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西文

另一篇 Helvetica 紀錄片的評論

我是在不久之前才看到的《Helvetica》。

我本想以年輕一代設計者的姿態來談這個電影。但我意識到可笑的是,對於 Helvetica 之前、流行甚至被抵制的時代我都沒有任何經歷或者記憶,於是想從認識 Helvetica 說起。對 Helvetica 有強烈的意識是受在影片將近最後的 Micheal C.Place 所供職的 tDR(The Designers Republic)作品的影響。這個時候是一切輝煌都已經過去,David Carson 們抵制「Helvetica 代表的」商業化的一代之後的,對於「Helvetica 代表的」系統性的設計復興潮流的時代。當時 tDR 的震撼是無法言表的,巨大標緻的英文字緊密的堆積,顏色的簡練,以及莫名其妙的,極具數碼感的小方塊,雖然當時中國的環境已經較好,可以看到一些平面設計作品,但 tDR 的作品卻構成了我對新平面設計的早期印象。儘管曾經做圖也做得快活,但當我學着在 Photoshop 里用 Arial 堆積起字塊時,我才感覺到離平面設計的距離,或許說 Helvetica 復興潮設計的魅力。

Image: The Designers Republic

片中設計師們對於 Helvetica 的讚揚是顯而易見的,但也不至於到歌功頌德的程度。總體上以平和的心態來看這個電影,並沒有太多的偏頗,各方的觀點都相對平衡。既不能否定 Helvetica 出現和普及所帶來的革命性(Akzidenz Grotesk 的前身作用功不可沒),也不得不承認 David Carson 關於 Helvetica 對傳播的局限性,以及後期沉悶商業設計的說法。我對 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一向是不大喜歡的,太缺乏系統性,雜亂無章鮮具美感。然而了解了之前的商業化和標準化的大潮後,便會理解 Carson 和 Brody 在平面設計界歷史性的地位。同樣的,對於 tDR 的作品,乃至後來看到的現代 Helvetica 的公司設計,我和多數人一樣也都會有作嘔的膩味。引用 Duqin 的評論

眾多設計師集體為 Helvetica 投票其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有的是來自經典現代主義平面設計的美學記憶,有的是對於層出不窮的新字體的疲倦,有的是出於功能優先的考慮,有的是出於利用 Helvetica 無處不在以至於人們視若無睹的這一特性來做文章……其實大多數設計師的選擇都是夾雜着這幾種情緒中的幾種。

它不是完美的,片中對 Helvetica 的批評大部分都言之有物(Erik Spiekermann 髒話連篇的洒脫還是一樣迷人)。但我猜片中有一點是對的,Helvetica 的長盛不衰——準確地說是 Helvetica 風格代表的一派非襯線字體(諸如 Akzidenz Grotesk 和 Univers 等等)的長盛不衰,在於它們設計的相對中性而有特色,清晰而有力。這種特性可以當今傳承瑞士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風格的設計可以再度風靡。也讓我們偶爾看到當年企鵝的封面設計或者紐約的地鐵設計,仍然會讚不絕口。可能也是缺乏這種平和和實用,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在歷史上並不能走的太遠。無論如何,Helvetica 說到底在歷史上僅僅是略勝過一群設計師時兒追捧時兒棄之的玩物。沒有 Helvetica 一樣會有其他的非襯線的摩登字體出現,這些風捲雲涌的潮流也並不會因此而減退。只是 Helvetica 的設計特點和容易得到的屬性使他承擔了大於一個字體所應該承擔的視覺標籤和記憶,承擔了太大的時代重負。

