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西文

55

1945年,二战结束。1948年,美国人发明了无粉腐蚀法,照相制版法(Phototypesetting ,也叫 cold type)终于攻克了批量生产的技术堡垒,金属字印刷的时代即将退去。到了70年代,照相制版已经广为流行。 照相制版原理是把所需的文字和图像按尺寸要求缩放到照相底片上,再将底片贴合在涂有感光胶的金属板上进行曝光,经过显影在金属板上形成感光胶膜。将胶膜浸入坚膜液中进行短时间处理,经加温后形成一种有光泽的珐琅质薄层。薄层有很强的耐酸抗碱特性,能保护下面的金属表面不受化学溶液腐蚀。将金属板浸入溶液中,无珐琅质胶膜的金属表面被腐蚀溶解,剩下凸出的文字或图像。

1952年的法国仍然处在战后缓慢的恢复期。从大洋彼岸漂来的照相制版技术并没有马上得到认同。来到巴黎的瑞士人 Adrian Frutiger 在 Deberny & Peignot 铸字公司找到了工作。Peignot 先生购买了美国第一台照相制版机 Photon 在法国的生产权,重新取名为 Lumitype。Frutiger的工作就是把老式铅字字体重新绘制成适合照相制版的字体。在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当 Peignot 表达希望增加一款无衬线字体的时候,Frutiger 立刻建议由其重新设计,并在很快的时间内拿出了包含21种字级的 Univers 字体家族,其为此发明的数命名方法,开创了字体设计的新历史。

继续阅读

Helvetica 和纽约地铁的故事

The (Mostly) True Story of Helvetica and the New York City Subway
作者/ Author: Paul Shaw © 2008
原载于/ Original from: The (Mostly) True Story of Helvetica and the New York City Subway, Nov 18, 2008, AIGA.org
翻译/ Translation: 经授权,由 Colourphilosophy 综合其他资料编译
本文经由作者扩写,于2009年由 Blue Pencil Editions 出版同名书,2011年更新版由 MIT Press 出版,点击此处购买

Helvetica 被普遍认为是纽约地铁系统的标识字体。但事实上,它只被使用了20多年。60年代末,Unimark 设计公司为新地铁系统选定的标准字体并不是 Helvetica。最初为什么没有被选用?Helvetica 又是如何成为今天MTA(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纽约大都会交通局)的官方字体的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各种线索,看看这一段让人纠结,超越了字体本身的故事吧。

无论是纽约市民还是外来的访问者,都知道地铁系统是一座迷宫。这一切的原因是三个独立的系统被融合在了一起,其中两条属于早先成立的轻轨股份公司。

纽约地铁系统正式成立于1904年10月27日, IRT (Interborough Rapid Transit区间快速交通线)公司开始运营包括了28个车站的9.5英里的地铁线,从市政厅一直通向145大街和百老汇。1940年,运营IND(Independent独立线)的城市交通委员会(Board of Transportation)收购了BMT(Brooklyn-Manhattan Transit布鲁克林曼哈顿线)和IRT,把所有纽约的地下交通整合成了一个系统网络。

Prince Street (1917). Image: AIGA.org

Grand Avenue, Newtown (1936). Image: AIGA.org

继续阅读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

伦敦的街头报摊随处可以看到《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这本将近四分之一是在讲述纽约文化新闻的杂志原本注定了它的本地性,但这却远远无法阻挡它的魅力风靡全球——近100万订阅量中仅有16万来自纽约。大都市精英知识分子的定位为其带来了大量优秀的记者和作家(著名的如E. B. 怀特、伍迪·艾伦和苏珊·桑塔格),大量的长文报道向美国的中上层知识分子讲述着他们应该关注的社会话题。这本1925年创办的杂志尽管已经度过了80多年,但今天已然充满锋芒具有活力。《纽约客》现在「早已成为美国人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1925年2月21日第一期和2009年6月1日上周期。

继续阅读

Grotesque of Our Age

本文是前几个月的一篇杂志约稿,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出版。现在贴出来,以飨读者。文章探讨了早期非衬线体的历史和特点,以及现在的保存和发展。写作时在伦敦 St Brides Library 查阅了史料和原版字体样册,与 Shi Yuan 合作成文。转载请参阅我们的版权申明
2 Line English Egyptian,由 William Caslon IV 设计。

19世纪初,伦敦人 William Thorowgood 在字体师 Robert Throne 去世后用彩票奖金买下了他的铸字商 Fann Street Foundry,正式成为一个字体师。1832年,他将铸字商新出品的非衬线字体命名为 Grotesque——意思是「怪异的」,这一词无不体现了当年非衬线字体的先锋感——并在当年的字体样表的附表里悄悄附上了第一副 Groteque 的样张。

继续阅读

Didot 的故事

Didot 是一个法国家族姓氏,他们世代都是印刷工,字模雕刻师和出版商。这个家族在印刷、出版和字体作出巨大贡献之余,也逐渐爱上了自己印刷的内容,形成了爱好文学诗歌,喜欢翻译,勇于探险的性格传统。François-Ambroise Didot 发明了字号标准,Firmin Didot 设计出了现代主义衬线字体的典范,他们都被冠以家族的姓氏——Didot。

继续阅读

Type Discovery: Ludwig, 19世纪与21世纪

Image: OurType.be

Ludwig 由荷兰设计师 Fred Smeijers 设计,今年由 OurType 出版。这是一款当代对19世纪的非衬线体的理解的产物,充满了早期非衬线体的不羁性格。Smeijers 同时也是《Counterpunch》一书的作者,这是一本关于16世纪铅字设计与现代应用设计的书,1996年由 Hyphen Press 首发行,准备今年夏天出版第二版。

Type Discovery: New Rail Alphabet, 英国标志

Image: newrailalphabet.co.uk
Image: newrailalphabet.co.uk

Britanica 原来用于英国铁路标示系统(Britain+Helvetica=Britanica),由 Margart Calvert 设计,最近和 Henrik Kubel 合作(A2/SW/HK)出版了新的数字版本。命名为 New Rail Alphabet

参考

iPhone 上的字体软件

FontShop 出品的 FontShuffle。Image: ilovetypography.com

SNL 翻译了 ilovetypography.com 最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 iPhone 上的一些主要的字体软件,包括 FontShuffle 出的 FontShuffle,值得各位 iPhone 用户一看。

Times New Roman 的故事

《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 The Times,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John Walter)。The Times 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诞生之初,这张报纸的名称是《世鉴日报》(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 The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由于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是英国中右翼的主流大报,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出现了大量跟风命名者,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

继续阅读

FF DIN 迷你网站

Image: dinfont.com

最近 FontShop 不断尝试新的推广字体的手段,在推出了 FF Meta SerifFF Trixie 的迷你网站之后,又推出了 FF Din 的迷你网站。重视推广字体精神可嘉,无奈有价值可用的资料不多,而且充满销售的气息。无奈 FontShop 不是非盈利组织,不过这些网站制作精良,还算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