寺及其门前书店刊行的佛典和汉籍统称为「睿山版」。

在禅宗寺院里,由于使用中文文言,用汉文书写文章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宋元的刊行书物的复刻非常盛行。据说禅僧们也经常学习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作。京都、镰仓的禅宗寺院刊行的各种禅籍、语录、诗文集、经卷等的木版本称为「五山版」。所谓「京都五山」,是指在京都的临济宗寺院,除了地位特殊的南禅寺之外的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这五大寺院的合称。「镰仓五山」是指在镰仓的临济宗五大寺庙,即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和净妙寺。

安土桃山时代的「文禄敕版」「庆长敕版」,或称为「伏见版」「骏河版」的木活字或铜活字印刷品也是用汉文书写,其字体是元明时期出版物的复刻品。

以上这些都是用汉文(中文文言)书写的书籍。

2 片假名宣命体、汉字片假名混合文

到了平安时代片假名诞生之后,新的「片假名宣命体」相应形成。片假名宣命体是指形式上,把宣命体的真假名(万叶假名)的部分用片假名书写的文章样式。到了镰仓时代,除了始于奈良时代的纯汉文体、汉化和文体,始于平安时代的片假名宣命体以外,又出现了「和汉混淆文体」。和汉混淆文体是一种把日语(和文)和中文文言(汉文)训读的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文体。在镰仓时代,在汉字片假名混合文的同时已经出现了汉字平假名混合文。

3 汉字平假名混合文

日文体系统的「平假名汉字混合文」的汉字是用御家流体系书写的,而汉文体系统中「汉字片假名混合文」的汉字是楷书体系书写的。文学类的书籍采用日文体系统,而佛典、汉学(儒学)、洋学(兰学)、国学等学术类书籍采用的是汉文体系统。印刷品里汉文体系统中片假名到平假名的转变,是本居宣长等国学学者努力的结果。

二、和样体(和字的意大利体(斜体)手写体/行书、草书)

日本语文课程里,写字科目中规定的「与汉字的行书相协调的假名」的和字字体可以称为「和样体」。和样体是依照日语(和文)系统及平假名汉字混合文的「平假名」的书法风格而做出来的片假名的字体,另外也可称为「和字的意大利体」或者「和字的行书或草书」。

所谓「和样」就是日本式的字体,本来平假名汉字混合文中包括汉字、平假名在内都应该是「和样」,但在这里仅针对「和字」——平假名和片假名而言。

1 真假名(万叶假名)的形成

用假借汉字办法来表述的音节文字使用的文字称为「假名」[2],进而用真书(楷书)书写的情况就称为「真假名」或者「万叶假名」。在奈良时代的「假名文体」就是依照日语的语法,用万叶假名、日文固有词汇直接书写的文章样式。

2 向草假名的演变

真假名(万叶假名)是使用真书(楷书)书写的,而相对的,用草书书写的就称为「草假名」。这类文献有867(贞观九)年的《有年申文》。

3 平假名的形成

在平安时代初期,将草假名再简化之后就形成了「平假名」。在经过借用楷书、借用草书的阶段后,「平假名」这一新的文字体系正式确立了。根据日语的语法,以平假名和固有词汇为主,夹写一些汉字和汉语词汇这样的文章样式,称为「和文体」,这个系统的文章称为「和文体系统」。

另外,现行的假名字形是1900(明治33)年的《小学校领实施规则》中所规定的,除此之外的字形都称为「平假名异体字」。

和样体虽然没有片假名,但是可以从文章中汉字的部分类推。由于原来的风格是连写的,因此字形风格有留有连绵的笔法。

三、时样体(通称黑体/无衬线体/隶书体和字)

虽然在语文课程的写字科目里面没有提及,「与汉字的隶书相协调的假名」的和字字体可以称为「时样体」。所谓「时样」是指当年某个时代潮流和风俗习惯的意思。在织田纯一郎翻译的《花柳春话》中有「衣服带有欧洲大陆之时样」的用法,即特指明治时代以后受欧洲的影响而形成的字体新样式。另外也可称为「无衬线体和字」「黑和字」或者「隶书和字」。

这是明治时代以后受从美国传来的字体「哥特体」的影响而制作出来的新样式的字体,于是和字字体的第三个系统从此诞生。该字体的特征是横平竖直的笔法。以片假名的「ロ」(ro)为例,横划并不往右上倾斜,而是水平的。而以横平竖直为原则制作的平假名的方法,比起由汉字部件产生的片假名要晚。虽然大部分都和汉字字体一样被称为「哥特体」(黑体),作为和字字体我建议还是称为「时样体」。

作为和字字体,这类字体的起源已经没有明确文献可考,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受到了西文非无衬线体、汉字的隶书的影响。与和样体、本样体相反,它从活字字体推广到书写的。但是这个活字字体非常重视书写中的运笔细节,通过考察它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字体的形成,有一个从书写,经过雕刻再到活字字体的过程。