在電影里,Helvetica 作為觀眾了解平面設計的一個窗口,完成了任務。在一部短短的紀錄片里沒有必要給陌生的觀眾塞滿 Typography 的知識,關於襯線易讀,或是 Univers 較佳的言論,完全沒有必要放在片中,這畢竟不是設計學校的教育片。況且我並不認為僅僅會由於片中的讚揚,大部分人面對街上、報紙里、電腦中的大量明顯不同的字體會由衷讚歎 Helvetica 的完美和影響力。如果說電影為什麼歌功頌德的話,那是為平面設計。它通過 Helvetica 這個舞台上眾人推出的「星」把眾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字體和平面設計上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Helvetica 的泛濫確實是西方民眾不了解設計、不尊重設計(字體)的一個惡果。而在中國的環境下,卻是另一番圖景。有時候不得不期盼 Helvetica 能像西方所摒棄的那樣,成為中國設計師的默認選擇。大量的以英文為載體的視覺(字體設計)垃圾在中國泛濫成災,平日生活中能看到用到真正的、沒有被任意扭曲的英文字體(而非中文字體附帶的英文字體)的設計少之又少。中國正是缺乏像 Helvetica 這樣的英文字體缺乏普,才及造成國內大量的視覺垃圾,令人噁心不已。

希望當 Helvetica 能泛濫於我們的英文設計的時候,中國的設計能夠真正全民化,才可能會有真正堅實的發展。

好玩的遊戲

這個遊戲流行了一陣子了,The Rather Difficult Font Game。基本上就是字體 geek 們在一起最熱衷的事情——猜字體。

我們兩個都做了,滿分34分,SY 同志輕而易舉地拿到了滿分,我拿到了31分。難度是不斷增加的,但簡單的地方在於很多可以從名字猜出來,比如明明是 Italic 的,那麼寫着 Std 的多半就是錯的;或者明明有襯線,那 Sans 的一定就排除了。還有一些太有名的字體可以很快排除,但難度確實又不斷增加了。

現在還有了 iPod/iPhone 的版本

*更新:偉大同志的又一偉大一刻。

推薦兩個系列的文章

Image: Typeworkshop.com

很高興最近看到的新的關於 typo 的優秀的中文資料,包括:

SNL 翻譯的字體設計基礎,(原文來自 typeworkshop.com,由荷蘭 underware 工作室組織),共19篇。
以及 Colourphilosophy 翻譯的 DIN 的故事,講述了 DIN 字體。

Amazon Kindle:閱讀(字體)新體驗?!

Images: Amazon.com

Amazon Kindle 電子讀書器的推出確實火了一把,各大媒體給足了暴光率。乍看起來創新的東西細看起來有些慘不忍睹,尤其對 typo 人來說。Kindle 全部使用了 Caecilia 字體,由荷蘭設計師 Peter Matthias Noordzij 於1990年設計。字體本身並不是一個壞選擇,但所有雜誌書刊僅提供一種字體實在是無趣和另人無法忍受的,試想讀同一種字體、同一種排版的紐約時報衛報WSJ 會是多麼痛苦的經歷;更不要說上千種書沒掉了封面、排版和插圖,用上同一種字體後會失掉多少的魅力。引用 Chip Kidd 幽默的說法:

On Monday November 19th, Amazon released something called Kindle, the latest 「e-book」 reading device. I’ve been asked to comment on what effect I think this will have, if any, on book design as we know it. Here goes.

None.

Sincerely,

Chip Kidd

Helvetica DVD

已經開售,倫敦 Magma 賣18£一盤。大家出動吧!

Akkurat

最近的 Helvetica 熱播和他50歲慶祝活動,深深地提醒我們 Helvetica 和瑞士現代主義對我們生活影響到底有多深。但是能不能先放下 Helvetica 呢,還有很多其他非常漂亮的字體等着我們!

