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西文

《土耳其進行曲》和埃及字體

羅塞塔石碑上古希臘文。Image: answer.com

《土耳其進行曲》,莫扎特寫過,貝多芬也寫過,好多作曲家都寫過。《土耳其進行曲》和字體有什麼關係?就像《土耳其進行曲》和土耳其的關係,沒關係。18世紀歐洲文化圈,不論音樂還是字體,都喜歡取個東方味的名字,類似我們今天的標題黨。埃及和字體扯不上太多關係,但就有一類字體,被喚作「埃及」。

歐洲人對埃及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節。古羅馬帝國的艷后風流、各大博物館裡的海量藏品、文學電影里的埃及曆險……作為最靠近歐洲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在西方世界中,看得見,摸得着,去得了。

在字體發展的歷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沒有裝飾線的字體,有人稱為 Egyptian(埃及的)。在字體歷史的爭辯中,有觀點認為大寫的無襯線體最早出現於公元前460至前430年的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雕塑和碑刻中。在埃及的希臘風格時期,也常常出現在寺院的頒令、墓碑石和出土的陶罐繪紋上,最著名體現這一風格的,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羅塞塔石碑,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石碑上用古希臘字母、古埃及通俗文字和象形文字刻寫同樣的內容,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繼續閱讀

FF-DIN 圓體之工藝、設計與性感

作者/ Author: Jürgen Siebert & Albert-Jan Pool © 2010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Technik, Design und Erotik der FF-DIN-Rundschrift, 2010, Fontblog | 圖片/ Images: Marc Eckardt (A.-J. Pool 人像),Wikipedia (Coney-Island-Stich, Formelsatz) 及 FSI (字體樣例)
翻譯/ Translation with permission: Metaphox。作者授權 Type is Beautiful 譯成中文,請勿轉載。

Fontblog 將於星期五開始休假兩周,在道別之前,我還想敘述一段多少有些繁複的字體歷史 —— 一段我作為自然科學家和字體設計者始終牽掛於心的歷史。我會試着把事情講得盡量精確、也儘可能輕鬆,因為這些故事關乎於世間最美的東西之一:曲線。摩托車手看待曲線的眼光與字體設計師們有所不同,遭遇愛情的人們亦會用不同於修路工人的方式來演繹曲線,但這種種魅力,最終都可以歸結到一切柔軟曲線所共有的某一特徵上去,而今天就讓我來追溯一下它的根源。

繼續閱讀

小林章講座記錄:英文字體的選擇

以下為我們的讀者 Chen Kunhan 在前天(11日)東京銀座 Apple Store 所做的筆錄,內容有少量刪改。

本次小林章講座(小林章歐文タイプセミナー)題目為「英文字體的選擇有共識但並不存在規則」(歐文フォント選び・基本はあるけどルールはないんた)。到場的時候已經是下午1點15分,講座錯過了一些,全場有100人左右,我只能站在電梯旁。後來主辦方提議大家席地而坐,不過在場的聽眾有些不好意思,就讓我乘機挪到了最前線。 小林章講座中涉及的內容不深,更多的是介紹性內容和軼事。

首先提到的是 Mac 的字體。Apple 為字體投入了不少資金,使 Mac 得以囊括 一些應用廣泛的字體。不過話說回來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家買 Mac 的時候都已經付錢了。其中小林章就以 Helvetica、Futura、Cochin、Zapfino 的一些應用例子分別做了一些說明。如果經常看 Type is Beautiful 的話,應該知道 Helvetica 和紐約地鐵的故事宜家改變Futura字體;Dior 的 logo 字體採用Cochin;Zapfino 在德國的一些明信片上經常看到。在2003年,小林章與 Zapfino 的設計者 Hermann Zapf 共同重新設計了這款字體。

繼續閱讀

新時代,新字體 / Martin Majoor 和 FF Scala

Martin Majoor,荷蘭字體設計師,平面設計師,(1960年10月14)在讀大學之前就已經接受多年的字體設計和字體排印專業訓練,大學期間就曾經設計一套襯線字體,由於不夠成熟並沒有公開發行,但是期間一直對於襯線和無襯線之間歷史和形態的相互關係進行初步研究,這些設計研究對於他今後設計字體都有直接的影響,大學畢業之後開始在荷蘭的 Océ 設計公司從事字體排印和字體設計工作,1987 年他在 Utrecht 的 »Muziekcentrum Vredenburg« 設計工作室謀到了一個平面設計工作,這個設計工作室是荷蘭最早使用電腦設計並且率先採用電腦印刷輸出的工作室。

