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西文

中文排版的最大迷思:標點懸掛

古登堡《四十二行聖經》。其中可以看到大量類似「標點懸掛」的處理。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精妙的中文排版並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在本篇里,筆者以對比的方式,嘗試深度挖掘中文字體排印的本質。

在上篇文章《「中西之別」重考》的導語里,筆者曾插了一句「中文排版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沒有具體展開。其實,正如導語所述,中文排版需要的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而標點懸掛僅僅是其中的一項,頂多只能算是優秀中文排版里的一個「充分非必要」條件。

近年來,隨着電子閱讀的發展,中文排版再次引起眾人的關注,其中也包括一些非設計行業的工程師和愛好者。而一些新近誕生的電子閱讀器在宣傳自己排版功能的同時,也助長了中文排版中的一大迷思——「標點懸掛」。甚至有一些簡陋的電子書排版引擎,僅實現了這一項功能,就被譽為「排版設計最好的電子書」。我熟悉的一位設計師曾經說過,標點懸掛「可以說是討好外行人的神器」,因為它功能突出、簡單易懂。

這種的片面的審美情趣,甚至蔓延到了一些專業的平面設計師和書籍設計師群體里。如今談排版,似乎一說「我們都做了標點懸掛呢」就成了精緻排版的代名詞,似乎所有排版問題一懸掛都不見了。

繼續閱讀

雙語標準字:思路與實踐

「雙語標準字」是駐紐約設計師廖恬敏(Tien-Min Liao)在 2016 年開始的研究計劃,探討文字在不同語言中如何通過視覺形態傳達一致的個性。廖生於台灣,在研究所畢業後在紐約的品牌設計公司 Siegel+Gale 工作多年,擔任資深設計師,期間有機會參與多項跨國品牌系統設計及標準字設計。工作同時,也在庫柏藝術學院進修字體設計,畢業於 Type@Cooper 字體設計學程。

本文組織於「雙語標準字」網站,由設計師本人撰寫項目的思路和實踐所得。本文由作者授權轉載。

「雙語標準字」計劃是一系列歐文—漢字雙語標準字的風格對應討論,目前收錄了 50 多組樣例,以及反覆修正過程中所得到的製作筆記。

這些雙語標準字的對應關係並不適用為系統性的內文字體設計建議,而是 “TYPE (type)” 及「字」兩者之間「特製」的結果 1。由於兩種文字在傳統上所使用的繪製工具不同、文字結構也截然不同,「雙語標準字」有時候是相互協調退讓的結果,為的是能夠展現出相同的性格與特色。可以說每一組雙語標準字都是獨一特例,也非唯一的解決方法。這裡討論的雙語標準字是特指兩種語言都能扮演傳達品牌性格、並且能發揮一樣程度重要性的設計,而不討論以其中一種語言為主、另一種語言僅作為標註用途的標準字。

繼續閱讀

新浪潮設計:離經叛道的朋克設計師們

Wolfgang Weingart 海報設計

對特定時期的設計風潮的理解往往離不開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時代趨勢的追溯,歷史巨輪循環往複間常有相似趨勢以及離經叛道者的探索。1960 至 70 年代,崇尚簡約、理性、網格設計的瑞士國際主義設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Desgin / Swiss Design)風靡全球,其影響力跨越空間,從歐洲蔓延到美洲,成為當時商業設計中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同時也跨越時間,當時的設計成果在當下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公共交通系統的標識,跨國企業視覺識別系統,還有手機、電腦等人機交互界面。

現代化的風格——無襯線字體、乾淨利落的幾何構成、遵循優美比例的網格系統、整齊劃一的品牌標識,對一些設計師來說,卻是一種無聊中庸。1970 年代開始,一批教育者、設計師、藝術家打破嚴謹、理性的網格,對圖像、文字排版進行實驗性探索,進一步探索美與丑之間的動態的平衡。這是新浪潮設計的歷史背景,這種風格興起之時正是朋克文化滲透各種文化領域之時,其精神內核也是源自朋克精神的質疑與反叛,因此又稱為瑞士朋克風格(Swiss Punk)1

繼續閱讀

招募:TypeTour Berlin 字體與視覺文化之旅

各位朋友期待已久的 TypeTour Berlin 終於要來了。Deutschland, wir kommen!

