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歷史

孫明遠談《聚珍仿宋體研究》:「古典的回歸」絕非單純的擬古

聚珍仿宋體是 20 世紀初中國人自行製作活字字體的早期嘗試,由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後人丁三在、丁輔之兄弟着手開發,於 1919 年正式問世,隨後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聚珍仿宋在風格上不同於當時主導印刷出版市場的日本制宋體字(明朝體),而是以傳統雕版印刷字形為藍本的古典字體。它在構思上完成了仿宋體從寫刻到鑄字的改造,折射出當時中國人對自身文字形態的認知,以及對審美規範如何適應技術變革這一問題的理解。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孫明遠近日出版的《聚珍仿宋體研究》針對這一款字體,從時代背景、產業狀況、製作初衷、審美觀念、開發技術、應用傳播等角度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採用了大量一手資料,考證紮實,內容全面,是近年來國內字體歷史研究中少有的深度專題性著作。孫明遠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獲設計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字藝術設計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上海美術學院字體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日本文字設計學會會員。2004 年至今在國內、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 2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平面設計史、活字字體史。

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本書,我們對孫明遠博士進行了簡短的訪談,以下內容略有編輯整理。

繼續閱讀

招募!TypeTour Japan 暑期日本字體文化之旅(2018.7.29 – 8.7)

時隔兩年,TypeTour 終於計劃再次東渡日本!此次旅程的時間更加充裕,並且新增了關西路線,我們將從大阪到京都,途徑宇治、奈良,最後飛往東京,在時間和空間的縱橫比較中,體會日本文字設計的多元與成熟。

我們將拜訪只聞其名的字體公司,看日本字體行業如何發展至今;在潺潺流水和呦呦鹿鳴間,我們將深入古寺,探尋日本活字印刷的起源;走上街頭,不夜之城新宿霓虹閃爍,宇宙中心澀谷熒幕恆亮,繁華老街銀座隨處可見流傳百年的店招;江戶文字的毛筆一揮,是淺草雷門的威嚴雄壯,落語寄席的歡聲笑語,也是歌舞伎的俊秀、相撲手的力量……抬頭低首,文字無處不在,傳統與現代並舉的日本也正是「獵字」的最佳去處。此外還有各大書店、美術館、博物館、畫廊,以及高密度的文化藝術活動和公共空間,我們將挑選關乎文字與平面設計的好去處,為團員們帶來視覺的饕餮饗宴。

TypeTour 與普通的主題旅遊項目不同,我們希望聚集更多對字體排印、平面設計、視覺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在旅行的同時促成更有價值的交流。每次字體旅行,我們都將在保證行程完成度和質量的前提下,留出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讓參與者擁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領隊也會根據團員的需求,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出行日期及費用

  • 日期:2018 年 7 月 29 日 – 2018 年 8 月 7 日
    (共十天九夜,大阪兩天兩夜,京都三天兩夜,東京五天五夜)
  • 出發地點:上海
  • 招募名額:10 人
  • 行程費用預估:約 18,000 元 / 人(實際出團日期和人數變動會造成報價調整)
  • 報名截止時間:2018 年 6 月 30 日午夜 12 點
  • 報名方式:郵件報名 [email protected],詳見文末

繼續閱讀

長談:印度文字與字體

Delhi street sign
新德里街頭路牌,由上至下:天城文(印地語)、拉丁字母(英語)、古木基文(旁遮普語)、阿拉伯字母(烏爾都語)。(攝影:Meena Kadri / Flickr

按:2018 年,借設計北京大學南亞系的一款西文字體的機會,筆者邀請到北大南亞系的葉少勇老師進行一次關於印度文字及字體的訪談。葉少勇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梵佛研)成員。葉老師對古代印度佛學有着很深的研究,還精通印度古代文字及字體學,曾專門對北印度梵語寫本的字體做過全面的研究。

印度在古代更多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現代國家觀念,泛指南亞次大陸上的諸多國家地區,如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甚至包括了阿富汗的一部分。

印度這片土地上的文字繁多,造型各異,但幾乎都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婆羅謎文字這個源頭。印度文字還直接影響了周邊地區的文字,比如東南亞的泰文(以及各種傣文),緬甸文、柬埔寨文以及藏文字母等等。讓我們先從印度的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係開始梳理。

繼續閱讀

「尋找台灣消失的字體」

以「中南正楷」為原型,正進行數字復刻的「台灣鉛楷體」
編者按:在即將進行的 TypeTour 台南台北之行中,我們將與研究台灣活字印刷歷史的阿之寶團隊進行交流。旅行招募仍在進行,歡迎了解詳情和報名。本文圖片和部分文字由阿之寶提供。

十年前,花蓮的印廠老師傅對台灣中南鑄字廠鉛字品質的盛讚,讓陳秀美開始了與鉛字的不解之緣。

曾在《漢聲》雜誌擔任美術編輯的秀美,回到花蓮後創立了名為「阿之寶」的設計工作室和手工藝文化平台。2008 年,她聽花蓮榮記印刷廠的邱老闆對中南鑄字廠鑄造的鉛字大加讚賞,稱中南正楷為「最美的字體」。邱老闆口中的中南鑄字廠又稱中南行,位於台北,曾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鑄字廠,1928 年開張,2000 年結束營業,曾擁有 180 多位員工和 20 多台鑄字機,宋、 黑、仿、楷的字形數量也非常齊全,供應了全台大部分活字印刷廠的鉛字產品。

繼續閱讀

謝梅耶夫們的時代:包豪斯的形象架空與美國冷戰現代主義

編者按:對設計史的回望,不只是對設計大師、標誌性作品的列表式、圖流式總結,也不應止步於單一敘事基調下對某一時代的感懷。當我們向包豪斯、現代主義、商業設計傳奇投去崇敬的目光時,不妨深究一番它們在所處時代中扮演的真實角色。

