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中文維基百科(內地用戶照常無法訪問,截圖如上),新的首頁設計出爐。首頁從美學到功能都不能說是十分成功。無論從強烈的「設計」元素,乃至喧賓奪主;到這些設計元素本身的質量,都可以說是從原來的版本的倒退(原來的版本類似的可以參見英文維基)。然而有意思的是,這一設計是經過 Wikipedia 中文社群大量成員積極參與討論而成的。從關於設計的第二輪討論看,設計的細枝末節,從排版、字體、用色、圖標的設計細節和陰影的使用,等等等等都經過了民主發言、討論和投票。
引起我聯想的是昨天在 Twitter 曾經提到的,由陳幼堅先生主筆的香港城市形象標識的升級。這次升級從2008年5月份開始在全市調研,「廣泛邀請不同界別人士為「香港品牌」建立共同願景,包括舉行專業民意調查、諮詢會、核心小組討論、工作坊、設立專門網站、比賽等,收集公眾的意見和期望」;甚至「參考由國家/地區品牌專家 Simon Anholt 編撰的「城市品牌指數」有關香港的報告,以及使用特設網上調查工具 WebLedge,在互聯網上把香港與其他城市作出比較。」最後通過公開招標,最終確定陳幼堅的設計。
這一設計表現了香港新的核心價值,三條綵帶的設計代表了可持續發展(藍天綠地),和紅色的獅子山山脊線,「象徵香港人‘我做得到’的拼搏精神」。這一從概念到執行都令人愕然的作品,這兩天也成為年輕香港設計們的笑柄。
兩者都是由眾多專業和非專業人士參與的設計,程序上十分民主科學,執行上充分考慮各方意見,有比稿有思想有功能有廣度的作品,然而都成了設計上的悲劇。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從官僚政治廣泛插手,到民眾過於熱情的參與,很多擁有美好期望的設計計劃都毀於一旦。更進一步,大眾、多方參與的設計有多大程度是為了科學和民主,以期取得最好結果,而有多大程度是政治家的把戲和廣告公司的噱頭,令人生疑。設計是多大程度的設計師的專業獨裁,和多大程度的廣泛聽取建議,尺度是一個問題。
33 個相關討論
可以上wikipedia啊。那個三十而立好像是30萬篇文章的意思。
我不知道有什麼討論,但是改之後的HK 龍頭真的很沒有味道。香港兩個字的筆劃也不如原來的那樣有漢字的特色,新的字形更加生硬了。
舊版首頁最後更動的永久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E9%A6%96%E9%A1%B5&oldid=12554127
內地用戶可以訪問維基(只是偶然有關鍵字屏蔽)。首頁改版真汗~程序員做設計的後果都比較那個~
無所謂,誰會去看維基首頁呢,這個時代在pc上都是直接將維基添加為firefox的搜索引擎,在手機上也有wiki客戶端或者移動版,需要查閱東西直接在搜索引擎中或者移動版中查找就是了,誰會在乎首頁呢
還清晰記得當年以香港設計師大腕靳叔為代表的本港設計師批評Landor版的Hongkong標誌,也批評本港政府為何把這樣重要的形象設計交給海外公司(雖然是Landor香港設計的),本土公司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但是看到陳氏的”嘉年華“標誌之後實為驚額和失望,這完全是一個杯具,不管是造型,美學,功能,信息傳遞,字體選擇都是杯具,這又是慘遭”民主“毒害的又一例。
縱觀國內,那些大到國家項目,各地城市標誌,小到社區活動的標誌設計,不無殘遭“民主”和“專家”的毒害。
設計雖然不是藝術
但還是有相關的 還是主管一點好
該怎麼說呢,像是我的使用經驗裡沒有首頁,但是很多用者都是從首頁開始的…
在票選階段就有維基人反映對新手不友善了…
設計的概念和所需傳達的精神可以民主提出觀點和建議,但是最終的執行和渲染就必須由有職業美感的專業人士來把握,在這個執行環節中就不能再插手了,就像要蓋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群眾和領導可以提出建築需要的功能,怎樣的宏偉,但是最終設計建築外貌、施工圖紙的時候再來干涉就是越界了.
上面的兩個例子明顯就是跨界了,更多的我相信有低級的伎倆和噱頭的成分,而且最終的執行者和設計者的職業水平太差了.
