儷宋始於 1989 年,是世界最早的 PostScript 中文向量字型之一。現在 Mac 中的「儷宋 Pro」,以及華康的儷宋家族,都基於 1989 年的初代儷宋[1]。對今天的編輯來說,儷宋只是一種內文細明體罷了。而且在高解析度螢幕與印刷的時代,它實在太細了。但儷宋確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柯熾堅在開發過程中,也親身參與了「桌上型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初期的歷史。
1980 年代對於出版界而言,是一個劇烈的變革時期。原本還在手工制稿的設計師與美編人員,忽然要開始熟悉新興的電腦工具。而變革若追溯到更上游的字體行業,感受則越加劇烈。在很短的時間內,照相排版興起,變成相當熱門的制稿方式,壓縮了鉛字的市場。但兩者基本上仍然共存,各有用處。不過,在 1980 年代中期發跡的桌上型出版,則一步步讓鉛字與照排走入歷史。
小歷史:桌上型出版革命
現在要做一份印刷稿,流程非常簡單。一般人都可以在 Word、Pages、InDesign 等各種「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軟體編排作品。選單上有數百種字型可以直接套用。想換字型,一鍵即可完全改變,還可以在螢幕上任意瀏覽效果。再按下「列印」,從印表機里跑出來的,就是一份完整的作品了。
回到 1980 年代初期,這些事情是做不到的。美編人員如果需要字型,就要購買鉛字,或請照相打字行輸出需要的文字。然後剪剪貼貼,把圖文貼到完稿紙上,沖印為成品。若要寫文件,還只能手寫,或者用打字機。
不過,一系列重大變革都將打下基礎。 1984 年,Mac 發售,是第一個有圖形化介面的個人電腦。 1985 年,第一台可以讀取 PostScript 語言的數位雷射印表機 Apple LaserWriter Printer 問世。同年,PageMaker 也上市,讓「所見即所得」的設計流程初步實現,後來變成最流行的圖文編排軟體。圍繞這些發明,現在稱為桌上型出版的體系在這幾年間平地而起。
不過,如果沒有字型,這些發明也都只是沒有子彈的槍罷了。因此,第一代數位字型,也隨着這些發明同時誕生。
與桌上型出版一起革命的字型
剛開始,所謂「數位字型」指的其實是點陣字,點數越多,看起來越精細。但不論如何精細,點陣字的邊緣看起來都還是有鋸齒感。我們現今所習慣的平滑曲線字體,叫做「向量字」或「外框字」,是用貝茲曲線描述的。
在 1980 年代,螢幕上還只能用點陣字型,因為 CPU 的效能還不能支援向量顯示。向量字必須透過外接裝置運算,有如今日的顯示卡。再透過 LaserWriter 這樣的設備輸出後,精緻的向量字型才能出現在紙上。也就是說,如果你是當時的設計師,在螢幕上看到的是點陣字,輸出之後,紙上的才是向量字。相較於點陣字「小字會歪掉、大字會有鋸齒」[2],PostScript 向量字型無論如何縮放,曲線都很平滑。而且,在不同裝置之間傳輸,格式也不會跑掉,已經具有目前PDF 的部分功能。
有些設計師已經發現,若完全使用電腦編排,好處比以前更多:Mac 的圖形化操作介面,搭配 PageMaker 等編輯軟體,操作起來跟實體流程越來越像,非常直覺。而且 LaserWriter 還可以印出精細的向量文字。如此一來,完全以數位檔案製作、輸出稿件的「桌上型出版」流程,儼然成形,將會比從前更快、更方便、更便宜,而且品質更好。[3]
看着這波浪潮正在瘋狂發展,柯熾堅也躍躍欲試,開始接觸這些尖端科技,整天盯着一個昂貴的小螢幕描繪文字。用 Mac 搭配 Fontographer,他打造了儷宋[4]。
儷宋的誕生
還在蒙納香港分公司(Monotype HK)任職的時候,柯熾堅就開始每天「練功」了。白天在公司上班,回到家也沒多休息,忙着摸索新買的配備——而且是存錢買來的:他的月薪是 8000 元港幣,已經是經理級薪水。不過,當時 Mac 一台要價 4 萬港幣,一套 Fontographer 也要幾百塊美金。價錢是比以前親民許多,但還是很貴。不過反正年輕,還沒結婚,沒什麼負擔,也就下定決心買了。
一整年時間下來,技術漸漸成熟。而當時的蒙納,還以銷售 LaserComp 雷射印表機為主要業務,香港分公司要支援內建中文字型的開發。蒙納黑,蒙納宋,就是他在這段期間的作品。這些字型理所當然的是點陣字。雖然業務日盛,但蒙納似乎短期內還沒有升級技術的打算。
「我就是個冒險者嘛!」想起當時,柯熾堅下了這樣的註腳。大公司很安穩,但安穩也不是他追求的,而新科技往往代表的是新機會。所以他乾脆離開了蒙納,與朋友共同創立了自己的第一間字體設計公司:TTL (Type Technology Limited),作為友人公司底下的獨立事業。
1989 年時,PostScript 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排版語言了。香港信報正準備要大幅更新為數位編輯系統,委託 TTL 的母公司打造,排版軟體與字型一併通包。而當年並沒有 PostScript 的向量中文字型,儷宋也因此有了開展生命的契機。
儷宋的設計
