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西文

Times New Roman 的故事

《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 The Times,誕生於1785年,創始人是約翰·沃爾特(John Walter)。The Times 中文直譯過來應該是《時報》。然而它的譯名卻變成與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樣。由於約定俗成的關係,錯譯保留至今。誕生之初,這張報紙的名稱是《世鑒日報》(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為 The Times。《泰晤士報》是世界上第一張以「Times」命名的報紙。由於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是英國中右翼的主流大報,在其他地區和國家出現了大量跟風命名者,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了區分出來,《泰晤士報》有時被英語使用者稱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

繼續閱讀

FF DIN 迷你網站

Image: dinfont.com

最近 FontShop 不斷嘗試新的推廣字體的手段,在推出了 FF Meta SerifFF Trixie 的迷你網站之後,又推出了 FF Din 的迷你網站。重視推廣字體精神可嘉,無奈有價值可用的資料不多,而且充滿銷售的氣息。無奈 FontShop 不是非盈利組織,不過這些網站製作精良,還算值得一看。

Mac OS X 默認中文字體

默認細黑體與黑體(Hei)設計與默認行距的比較

這個題目大概只適用於技術限制較大的網頁設計師。不過花了很多時間都得不到答案,放上來大家參考。

總的來說 Mac OS X (下簡稱 Mac)的中文字體在顯示上來說是很優秀的,以細黑為主要的特點,默認行距適中,在各個尺寸都清爽美觀,這一點熟用 Mac 的人應該都清楚。由於其細黑特點,雖然在大尺寸上略顯單薄,但在小尺寸上灰度卻比其他中文字體更勝一籌,因此也成為網頁設計中不二的中文字體選擇。

很少人注意到這個問題,是因為中文網頁的主體英文字體是 Arial、Tahoma 和 Vernada 等非襯線體,在默認字體為 sans-serif 時,默認的中文字體即是這種細黑體。但當默認英文字體是 Georgia、serif 等襯線字體時中文就變成了宋體,宋體在小尺寸下太弱,想要換成默認細黑體的時候卻難到了我——找不到這種細黑體。

繼續閱讀

Type Dicovery: King’s Caslon

 

為「When in doubt, use Caslon.」的傳奇趁熱打鐵。兩篇 Caslon 介紹之後說一下2007年推出的最新的 Caslon 系列——King's Caslon,由著名的字體設計公司 Dalton Maag 執筆,設計師為 Ron Carpenter。該款字體專門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設計,以改進他們當時使用的字體 Caslon 540。King's Caslon 設計回歸最原始的 Caslon 的形態,設計乾淨、有力、優雅,字體集豐富,是 Caslon 系列上佳的選擇。

Caslon 的故事

  Caslon,一個英國家族的姓氏,一家鑄字工廠的名字,更是一段飽經滄桑的字體家族傳奇。

  William Caslon,1692年生於 Cradley 城,長於雕刻和工具製作。1716年,他移居倫敦,以在槍鎖和槍管上雕刻為生。他還在切割紙張的機床上雕刻,因此和印刷廠有了聯繫,並在此後捲入了一家新印刷廠的籌備工作。之後他轉向了沖床工。他用沖床機在硬金屬上雕刻模具,以用來鑄字。鑄字工人把熔化的液態鋁澆入 Caslon 製作的模具,冷卻後形成字模,就可以排字了。

  在當時,倫敦的排字工人的地位不高。英國的印刷工業也遠不如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大部分倫敦報紙用的字樣都來自於荷蘭的鑄字工廠。這種局面在1719年開始扭轉,一群倫敦的印刷廠和書販聯合起來,委託年輕的雕刻家 Caslon 雕刻一種新的字體,用以印刷《聖經》中的《詩篇》和《新約全書》。大量的印刷品將從瓦平港(Wapping,倫敦東區泰晤士河北岸)出發,伴着遠渡的傳教士,經由遠東貿易航線向海外傳播。福音書商們希望借通商之道,即傳播基督教精神,又獲取利潤。

Caslon 樣張

繼續閱讀

DIN 的故事(下):荷蘭設計師 Albert-Jan Pool 訪談

作者/ Author: TYPO Magazine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TYPO.17 Sep, 2005
翻譯/ Translation: Colourphilosophy

1994年,舊金山,Albert-Jan Pool 和 Erik Spiekermann 在開完 ATypl 會以後一起搭乘出租車去機場。Spiekermann 知道 Pool 的老闆破產了,他告訴 Pool 說如果他願意為了生計去做一些字體設計,他應該首先看一下 OCR 和 DIN 字體。同時,他邀請 Pool 一起去柏林詳談細節。一年之後,Fontshop 發行了 Pool 設計的字樣:FF OCR-F,之後又推出了 FF DIN 字體家族。Spiekermann 對於市場空白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數字化的 DIN 字體在當時雖然可用,但是只有兩個磅值並且呈幾乎絕對的幾何形態。Pool 設計了5種磅值的 DIN FF 家族,同時還加上了斜體以及某些可以替換的字母,如上面是圓點的"i" 和小寫字母。隨着時間的推移,5種 DIN Condensed(窄體DIN)也面世了,同時還增加了希臘和斯拉夫字母。新的 FF DIN 和老的 DIN 最大的區別在於更細的水平筆劃和更流暢的曲線。 除去它原始而技術感的外觀和它成為德國高速公路的道路指示牌之外,FF DIN 成為了一種現象。這種字體甚至出現在了書籍和雜誌中,同時被各種文化機構廣泛使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2005年想要採訪 Albert-Jan Pool 的原因。

繼續閱讀

DIN 的故事

 

背景

什麼是 DIN?

DIN 是德國標準協會,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的首字母縮寫。
1975年起,德國政府把DIN作為國家標準體系,同時DIN也是德國標準的主管機關。德國標準協會成立於1917年,總部設在柏林。DIN 標準在國際和歐洲範圍內被廣泛使用,並代表德國的利益。DIN 字體算是西文字體中的另類。它不僅僅是一款字體,更屬於一個龐大的國家標準體系,代表了一種把簡單的解決辦法標準化的思想。

繼續閱讀

Type Discovery: Schoolbook 字體

一直很喜歡 Berthold 的字體 Collection,最近發現其中的 AG Collection 裡面的 Schoolbook 特別有意思,它的形狀特別圓,有點象之前很流行的 Avant Garde Gothic,但是其細節更嚴格,比如 e 和 s 最後都是水平,和 Helvetica 很象。我 google 一下發現一般叫 Schoolbook 的版本原來是為兒童設計的,特點為 counter 特別圓,x 高度很大,識別性很強,適合剛學習讀書的兒童。再尋找了一下,發現很多字體其實都有 Schoolbook 版本,個人覺得有些比正常版本更好更有意思。

Max Kerning

最近 Extensis 為了推廣其字體管理軟件 Suitecase Fusion 2 製作了一個網站叫 Max Kerning,圍繞一個虛擬的人物 Mr. Max.

但是這個 Mr. Max 真的 Geeky 到了一定境界。簡直就是一個負面樣本。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往他這種極端走啊。

Face the Nation v2

對於 Rex 的文章,我有幾點補充。

愛爾蘭:

愛爾蘭採用的 Gaelic script 是採用拉丁字母加上音調符號,基於中世紀的 half uncial script。其特點是大小寫混合,大寫在詞中佔小寫的x高度,筆劃特徵是扁頭筆橫持。

從《Writing & Illuminating & lettering》掃描,Edward Johnston 著,1906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