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採訪

蒙古文文字設計:訪天格思

天格思設計的所有字體樣式拼寫的「typography」(字體排印)
Type is Beautiful 一直關注中西文之外的文字設計的發展,尤其是中國民族文字的發展。來自內蒙古的天格思一直致力於發展和推廣蒙古文字設計,引起了很多關注。我們與他進行了交流,他向我們介紹了他的經歷、想法,以及蒙古文字發展的故事。本文感謝梁海初校。

天格思你好,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尤其關於你的民族和專業背景?

你好,我是天格思,內蒙古八十年代的蒙古族,我父親是個蒙古族詩人,母親是音樂老師。我是個畫油畫兒的,現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北方少數民族美術,特別是早期游牧民族的視覺造型。沒上過任何關於設計的課程,鼓弄字體純屬個人興趣,小時候家裡親戚有做報社排印工作的,會接觸到活字鉛板一類的東西,想必是被影響到了吧。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自治區農業大學有了首個以恢復阿爾寨石窟文字為主要研究方向的蒙古文造型研究部門,常會與此課題的朋友們溝通,不過我個人更側重可清晰閱讀的文字設計,所以沒有參與此項研究。但就是這種文字設計環境影響了我的造字熱情。

繼續閱讀

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為樣本,講述了中國1949年以後字體設計和鑄字行業在社會、政治和技術的變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載於《漢品》雜誌第二輯,文字有改動,圖片有補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漢字是中華文化綿延傳承的基因序列,歷經千年,有過許多種書體和字體的變化。隨着活字和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文字字體的歷史逐漸分衍成兩條線索——書法(書寫)字體和印刷字體。歷史上的書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們也有跡可尋。然而有一門新興的職業,卻是五千年來的頭一回,這是一項對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的另類職業,拔尖者可謂鳳毛麟角。

繼續閱讀

信黑體與《失控》單行本:設計師柯熾堅訪談

對於 Type is Beautiful 來說,新近出版的唐茶單行本諸多特點中最為耀眼的一個,莫過於它所採用的特製字體:信黑體(Xin Gothic)。這套出自香港設計師之手、有多個字重的全套黑體字於今年發布,是中文字體領域的一件盛事。我們特別為信黑體用於唐茶叢書一事採訪到信黑體設計團隊 Visionmark 領銜的設計師柯熾堅(Sammy Or)。柯熾堅作為蒙納黑體和儷黑的設計者,是中文屏幕字體設計的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

繼續閱讀

Peter Biľak 與 Satya Rajpurohit:印度字體設計訪談

採訪/Interviewer:Dirk Wachowiak
受訪/Interviewee:Peter Biľak、Satya Rajpurohit
原載/Original:Peter Biľak & Satya Rajpurohit: Interview on Typography, March 4, 2010, Observatory, Design Observer
圖片/Images:Indian Type Foundry、梁海
翻譯/Translation:梁海(受 jjgod、eveloque、Eric Liu、Metaphox、Rex Chen 等朋友幫助)。採訪者與受訪者共同授權 Type is Beautiful 將其譯為中文。

譯者按:

在漢字與西文之外,印度豐富多彩的本地文字漸漸引起了西方字體設計界的關注。長久以來,印度諸文字複雜的書寫方式限制了本地字體排印的發展,但隨着 Unicode 與 OpenType 的普及,技術障礙正在慢慢解除。在國內外設計師的努力下,國際水準的印度文字字體已開始湧現。在這個領域,印度有着和中國類似的困境,或許值得參考。更希望這些獨特的書寫系統有助於開闊大家的視野。

這篇訪談最初發佈於一年前,今天看來部分信息已有變動。請關注尾注對於這一年來進展的補充。不少配圖中的文字因為縮放或非恰當尺寸的柵格化而變得模糊,沒有體現出字體原本的高質量。敬請理解。

Design Observer 編者按:

