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體排印學裡,襯線指的是字母結構筆畫之外的裝飾性筆畫。有襯線的字體叫襯線體(serif);沒有襯線的字體,則叫做無襯線體(sans-serif)。
2007年攝於里昂古羅馬半圓形劇場遺址(約公元前43年),從保留的石碑我們可以看出,1)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寫的,2)襯線是如何被「雕刻」出來的
歷史學家們認為襯線體來自古羅馬的石刻碑文。對於這些裝飾性的筆畫為何會產生,起的何種作用,一直存在着爭議。大多數人所接受解釋來自 Edward Catich 神父,他在1968寫了《The Origin of the Serif》一書,認為羅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要先用方頭筆刷寫好樣子,雕刻的工匠之後照着寫好的樣子雕鑿而成。由於直接用方頭筆刷書寫會導致筆畫的起始和結尾出現毛糙,所以在筆畫開始、結束和轉角的時候增加了收尾的筆畫,也就自然形成了襯線。雕刻匠人照寫好的字雕刻,就形成了所謂的「serif」 。
繼續閱讀
Myriad,英語單詞,意為「無數的」。同時,「Myriad」也是一款字體的名字。由羅伯特·斯林巴赫(Robert Slimbach,1956年-)和卡羅·圖溫布利(Carol Twombly,1959年-)在1990年到1992年期間以 Frutiger 字體為藍本為 Adobe 公司設計。
Myriad 是早期數碼字體時代的先驅,伴隨着技術的成長一路走來。如今,它更多地和我們相見在顯示屏幕上。當然,還有那著名的標榜設計的電子品牌。
1992年,耗時2年開發的 Myriad 終於發布了歷史上第一個版本:Myriad MM。這款溫和且具有良好可讀性的人文主義無襯線字體,集諸多當時最新的數字字體技術於一身。
繼續閱讀
2009 台北金馬影展海報
台灣金馬獎結果今天揭曉。傳統上金馬獎的海報雖然細節不足,但風格上都年年有變,實驗十足(參見歷屆海報)。今年的海報設計也繼續領先於同類華人電影活動。但風格也鋒芒減退、略見成熟,就連字體也用了風靡好萊塢的 Trajan(Johnsonbanks 語)。
繼續閱讀
中國高速公路新標誌牌。Image: 9811.com.cn
我們在前年提出疑問,想找到中國道路標誌牌的字體,結論是大部分情況下,是 Helvetica 和 Arial 混合使用。這是我們猜測的國家標準,因為沒有官方的文檔可供公眾瀏覽。當然後來也見到了襯線體的使用,令人驚訝。
這個月中國交通運輸部開始大面積的更換高速公路的命名方法,由原來的中文名稱更換為字母+數字的形式。伴隨而來的是大面積的更換高速公路標誌牌,而我們也發現,新的標誌牌也採用了新的字體。
繼續閱讀
從左至右,單詞依次為:smallest、support、subsistence、sufficient。1996年 Routledge 出版的《人口論》1789版重印版。
課上要讀馬爾薩斯(Malthus)《人口論》(An Essay on Population),從圖書館找來1789年的重印版。讀起來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文中大部分單詞中的「s」都被長相奇怪的「f」代替,如上圖所示,讀起來要不斷猜詞,實在想不透這樣做的原因。於是百思不得其解,尋求幫助。我們的 Web Developer、身處德國的 Metaphox 很快發來了正解,做為字體和文字細節,頗為有趣,以嗜各位。
繼續閱讀
九月份在《藝術與設計》雜誌刊登的文章,現在貼出來。這是原來的版本,可能與印刷版有部分差異。在此再次感謝參與校對的宋敏、杜欽和盧濤三位朋友。另外加上了參考書目和插圖。
本文作者為 Rex Chen 和 Shi Yuan,請勿轉載。謝謝。
儘管字體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最早期,與文字和書寫的萌生同時出現,但現代意義上的字體排印(Typography)嚴格來說,是從十五世紀德國的約翰內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開始的。從這一時期開始,批量印刷成為可能,而金屬鑄的字體也取代各地的手寫體,成為主要的傳播載體。自此開始,不同地區的字體發展也走上了獨立而又互相影響的道路。隨着國家主義在現代的盛行,各國政府和設計師們開始重視字體的國家形象問題,於是紛紛回顧自己的歷史,試圖在過去的發展中尋到符合國家和民族氣質的字體。受這種國家化運動的影響,很多國家形成了與本國形象相輔相成的字體特色,從英國的商業和傳統的結合,到德國的機械和實用,以及瑞士的平和、中立等等,字體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直觀而有效的工具。本文按時間順序,試圖把握代表各國形象字體發展的決定性歷史時期,回顧各國標誌性字體的特點環境、來源和發展。
文藝復興與手寫體:意大利字體
卡洛琳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和數字版Nicolas Jenson SG 的比較。Images: belmont.edu; identifont.com.