第二章 和样体──手写本系统

【国风文化】手写本

在菅原道真的谏言之下,日本于 894 年废止了遣唐使制度。在停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之后,日本开始发展其独自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国风文化。

在奈良时代,贵族社会的文化活动是以读汉籍、作汉文为中心的,因此以真假名书写的《万叶集》并不是宫廷的主流。但是随着和字的形成,贵族们也开始对和歌产生兴趣,吟作和歌的社交活动逐渐开始流行。纪贯之编撰的《古今集》就是继《万叶集》之后的一本敕撰和歌集。

活字字体 Akebono(曙光)

国风文化的中心就是和字(假名)的形成,以日语和日文创作的「国文学」成为平安时代的文化基轴。纪贯之的《土佐日记》成为日文假名文学作品的先驱,之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以女性创作的国文学杰作相继诞生。

《古今集》、《和汉朗咏集》等作品有很多手写本流传下来,当时诸多书法家的活跃程度可见一斑。其象征就是藤原行成的「行成样」。行成亲手书写的和字虽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其子孙继承下来的书法流派被称为「世尊寺流」。

在京都市上京区芝大宫町、五辻町、纹屋帐、圣天町、伊佐町、砚屋町、樋之口町一带地区曾经是藤原行成的府邸「桃园第」,行成将此地建为世尊寺。可惜当年风貌现已荡然无存。

【镰仓文化】手写本

活字字体 Yabusame(流镝马)

镰仓幕府成立后,政治权力的中心转移到镰仓,而京都作为公家聚集地成为文化中心,并称为一个具有高度技术工匠聚集的城市。公家一直在努力提高其在文化方面的专业程度,巩固自己的权威来对抗武家,因此很多文化作为家业世代被继承下来。

公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和歌。各种各样的竞唱「对歌」比赛日益增多,而其中判定输赢的裁判,都必须是具有丰富知识的专职歌人。

在书写方面,除了藤原行成的子孙形成的世尊流以外,以藤原忠通为祖师的法性寺流也很盛行。这两个流派都继承了各自的传统,风格不很一致,所以不应该把他们统一起来。

代表镰仓时代(1192-1333)书法风格的法性寺流中,藤原俊成、藤原定家(1162-1241)等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各自的风格。俊成的风格只流传了一代,但定家的风格为茶人所好,被称为「定家样」。

藤原定家的墓冢在京都市上京区的相国寺。另外在右京区的定家山庄原址上建有「厌离庵」是「小仓百人一首」的发祥地,但现在不对外开放。

【北山文化】手写本

活字字体 Takasago(高砂)

室町世代(1338―1573)的艺术界发展迅速,许多艺能趋于成熟并作为传统被继承下来。所谓「艺能」是指以人的肢体语言的表现技法及其形态的传承,主要代表有歌谣、舞蹈和演剧等。

在书写方面,镰仓末期开始,继承世尊寺流的伏见天皇皇子尊圆法亲王(1298-1326)的青莲院流逐渐流行。作为青莲院门迹的尊院法亲王,很早就开始学书于世尊寺流的藤原行房、行尹,开创了稳健有力笔法的青莲院流,但其风格没有被传承至今。

平安时代后期,各种艺能中最受欢迎的是「猿乐」和「田乐」。特别是猿乐,被作为宗庙仪式的一部分受到庇护。到了镰仓时代,较为知名的是擅于模仿的「大和猿乐」和偏重歌舞的「近江猿乐」。

观阿弥清次在以模仿为主的大和猿乐的基础上,加上近江猿乐华丽的歌舞,再融入田乐的韵律,开创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后来又得到了足利义满的支持,活动范围扩大到了京都。

在奈良县矶城郡川西町结崎建有面冢和观世发祥之地的石碑。另外在京都市东山区的新熊野神社里也有一块石碑纪念「猿乐大成机缘之地」,因为足利义满在此第一次遇见世阿弥元清,并从此被其吸引。

【东山文化】手写本

活字字体 Sayohime(佐用姬)

室町时代到江户初期流行的物语(故事)类书籍被称为「御伽草子」或「室町物语」,其中有一些插图的短篇故事的「奈良绘本」流传至今。「奈良绘本」分为「横本」、「纵本」、「大型纵本」三类,多数都带有在深蓝色纸片上用金泥描绘秋草等图案的朱红题签,也被称为「嫁入本」。

这些插图中有的是用泥颜料的奈良画风,也有的是细密华丽画风,但都在天头地脚镶嵌彩霞的固定构图,而且都以朱红翠绿等鲜艳色彩和金银箔泥,非常引人注目。

奈良绘本多数是在京都周边制作的,但制作者和制作时期等细节都已无从考证。


第三章 和样体──古活字版・木版本系统

【桃山文化】古活字版

活字字体 Bateren (伴天连)[3]

所谓的安土桃山时代(1576―1600)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南蛮文化」的时代。这里说的南蛮文化是指经葡萄牙等国的传教士、贸易商等传来的西洋文化,不仅包括医学、天文学和艺术,还有铁炮等的制造技术,很多耶稣教会书籍也开始刊行。