2017 年 12 月 4 日,俄裔美籍設計師伊萬·謝梅耶夫(Ivan Cherma­yeff)在紐約家中逝世,享年 85 歲。

中國讀者對謝梅耶夫這個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多少都見過他經手的作品。謝梅耶夫在 1957 年與他的同學湯瑪斯·蓋式瑪(Thomas Geismar)成立平面設計事務所 Chermayeff & Geismar,自此踏上了平面設計歷史上的傳奇之路。Chermayeff & Geismar 的作品在美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摩根大通銀行的藍色八角形、國家地理雜誌的黃方框、NBC 的七彩孔雀、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的正負人頭像、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花瓣、美國兩百年國慶的紅藍星……甚至他們曇花一現的作品、泛美航空的視覺識別系統,到現在也是設計師收藏的熱門對象。這些視覺識別系統和 logo 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當下。謝梅耶夫和蓋式瑪也不僅僅是兩位設計師,而成為了那個時代視覺集體記憶的締造者。

如果讀者以為伊萬·謝梅耶夫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勵志典型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繼續閱讀

城市字體觀察:招牌備忘錄

香港旺角街頭布局各異的招牌

招牌組成了城市的文字風景,一朝一夕見證了城市歷史,一角一隅佔據了城市空間,一筆一畫描繪了視覺文化。然而招牌也正在面臨消逝的危機,北京的一紙拆除令引起諸多熱議,熱潮褪去,人們或許只能憶起這場口水之仗,卻來不及留意真正的招牌風景。「城市招牌備忘錄」,謹以慰藉當代人的城市鄉愁。

繼續閱讀

新浪潮設計:離經叛道的朋克設計師們

Wolfgang Weingart 海報設計

對特定時期的設計風潮的理解往往離不開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時代趨勢的追溯,歷史巨輪循環往複間常有相似趨勢以及離經叛道者的探索。1960 至 70 年代,崇尚簡約、理性、網格設計的瑞士國際主義設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Desgin / Swiss Design)風靡全球,其影響力跨越空間,從歐洲蔓延到美洲,成為當時商業設計中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同時也跨越時間,當時的設計成果在當下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公共交通系統的標識,跨國企業視覺識別系統,還有手機、電腦等人機交互界面。

現代化的風格——無襯線字體、乾淨利落的幾何構成、遵循優美比例的網格系統、整齊劃一的品牌標識,對一些設計師來說,卻是一種無聊中庸。1970 年代開始,一批教育者、設計師、藝術家打破嚴謹、理性的網格,對圖像、文字排版進行實驗性探索,進一步探索美與丑之間的動態的平衡。這是新浪潮設計的歷史背景,這種風格興起之時正是朋克文化滲透各種文化領域之時,其精神內核也是源自朋克精神的質疑與反叛,因此又稱為瑞士朋克風格(Swiss Punk)1

繼續閱讀

招募:TypeTour Berlin 字體與視覺文化之旅

各位朋友期待已久的 TypeTour Berlin 終於要來了。Deutschland, wir kommen!

金屬活字的發源地德國,是所有平面設計、文字設計愛好者的神往之地。本次 TypeTour Berlin 將造訪柏林、萊比錫、德紹包豪斯、德累斯頓,走進設計公司、字體設計工作室、博物館,在曾經一牆二治的傳奇都市中,一起感受當代德國字體的風景。此外,德累斯頓絕對有潛力成為本次行程最大亮點,我們將在舒馬赫格布勒先生博物館式的活字鑄造與排印工坊里度過一整天,細數他的古董收藏,親自動手學習純正的德式字體排印。

  • 行程時間:2017 年 9 月 29 日 — 10 月 8 日(十天十夜,上海或北京出發)
  • 招募名額:12 人
  • 行程費用預估:約人民幣 20,000–25,000 元/人(實際出團日期和人數變動會影響機票酒店價格,費用會稍有浮動)
  • 報名截止時間:2017 年 9 月 8 日午夜 12 點

繼續閱讀

恩德貝勒:南非傳統與「瑞士風格」的殊致同歸

Sankara Rug(攝影:Theodore Africa)

在 2017 年的 Design Indaba 設計大會上,由南非設計師 Nkuli Mlangeni 設計的 Sankara 毛毯獲得了「南非最美之物」的獎項。它運用了極具辨識度的色彩及圖案,線條簡潔,圖形幾何化特徵顯著,整個版面呈現出嚴謹的網格系統,被許多媒體稱讚為南非傳統與瑞士風格的交織。

儘管 Mlangeni 的確是一位在瑞士留學的設計師,然而深入挖掘毛毯圖案的靈感來源——非洲南部小國斯威士蘭(Swaziland)的蘆葦舞節中人們穿着的服飾圖案、以及恩德貝勒部落(Ndebele)的傳統牆繪——就會發現,它們本身與瑞士風格就極為相似,其發源時間卻比瑞士風格早了半個世紀。兩種並未交叉的文化,在各自的語境下發展出視覺風格的趨同。

繼續閱讀

城市漫遊指南——上海「印」跡

歡迎來到上海曾經的文化街區域。上海作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搖籃和重鎮,中文印刷業、出版業、報業、鑄字業,乃至革命,皆起源於此,並由此推動了近代中國文化走向新頁。我將帶領大家,在這片歷史街區中兜兜轉轉,邊走邊看,用腳步丈量曾經的老閘區、文化街、報館街、英租界、麥家圈的城市尺度,講述歷史掌故,搜尋歷史坐標中遺漏的蛛絲馬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