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采访

蒙古文文字设计:访天格思

天格思设计的所有字体样式拼写的「typography」(字体排印)
Type is Beautiful 一直关注中西文之外的文字设计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民族文字的发展。来自内蒙古的天格思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蒙古文字设计,引起了很多关注。我们与他进行了交流,他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经历、想法,以及蒙古文字发展的故事。本文感谢梁海初校。

天格思你好,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尤其关于你的民族和专业背景?

你好,我是天格思,内蒙古八十年代的蒙古族,我父亲是个蒙古族诗人,母亲是音乐老师。我是个画油画儿的,现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特别是早期游牧民族的视觉造型。没上过任何关于设计的课程,鼓弄字体纯属个人兴趣,小时候家里亲戚有做报社排印工作的,会接触到活字铅板一类的东西,想必是被影响到了吧。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自治区农业大学有了首个以恢复阿尔寨石窟文字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蒙古文造型研究部门,常会与此课题的朋友们沟通,不过我个人更侧重可清晰阅读的文字设计,所以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但就是这种文字设计环境影响了我的造字热情。

继续阅读

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为样本,讲述了中国1949年以后字体设计和铸字行业在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变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载于《汉品》杂志第二辑,文字有改动,图片有补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基因序列,历经千年,有过许多种书体和字体的变化。随着活字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文字字体的历史逐渐分衍成两条线索——书法(书写)字体和印刷字体。历史上的书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们也有迹可寻。然而有一门新兴的职业,却是五千年来的头一回,这是一项对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的另类职业,拔尖者可谓凤毛麟角。

继续阅读

信黑体与《失控》单行本:设计师柯炽坚访谈

对于 Type is Beautiful 来说,新近出版的唐茶单行本诸多特点中最为耀眼的一个,莫过于它所采用的特制字体:信黑体(Xin Gothic)。这套出自香港设计师之手、有多个字重的全套黑体字于今年发布,是中文字体领域的一件盛事。我们特别为信黑体用于唐茶丛书一事采访到信黑体设计团队 Visionmark 领衔的设计师柯炽坚(Sammy Or)。柯炽坚作为蒙纳黑体和俪黑的设计者,是中文屏幕字体设计的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

继续阅读

Peter Biľak 与 Satya Rajpurohit:印度字体设计访谈

采访/Interviewer:Dirk Wachowiak
受访/Interviewee:Peter Biľak、Satya Rajpurohit
原载/Original:Peter Biľak & Satya Rajpurohit: Interview on Typography, March 4, 2010, Observatory, Design Observer
图片/Images:Indian Type Foundry、梁海
翻译/Translation:梁海(受 jjgod、eveloque、Eric Liu、Metaphox、Rex Chen 等朋友帮助)。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同授权 Type is Beautiful 将其译为中文。

译者按:

在汉字与西文之外,印度丰富多彩的本地文字渐渐引起了西方字体设计界的关注。长久以来,印度诸文字复杂的书写方式限制了本地字体排印的发展,但随着 Unicode 与 OpenType 的普及,技术障碍正在慢慢解除。在国内外设计师的努力下,国际水准的印度文字字体已开始涌现。在这个领域,印度有着和中国类似的困境,或许值得参考。更希望这些独特的书写系统有助于开阔大家的视野。

这篇访谈最初发布于一年前,今天看来部分信息已有变动。请关注尾注对于这一年来进展的补充。不少配图中的文字因为缩放或非恰当尺寸的栅格化而变得模糊,没有体现出字体原本的高质量。敬请理解。

Design Observer 编者按:

最近,德国字体设计师 Dirk Wachowiak 找到了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 Peter Biľak 与印度设计师 Satya Rajpurohit,谈谈他们两人最近的合作——Biľak 的字体 Fedra 之天城文版本——以及未来的计划。

继续阅读

Erik Spiekermann 谈字体的版权法

Image: stewf@Flickr
作者/ Author: Jürg Lehni © 2009
原载于/ Original from: Interview with Erik Spiekermann, 2009, Typeface as Program
翻译/Translation: 经版权机构授权,由 Metaphox 翻译

Jürg Lehni (简称 JL,下同):我很想知道法律将字体(typeface)定性为软件(software)而非艺术品(artworks)背后的更多原因。是简单地由于 OpenType、PostScript 和 TrueType 都有些编程语言的方面呢,还是说这跟数字化的字体是对某种曾以铸造字模形式出售的排字工具之模拟这一事实相关?能请你讲解一下这个决定的性质吗?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的解释非常少。

Erik Spiekermann(简称 ES,下同):将字体定义为软件的主要原因是字体很难受到保护这一事实,因为大多数人甚至看不出 Garamond 和 Bodoni 之间的差异,更不必说 Helvetica 和 Arial 了。字体「应该尽可能地不干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最多只是提供一点点审美上的附加价值」这一需求,成为评估其作为附加价值的「艺术性」贡献时的最大劣势,而这样的附加价值正是版权法所看重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根本没人想复制的、稀奇古怪的华丽字体可以受到版权保护的原因:人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那是一件「作品」,而不仅仅是对于已知参数的重组,问题是严肃字体恰恰依赖于这种重组。那么,既然字母「A」需要看起来像「A」,为什么某种至少在外行人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的「A」应该受到版权保护呢?

继续阅读

推荐:小林章访谈

Image: 字里行间

陈嵘的 blog 刊登了他对小林章(Kobayashi Akira)去年早些时候的访谈全文。小林章提到了对比日本传统的尺规设计,对书写笔法的理解对于字体设计的重要性。还有在亚洲地区臭名昭著的 Old Century Style 体,版本很多,但和 PC 中易宋体的英文部很像,有空详述一下。同时他个人不倾向于太依赖于电脑。

另外亦可参考我们以前对于 PingMag 对他采访的译文

采访 Erik Spiekermann:当代字体排印与设计

采访/ Interview: Uleshka
原载于/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图片来自/Images: pingmag.jp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许可,由 Rex Chen 翻译。

译者按:尽管是两年前的一篇采访,但对我还是受益匪浅,尤其是商业机构自己的字体设计问题。另外5月刊《艺术与设计》也采访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辅助阅读。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办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称自己为「信息建筑师」。在写作、图形设计和字体设计(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领域,他都表现出一样的自如与多产,但在信息传达方面,文字依然是永远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时任 ATypI德国设计协会(GDC)委员会成员,国际字体设计会(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层——这一举动曾引起一些混乱——在公司附近创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译者注:公司今年已更名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占用 Erik 的宝贵时间,讨论了他的德国铁路(Deutsche Bahn)的设计项目,并与其分享了一些关于设计的思考。

继续阅读

采访小林章(Akira Kobayashi):超越 Typo 边界

作者/ Author: Ian Lynam
原载于/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6年3月24日;图片来自/Images: pingmag.jp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授权,由 Rex Chen 翻译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是一个地位巩固的世界知名字体设计师。他种类广泛的字体作品包括了从展示字体、经典作品重修和许多套坚实的正文用字体这一完整范围。在过去20年间,他在众多字体竞赛中获得殊荣,为无数字体工厂设计字体,在日本教授字体排印学,并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众多字体设计巨匠进行过合作。

小林章在 Linotype GmbH 工作的情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