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不久之前才看到的《Helvetica》。
我本想以年轻一代设计者的姿态来谈这个电影。但我意识到可笑的是,对于 Helvetica 之前、流行甚至被抵制的时代我都没有任何经历或者记忆,于是想从认识 Helvetica 说起。对 Helvetica 有强烈的意识是受在影片将近最后的 Micheal C.Place 所供职的 tDR(The Designers Republic)作品的影响。这个时候是一切辉煌都已经过去,David Carson 们抵制「Helvetica 代表的」商业化的一代之后的,对于「Helvetica 代表的」系统性的设计复兴潮流的时代。当时 tDR 的震撼是无法言表的,巨大标致的英文字紧密的堆积,颜色的简练,以及莫名其妙的,极具数码感的小方块,虽然当时中国的环境已经较好,可以看到一些平面设计作品,但 tDR 的作品却构成了我对新平面设计的早期印象。尽管曾经做图也做得快活,但当我学着在 Photoshop 里用 Arial 堆积起字块时,我才感觉到离平面设计的距离,或许说 Helvetica 复兴潮设计的魅力。
Image: The Designers Republic
片中设计师们对于 Helvetica 的赞扬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至于到歌功颂德的程度。总体上以平和的心态来看这个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偏颇,各方的观点都相对平衡。既不能否定 Helvetica 出现和普及所带来的革命性(Akzidenz Grotesk 的前身作用功不可没),也不得不承认 David Carson 关于 Helvetica 对传播的局限性,以及后期沉闷商业设计的说法。我对 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一向是不大喜欢的,太缺乏系统性,杂乱无章鲜具美感。然而了解了之前的商业化和标准化的大潮后,便会理解 Carson 和 Brody 在平面设计界历史性的地位。同样的,对于 tDR 的作品,乃至后来看到的现代 Helvetica 的公司设计,我和多数人一样也都会有作呕的腻味。引用 Duqin 的评论:
众多设计师集体为 Helvetica 投票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来自经典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美学记忆,有的是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字体的疲倦,有的是出于功能优先的考虑,有的是出于利用 Helvetica 无处不在以至于人们视若无睹的这一特性来做文章……其实大多数设计师的选择都是夹杂着这几种情绪中的几种。
它不是完美的,片中对 Helvetica 的批评大部分都言之有物(Erik Spiekermann 脏话连篇的洒脱还是一样迷人)。但我猜片中有一点是对的,Helvetica 的长盛不衰——准确地说是 Helvetica 风格代表的一派非衬线字体(诸如 Akzidenz Grotesk 和 Univers 等等)的长盛不衰,在于它们设计的相对中性而有特色,清晰而有力。这种特性可以当今传承瑞士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风格的设计可以再度风靡。也让我们偶尔看到当年企鹅的封面设计或者纽约的地铁设计,仍然会赞不绝口。可能也是缺乏这种平和和实用,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在历史上并不能走的太远。无论如何,Helvetica 说到底在历史上仅仅是略胜过一群设计师时儿追捧时儿弃之的玩物。没有 Helvetica 一样会有其他的非衬线的摩登字体出现,这些风卷云涌的潮流也并不会因此而减退。只是 Helvetica 的设计特点和容易得到的属性使他承担了大于一个字体所应该承担的视觉标签和记忆,承担了太大的时代重负。
在电影里,Helvetica 作为观众了解平面设计的一个窗口,完成了任务。在一部短短的纪录片里没有必要给陌生的观众塞满 Typography 的知识,关于衬线易读,或是 Univers 较佳的言论,完全没有必要放在片中,这毕竟不是设计学校的教育片。况且我并不认为仅仅会由于片中的赞扬,大部分人面对街上、报纸里、电脑中的大量明显不同的字体会由衷赞叹 Helvetica 的完美和影响力。如果说电影为什么歌功颂德的话,那是为平面设计。它通过 Helvetica 这个舞台上众人推出的「星」把众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字体和平面设计上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Helvetica 的泛滥确实是西方民众不了解设计、不尊重设计(字体)的一个恶果。而在中国的环境下,却是另一番图景。有时候不得不期盼 Helvetica 能像西方所摒弃的那样,成为中国设计师的默认选择。大量的以英文为载体的视觉(字体设计)垃圾在中国泛滥成灾,平日生活中能看到用到真正的、没有被任意扭曲的英文字体(而非中文字体附带的英文字体)的设计少之又少。中国正是缺乏像 Helvetica 这样的英文字体缺乏普,才及造成国内大量的视觉垃圾,令人恶心不已。
希望当 Helvetica 能泛滥于我们的英文设计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能够真正全民化,才可能会有真正坚实的发展。
这个游戏流行了一阵子了,The Rather Difficult Font Game。基本上就是字体 geek 们在一起最热衷的事情——猜字体。
我们两个都做了,满分34分,SY 同志轻而易举地拿到了满分,我拿到了31分。难度是不断增加的,但简单的地方在于很多可以从名字猜出来,比如明明是 Italic 的,那么写着 Std 的多半就是错的;或者明明有衬线,那 Sans 的一定就排除了。还有一些太有名的字体可以很快排除,但难度确实又不断增加了。
现在还有了 iPod/iPhone 的版本。
*更新:伟大同志的又一伟大一刻。
Image: Typeworkshop.com
很高兴最近看到的新的关于 typo 的优秀的中文资料,包括:
SNL 翻译的字体设计基础,(原文来自 typeworkshop.com,由荷兰 underware 工作室组织),共19篇。
以及 Colourphilosophy 翻译的 DIN 的故事,讲述了 DIN 字体。
Images: Amazon.com
Amazon Kindle 电子读书器的推出确实火了一把,各大媒体给足了暴光率。乍看起来创新的东西细看起来有些惨不忍睹,尤其对 typo 人来说。Kindle 全部使用了 Caecilia 字体,由荷兰设计师 Peter Matthias Noordzij 于1990年设计。字体本身并不是一个坏选择,但所有杂志书刊仅提供一种字体实在是无趣和另人无法忍受的,试想读同一种字体、同一种排版的纽约时报、卫报和 WSJ 会是多么痛苦的经历;更不要说上千种书没掉了封面、排版和插图,用上同一种字体后会失掉多少的魅力。引用 Chip Kidd 幽默的说法:
On Monday November 19th, Amazon released something called Kindle, the latest 「e-book」 reading device. I’ve been asked to comment on what effect I think this will have, if any, on book design as we know it. Here goes.
