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dot 是一个法国家族姓氏,他们世代都是印刷工,字模雕刻师和出版商。这个家族在印刷、出版和字体作出巨大贡献之余,也逐渐爱上了自己印刷的内容,形成了爱好文学诗歌,喜欢翻译,勇于探险的性格传统。François-Ambroise Didot 发明了字号标准,Firmin Didot 设计出了现代主义衬线字体的典范,他们都被冠以家族的姓氏——Didot。
Didot 是一个法国家族姓氏,他们世代都是印刷工,字模雕刻师和出版商。这个家族在印刷、出版和字体作出巨大贡献之余,也逐渐爱上了自己印刷的内容,形成了爱好文学诗歌,喜欢翻译,勇于探险的性格传统。François-Ambroise Didot 发明了字号标准,Firmin Didot 设计出了现代主义衬线字体的典范,他们都被冠以家族的姓氏——Didot。
Ludwig 由荷兰设计师 Fred Smeijers 设计,今年由 OurType 出版。这是一款当代对19世纪的非衬线体的理解的产物,充满了早期非衬线体的不羁性格。Smeijers 同时也是《Counterpunch》一书的作者,这是一本关于16世纪铅字设计与现代应用设计的书,1996年由 Hyphen Press 首发行,准备今年夏天出版第二版。
Britanica 原来用于英国铁路标示系统(Britain+Helvetica=Britanica),由 Margart Calvert 设计,最近和 Henrik Kubel 合作(A2/SW/HK)出版了新的数字版本。命名为 New Rail Alphabet。
SNL 翻译了 ilovetypography.com 最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 iPhone 上的一些主要的字体软件,包括 FontShuffle 出的 FontShuffle,值得各位 iPhone 用户一看。
《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 The Times,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John Walter)。The Times 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诞生之初,这张报纸的名称是《世鉴日报》(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 The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由于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是英国中右翼的主流大报,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出现了大量跟风命名者,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
这个题目大概只适用于技术限制较大的网页设计师。不过花了很多时间都得不到答案,放上来大家参考。
总的来说 Mac OS X (下简称 Mac)的中文字体在显示上来说是很优秀的,以细黑为主要的特点,默认行距适中,在各个尺寸都清爽美观,这一点熟用 Mac 的人应该都清楚。由于其细黑特点,虽然在大尺寸上略显单薄,但在小尺寸上灰度却比其他中文字体更胜一筹,因此也成为网页设计中不二的中文字体选择。
很少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中文网页的主体英文字体是 Arial、Tahoma 和 Vernada 等非衬线体,在默认字体为 sans-serif 时,默认的中文字体即是这种细黑体。但当默认英文字体是 Georgia、serif 等衬线字体时中文就变成了宋体,宋体在小尺寸下太弱,想要换成默认细黑体的时候却难到了我——找不到这种细黑体。
为「When in doubt, use Caslon.」的传奇趁热打铁。两篇 Caslon 介绍之后说一下2007年推出的最新的 Caslon 系列——King's Caslon,由著名的字体设计公司 Dalton Maag 执笔,设计师为 Ron Carpenter。该款字体专门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设计,以改进他们当时使用的字体 Caslon 540。King's Caslon 设计回归最原始的 Caslon 的形态,设计干净、有力、优雅,字体集丰富,是 Caslon 系列上佳的选择。
Caslon,一个英国家族的姓氏,一家铸字工厂的名字,更是一段饱经沧桑的字体家族传奇。
William Caslon,1692年生于 Cradley 城,长于雕刻和工具制作。1716年,他移居伦敦,以在枪锁和枪管上雕刻为生。他还在切割纸张的机床上雕刻,因此和印刷厂有了联系,并在此后卷入了一家新印刷厂的筹备工作。之后他转向了冲床工。他用冲床机在硬金属上雕刻模具,以用来铸字。铸字工人把熔化的液态铝浇入 Caslon 制作的模具,冷却后形成字模,就可以排字了。
在当时,伦敦的排字工人的地位不高。英国的印刷工业也远不如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大部分伦敦报纸用的字样都来自于荷兰的铸字工厂。这种局面在1719年开始扭转,一群伦敦的印刷厂和书贩联合起来,委托年轻的雕刻家 Caslon 雕刻一种新的字体,用以印刷《圣经》中的《诗篇》和《新约全书》。大量的印刷品将从瓦平港(Wapping,伦敦东区泰晤士河北岸)出发,伴着远渡的传教士,经由远东贸易航线向海外传播。福音书商们希望借通商之道,即传播基督教精神,又获取利润。
1994年,旧金山,Albert-Jan Pool 和 Erik Spiekermann 在开完 ATypl 会以后一起搭乘出租车去机场。Spiekermann 知道 Pool 的老板破产了,他告诉 Pool 说如果他愿意为了生计去做一些字体设计,他应该首先看一下 OCR 和 DIN 字体。同时,他邀请 Pool 一起去柏林详谈细节。一年之后,Fontshop 发行了 Pool 设计的字样:FF OCR-F,之后又推出了 FF DIN 字体家族。Spiekermann 对于市场空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数字化的 DIN 字体在当时虽然可用,但是只有两个磅值并且呈几乎绝对的几何形态。Pool 设计了5种磅值的 DIN FF 家族,同时还加上了斜体以及某些可以替换的字母,如上面是圆点的"i" 和小写字母。随着时间的推移,5种 DIN Condensed(窄体DIN)也面世了,同时还增加了希腊和斯拉夫字母。新的 FF DIN 和老的 DIN 最大的区别在于更细的水平笔划和更流畅的曲线。 除去它原始而技术感的外观和它成为德国高速公路的道路指示牌之外,FF DIN 成为了一种现象。这种字体甚至出现在了书籍和杂志中,同时被各种文化机构广泛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2005年想要采访 Albert-Jan Pool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