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上海活字

牟體與大字本

本文為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回憶文章。文中不乏與當今時代強烈不符的政治色彩。但時代的荒謬後,當年造字人的激情仍然可敬。曾發表於2012年6月7日《新民晚報》,有少量刪改。現原文刊出。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牟體是人民日報美術編輯牟紫東書寫、設計的美化報版的標題字,也是印刷字體用個人姓名稱呼的極少個例之一。由於鉛字印刷,一個字號大小只能一付字,漢字又數量繁多,在上世紀60年代,《人民日報》卻能推出「長牟」和「扁牟」兩付不同的字體,在那時是相當不容易的事。而要由一個人完成設計書寫出所有的字符更是一個艱難浩大的工程,實在了不起。不管怎麼樣,在當時的中央,黨報給全國各地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繼續閱讀

被遺忘的宋體

六人集體照。這是赴江蘇太倉沙溪大隊,請農民顧阿桃評選字體的一張集體照(部分人員)。前排中間是「造反」後的字體室組長(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帶格子圍巾的是我(陳其瑞),右面是老前輩周今才,後排自右至左是陳永海、許柏康、陳初伏。背景是縣革委大禮堂,剛聽完顧阿桃的報告會。
近來,中國近現代字體設計歷程廣受關注。在《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一文後,我們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的委託,將他幾篇回憶文章全文刊發,講述更多當時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一次偶然的上網搜索,我無意中發現有一個網友自發組織的「字體交流與鑒賞小組」。其中小青年厲向晨設計的康熙字典體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已被不少雜誌採用作標題排版。接着網友張彌迪也在小組發出了「有誰知道宋四體嗎」的討論帖子。看着這些話題,電腦屏幕前的我,很想參與他們的討論,無奈我只會用搜狗打字法中的手寫輸入,一筆一划的鼠標寫字相當吃力費時,我也不是他們的成員,上傳圖片資料,鏈接其他文件更不會,只能一次次地看着他們熱烈討論而遺憾關機作罷。這兩個話題的答案,四十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早就完成過康熙字典體。

這款字體來源自老一輩字體設計師中唯一健在的、被華文字庫老總黃克儉稱作「國寶級」人物的徐學成。而我親身參與經歷了這一設計,至今腦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如今四十多年後新一代的設計師及我們這些前輩,想不到會有這樣歷史性的相會,在這裡繼續我們的討論……

繼續閱讀

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為樣本,講述了中國1949年以後字體設計和鑄字行業在社會、政治和技術的變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載於《漢品》雜誌第二輯,文字有改動,圖片有補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漢字是中華文化綿延傳承的基因序列,歷經千年,有過許多種書體和字體的變化。隨着活字和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文字字體的歷史逐漸分衍成兩條線索——書法(書寫)字體和印刷字體。歷史上的書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們也有跡可尋。然而有一門新興的職業,卻是五千年來的頭一回,這是一項對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的另類職業,拔尖者可謂鳳毛麟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