金屬活字的發源地德國,是所有平面設計、文字設計愛好者的神往之地。本次 TypeTour Berlin 將造訪柏林、萊比錫、德紹包豪斯、德累斯頓,走進設計公司、字體設計工作室、博物館,在曾經一牆二治的傳奇都市中,一起感受當代德國字體的風景。此外,德累斯頓絕對有潛力成為本次行程最大亮點,我們將在舒馬赫格布勒先生博物館式的活字鑄造與排印工坊里度過一整天,細數他的古董收藏,親自動手學習純正的德式字體排印。

  • 行程時間:2017 年 9 月 29 日 — 10 月 8 日(十天十夜,上海或北京出發)
  • 招募名額:12 人
  • 行程費用預估:約人民幣 20,000–25,000 元/人(實際出團日期和人數變動會影響機票酒店價格,費用會稍有浮動)
  • 報名截止時間:2017 年 9 月 8 日午夜 12 點

繼續閱讀

「中西之別」重考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精妙的中文排版並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在本篇里,筆者以對比的方式,嘗試深度挖掘中文字體排印的本質。

我在上篇《從「行長為字號的整數倍」說起》里配的題圖是大家所熟悉的中文作文稿紙。而在本篇里,我們要重新考察一下「中西之別」,因此本篇題圖是 Adobe InDesign 軟件里兩種不同模式的網格格式。也許通過觀察二者的區別,大家就可以看出中西排版的一些異同。

毫無疑問,每個文種的排版必須遵循其書寫系統的特性,而試圖違反、改變這些特性,只會是吃力而不討好,還會招引來自讀者群強大的阻力。舉一個大家相對不太熟悉的例子,藏文等文種具有「懸掛基線」的特徵,相信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第一次看到藏文是從稿紙格線往下書寫時可能會非常驚訝,但這正是書寫藏文最基本、最方便的方式。那麼,中文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中文排版應該如何體現?作為母語者,我們對此的認識往往很模糊,這其實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為了看清中文字體排版的特性,不妨拿一塊「他山之石」——西文排版過來試做一番比較,也許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象來看一些中文排版的本質。

繼續閱讀

從「行長為字號的整數倍」說起

按:本文是「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的第一篇。這一系列討論將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思路探討中文排版。本篇從中文字體排印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談起。由於排版是各種因素互相影響的過程,裡面難免涉及到的其他諸多問題,將在系列文章後續展開討論,請諸位讀者留意本篇的討論範圍。

「一行十五個字,排五行。」

從版式設計來說,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排版要求了。那麼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如何忠實地再現這項要求呢?我們以這個命題來做三種嘗試,和大家一起來思考一下中文排版中最基本的一個原則。

繼續閱讀

從「指尖」到「數位」:TypeSchool 西文字體設計課程啟動招生

無論是想要進行原創字體設計的設計師,還是希望深造進修相關專業的學生,抑或是對文字設計、藝術創作抱有熱情的愛好者們,都對專業系統的字體設計輔導有一定需求。今夏,由創新型字體機構 3type(三言)籌劃主辦、Type is Beautiful 協辦的課程 TypeSchool – from Digit to Digital (從指尖到數位:專業西文字體設計課堂)將首度推出,採用歐洲字體設計課程框架,針對中國學員優化,通過為時兩周的課程、活動和練習指導,普及初級的字體設計方法。

繼續閱讀

讓活字真正「活」起來:每個人都能擁有的輕量級排印工具 Typeholder

半張書桌,一隻鐵盒,就可以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活字 / 凸版印刷工作坊。這是「上海活字」計劃衍生出的第一個實體產品——Typeholder(便攜式活字印刷錘)

繼續閱讀

短報:《紐約時報》改版 A2–3 版

圖:Co.Design

2017 年 3 月 2 日的《紐約時報》紙質版推出了全新設計改版後的 A2–3 版。

重新設計後的兩版不僅囊括了聚焦報道、今日關注點、歷史上的今天、每日語錄、惠民信息,還加入了新聞製作幕後故事、網絡版時報必讀和視頻音頻推薦的板塊,把填字遊戲也挪了進來,據說甚至還會刊載記者的推特發文。整體設計風格明顯借鑒了雜誌和網頁的視覺語言,各欄目以模塊形式簡潔齊整地分布在版面上,在高密度的信息之間仍然留出舒適的空白,使讀者的目光自在游移,即便不細讀也能快速縱覽全局。

繼續閱讀

參數化設計與字體戰爭:從 OpenType 1.8 說起

2016 年 9 月 14 日,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國際文字設計協會)第 60 屆年會在波蘭華沙召開。會上,微軟、Adobe、蘋果和谷歌聯合發布了第 1.8 版 OpenType 規範,宣布支持用戶端無級變換的功能,命名為 Open­Type Variable Font(OpenType 可變字體)。

字體界無不震動。Dalton Maag、Dutch Type Library、Font Bureau、蒙納、森澤和華文等多家字體廠商發來祝賀,兩大字體設計軟件 FontLab 和 Glyphs 率先宣布支持新規範。推特上的平面和字體設計師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字體設計師 John Hudson (約翰·哈德森)宣稱:「Open­Type 可變字體,是數碼字體近十年來最偉大的進展。」

字體的無級可變性,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 OpenType 1.8 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背後經歷的風雨不可謂不漫長。現在,我希望帶讀者回到四十年前,從數碼字體的開端說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