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是《博物志》的第 31 期。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更換標識,引發爭議。我們越洋連線友台兩位主播,從博物館的品牌形象出發,順着空間和視覺導向,沿途搜集館內出版物的字體排印,一路聊至全球文字與印刷文化相關的博物館。
After Show 也精彩。
參考鏈接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今年 2 月發布新品牌形象
- 大都會原標識來自帕喬利(Luca Pacioli)撰寫的《神聖比例》(De divina proportione)
-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對羅馬襯線體製圖法的探索,Mira 撰文
- 日本國立新美術館
- 荷蘭國家美術館(Rijksmuseum)
- 泰特美術館(Tate)
- Wolff Olins
- Signage
- Wayfinding
- 凱文·林奇(Kevin A. Lynch),其著作《城市意象》引入了「wayfinding」概念
- Uber 在 2016 年初改版品牌形象
- Yahoo 在 2013 年中對標識進行改版
- 德國館,密斯為 1929 年巴塞羅那世博會設計
- 奧托·艾舍(Otl Aicher)
- 梅賽德斯-奔馳博物館
- 蒙特利爾大學學術寫作引用法指南
- 威妥瑪拼音
- 郵政式拼音
- 普朗坦-莫雷圖斯博物館(Museum Plantin-Moretus)
- Plantin 字體
- 中國國家典籍博物館
- 東京印刷博物館
- Linotype 鑄排機
- Monotype 鑄排機
- 古騰堡
- 美國國會圖書館
- 絲網印刷(screen)
- John Bull 印刷套裝玩具
- TELOS
- 內核恐慌
主播
- 婉瑩:博物館觀察者 / 哈利波特粉,《博物志》主播
- 大黃:建築師,《博物志》主播
- Eric:字體排印研究者,譯者,Type is Beautiful 編輯
- 蒸魚:設計師,Type is Beautiful 編輯
《博物志》(Muséelogue)是於婉瑩和朋友們主持的關於博物館的播客,它並不是一檔收藏鑒寶節目。IPN 出品。
歡迎與我們交流或反饋,來信請致 [email protected]。如果你喜愛本期節目,也歡迎用 PayPal 或支付寶向我們捐贈,賬戶與聯絡信箱一致:[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