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1530―1606)是安土桃山时代来到日本的一名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他在 1582(天正十)年带领天正少年遣欧使节团离开日本之后,在 1590(天正十八)年又随回国的天正少年遣欧使节团一起,作为印度副王使节,第二次访问日本。

就是这个时期,印刷机、活字等一整套印刷器材被带入了日本。长崎县南高来郡北有马町的耶稣会学林由于《切支丹禁止令》需要掩人耳目而被迫辗转多次,在天正少年遣欧使节团回国的时候,学林搬迁到了长崎县南高来郡加津佐町。于是一整套印刷机器材被搬到了加津佐的学林里,开始耶稣教会书籍的印刷。

但不久加津佐的学林规模逐渐变大,又需要被迫搬到人烟更稀少的疏远地带,于是选址于今天熊本县天草郡河浦町。而范礼安一直在各地巡察,直到1592(文禄元)年才回到印度果阿,为了巡察日本,他于 1598 年(庆长三)年第三次来日,此时耶稣教会的印刷所又从河浦搬迁到了长崎。

长崎市华岳山春德寺的山门旁边有一块石碑为「万圣教堂学林遗迹」,并于 1966(昭和四十一)年 4 月 18 日被指定为长崎县指定历史遗迹。在这个万圣教堂就曾经是耶稣教会版的印刷所。之后又搬迁到海岬的教堂印刷了 Gvia do Pecador[4]

【宽永文化】古活字版

活字字体 Sagano(嵯峨野)

宽永年间(1624―1643)的文化继承了桃山文化其豪华的特点,其主体是靠武士、町人,是幕藩体制确立期的文化。

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有「权现造」的日光东照宫、「数寄屋造」的桂离宫等等。绘画方面活跃的大师有幕府的御用绘师、锻冶桥狩野派的鼻祖、创作了《大德寺方丈袄绘》的狩野探幽(1602―1674),还有宗达光琳派(所谓「琳派」)始祖、创作了《风神雷神图屏风》的俵屋宗达(生卒年不详)等等。

本阿弥光悦(1558―1637)出生于刀剑鉴定名家的本阿弥家的分家,善于书法和陶艺。1615(元和元)年由德川家康赏赐了定都洛北的鹰峰一块地方,并筹办成艺术村,在书法方面被誉为「宽永三笔」之一。

但是在京都的嵯峨,本阿弥光悦、角仓素庵等人在宽永之前的庆长、元和(1596-1624)年间刊行了「嵯峨本」。这些书籍都主要使用木活字,并且在用纸和装订方面加以豪华的设计,装帧精美,其中有《伊势物语》等13件流传至今。

在京都市北区鹰峰光悦町的光悦寺里,有一条万绿围簇细长参道通向本堂。从回廊下方穿过,往树林中走就可以看见三巴亭、大虚庵等七座茶席。此地就是光悦一家随工匠师傅一起搬迁而创办的艺术村。

【元禄文化之一】木版

活字字体 Genroku(元禄)

元禄年间(1688―1704),上方区域的经济有显著的发展,以大坂[5]和京都为中心,町人阶层称为新文化的主体,于是描写庶民生活心情的「上方文学」就孕育而生。所谓上方原意是「上(皇居)的方位」,用于指代京都及其附近一代的区域。以元禄时代为中心的大坂和京都的町人文学被称为上方文学。

在近世的社会结构逐渐出现的过程中,上方文学描绘着城市多样的生活、体现了当时人们充满活力的精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浮世草子的井原西鹤(1642―93)、净琉璃的近松门左卫门、俳谐的松尾芭蕉这三个人物。

到了江户时代青莲院流被称为御家流,其和谐且实用的书法风格已经逐渐定型。德川幕府很早就开始将御家流作为幕府制定的公用字体,规定高札、制札、公用文书等都必须使用。而且作为私塾的范本被广泛使用并普及,很快就渗透到全国。

井原西鹤的墓地在大阪市中央区的誓愿寺,其铜像在天王寺区的生国魂神社。二者都距离近铁难波线的上本町车站很近。

【元禄文化之二】木版

活字字体 Naniwa(难波)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是江户中期的净琉璃、歌舞伎剧作家。他是越前[6]人,本名杉森信盛。坂田藤十郎(1647―1709)的很多剧本都是其作品,加上精湛的演技,上方歌舞伎迎来了全盛期。另外,他还为竹本义太夫(1651―1714)写了时代物(古装剧)、世话物(通俗剧)的净琉璃,为义太夫节这一表演形式的创立做出了贡献。其代表作有《国性爷合战》《曾根崎心中》《心中天网岛》《女杀油地狱》等等。

净琉璃是「话物」[7]的一种,据说起源于室町中期开始以琵琶、扇拍子伴奏,被称为「座头」的盲人琵琶法师讲述牛若丸和净琉璃姫爱情故事的形式。后来伴奏开始使用三味线,题材、曲风两方面都多样化了。