這次介紹的是 Akkurat,由 Laurenz Brunner 設計,瑞士 Lineto 出版。是一款非常簡約的非襯線字體。帶着傳統瑞士設計的風格加上現代的氣息。(它的自我說明)

2004年以來 Akkurat 受到很多設計師的喜愛,從在倫敦隨處可見的新的 SouthBank Centre 形象到 MadeThought 給丘記茶苑(Yauatcha)設計包裝,甚至連 Erik Spiekermann 給 Birkhäuser 設計的新形象都採用 Akkurat。這種風潮會不會持續下去呢?無處不在的 Helvetica 會不會引起大家反感而投奔其他字體呢?這個就有待考驗了。當然這款字體要價不低,全套一共人民幣3300塊,如果 project 預算不夠的話,還是投奔系統自帶的 Helvetica 吧。

上圖: Erik Spiekermann 在2006年 ISTD 的 Kern Up Volume 的演講。

PS: 據 lineto 網站描述,Akkurat 是對屏幕進行過優化,喜歡 Arial 的 Rex 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而改變呢?

採訪 Erik Spiekermann:當代字體排印與設計

採訪/ Interview: Uleshka
原載於/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圖片來自/Images: pingmag.jp
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許可,由 Rex Chen 翻譯。

譯者按:儘管是兩年前的一篇採訪,但對我還是受益匪淺,尤其是商業機構自己的字體設計問題。另外5月刊《藝術與設計》也採訪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輔助閱讀。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辦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稱自己為「信息建築師」。在寫作、圖形設計和字體設計(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領域,他都表現出一樣的自如與多產,但在信息傳達方面,文字依然是永遠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時任 ATypI德國設計協會(GDC)委員會成員,國際字體設計會(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層——這一舉動曾引起一些混亂——在公司附近創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譯者註:公司今年已更名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佔用 Erik 的寶貴時間,討論了他的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的設計項目,並與其分享了一些關於設計的思考。

繼續閱讀

50 years of Helvetica

1982:ROBOTYPES ’82, ALAN KITCHING

紀念 Helvetica 50 周年的展覽 50: Helvetica The Lifetime Of A Typeface,周三在倫敦 Design Museum 開幕。展覽邀請了全球50位藝術家為 Helvetica 製作了從1957年到2007年的紀錄作品,大部分作品與當年的重大歷史事件相聯繫。展覽分兩個階段,1957到1981年的作品將在8月9日之前展出,剩下的作品將從8月10日開始展出到31號。

Blanka 也可以查看和購買這些限量發行的作品。

Dolly, Documenta & Trinité

突然想介紹幾款襯線字體,都是來自荷蘭,三個不同的公司。都有共同的一些特點。到底是偶然還是地域性風格? 三款字體都很有特色,都有很美的曲線和細節,都有非常漂亮的意大利體。(我覺得叫斜體好像不大符合,斜的不一定是 italics,雖然有些真的是 slanted 的字體也叫 italics,但是這幾款都是"真的"意大利體。) 都有很美的標點符號。(Ampersand 怎麼翻譯?就是"&"這個符號。)都是很適合用於長篇的文章。

首先第一個是我的最愛,Dolly,由荷蘭的Underware出品。Underware 設計的字體都非常有特點,比如 Auto 有3款不同風格的意大利體,還有很有意思的 Fakir("帶着神聖吻的哥特體")。還有我本人非常喜歡的像素體 Unibody 8。像素體加上很有歷史氣息的小細節。

Dolly 幾個不同風格的混排。

繼續閱讀

新首相的選擇

據英《每日電訊報》報道,剛剛上任的新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最近給官邸唐寧街10號的工作人員發 Email,要求他們以後的文件要使用14號的 Arial,而非以前布萊爾(Tony Blair)所中意的12號 Times New Roman。據猜測是因為布朗一隻眼睛盲,大號的 Arial 似乎具有更高的識別性。

即便大部分研究表明, Times New Roman 所代表的襯線字體具有更高的識別性可讀性(Readability,美國政府的文件近年來也由經典打字機體 Courier 改為 Times New Roman),考慮到他非專業人士的身份和 Arial 瘋狂流行,布朗的選擇還是可以理解的。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給布朗寫一封信告訴他,首相您還是用 Helvetica 吧,儘管它們看上去一模一樣,但絕對會為你下次大選贏得一些設計師的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