專業有分工啊,這種設計不應該通過投票和調研的方式獲取~~
你好,我是這個新主頁設計的實現者和提交者,這個首頁是由我的一位同學設計的。
關於民主的問題,香港標識的設計可以使用民主後專業獨裁;但我想這對於維基百科來說,卻幾乎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任何設計總有不滿意的人,那麼維基百科作為一個去階級化的平等社區,沒有人有權利單獨決定使用什麼,也沒有人能為此擔當責任。因此這至少在維基百科並不能說是“政治家的把戲和廣告公司的噱頭”。
由於我不是設計師,而且我也不懂設計,但我個人認為這個設計給我的感覺很好,我想投票的人也多是這麼認為,我想這就夠了。在鼓吹民主的時候,人們總會提到類似這樣的話:民主雖然不能達到最優,但至少可以保證不會最差。我想這在維基百科新首頁的設計上也是如此。
關於民主和獨裁的問題,其實我覺得不僅限於設計,甚至政治上我認為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民主化使得結果變差。
對了……那個藍色下劃線真的不是一般的難看……但我技術上完全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囧
“民主”和“專家”在這裡完全是對立的兩個東西嘛……對於那麼任何一個設計,無論他是怎麼出來的,你都可以用“殘遭‘民主’和‘專家’的毒害”來批評……
的確“民主”和“專家”是一個對立的兩東西,但是在我們偉大的祖國這兩東西相處的不錯,經常一起出現。可能隔行如隔山吧,upsuper有所不了解,正如我說的那些大到國家項目,各地城市標誌(比如奧運會標誌,世博會,杭州市城市標誌,各類的國家級別的運動會等等)無不是經過“專家”,再“民主”,然後再“專家”,再“民主”等程序的“搞”出來的。當然結果和原先的創意已經相差甚遠,但是起碼也是領導,人民滿意的標誌呀。
不好意思,對於政治家和廣告公司的說法並沒有針對維基社群。
我很好奇,維基美國的設計是怎麼樣進行的,包括它們的頁面、圖標等的設計。我的意思是,即使是在一個民主的社群比如維基百科,有些工作也應有專業人士來完成。既然你是設計師,大家應該要尊重你的意見。為了所有人的品味而成的設計都會稱為四不像。
對於民主和獨裁在其他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
其實看了這篇文章以後,關於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的設計,包括新的 vector 默認界面風格,我也有同樣的疑問。我想以後再有類似事情或許可以參考借鑒一下。
或者外文維基人普遍審美很強?
…民主程序未必就是投票決定吧。貌似咱們對民主和獨裁的理解都太有限了。
俺覺着代議其實是挺合理的程序:讓專家去設計,讓選民考察設計的結果——而不是讓選民投票決定設計。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329/2926321.html
(奇怪的是我一直都找不到那張Logo的圖…有圖的全連不上,中國網絡太奇怪了)
最近中華民國100週年的那個標誌在網路上也遭到了許多批評。雖然批評有部分是著重於馬英九政府的「去國家化」,有自我矮化的嫌疑;但也有不少人批評該標誌「像魚板加兩個貢丸」。
當然這個設計的過程完全沒有什麼民主程序可言,所以才讓我們更生氣。因為上面那兩個例子至少大家還會任栽,「嗯,再爛也是自己做出來的」這樣 (笑
請問各位對這個標誌怎麼看呢?我很想知道各位比較懂平面設計的網友的意見
Logo 的圖在這裡有:http://is.gd/b8Fdq
這個標誌感覺簡單有餘,卻沒有什麼台灣特色,或者如果要中華特色的話也好像沒有。但“在圖形中創作”的想法倒是近年來十分流行的,用在這裡政治上也相當討巧。
我想,民主或者用戶最應該參與的也許是設計的開始和結束兩個點吧,至於需求的提煉,設計的過程,執行都還是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員來做。
不過還是覺得upsuper挺不容易了
設計民主,那要個別設計師就沒有意義了。
大眾的結果就是讓設計變得儘可能的庸俗。
一個對更多人口味的電影,就好像商業大片。基本上就沒什麼意思。
我覺得香港那個新標志挺好看的, 比較有生氣. 為甚麼要下這樣的結論呢?