最近,德國字體設計師 Dirk Wachowiak 找到了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 Peter Biľak 與印度設計師 Satya Rajpurohit,談談他們兩人最近的合作——Biľak 的字體 Fedra 之天城文版本——以及未來的計劃。

繼續閱讀

Erik Spiekermann 談字體的版權法

Image: stewf@Flickr
作者/ Author: Jürg Lehni © 2009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Interview with Erik Spiekermann, 2009, Typeface as Program
翻譯/Translation: 經版權機構授權,由 Metaphox 翻譯

Jürg Lehni (簡稱 JL,下同):我很想知道法律將字體(typeface)定性為軟件(software)而非藝術品(artworks)背後的更多原因。是簡單地由於 OpenType、PostScript 和 TrueType 都有些編程語言的方面呢,還是說這跟數字化的字體是對某種曾以鑄造字模形式出售的排字工具之模擬這一事實相關?能請你講解一下這個決定的性質嗎?在我的研究過程中相關的解釋非常少。

Erik Spiekermann(簡稱 ES,下同):將字體定義為軟件的主要原因是字體很難受到保護這一事實,因為大多數人甚至看不出 Garamond 和 Bodoni 之間的差異,更不必說 Helvetica 和 Arial 了。字體「應該儘可能地不干擾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最多只是提供一點點審美上的附加價值」這一需求,成為評估其作為附加價值的「藝術性」貢獻時的最大劣勢,而這樣的附加價值正是版權法所看重的。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根本沒人想複製的、稀奇古怪的華麗字體可以受到版權保護的原因:人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那是一件「作品」,而不僅僅是對於已知參數的重組,問題是嚴肅字體恰恰依賴於這種重組。那麼,既然字母「A」需要看起來像「A」,為什麼某種至少在外行人看起來並無特殊之處的「A」應該受到版權保護呢?

繼續閱讀

推薦:小林章訪談

Image: 字裡行間

陳嶸的 blog 刊登了他對小林章(Kobayashi Akira)去年早些時候的訪談全文。小林章提到了對比日本傳統的尺規設計,對書寫筆法的理解對於字體設計的重要性。還有在亞洲地區臭名昭著的 Old Century Style 體,版本很多,但和 PC 中易宋體的英文部很像,有空詳述一下。同時他個人不傾向於太依賴於電腦。

另外亦可參考我們以前對於 PingMag 對他採訪的譯文

採訪 Erik Spiekermann:當代字體排印與設計

採訪/ Interview: Uleshka
原載於/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圖片來自/Images: pingmag.jp
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許可,由 Rex Chen 翻譯。

譯者按:儘管是兩年前的一篇採訪,但對我還是受益匪淺,尤其是商業機構自己的字體設計問題。另外5月刊《藝術與設計》也採訪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輔助閱讀。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辦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稱自己為「信息建築師」。在寫作、圖形設計和字體設計(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領域,他都表現出一樣的自如與多產,但在信息傳達方面,文字依然是永遠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時任 ATypI德國設計協會(GDC)委員會成員,國際字體設計會(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層——這一舉動曾引起一些混亂——在公司附近創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譯者註:公司今年已更名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佔用 Erik 的寶貴時間,討論了他的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的設計項目,並與其分享了一些關於設計的思考。

繼續閱讀

採訪小林章(Akira Kobayashi):超越 Typo 邊界

作者/ Author: Ian Lynam
原載於/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6年3月24日;圖片來自/Images: pingmag.jp
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授權,由 Rex Chen 翻譯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是一個地位鞏固的世界知名字體設計師。他種類廣泛的字體作品包括了從展示字體、經典作品重修和許多套堅實的正文用字體這一完整範圍。在過去20年間,他在眾多字體競賽中獲得殊榮,為無數字體工廠設計字體,在日本教授字體排印學,並與歐洲、日本和美國的眾多字體設計巨匠進行過合作。

小林章在 Linotype GmbH 工作的情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