另外,「义太夫」是在贞享年间(1684―1688)竹本义太夫始创的一种净琉璃的流派。后来分为竹本、丰竹两个派别。故事梗概和台词用三味线伴奏加以曲调来讲述。后来义太夫又结合了木偶剧发展起来,称为「人形净琉璃」。

人形净琉璃是按照三味线伴奏的净琉璃用木偶表演的木偶剧。起源于庆长年间(1596―1615),在贞享年间(1684―1688)作者近松门左卫门和太夫(讲述者)的竹本义太夫合作大获成功后,主要依靠义太夫节来发展。

这里所说的「净琉璃」是义太夫的别称。但大正中期以后,文乐座称为其唯一的专演剧场,因此把「人形净琉璃」又称为「文乐」。所以「净琉璃」、「义太夫」和「文乐」当作同义词使用也无妨。

近松门左卫门的墓地在兵库县尼崎市的广济寺(坟墓在大阪市中央区也有),广济寺附近的近松公园里有其铜像并建有近松纪念馆。另外大阪市中央区道顿堀的戎桥附近有竹本座遗迹。

【化政文化】木版

活字字体 Edo(江户)

文化、文政年间(1804―30),江户的都市机能逐渐成熟,形成了和上方地区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中心也从上方地区转移到了江户。江户的人们有尊重高雅、偏好轻快洒脱风格的倾向。

歌舞伎以江户为据点广受欢迎,鹤屋南北(1755―1829)创作了《东海道四谷怪谈》等作品。另外在浮世绘方面,出现了众多富有个性的绘师(画家),他们和雕刻家、印刷家一起合作,得到了大众的青睐。

在文学方面,为区别于元禄时代的上方文学,这一风格统称为「江户文学」。所谓江户文学是指明和、安永年间开始到幕府末期在江户产生的文学。在文化、文政年间迎来最繁华时期,有很多的「读本」「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黄表纸」「合卷」等等。

柳亭种彦夫妇之墓位于品川区的净土寺墓地,与其父母知义夫妇之墓并排而建。左侧面雕刻着其绝世之作「物散尘埃定,秋日柳树也」。


第四章 和样体──金属活字

 

【新街活版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Ikehara(池原)

本木昌造在 1870(明治三)年新街私塾里创建了新街活版所。在里印刷的《长崎新闻 第四号》中使用的活字的底稿是池原香穉(1830―1884)书写的。池原是长崎池原香祗的二儿子。他的哥哥池原枳圆也是知名书法家。池原跟随国学者兼眼科医生上田及渊和儒学者兼书法家仁科白谷学习,另外和吉田松阴一起朝拜朝廷,崇尚勤王。

另外他还重视鼓励工商业。池原在 26 岁时开了一家眼科,与本木昌造也是歌坛好友。他把萨摩藩的重野安绎从上海进口并留下的活字和印刷机介绍给了本木昌造,可以看出其对活字印刷的兴趣。

池原在 1876(明治九)年被任命为宮内省文学御用官员,著有《美登毛能数》。

【江川活版制造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Hisanaga(久永)

江川活版制造所是福井县人江川次之进(1851―1912)创建的。1883(明治16)年开始在自家铸造活字,并招聘了原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的种字彫刻师小仓吉藏的弟弟「字母驹」。

虽然 1885(明治十八)年开始着手制作行书活字,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在1886(明治十九)又请来著名书法家久永其颖(多三郎)制作底稿,经过三四年努力完成了二号和五号活字,而且销量也不错。后来又继续制作了三号活字,在《印刷杂志》第 2 巻第 9 号(1892)上发布了发售预告(11 月 15 日发售)。另外,这个行书活字在1895(明治二十八)年青山进行堂活版制造所也制造了母型对外发售。

久永其颖的著作有《楷书千字文》(东京・求光阁 1893)。

【冈岛活版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Yukawa(汤川)

汤川梧窗(1856―1924)生于大阪,自幼学书,在研究张旭、黄庭坚等古代字帖之后自成一家,与村田海石并称为书法大家。著有《四体千字文》(大阪・青木嵩山堂 1895)、《普通作文》(大阪・大冈万盛堂 1895)等。

以汤川梧窗的底稿制作的南海堂行书体活字是由大阪的冈岛活版所制造的,但在1903(明治三十六)年由于冈岛突然过世,冈岛活版所也随之停业而终止了,后来继承遗作的是青山进行堂活版制造所。南海堂行书体活字从二号到五号等各个系列齐备,且都是笔法豪放。其中三号活字最为齐整。

后来青山进行堂活版制造所又追加了以汤川梧窗为底稿的南海堂隶书体活字和南海堂草书体活字。

【杂司谷陵园】碑刻

活字字体 Ishibumi(石碑)

在江户时代普及的大和(和样)书法到了明治时代遭到当时极端的欧化主义的反对,于是保护日本固有文化运动开始展开,并于 1890(明治二十三)年创建了以研究前代样本为目的的「难波津会」。