維基百科無論新版還是舊版,都很難看。
舊版的簡單而粗糙,新版的複雜而混亂。
我感覺對於以提供內容為主的網站-尤其是維基百科這類網站-來說,http://www.wikipedia.org/ 這樣的主頁就足夠了。
“廣泛邀請不同界別人士為「香港品牌」建立共同願景,包括舉行專業民意調查、諮詢會、核心小組討論、工作坊、設立專門網站、比賽等,收集公眾的意見和期望”;甚至“參考由國家/地區品牌專家 Simon Anholt 編撰的「城市品牌指數」有關香港的報告,以及使用特設網上調查工具 WebLedge,在互聯網上把香港與其他城市作出比較。”
我覺得branding還是和graphic design區分開來比較好。
我怎麼覺得中文維基百科是新版的好看。舊版太簡單粗糙了。= =…
對於香港形象標識,我也覺得是右邊的好看。原來的版本,字體跟符號的位置讓人感覺有很強烈的不穩定感。右邊的文字和圖案的布局看起來舒服多了。
難道難道是我品味太過平民化了?
這個就是為什麼”獨裁者”Steven Jobs能夠成功的一個原因。
大部分的產品決策不容許一個像Jobs這樣可以調配幾乎所有資源來實現自己目標的人存在。
這個首頁配色實在醜陋,不過部分管理員以所謂的投票第一的理由搪塞,殊不知在如此低參與度的情況下不見得是最優的方案
[…] 原文載於:https://www.thetype.com/2010/03/2239 […]
過程合一還是有好處的,至少香港人看到這個標誌,會覺得裡面有自己的想法,就會認同,從而讓香港人產生凝聚力。標誌用了才有價值,它能讓香港人通過民主的過程產生激情和認同,進而有幹勁,比僅僅標誌好看些重要的多。畢竟產生共同認同才是做標誌的最初目的。
還是可以有
前提是
1.不要太多人(才利於溝通)
2.構成份子都非常優秀
獨裁性質的設計則仰賴強人
結論:維基百科可以考慮砸錢設計版面
我想說的有2點,
1. 新版中文維基的配色很俗, 裝飾欠統一而且不協調
2. 我是香港人, 新飛龍的設計真的很廢, 以前的飛龍美觀但沒深度, 現在的飛龍是沒美感沒深度
不能不讓人聯想起KK在《失控》提到的蜂群思維,只有在某些狀態下才能夠達到1+1>2的情況,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仍然需要一個總控。包括那本書的中文版也是群集了一批譯者共同翻譯,譯文質量導致我不得不放棄讀中文版……群體就力量來說是強大的,就意見的合理性優質性來說則不一定……
6 個Trackbacks
[…] 一位從事設計的人士對此的評價: 今天到中文維基百科(內地用戶照常無法訪問,截圖如上),新的首頁設計出爐。首頁從美學到功能都不能說是十分成功。無論從強烈的“設計”元素,乃至喧賓奪主;到這些設計元素本身的質量,都可以說是從原來的版本的倒退(原來的版本類似的可以參見英文維基)。然而有意思的是,這一設計是經過 Wikipedia 中文社群大量成員積极參与討論而成的。從關於設計的第二輪討論看,設計的細枝末節,從排版、字體、用色、圖標的設計細節和陰影的使用,等等等等都經過了民主發言、討論和投票。 […]
[…]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
[…] 這是來自typeisbeautiful一篇很有意思的討論文章 […]
[…] 原文載於:https://www.thetype.com/2010/03/2239 […]
[…] leave a comment » 實驗考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初三實驗考有一題是檢驗一塊黑色固體是炭還是氧化銅,檢驗方法是擱硫酸里加熱。當時我們沒還沒學這式子,於是通過實驗考又學了些東西。這個實驗考,比如說用班氏試劑檢驗葡萄糖,也沒誰來講講原理什麼的,額。原理在維基百科上面有。 話說中文維基百科的那個首頁其實挺難看的,字體排印專門對此發表過意見,認為“無論從強烈的“設計”元素,乃至喧賓奪主;到這些設計元素本身的質量,都可以說是從原來的版本的倒退。”反正我基本上不看主頁,我很淡定。但是在天朝,群眾沒有表達的權利,所有的決策都是上頭決定的,包括他們壓根就不懂的東西。維基的案例不僅僅是可以複製的,甚至每天都在上演。 好久沒放片了,放一張。其實這才是本文的重點。 […]
[…] is beautiful上讀到《民主程序對設計有意義嗎》後,突然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