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西文

「中西之別」重考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精妙的中文排版並不僅僅是「標點懸掛」那樣的小技巧,而是一個有設計邏輯的系統。在本篇里,筆者以對比的方式,嘗試深度挖掘中文字體排印的本質。

我在上篇《從「行長為字號的整數倍」說起》里配的題圖是大家所熟悉的中文作文稿紙。而在本篇里,我們要重新考察一下「中西之別」,因此本篇題圖是 Adobe InDesign 軟件里兩種不同模式的網格格式。也許通過觀察二者的區別,大家就可以看出中西排版的一些異同。

毫無疑問,每個文種的排版必須遵循其書寫系統的特性,而試圖違反、改變這些特性,只會是吃力而不討好,還會招引來自讀者群強大的阻力。舉一個大家相對不太熟悉的例子,藏文等文種具有「懸掛基線」的特徵,相信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第一次看到藏文是從稿紙格線往下書寫時可能會非常驚訝,但這正是書寫藏文最基本、最方便的方式。那麼,中文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中文排版應該如何體現?作為母語者,我們對此的認識往往很模糊,這其實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為了看清中文字體排版的特性,不妨拿一塊「他山之石」——西文排版過來試做一番比較,也許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象來看一些中文排版的本質。

繼續閱讀

從「行長為字號的整數倍」說起

按:本文是「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的第一篇。這一系列討論將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思路探討中文排版。本篇從中文字體排印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談起。由於排版是各種因素互相影響的過程,裡面難免涉及到的其他諸多問題,將在系列文章後續展開討論,請諸位讀者留意本篇的討論範圍。

「一行十五個字,排五行。」

從版式設計來說,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排版要求了。那麼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如何忠實地再現這項要求呢?我們以這個命題來做三種嘗試,和大家一起來思考一下中文排版中最基本的一個原則。

繼續閱讀

從「指尖」到「數位」:TypeSchool 西文字體設計課程啟動招生

無論是想要進行原創字體設計的設計師,還是希望深造進修相關專業的學生,抑或是對文字設計、藝術創作抱有熱情的愛好者們,都對專業系統的字體設計輔導有一定需求。今夏,由創新型字體機構 3type(三言)籌劃主辦、Type is Beautiful 協辦的課程 TypeSchool – from Digit to Digital (從指尖到數位:專業西文字體設計課堂)將首度推出,採用歐洲字體設計課程框架,針對中國學員優化,通過為時兩周的課程、活動和練習指導,普及初級的字體設計方法。

繼續閱讀

讓活字真正「活」起來:每個人都能擁有的輕量級排印工具 Typeholder

半張書桌,一隻鐵盒,就可以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活字 / 凸版印刷工作坊。這是「上海活字」計劃衍生出的第一個實體產品——Typeholder(便攜式活字印刷錘)

繼續閱讀

短報:《紐約時報》改版 A2–3 版

圖:Co.Design

2017 年 3 月 2 日的《紐約時報》紙質版推出了全新設計改版後的 A2–3 版。

重新設計後的兩版不僅囊括了聚焦報道、今日關注點、歷史上的今天、每日語錄、惠民信息,還加入了新聞製作幕後故事、網絡版時報必讀和視頻音頻推薦的板塊,把填字遊戲也挪了進來,據說甚至還會刊載記者的推特發文。整體設計風格明顯借鑒了雜誌和網頁的視覺語言,各欄目以模塊形式簡潔齊整地分布在版面上,在高密度的信息之間仍然留出舒適的空白,使讀者的目光自在游移,即便不細讀也能快速縱覽全局。

繼續閱讀

參數化設計與字體戰爭:從 OpenType 1.8 說起

2016 年 9 月 14 日,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國際文字設計協會)第 60 屆年會在波蘭華沙召開。會上,微軟、Adobe、蘋果和谷歌聯合發布了第 1.8 版 OpenType 規範,宣布支持用戶端無級變換的功能,命名為 Open­Type Variable Font(OpenType 可變字體)。

字體界無不震動。Dalton Maag、Dutch Type Library、Font Bureau、蒙納、森澤和華文等多家字體廠商發來祝賀,兩大字體設計軟件 FontLab 和 Glyphs 率先宣布支持新規範。推特上的平面和字體設計師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字體設計師 John Hudson (約翰·哈德森)宣稱:「Open­Type 可變字體,是數碼字體近十年來最偉大的進展。」

字體的無級可變性,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 OpenType 1.8 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背後經歷的風雨不可謂不漫長。現在,我希望帶讀者回到四十年前,從數碼字體的開端說起。

繼續閱讀

一張明信片的誕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大學》

你可以說這只是一張普通的明信片而已。但這的確是一張不同尋常的明信片。

繼續閱讀

為變革的時代存在:設計師與策展人 Willem Sandberg

Willem Sandberg(威廉·桑伯格, 1897–1984) 攝影:Pieter Brattinga(圖:Guardian)

1943 年的春天。二戰中被德軍佔領的荷蘭已經進行了多年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除了大規模地掩護像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這樣的猶太家庭之外,地下印刷業也在暗中遍地開花,逾千份小報在各處發行,有些甚至後來發展為大型報紙和雜誌,運營至今。時任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策展人的 Willem Sandberg(威廉·桑伯格)也在做着一份特殊的印刷工作,他憑藉自己在文字排版設計方面的專長和印刷商 Frans Duwaer 的幫助,在博物館的地下室里為猶太人偽造身份證明,使他們躲過蓋世太保的迫害。然而流亡者愈來愈多,大量與人口資料不符的假證使 Sandberg 和其他藝術家同僚的處境艱險。於是,經過精心的策劃,他們在 3 月炸毀了市政統計辦公室,上萬份資料化為烏有,再無對證。

Sandberg 在德軍的追捕中逃過一劫,但他的妻兒和其他多位同仁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活在和平年代的設計師和策展人們極難想象,自己的工作若牽扯上鮮血淋漓的生死會是怎樣的場景。即使戰時湧現的許多平面作品也表達了設計師和藝術家對戰爭的思考,但身體力行地把炸彈藏在自己家裡的 Sandberg,顯然更有一位社會活動家的尖銳性。

繼續閱讀

呂敬人:網格設計令我跨入設計之門

Western Type II, Hero
編者按:瑞士著名平面設計師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 (Josef Müller-Brockmann) 的經典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在第一版問世近半個世紀之後,終於 2016 年夏翻譯成簡體中文版上市。中國著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特地為該書中文版撰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文,特全文刊載如下。

繼續閱讀

《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出版及試讀

十分令人期待的平面設計經典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中文版終於出版。作者 Josef Müller-Brockmann(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作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的先驅,因他的極簡主義和基於網格的平面設計而聞名,對 21 世紀的平面設計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一書的副標題是「平面設計、字體編排和空間設計的視覺傳達設計手冊」,該書對網格系統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嚴謹探討,旨在幫助平面設計師及該領域的學生們掌握網格設計的系統性方法。其中討論了包括紙張的尺寸、字體的選擇、分欄的寬窄、行距、頁邊距和頁碼等具體問題,並闡述了以網格系統為核心的設計哲學。出版 48 年後,該書仍然是平面設計師必讀的一本經典教科書。

本書中文版由徐宸熹、張鵬宇翻譯,楊林青和劉慶(Eric Liu)監修。中文版的書籍設計忠於原版,由楊林青設計製作,採用了漢儀字庫旗黑和 Helvetica Neue 搭配。本次的簡體中文版是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協同瑞士文化基金會和本站 Type is Beautiful 出品。以下為本書開篇試讀,介紹了網格系統的理論基礎及其宗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