难波津会本身虽然并没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在此云集的成员都为其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研究的对象不是御家流,而是「上代样」的平安古笔。尾上柴舟(八郎 1876―1957)提出了《粘叶本和汉朗咏集》中和歌与汉诗相组合的书法风格「调和体」。另外阪正臣(1855―1931)在研究《桂宫万叶集》上代样的同时,在汉字方面崇尚王羲之的《十七帖》等作品。

普遍认为到了这个时代,与和样字体配合的汉字字体,从原先的和样・御家流变成了行书体。汉字在江户时代以前当然是使用和样・御家流,但到明治以后就改用行书。虽然和样・御家流在广义上归为行书体也不算错,但是与汉字五字体之一的行书相比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第五章 黎明本样体

【国学一】木版

活字字体 Motoi(本居)

京都的钱屋利兵卫等在 1776(安永五)年刊行。序题为「字音迦那豆诃比」,版心书名是「字音假名」,由须贺直见做序。仅有1册,大小为 27 cm,四印张。作者本居宣長( 1730―1801 )是江户中期的国学家,伊势人,号舜庵(春庵)、鈴屋。他在京都一边学医一边研究源氏物语等著作,后来入贺茂真渊的门下,立志研究古道,30 多年潜心著述《古事记传》。另外,他在日语助词「てにをは」、用言活用等语言学说方面,以「物哀」为中心的文学论,以上代生活、精神为理想的「古道说」等多方面研究和著述。著有《初山踏》《石上私淑言》《词之玉绪》《源氏物语玉之小栉》《古今集远镜》《玉胜间》《铃屋集》等等。

…详情(日文)

【国学二】木版

活字字体 Sakigake(先驱)

文政年间国学者・伴信友(1773―1846)留下的遗稿经过他儿子信近的校订,再加上1850年(嘉永三)3月由长泽伴雄(1806―59)做的序,在江户、大坂、京都的书房刊行,这就是《假字本末》。刊本分上巻之上、上巻之下、下巻、附录,共4册,朝鲜装[8],封面是清一色的淡蓝色。应该可以算是汉文体系统的平假名出现的旧印刷品之一。

【洋学】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Aoi(葵)

大鸟圭介在绳武馆工作时翻译了《筑城典刑》《砲科新论》,开始着手用自己的活字出版。大鸟知道西洋活字的便利之处,根据荷兰书籍自己进行了很多研究。《步兵制律》(陆军所,1865年,印刷博物館所蔵)是由当时开成所教员的川本清一翻译自荷兰的一本书,之后用大鸟的活字印刷出来的。


第六章 明治本样体

前期

【活版制造所弘道轩】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Hayato(隼人)

神崎正谊(1837―91)在 1874(明治七)年创立了「活版制造所弘道轩」,请到了书法家小室樵山(正春,1842―93)为新的活字字体写底稿。尾崎红叶的《二人比丘尼色忏悔》(吉冈书籍店,1889 年)中正文中使用了相当于四号的弘道轩清朝体,作为「新著百种」的第一部刊行,由国文社印刷。另外,该书的和字字体掺杂了各种活字,不能一概说是纯粹的弘道轩清朝体。

【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Kizahashi(阶段)

香月薫平所著《长崎地名考》分为上卷、下卷、附录共三册。1893 年(明治二十六)11 月由长崎的虎兴号商店发行。里衬页印有印刷所是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印刷人是曲田成(1846―94)。平野富二于 1889(明治二十二)年辞去株式会社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社长的职务,由本木昌造的长子本木小太郎接任,但本木小太郎体弱多病,于是由曲田成就任第三任社长。

【内阁印刷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Kamome(海鸥)

时任长崎制铁所主任的本木昌造招聘了威廉・冈贝尔为活版传习所的技师长,在此教授了活字铸造法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全套技术,为日本活字版印刷术奠定了基础。长崎制铁所附属活版传习所解散时,原先在制铁所从事活字制作的工人后来进入工部省劝工寮活版所,后来又几经变迁成为内阁印刷局,也就是现在的国立印刷局,除了纸币、邮票,还负责印刷国债、护照、官报、政府刊行物等。

后期

【国光社】金属活字

活字書体 Saotome(早乙女)

西泽之助(1848―1929)于 1888(明治二十一)年创立了国光社。国光社以传统的女生教育杂志《女鉴》等在出版界占有一席之地。1900(明治三十三)年西泽之助辞去国光社社長职务,设立了日本女学校。另外国光社发行了很多教科书,是教科书出版巨头。国光社活字是国光社独自开发的字体,据说是吉田晩稼(香竹 1830―1907)书写的底稿。

【秀英舍】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Hanabusa 花房

《少年工艺文库》全 12 册的作者石井研堂(民司)是一位以民众的立场探求记录明治以来日本近代化的博物学者。他于1885(明治十八)年上京并进入の汉学塾冈鹿门(千仭)学习,同门包括尾崎红叶、北村透谷。发行商博文馆是是明治时代日本出版界的领头军,但从大正到昭和年间,被以杂志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讲谈社等超过,最后在战后解散。该书的衬里显示印刷所是株式会社秀英舍。另外秀英舍翻刻了四号活字,并登载于《活版见本帖》(1914)。1935(昭和10)年秀英舍和日清印刷合并成为大日本印刷。之后在1948(昭和23)年引入本顿字模雕刻机,以此为契机制作出来新的明朝体一直沿用至今。