FF Scala 細體,正常體和斜體

繼續閱讀

關於文字的可閱讀性:新附配圖

配圖說明:這篇短文言簡意賅,涉及到西文字體排印的一些核心內容和問題,對初學者十分有益。所提結論高度提煉,但絕不應奉為圭臬,仍該有充分的討論空間。配圖後希望幫助理解。配圖:Rex Chen
大寫 i,小寫 L 與數字 1:過於簡單的字型並不意味着容易識別。

因為看到豆瓣和這裡都有關於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的討論,發覺自己還有一篇舊文也是關於文字的可閱讀性,很早前寫的,可能有很多的不足,發上來一起討論。

一個優秀的字體必須具備十分明顯的特徵,單個字母的形體必須是不可替換性的,而且字母形體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分,這種唯一性並不要求其形體最為簡單的,但是必須是十分的清楚的,字母的形態是很好被識別的。因為有時字體形體的過於簡單,反而會使字體之間的區別不是很大,在閱讀的時候不容易區分和識別。

繼續閱讀

Google 提供在線字體服務

Google 於五月十九日開放在線字體服務(Webfonts),正式加入在線字體提供商的行列。與我們已經介紹過的 Monotype Web Fonts、FontShop 等字體商不同,Google 此次提供的字體與其諸多既有服務一樣,不出所料地完全免費。

Google 目前提供的字體共有十八種,均為目前流傳較為廣泛的免費字體,包括為 Android 而開發的 Droid 系列,被稱為「Fonts for Scholars」的 Cardo,為代碼印刷而設計的 Inconsolata,業餘之作而不脛走紅的 Yanone Kaffeesatz 等等;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本站曾介紹過其人其事的 IM Fell 字體,此次經由 Google 聲勢浩大地一口氣發布了十個字體族,它的介紹頁面也頗費篇幅地講述了字體背後的歷史。

與我們此前介紹的 Fonts.com 所提供的服務相比,使用這些字體無需付費,也不必註冊,只消通過 Google Font API 在網頁的 head 區域插入一行代碼,即可獲得對應某個字體的、以 @font-face 形式定義的 CSS font-family 定義,繼而就可以在 CSS 中如同使用本地字體一樣使用它們。對於瀏覽器的支持情況也不錯,Google 聲稱 Chrome 4.249.4 以上、Firefox 3.5 以上、Safari 3.1 以上、IE 6 以上均可渲染。使用 iPhone OS 和 Android 的設備目前尚不支持此項服務,不過這一功能的實現應指日可待。對於我們來說,也許唯一的遺憾就是此次發布的字體僅限於拉丁字符集。

在 Google 公布在線字體服務之後,Typekit 緊接着宣布它們此前的幾周內已經與 Google 密切合作,在 GitHub 上放出了 JavaScript 開源項目 WebFont Loader ,讓用戶可以更進一步地控制字體的加載和渲染,也使得其他人能夠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網絡字體服務。此次 Google 所公布的諸多免費字體亦都被增加到了 Typekit 的字庫中,所有用戶都可以使用。用戶還可以選擇使用 Google 的 AJAX API 來調用 Typekit 的字體,這樣一來在 Google 的免費服務和 Typekit 的付費服務之間切換,只需要更動一行代碼。

Google 這一字體服務的顯示效果可以在我們的測試頁面上看到。(更新:Google 提供了自己的效果預覽器。)

人人都恨 ITC Garamond

最近 Design Observer 的一篇老文章被朋友翻出來,接下來的兩天忽然在其他地方又看到了討論。文章是著名設計師和評論者 Michael Bierut 寫的,題目是《我恨 ITC Garamond》(I Hate ITC Garamond)。作者寫到,自己辛苦找來一本女兒心儀的歷史書,拿到手發現排版字體用的是 ITC Garamond,頓時失了興趣,進而在網上大吐怨言,發泄對這款字體的厭惡。

繼續閱讀

關於 Italic 的補充

之前 Colourphilosophy 已經寫了一篇關於 Roman 與 Italic 的短文,非常詳細的介紹了斜體的歷史以及他們的具體運用的,其實這非常重要,因為斜體具體運用一直為中文設計師所忽視,很多涉及到西文排版,對於斜體不是禁用就是濫用。