十五世紀的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當時的意大利各個城市都處於自治狀態,城市獨裁者們都貪圖玩樂,一心想要擺脫宗教傳統對他們的束縛。因此這些城市的文藝環境十分寬鬆,當局鼓勵和提倡描寫世俗生活的作品,而非一味的表現宗教的神聖,這一社會環境為整個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色彩奠定了外部基礎。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Petrarch)大力歌頌個人性的偉大,認為世俗的成功與跟上帝關係並不相互違背,相反是上帝賦予了人類巨大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理應在世間充分享用這些天賦。他對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道德倫理和文化十分崇尚,認為古代才是人性最燦爛的時刻。
繼續閱讀
Typo 是什麼?讓我們來看韋氏詞典在線版的解釋:
Typo
noun,名詞
A mistake in printed matter resulting from mechanical failures of some kind.
由於機械故障所造成的一個印刷錯誤。
計算機領域中,指排字錯誤。
同意詞:
erratum (排錯),literal error(文字錯誤),misprint(誤印),typographical error(排字錯誤)
typo 在90.91%的情況下,作為單數使用。在1億個口頭或書面出現的詞語中,typo約有11次。以typo開始的詞語有:typograph(鑄排機),typographer(排印工),typographic(排印學的),typographical(排印學上的),typography(排印學),typological(類型學的),typologically(類型學地),typologies, typologist(類型學家),typology(類型學)……
繼續閱讀
《藝術與設計》雜誌邀我和史源寫的文章《字體里的國家故事》在最近的9月期刊登出來了,稿件做為雜誌本期特輯「國家形象,設計塑造」的一部分。文章不長,以時間順序簡述了各國代表性字體和國家形象的來龍去脈,面向大眾讀者,有興趣的各位可以購買來看看。
這裡謝謝雜誌、宋編輯和各位審過稿的朋友。
左為09年目錄冊,使用 Futura;右為10年目錄冊,使用 Verdana。Image: fontblog.de
世界在倫敦2012奧運會標誌的推出後就變得不能理解了。從這個令人驚愕的奧運標誌(記得 Wolff Olins 說2012年大家就會看出這個超前設計的好,現在卻仍看不透),到奧迪汽車 logo 換字(via Dajuin),然後是炙手可熱的雜誌《032c》,設計界出現了「以丑為上」的新潮流,這一「New Ugly」的現象也成為設計界探討的熱門話題。現在大型商業機構也莫名地加入了這趟渾水。宜家近期宣布將字體從 Futura 改為 Verdana。
消息一經宣布就在引起巨大的反對聲浪。設計師論壇出現了長篇批評,Youtube 出現了特別節目評論事件,Twitter(偉大祖國生日快樂)上謾罵和惋惜鋪天蓋地,網上抗議宜家這一決定的請願也熱鬧非凡,主流媒體如美聯社、《時代雜誌》、《紐約時報》和《商業周刊》都報道了事件。不過無論如何,宜家的宣傳資料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新的設計。
繼續閱讀
「我最喜歡 Akzindez Grotesk Light 的數字2,它猶如一隻長頸天鵝。」——Erik Spiekermann
印度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阿拉伯人在12世紀將其傳到了尚處在中世紀的歐洲,並逐漸排擠掉了羅馬數字,成為了被最普遍使用的數字。
拉丁字體有襯線和無襯線之分,然而在數字的世界裡,卻有着另外一種分類。
文本數字(text figures),也被稱為非等高數字(non-lining)、小寫數字( lowercase)、舊體風格(old-style)等,是一種模仿拉丁字母高低錯落而設計的數字。文本數字的形狀和上下位置模仿了小寫字母,0、1、2定義了 x 高度;6和8有上升部;3、4、5、7、9具有下降部。也有一些個別情況,如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 Didot 家族製作的字模中,為了區別於草書的小寫字母z(類似數字3的寫法),數字3也具有上升部。這一傳統被後來的法國字體所繼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