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uthor: Ben Archer © 2007 (text and images)原载于/Original from: 于新加坡《designer》杂志,2007年1月;
Typotheque,2007年
翻译/Translation: 经作者许可,由 Rex Chen 翻译,翻译时有细节改动。
Gill Sans:英格兰的骄傲?
Gill Sans 是英格兰的 Helvetica,无处不在,颇为实用,并且能有效地暗示时间和环境。平面设计师们内部有个笑话:「问:如何做一个英国的战后设计?答:在英国赛车绿(British Racing Green)上使用 Gill Sans 即可。」作为英国众多机构偏爱的字体(包括铁路系统、英格兰教堂、BBC 和企鹅出版社),Gill Sans 像米字旗和安全别针一样,成为英国视觉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英国20世纪中叶的代表
虽然对这样一个国家保护文物似的字体有任何的质疑似乎都是不明智的,但它确实是一个有缺陷的大师作品。有多大缺陷?实际上很大。2006年 Gill Sans 开始随苹果的 OS X 和 Adobe Creative Suite 免费发放,应该是时候对它的种种缺陷做一个重新分析了。1990年代初,Gill Sans 成为 Adobe/Linotype 字体集的一部分,从前的名字 Monotype Gill Sans 变成了 GillSans。新名字丢弃了字体工场的属性,使今天该字体的用户逐渐遗忘了一个事实:当初 Monotype 发布的 Gill Sans 包含了一系列有略微差别的字形刻板供选择。有金属或照相排版经历的读者可能会记得这套系统,然而现在大部分用户只能选择这个唯一「捆扎」好的数字版本。
继续阅读
今天和 SY 爭論 Arial 和 Helvetica 的是非,到底 Arial 是不是 Helvetica 無恥廉價的替代品,而沒有任何可取之処。
歷史是 Helvetica 于1950年代由瑞士的 Haas Foundry 設計,作爲瑞士字體設計的代表作之一,加上 Linotype 的推廣(當時 Haas Foundry 已與 Linotype 合併),Helvetica 在1960-1970年代風靡全球,其不表現任何外在信息的字形設計廣受歡迎,被用在幾乎所有場合。1980年代當 Adobe 發佈 PostScript 的時候,自然選擇了 Helvetica 作爲附帶的4种基本字體(另外三种是 Times、Courier 和 Symbol),當時 Adobe 是從這些字體原本所屬的字體機構取得授權的。
當1980年代晚期,桌面排版開始逐漸進入主流,Macintosh 和 PostScript 的出現讓大衆可以開始自己排版。儘管 Adobe 公佈了 PostScript Type 3 的技術細節,但品質較高的 PostScript Type 1 技術仍舊掌握在 Adobe 手中,因此當時市場上其他公司只能製作和發售質量較差的基於 Type 3 的字體。實際上,當初 Linotype 將 Helvetica 授權給 Adobe 得到的交換就是可以開發基於 PostScript Type 1 的 Helvetica,從而進入高端桌面排版市場。到了1989年,很多公司都在試圖研發自己的高質量桌面排版技術,打破 PostScript 的壟斷。這個時候 Apple 和微軟互相授權對方使用自己研發的 TrueType 和 TrueImage 技術,這一行動迫使 Adobe 放棄了對 PostScript Type 1 的技術壟斷。與此同時,衆多 PostScript 的克隆品紛紛面市,這些系統通常附帶有與 PostScript 所附帶字體相類似的字體。其中一款由 Birmy 發售的系統就包含了由 Monotype 的 Robin Nicholas 和 Patricia Saunders 設計的 Helvetica 的替代品,名叫 Arial。
Arial 作爲 Monotype 著名字體系列 Grotesque 的一個改編,其比例、字距、行距和比重都依照了 Helvetica 的設計。因此儘管兩者筆畫上有細微的差距,但 Arial 還是能在非 PostScript 的排版場合替代 Helvetica,並且兩者在很小的尺寸下很難區分。當微軟開發 Windows 3.1 的時候,將 TrueType 作爲其字體標準,並且使用的是 Arial 而非 Helvetica。這在商業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大部分人無法辨認或對二者的區別漠不關心的情況下,微軟不願意在每一份軟件中都支付一次較高的授權費,因此一般都直接買斷字體,而 Linotype 決不肯將 Helvetica 售予微軟。另一方面 Apple 隨後也將 TrueType 作爲其標準,但選擇的卻是從 Linotype 那裏獲得了相對昂貴的 Helvetica 授權。Windows 和 Office 的盛行最終導致了 Arial 取代 Helvetica 佔領了其最通用最受歡迎字體的地位。2006年8月,Helvetica 擁有者 Linotype 被 Arial 開發者 Monotype 收購。
設計師的主流意見是(不大願意用設計師這個詞),Arial 只是 Monotype 和微軟逃避應付授權費的一個仿冒品,對其出生和歷史很不屑,因爲在設計時使用字體上,字體的歷史與其本身的品質是同等重要的。有人說 Arial 的字距和行距設計有問題,但其實 Helvetica 也有類似的問題,但這一點在其更新版本 Helvetica Neue(日本設計師 Akira Kobayashi 和傳奇 Adrian Frutiger 主導)中得到了糾正。至於說 Arial 的字形設計不夠 Helvetica 標致則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不見得 Helvetica 的「a」翹一下尾巴就能高明到哪裏去,至於 Arial 的字形設計有沒有 Helvetica 那樣精彫細琢過也無從而知。其實根据比較發現 Arial 與另一著名非襯綫字體 Univers 的相似要大於與 Helvetica,儘管這改不了 Arial 被人鄙視的出身。然而,由於 Arial 後來由 Monotype 的工程組幾個月的調整,Arial 事實上比 Helvetica 更加適用屏幕及各種分辨率(在 Mac 上兩者儘管相差不大,但在 Windows 和其他屏幕環境下 Arial 的易讀性都要強于 Helvetica,尤其是有鋸齒時)。Arial 目前已擴展到西裏爾字母、希臘字母、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Arial Unicode 甚至包括東亞文字),而 Helvetica 仍然局限在擴展拉丁 A 系(Latin A Extended)字母内。
Arial gets chosen because it's cheap, not because it's a great typeface.
對於 Helvetica 命運不忿其實更多的是對設計歷史和設計文化的尊重,對於 Arial 的鄙視和嘲笑更多的是對商業的投機行爲和對設計傳統的踐踏的鄙視和嘲笑。儘管 Helvetica 在拉丁字母排板中,尤其是更新的 Helvetica Neue 在質量上優於 Arial,但從應用層面來講,Arial 的使用範圍和通用識別性仍然要強于 Helve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