在這裡就 Italic( 斜體)再擴展寫一些東西。其實 Italic 翻譯為斜體一詞是不夠準確和到位的,因為從字面理解很容易以為只要是斜體就是 ItalicItalic 必須是斜的。其實不然,並不是所有 Italic 就是斜的,定義一個字體是不是斜體最主要是看是不是擁有手寫風格在裡面。

FF Quadraat 和 Trinite的 Italic 體

大部分的 Italic 體比那些筆直的羅馬字體在形式上有一點角度的傾斜,其筆畫在基準線上像右邊形成一點角度的傾斜,由於其傾斜感,給人一種向前流動的感覺,但傾斜並不是意大利體最本質的特點,Italic 體最重要的特點是其手寫體風格,因為 Italic 體本來就是由於手寫而產生的,具體歷史這可以看 Colourphilosophy 的文章,而大部分 Italic 因為手寫習慣會對某些字母進行簡化(如 a, g )。但是也很多字體家族中的 Italic 的其筆畫是垂直於基準線的,比較有名的有 FF Quadraat、Trinite 等,但是其筆畫仍然有這手寫風格。

繼續閱讀

關於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Image: Mattgilbert.net

由豆瓣小組的一個討論,引申出關於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的區分和翻譯的問題,問題在 Twitter 上也有幾則相似的討論。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 兩者都是字體排印的可用性的重要指標,是不能跳過的術語。中文對兩者的翻譯也非常混亂。我將傳統的看法,加上多位朋友的意見,總結如下。

定義

Legibility 指在一個字體中,各設計的字母形狀之間的區分度,即讀者能否迅速辨別字母、避免混淆,這是一個微觀的字型設計概念。Legibility 的一個指標是「透明性」,即具有優秀的 legibility 的字體應該既準確無誤的讓讀者閱讀,又能將自己的設計不動聲色的隱藏起來,不以設計本身分散人的注意力。

字型設計的一切要素都會影響到 legibility,包括比劃結構(比如兩種 a 和 g 的寫法)、字谷(counter)、襯線形狀、比劃粗細、磅數(weight)、x 高 (x-height)等等。

Readability 指「閱讀體驗」,閱讀是否可能,以及它的容易程度。它由一個字體的使用方式決定,要考慮到 typography 的一切要素,包括排版、印刷等等,是一個宏觀概念。

影響 readability 的元素也有很多,包括字距、行距、行寬、灰度等等。一個弱 legibility 的字體可能可以通過良好的編排使 readability 相對叫好;而一個有強 legibility 的字體也可能因為不當使用而導致 readability 下降。

翻譯

有朋友說中文世界習慣將 legibility 譯為易讀性,readability 譯作可讀性。個人認為這個選擇應該反過來,legibility 為可讀性,「可」強調功能;readability 為易讀性,「易」強調體驗。但這兩者仍然容易混淆。

因此最佳選擇是將 legibility 譯為可辨識性、可辨認性、或易認性,等等,從「讀」字易開,轉到「辨認」。至於 readability,可以遵循習慣的「可讀性」,此時已經不衝突;或者「易讀性」也許更適合,儘管可能會混淆讀者。

舊文:高速公路路標字體:發展和中國新標準

本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2010年2月期。發表時有少量改動。本文感謝金虎的幫助。相關題目我們已談及多次,近期可參考方宏章的文章

交通部更換高速公路命名辦法出台,全國的高速公路路牌開始大面積更換, 引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於費用的爭議。鮮有人注意到的是,路牌的設計也作了大幅修改。新設計包括新的中英文字體、箭頭和其他元素的設計,舊標準英文字體 Helvetica 被 FHWA 體(又稱 Highway Gothic)代替。對美國視覺文化熟悉的朋友而言,FHWA 應該不陌生,作為美國的舊高速公路標準字體,FHWA 的設計充滿了美國味道。它的名字源於美國聯邦公路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誕生於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執政的1940年代。這款字體的字型設計最初根據民間手工制路牌而來,設計粗糙,完成後也從未進行過路面測試。「它(FHWA)輕率、粗放,缺乏對細節的關注。」字體設計師 Tobias Frere-Jones 評論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