【青山进行堂活版制造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Madoka (圆满)

青山安吉(1865―1926)在 1909(明治四十二)年 5 月为纪念青山进行堂活版制造所创业 20 年发行了《富多无可思》。这部 300 多页的线装纪念册既是活字样本集又是印刷机械等的促销目录。《富多无可思》的青山安吉「自叙」是四号楷书活字,而竹村塘舟的「跋」是四号明朝体活字,而和字字体都一样,可以堪称青山进行堂活版制造所的和字字体代表。


第七章 昭和本样体

【津田三省堂】金属活字

活字書体 Minami(南方)

「津田三省堂」是明治四十二年由津田伊三郎在名古屋创建的。《本邦活版开拓者的苦心》是昭和九年作为私家版发行的,书中记载了本木昌造以来35名开拓者的故事。这本书是日本印刷史珍贵的人物列传,也无疑是一个出发点,一本重要的基础文献。津田三省堂在昭和十几年代因「津田宋朝体」的成功而风靡一世。

【川口印刷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Taoyame (手弱女)

印刷出版研究所《日本印刷需要家年鉴》中明确写有「排版、印刷:川口印刷所 用纸:三菱制纸上质纸」的页码有 16 页之多。这里使用的活字是川口印刷所的9磅活字。川口印刷所创建于 1911 年(明治四十四)3月,在川口芳太郎(1896―1985)就任社长以来有很大的发展。1947 年(昭和二十二)9 月改名为现在的「图书印刷株式会社」。

【内外印刷】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Taira(平良)

这本《书籍的世界》是由京都的「内外印刷」印刷装订、朝日新闻社发行的。

作者寿岳文章(1900―1992)是英文学者,作为目录学者也非常知名。他出生于兵库县,毕业于京都帝大。他的夫人静子旧姓铃木,是翻译家、随笔家,长女寿岳章子是国语学者。

寿岳文章先后担任关西学院大、甲南大学教授,研究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1929(昭和四)年发表《威廉・布莱克书志》并完整翻译了但丁的《神曲》。

另外他也是目录学、和纸研究会的先驱,于1937(昭和十二)年与语言学家新村出(1876―1967)等成立和纸研究会,自费出版了《向日庵本》,制作了很多精美的书籍。

【兴国印刷】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Hokuto(北斗)

在二战结束的1946(昭和二十一)年到1950(昭和二十五)年的四年里,在北海道兴起了以札幌市为中心的出版热潮。此时在北海道各地刊行的文艺书籍、教育书籍称为「札幌版」。北海道内新兴建立了许多出版社,开始了富有活力的出版活动。这当中,尚古堂书店经营者代田茂(1897―1954)的北方书院和三田徳太郎(1886―1961)创立的兴国印刷的成绩堪称业界屈指。《新考北海道史》的「序」和「前言」里使用的活字并不是札幌版独自的,应该是进口字模(母型)后兴国印刷铸造出来的。


第八章 丰满本样体

一般说日本的报纸字体,都是指扁平的正文字体。扁平活字首次在日本报纸出现是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 1941(昭和十六)年。在那之前,一般书籍用和报纸用的铅字并没有区别,都使用一样的正方的正体字体。 变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用纸情况的恶化。在品质低下的报纸用纸里要塞进庞大的信息量,而当时每行排 15 字,活字又很小,为了保持可读性,必然需要尽可能扩大字的中宫。

于是形状扁平、放大中宫的报纸专用字体的风格逐渐形成,这样每行排 11 字也可以用稍微大一点的字号。现在的报纸虽然有部分使用正体字体,但这种字体设计风格一直传承至今。

【九州时报社】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Uguisu(树莺)

二战后,战争期间进行的报纸统制的黑暗且不自由的时代一去不复回,在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的一系列报纸解放政策之下,日本全国各地诞生了大量的报纸,被称为「新兴纸」,数量上千。在福冈县,朝日新闻系列的《九州时报》、毎日新闻系列的《新九州》作为晚报专刊发行,当地的西日本新闻社的帮助下刊行了《夕刊福日》。这当中有九州时报所在地的「天神町17番地」、编辑印刷发行人大岛右助。但是到了 1949(昭和二十四)年,全国的新兴纸多数被迫休刊、停刊,《九州时报》也消逝了。

一般印刷用字体当中也有一些深受这种风格影响的。

《组版NOW》(写研 1976)的正文使用的和字字体是桥本和夫(1935― )先生设计的,后来发售的商品名定为「石井细明朝体竖排用假名・横排用假名」(写研 1970)。桥本和夫先生出生于大阪,1955 年进入 Motoya 公司,师从于在大阪朝日新闻设计活字字体的太佐源三先生。1959 年进入写研后,加入了「石井宋朝体」的制作。1960年代开始到 1990 年代的约 30 年间,负责监修了「本兰明朝」等写研制作开发的字体。