初代儷宋完全是為了報紙排印需求而設計的。它預設的應用範圍,是 8—10 pt 的小字。而且,還要注意報紙糟糕的紙質,以及印表機尚不太高的解析度。當時的雷射印表機,最高只能印出 300 dpi 的文件。這種環境下的字體,要追求的便是儘可能高的清晰度。
追求清晰
所以,在架構上,儷宋的中宮比較外張,讓小字號時還保有舒適的白色空間可以閱讀。伴隨着稍微外張的中宮,重心也自然比較低些,增加長時間閱讀時的舒適性。[5]
而筆畫描繪上,也嘗試解決環境的限制。從鉛字時代開始,有些明體字的橫畫起筆會打造成「喇叭口」的造型。日本照相排版時代的「本蘭細明朝」就有這樣的設計;從鉛字復刻的數位字型「龍明」起筆也能看到類似造型。在鉛字時代,起筆突出,有助於抵消鉛字磨損,讓多次印刷後的文字還保有明顯的起筆形狀。而起筆能讓文字的輪廓更為突顯,因此容易辨認。若從歷史來看,因為明體是由楷書慢慢演變而來,所以明體的起筆造型,往往也會帶有楷書起筆「回鋒」的意念,看上去更有人文氣息。
柯熾堅將喇叭口筆型運用在儷宋的設計上。但儷宋起筆的喇叭口相較之下是最誇張的,這是他反覆實驗後,認為最適合當時環境的設計。另一個為了提高清晰度的設計,是撇筆尾端的切線,讓小字時看起來尾端是尖的、乾淨的,不會殘留不幹凈的墨點,又不會過度銳利。目前許多數位明體也採用這樣的設計。
沒有前例可以參考
柯熾堅用來執行這些設計理念的工具,是 Fontographer。它是第一款可用貝茲曲線描繪的字型設計軟體。 Fontographer 在 1986 年推出,比起先前的設計軟體, Fontographer 售價巨幅降低,一般設計師也買得起了。字體設計在某些國家,也因此開始普及。
但有個問題: Fontographer 理論上是一個為歐文字型設計的工具,各種規格的設定值,也都是歐文的,而中文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語言。要如何用設計歐文的工具打造中文呢?這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
「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如果讓一個外星人來看,他也不會知道這是用來設計什麼語言的,反正它可以描繪東西嘛。」他就開始嘗試在 Fontographer 設定中文字的規範,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試驗。尤其是字面框的比率,更是經過多次調整才得到的結果。每次調整完,都要把結果印出來看才準確──而當時還要到影印店才有雷射輸出,每輸出一次都要花五塊港幣,一套字開發下來,成本也不小。
現在有很多中文字型的字面率是 92%,這就是他製作儷宋得到的最佳比例,後來在台灣華康字型總監任內時,成為標準。不只如此,他一反傳統中文造字粗細比例靠感覺拿捏的習慣,改用軟體內的單位值來控制。一直到後來的信黑體家族,還是以這樣嚴格的標準設計字型。
儷:字型命名的創新
儷宋還有一個看似不重要,但其實很創新的地方:命名。中文字體的命名往往相當無聊,全部看來都是差不多的「某公司明體、宋體」,這樣雖然可以略知出品方,還有字體的分類與特徵,但形象上略為呆板,無法給人額外的聯想。在字體前冠上形容詞「儷」,可以讓無生命的電腦軟體有了人物一般的性格。
「儷」除了表示形體的美感,也帶有成雙成對的概念:儷宋與儷黑,一個是內文字型,另一個則是標題字型,湊成一對「美麗的璧人」。在《一字一生》里,柯熾堅提到「儷」其實來自二女兒的名字。如此命名,或許也能看出設計師對自己里程碑式的作品所投注的情感。
註解
- 儷宋除了有向量字型以外,為了配合當時還沒有跟上腳步的印表機、螢幕,也有 24×24 的點陣字版本。柯熾堅於 1992 年加入華康後,TTL 的母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便將儷宋版權出售給華康。儷宋當年設計時,只有 Big5,還沒有 Big5 HKSCS 以及 Unicode,而現在 Mac 內建字型「儷宋 Pro」,是後來華康公司於 2003 年增修補字後出售給蘋果公司的產品。然而,後來由華康公司增修的「儷宋 Pro」與「儷宋」家族,有些筆型與理念都已不再繼承柯熾堅原本的設計。↩
- 參考〈向量字、外框字、點陣字,筆劃組字〉。↩
- 這裡要注意的是,桌上型出版並沒有立刻取代手工製版。 LaserWriter 在發售當年就要價 6 千多美金,一般人仍然無法負擔,大多是公司行號購買。在 1990 年代初期,手工製版與數位輸出是並行的,從雷射印表機輸出的文字,還是要貼到完稿紙上沖印,數位輸出制稿,要到 Windows 95 以後才比較成熟。↩
- 據柯熾堅說,當時測試 Fontographer 的機型為 1986 年上市的 Mac Plus;而正式投入製作儷宋的機型則為 1990 年上市的 Mac IIFx。↩
- 這裡所謂的外張,是相對於鉛字時代的中文,中宮微微外張,而不是像今天很多號稱「通用設計」的 UD 字型那樣誇大的外張。而「中宮緊縮──重心高」、「中宮放低──重心低」是一個比較自然的搭配,若反之則略顯彆扭。↩
2 個相關討論
感謝當年柯老師的「冒險」。
華麗的冒險
一個 Trackback
[…] 儷宋及柯熾堅先生的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