None.
Sincerely,
Chip Kidd
已经开售,伦敦 Magma 卖18£一盘。大家出动吧!
最近的 Helvetica 热播和他50岁庆祝活动,深深地提醒我们 Helvetica 和瑞士现代主义对我们生活影响到底有多深。但是能不能先放下 Helvetica 呢,还有很多其他非常漂亮的字体等着我们!
这次介绍的是 Akkurat,由 Laurenz Brunner 设计,瑞士 Lineto 出版。是一款非常简约的非衬线字体。带着传统瑞士设计的风格加上现代的气息。(它的自我说明)
2004年以来 Akkurat 受到很多设计师的喜爱,从在伦敦随处可见的新的 SouthBank Centre 形象到 MadeThought 给丘记茶苑(Yauatcha)设计包装,甚至连 Erik Spiekermann 给 Birkhäuser 设计的新形象都采用 Akkurat。这种风潮会不会持续下去呢?无处不在的 Helvetica 会不会引起大家反感而投奔其他字体呢?这个就有待考验了。当然这款字体要价不低,全套一共人民币3300块,如果 project 预算不够的话,还是投奔系统自带的 Helvetica 吧。
上图: Erik Spiekermann 在2006年 ISTD 的 Kern Up Volume 的演讲。
PS: 据 lineto 网站描述,Akkurat 是对屏幕进行过优化,喜欢 Arial 的 Rex 不知道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
采访/ Interview: Uleshka
原载于/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图片来自/Images: pingmag.jp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许可,由 Rex Chen 翻译。
译者按:尽管是两年前的一篇采访,但对我还是受益匪浅,尤其是商业机构自己的字体设计问题。另外5月刊《艺术与设计》也采访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辅助阅读。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办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称自己为「信息建筑师」。在写作、图形设计和字体设计(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领域,他都表现出一样的自如与多产,但在信息传达方面,文字依然是永远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时任 ATypI 和 德国设计协会(GDC)委员会成员,国际字体设计会(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层——这一举动曾引起一些混乱——在公司附近创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译者注:公司今年已更名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占用 Erik 的宝贵时间,讨论了他的德国铁路(Deutsche Bahn)的设计项目,并与其分享了一些关于设计的思考。
继续阅读
1982:ROBOTYPES ’82, ALAN KITCHING
纪念 Helvetica 50 周年的展览 50: Helvetica The Lifetime Of A Typeface,周三在伦敦 Design Museum 开幕。展览邀请了全球50位艺术家为 Helvetica 制作了从1957年到2007年的纪录作品,大部分作品与当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展览分两个阶段,1957到1981年的作品将在8月9日之前展出,剩下的作品将从8月10日开始展出到31号。
在Blanka 也可以查看和购买这些限量发行的作品。
突然想介绍几款衬线字体,都是来自荷兰,三个不同的公司。都有共同的一些特点。到底是偶然还是地域性风格? 三款字体都很有特色,都有很美的曲线和细节,都有非常漂亮的意大利体。(我觉得叫斜体好像不大符合,斜的不一定是 italics,虽然有些真的是 slanted 的字体也叫 italics,但是这几款都是"真的"意大利体。) 都有很美的标点符号。(Ampersand 怎么翻译?就是"&"这个符号。)都是很适合用于长篇的文章。
首先第一个是我的最爱,Dolly,由荷兰的Underware出品。Underware 设计的字体都非常有特点,比如 Auto 有3款不同风格的意大利体,还有很有意思的 Fakir("带着神圣吻的哥特体")。还有我本人非常喜欢的像素体 Unibody 8。像素体加上很有历史气息的小细节。
Dolly 几个不同风格的混排。
继续阅读
据英《每日电讯报》报道,刚刚上任的新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最近给官邸唐宁街10号的工作人员发 Email,要求他们以后的文件要使用14号的 Arial,而非以前布莱尔(Tony Blair)所中意的12号 Times New Roman。据猜测是因为布朗一只眼睛盲,大号的 Arial 似乎具有更高的识别性。
即便大部分研究表明, Times New Roman 所代表的衬线字体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可读性(Readability,美国政府的文件近年来也由经典打字机体 Courier 改为 Times New Roman),考虑到他非专业人士的身份和 Arial 疯狂流行,布朗的选择还是可以理解的。不知道有没有人会给布朗写一封信告诉他,首相您还是用 Helvetica 吧,尽管它们看上去一模一样,但绝对会为你下次大选赢得一些设计师的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