《设计对话 再现?表现?》(朗文堂,1999 年)中山本太郎执笔的页面使用的字体是小冢明朝 R(奥多比系统,1998 年),由小冢昌彦(1929― )先生设计。小冢昌彦先生出生于东京,1947 年进入毎日新闻社。在昭和中期遇见了常年致力于毎日新闻的字体制作的种字彫刻师村濑锦司先生,从1952年开始参与了毎日新闻所有的字体设计。1970 年以后开始负责CTS数字字体设计开发。


第九章 笔耕本样体

【庆应义塾】木版

活字字体 Fumite (文笔)

内田嘉一(晋斋)于 1868(庆应四)年闰四月十五日进入庆应义塾,并赢得福泽谕吉的信赖,让他为福泽的著书做底稿。福泽在 1871(明治四)年初夏刊行了《启蒙手习之文》(庆应义塾出板)。内田以卷菱湖风格书写的这篇书稿也是谕吉提倡的「文字要分明」这一想法的一种实践。

【吉川半七】木版

活字字体 Manabu(学习)

寻常中学校国語科教科书《国文中学读本》是木版印刷四印张装订本,其发行兼印刷者吉川半七是现在、吉川弘文馆的创始人。1863(文久三)年成为经营借书业为生的近江屋嘉兵卫的养子,并在 1870(明治三)年开了一家新店铺近江屋半七书店。

1877(明治十)年开始兼营出版业务,多数是以「吉川半七」的个人名义发行的。1887年(明治二十)年成为专业出版商。另外,吉川弘文馆的名称是在其去世后的 1904(明治三十七)年才开始使用的。

【东京书籍】木版

活字字体 Sakuragi (樱木)

1903(明治三十六)年小学校令修订,小学教科书成为国家审定教科书,而且在 1909(明治四十二)年,由日本书籍、东京书籍、大阪书籍这三家出版社开始翻刻发行,在「国定教科书共同贩卖所」开始出售。在教科书上普遍开始使用金属活字比其他书籍要晚。到了 1933(昭和八)年,大致都改为木版印刷了。《寻常小学修身书巻三》里的字体具有雕刻风格,强劲有力。

【文部省】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Shiori(书签)

井上千圃(高太郎 1872?―1940)从大正时代后半开始一直承接国定教科书的木版底稿的业务,为保持原有的一贯风格,日本文部省(现在的文部科学省)活字的底稿也由他来制作。

这套活字从1935(昭和十)年发行的《小学国语读本巻五》开始使用,也就是所谓的文部省活字,国民学校时代的国定第五期教科书《阅读》(低年级,高年级)也是用的这个字体。因其为教科书专用而制作的,后来就被成为「教科书楷书体」、「教科书体」。


第十章 古样体(通称古董体/粗衬线体和字)

【博文馆】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Kotonoha(言叶)

有一种和字字体与从美国传来的字体「古董体」(antique)同名,并常用于字典的词条等标题。

在《广辞苑》之前,新村出编撰了一本叫《辞苑》的国语辞典,于1935(昭和十)年发行。这本辞典由博文馆出版,成为畅销书。

《辞苑》里的词条主条目使用了古董体这一和字字体,当然《广辞苑》初版的主条目也是。但后来《广辞苑》第五版的主条目的似乎改用粗明朝体用的和字字体。而在初版和第五版中对「古董体」的说明都是「本辞典条目使用的假名文字」是古董体,导致了一些混乱。

在此笔者认为,古董体和粗明朝体用和字字体是不同的字体。比如假名「の」(no)的顶部,古董体的粗细是均匀的,而粗明朝体用和字字体的笔画有变细的部分。

新村出(1876―1967)是京大教授,一直致力于引进欧洲语言理论,为日本的语言学、国语学的确立献出了毕生精力。特别在国语史、语源、语志、语释方面的研究,以及外来语、南蛮文化考证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成绩。


第十一章 时样体(通称黑体/无衬线体/隶书体和字)

【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Kuramochi (藏持)

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在 1903(明治三十六)年11月1日发行了日本活字版印刷史上最大规模的样品手册,多达 438 页。该手册中的「五又二分之一号黑体平假名」和「五号黑体片假名」应该是时样体(黑体和字)在样品手册中出现的最初的字体。该字样可以看到其受到汉字隶书的显著影响。另外,该手册的编辑兼发行人是第五任社长野村宗十郎(1857―1925)。

【森川龙文堂活版制造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Kuretake (吴竹)

森川龙文堂是 1902(明治三十五)年 1 月森川竹次郎在大阪创建的一家经营金属活字铸造及印刷机器销售的公司。森川健市在就任第二任社长后,在昭和初期积极制作了《活版总览》(1933)《龙文堂活字清鉴》等活字样本册。在此出现的时样体(黑体和字)是否为森川龙文堂自家所创已经无法考证,但字体已经有了更为标准的形象。

