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Tag Archives: Futura

《紐約客》:慢設計與實用主義

倫敦的街頭報攤隨處可以看到《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這本將近四分之一是在講述紐約文化新聞的雜誌原本註定了它的本地性,但這卻遠遠無法阻擋它的魅力風靡全球——近100萬訂閱量中僅有16萬來自紐約。大都市精英知識分子的定位為其帶來了大量優秀的記者和作家(著名的如E. B. 懷特、伍迪·艾倫和蘇珊·桑塔格),大量的長文報道向美國的中上層知識分子講述着他們應該關注的社會話題。這本1925年創辦的雜誌儘管已經度過了80多年,但今天已然充滿鋒芒具有活力。《紐約客》現在「早已成為美國人社會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成為紐約乃至美國知識分子的一個象徵。」 1925年2月21日第一期和2009年6月1日上周期。
17 Comments

Face the Nation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和明尼蘇達州書籍藝術中心(MCBA)共同策划了名為「Face the Nation」的展覽,探討國家形象和字體設計之間的互動。 二十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剛剛興起,歐美國家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直接加強了各國對於塑造自己國家形象的急迫性。於是值得褒揚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兩戰後極端的沙文主義都在這一段國家形象的塑造中表現出來。有些國家通過尋找自己的歷史文化,復興自己的傳統風格。有的新興國家則需要與自己的語言聯繫,為新的國家風格創造新字體。 Images: stthomas.edu 「挪威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始祖) Gerhard Munthe (1849-1929) 曾深入挪威的鄉村,尋找祖國原始的藝術,將自己十分鐘愛的中世紀北歐的壁毯風格以及挪威民間藝術應用於自己的故事書設計。
11 Comments

採訪 Erik Spiekermann:當代字體排印與設計

採訪/ Interview: Uleshka 原載於/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圖片來自/Images: pingmag.jp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許可,由 Rex Chen 翻譯。 譯者按:儘管是兩年前的一篇採訪,但對我還是受益匪淺,尤其是商業機構自己的字體設計問題。另外5月刊《藝術與設計》也採訪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輔助閱讀。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辦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稱自己為「信息建築師」。在寫作、圖形設計和字體設計(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領域,他都表現出一樣的自如與多產,但在信息傳達方面,文字依然是永遠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時任 ATypI 和 德國設計協會(GDC)委員會成員,國際字體設計會(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層——這一舉動曾引起一些混亂——在公司附近創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譯者註:公司今年已更名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佔用 Erik 的寶貴時間,討論了他的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的設計項目,並與其分享了一些關於設計的思考。
1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