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dot 是一個法國家族姓氏,他們世代都是印刷工,字模雕刻師和出版商。這個家族在印刷、出版和字體作出巨大貢獻之餘,也逐漸愛上了自己印刷的內容,形成了愛好文學詩歌,喜歡翻譯,勇於探險的性格傳統。François-Ambroise Didot 發明了字號標準,Firmin Didot 設計出了現代主義襯線字體的典範,他們都被冠以家族的姓氏——Didot。
Didot 是一個法國家族姓氏,他們世代都是印刷工,字模雕刻師和出版商。這個家族在印刷、出版和字體作出巨大貢獻之餘,也逐漸愛上了自己印刷的內容,形成了愛好文學詩歌,喜歡翻譯,勇於探險的性格傳統。François-Ambroise Didot 發明了字號標準,Firmin Didot 設計出了現代主義襯線字體的典範,他們都被冠以家族的姓氏——Didot。
Ludwig 由荷蘭設計師 Fred Smeijers 設計,今年由 OurType 出版。這是一款當代對19世紀的非襯線體的理解的產物,充滿了早期非襯線體的不羈性格。Smeijers 同時也是《Counterpunch》一書的作者,這是一本關於16世紀鉛字設計與現代應用設計的書,1996年由 Hyphen Press 首發行,準備今年夏天出版第二版。
Britanica 原來用於英國鐵路標示系統(Britain+Helvetica=Britanica),由 Margart Calvert 設計,最近和 Henrik Kubel 合作(A2/SW/HK)出版了新的數字版本。命名為 New Rail Alphabet。
SNL 翻譯了 ilovetypography.com 最近的一篇文章,介紹了 iPhone 上的一些主要的字體軟件,包括 FontShuffle 出的 FontShuffle,值得各位 iPhone 用戶一看。
《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 The Times,誕生於1785年,創始人是約翰·沃爾特(John Walter)。The Times 中文直譯過來應該是《時報》。然而它的譯名卻變成與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樣。由於約定俗成的關係,錯譯保留至今。誕生之初,這張報紙的名稱是《世鑒日報》(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為 The Times。《泰晤士報》是世界上第一張以「Times」命名的報紙。由於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是英國中右翼的主流大報,在其他地區和國家出現了大量跟風命名者,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了區分出來,《泰晤士報》有時被英語使用者稱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
這個題目大概只適用於技術限制較大的網頁設計師。不過花了很多時間都得不到答案,放上來大家參考。
總的來說 Mac OS X (下簡稱 Mac)的中文字體在顯示上來說是很優秀的,以細黑為主要的特點,默認行距適中,在各個尺寸都清爽美觀,這一點熟用 Mac 的人應該都清楚。由於其細黑特點,雖然在大尺寸上略顯單薄,但在小尺寸上灰度卻比其他中文字體更勝一籌,因此也成為網頁設計中不二的中文字體選擇。
很少人注意到這個問題,是因為中文網頁的主體英文字體是 Arial、Tahoma 和 Vernada 等非襯線體,在默認字體為 sans-serif 時,默認的中文字體即是這種細黑體。但當默認英文字體是 Georgia、serif 等襯線字體時中文就變成了宋體,宋體在小尺寸下太弱,想要換成默認細黑體的時候卻難到了我——找不到這種細黑體。
為「When in doubt, use Caslon.」的傳奇趁熱打鐵。兩篇 Caslon 介紹之後說一下2007年推出的最新的 Caslon 系列——King's Caslon,由著名的字體設計公司 Dalton Maag 執筆,設計師為 Ron Carpenter。該款字體專門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設計,以改進他們當時使用的字體 Caslon 540。King's Caslon 設計回歸最原始的 Caslon 的形態,設計乾淨、有力、優雅,字體集豐富,是 Caslon 系列上佳的選擇。
Caslon,一個英國家族的姓氏,一家鑄字工廠的名字,更是一段飽經滄桑的字體家族傳奇。
William Caslon,1692年生於 Cradley 城,長於雕刻和工具製作。1716年,他移居倫敦,以在槍鎖和槍管上雕刻為生。他還在切割紙張的機床上雕刻,因此和印刷廠有了聯繫,並在此後捲入了一家新印刷廠的籌備工作。之後他轉向了沖床工。他用沖床機在硬金屬上雕刻模具,以用來鑄字。鑄字工人把熔化的液態鋁澆入 Caslon 製作的模具,冷卻後形成字模,就可以排字了。
在當時,倫敦的排字工人的地位不高。英國的印刷工業也遠不如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大部分倫敦報紙用的字樣都來自於荷蘭的鑄字工廠。這種局面在1719年開始扭轉,一群倫敦的印刷廠和書販聯合起來,委託年輕的雕刻家 Caslon 雕刻一種新的字體,用以印刷《聖經》中的《詩篇》和《新約全書》。大量的印刷品將從瓦平港(Wapping,倫敦東區泰晤士河北岸)出發,伴着遠渡的傳教士,經由遠東貿易航線向海外傳播。福音書商們希望借通商之道,即傳播基督教精神,又獲取利潤。
1994年,舊金山,Albert-Jan Pool 和 Erik Spiekermann 在開完 ATypl 會以後一起搭乘出租車去機場。Spiekermann 知道 Pool 的老闆破產了,他告訴 Pool 說如果他願意為了生計去做一些字體設計,他應該首先看一下 OCR 和 DIN 字體。同時,他邀請 Pool 一起去柏林詳談細節。一年之後,Fontshop 發行了 Pool 設計的字樣:FF OCR-F,之後又推出了 FF DIN 字體家族。Spiekermann 對於市場空白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數字化的 DIN 字體在當時雖然可用,但是只有兩個磅值並且呈幾乎絕對的幾何形態。Pool 設計了5種磅值的 DIN FF 家族,同時還加上了斜體以及某些可以替換的字母,如上面是圓點的"i" 和小寫字母。隨着時間的推移,5種 DIN Condensed(窄體DIN)也面世了,同時還增加了希臘和斯拉夫字母。新的 FF DIN 和老的 DIN 最大的區別在於更細的水平筆劃和更流暢的曲線。 除去它原始而技術感的外觀和它成為德國高速公路的道路指示牌之外,FF DIN 成為了一種現象。這種字體甚至出現在了書籍和雜誌中,同時被各種文化機構廣泛使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2005年想要採訪 Albert-Jan Pool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