【民友社活版制造所】金属活字

活字字体 Masurao(丈夫)

民友社活版制造所是1901年(明治三十四)由初代渡边宗七在东京银座创建的。渡边宗七与德富苏峰有亲密交往,与民友社出版部、印刷部都有业务合作。以出版为中心的民友社关闭之后,民友社活版制造所继承了其名称。将民友社活版制造所的五号黑体活字复刻用于正文粗细的字体就是 Masurao。

【日本孔版文化会】孔版

活字字体 Kurofune(黑船)

草间京平(1902―71)在东京艺术俱乐部三五号室挂牌为「黑船工房」,与宫城三郎一起开始誊写版印刷。虽然据传手写黑体的始祖是曾为读卖新闻记者的福富静儿,但到了大正时代,誊写版印刷是由草间京平发明的「沿沟字体」而确立的。同人志《新树》(1924 年 5 月 21 日发行,佐藤兄弟商会印刷)中就有用新开发的沿沟字体书写的页面。


第十二章 和字字体的新动向

Typos 和 LETT

在考察和字字体新动向的时候,最重要的事件是 1968 年 Typos 的出现。Typos 是桑山弥三郎、伊藤胜一、长田克巳、林隆男等四位成员历经数年时间开发出来的。经过「模块」理念合理设计后,没有丝毫毛笔笔法残留,而代以直线式的元素,给人以锋利流畅的现代派印象。问世之后得到世人瞩目,《窗口边的小豆豆》(黒柳徹子著,1981年,讲谈社)就使用了 Typos。

与 Typos 所提倡的将和字直线化的理念一样,谷欣伍氏加上所谓「字脚」后设计出来的字体 LETT 在1975年登场了。该字体在《 Lettering:写好字速成教程》(谷欣伍著、1982年、Atlier 出版社)被作为正文字体使用。

参考:星屑 Contemporary

「良宽」和「艳」

到了1980年代,几乎是与直线式文字排版的反抗,拥有自由韵律的字体逐渐引起世人关注。这种现象的代表就是1984(昭和五十九)年「良宽」字体的发表。它是味冈伸太郎先生设计的和字字体,没有汉字,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和字原有的韵律感,配合了时代的要求,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引起了爆发式的潮流。「良宽」虽然是以良宽的作品为底稿的,但并没有其飘逸的笔法,而是更具有设计师的个性。

与「良宽」同样手法开发的字体还有「艳」。这个字体是1985(昭和六十)年株式会社写研发售的和字字体,具有女性艳丽笔法的痕迹。

参考:星屑 Cursive

为「红兰楷书」和「曾兰隶书」而制作的和字字体

1960―1970 年代的 Typos 创造了一个远离书写的浪潮,而1980―1990年代的「良宽」又创造了一个以书写为本的浪潮。纵观这两个极端的浪潮,在重新审视和字的基本出发点后制作出来的和字字体,定位都回到了「和字字体从属于汉字字体」这一基本理念。 照排字体的代表性和字字体有为「红兰楷书」和「曾兰隶书」制作的和字字体。前者是在为中国内地制作的汉字字体组合而制作的和字字体,后者是台湾制作的汉字字体组合在日本制作的和字字体。

参考:星屑 Basic

译注

  1. 此处出现许多日文语法术语。对于不熟悉日文语法的读者可以如下理解:日本在引进汉字的时候,针对同一个汉字,保留汉语读音的发音称为音读,保留字义而假借上日文原有说法的称为训读。日文的词性,根据词本身有否变化形式分两大类,如名词副词等无变化形式的被称为「体言」,类似于其他语言中的「静词」;动词形容词等有变化形式的被称为「用言」,而变化本身称为「活用」。所谓「语干」「语尾」,即「词根」「词尾」。另外,「连体词」是英语汉语等没有的特殊词类。
  2. 按照作者主张,「真名」「假名」是日本对中国汉字的使用方法的称呼:引进汉字并按照实际原意使用的是「真名」,而单纯假借过来表日语发音的是「假名」。另外,下文的「真假名」的真是楷书(真书)的意思,即用楷书写的假名,通常称为万叶假名。
  3. Bateren(伴天连),日本汉字写作「伴天連」,源自葡萄牙语 padre(父亲),在日语里特指日本战国时到日本的耶稣教神父,有时候引申为耶稣教的俗称。
  4. Gvia do Pecador,日文原名《ぎや・ど・ぺかどる》,是葡萄牙语的直接音译,葡萄牙文原意是「罪人的引导」。该书通篇为日文,2卷,内容是为救灵修德的参考书,原著是西班牙道明会祭司路易斯・德・格拉纳达,1599(庆长四)年在长崎出版。
  5. 「大坂」是大阪的旧称
  6. 越前,日本古国名,现在北陆地区福井县一带
  7. 「话物」说唱艺术中偏重说的部分
  8. 「朝鲜装」是线装本的一种样式,装订时在书脊处打五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