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民教授設計的中國1983年國家標準標誌圖
之前 Rex 寫了一篇關於新的城市公共交通標準的文章,設計是由天津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標誌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牟躍主導,是23年來的首次修改。相信很多人對這設計非常失望。
在去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陳漢民教授從教50周年設計作品展」中,關於他的標誌設計或者其它設計,這裡不做表述。只是非常驚訝的發現了他於1983年參與設計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共交通禁止標誌」,「安全標誌」,「公共信息圖形符號」。不管是在圖形的統一,信息的傳達方面都勝於現在所謂的新城市公共交通標準。我們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比較。
陳漢民教授設計的中國1983年國家標準標誌圖
德國用於路牌的 DIN 1451 字體。Image: typografie
之前有一篇博文是關於杭州新交通設施的設計方案,是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院設計的,有不少朋友提出一些異議和不同的看法,主要是關於交通道路標誌牌字體方面的問題,之前一直想寫一點評論,現在整理了一下補上。
西文部分
心細的一些朋友已經看出,這個設計方案西文所使用是英國現代設計的最主要代表 Gill Sans, 在文字排版方面 Gill Sans 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尤其在一些文學性小說方面。其字形溫文爾雅,帶有濃郁的英國紳士氣質,具有人文主義的構造遊走於無襯線和襯線的 Gill Sans 更具現代感,這都使 Gill Sans 成為一款經典的字體。
繼續閱讀
以上片斷選自上海世博官方宣傳片(Youtube 視頻和東方衛視視頻)。關於字幕上黑體的使用,見以前的一篇文章。
Michael Tyznik 的美元設計。Image: richardsmith.posterous.com
2009年的幾個新的設計將錢幣設計成為少見的熱門設計話題。新年降至,將幾個重要的話題歸納一下。第一個是美國一群設計愛好者發起的「重新設計美元」(The Dollar Redesign)活動。美元在1930年代設計後就鮮有大的變動,比起色彩斑斕、風格摩登的歐元顯得老氣、區分度差。儘管收到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還是引起了公眾的熱情參與。選擇兩個質量較高的方案,設計師分別是 Michael Tyznik 和 Micheele Haft。Michael 的方案保留了經典的美元「綠背」(Green Back)元素,和總統的選擇,但使用了彩條作為面額的底紋。
繼續閱讀
中國高速公路新標誌牌。Image: 9811.com.cn
我們在前年提出疑問,想找到中國道路標誌牌的字體,結論是大部分情況下,是 Helvetica 和 Arial 混合使用。這是我們猜測的國家標準,因為沒有官方的文檔可供公眾瀏覽。當然後來也見到了襯線體的使用,令人驚訝。
這個月中國交通運輸部開始大面積的更換高速公路的命名方法,由原來的中文名稱更換為字母+數字的形式。伴隨而來的是大面積的更換高速公路標誌牌,而我們也發現,新的標誌牌也採用了新的字體。
繼續閱讀
九月份在《藝術與設計》雜誌刊登的文章,現在貼出來。這是原來的版本,可能與印刷版有部分差異。在此再次感謝參與校對的宋敏、杜欽和盧濤三位朋友。另外加上了參考書目和插圖。
本文作者為 Rex Chen 和 Shi Yuan,請勿轉載。謝謝。
儘管字體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最早期,與文字和書寫的萌生同時出現,但現代意義上的字體排印(Typography)嚴格來說,是從十五世紀德國的約翰內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開始的。從這一時期開始,批量印刷成為可能,而金屬鑄的字體也取代各地的手寫體,成為主要的傳播載體。自此開始,不同地區的字體發展也走上了獨立而又互相影響的道路。隨着國家主義在現代的盛行,各國政府和設計師們開始重視字體的國家形象問題,於是紛紛回顧自己的歷史,試圖在過去的發展中尋到符合國家和民族氣質的字體。受這種國家化運動的影響,很多國家形成了與本國形象相輔相成的字體特色,從英國的商業和傳統的結合,到德國的機械和實用,以及瑞士的平和、中立等等,字體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直觀而有效的工具。本文按時間順序,試圖把握代表各國形象字體發展的決定性歷史時期,回顧各國標誌性字體的特點環境、來源和發展。
文藝復興與手寫體:意大利字體
卡洛琳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和數字版Nicolas Jenson SG 的比較。Images: belmont.edu; identifont.com.
十五世紀的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當時的意大利各個城市都處於自治狀態,城市獨裁者們都貪圖玩樂,一心想要擺脫宗教傳統對他們的束縛。因此這些城市的文藝環境十分寬鬆,當局鼓勵和提倡描寫世俗生活的作品,而非一味的表現宗教的神聖,這一社會環境為整個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色彩奠定了外部基礎。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Petrarch)大力歌頌個人性的偉大,認為世俗的成功與跟上帝關係並不相互違背,相反是上帝賦予了人類巨大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理應在世間充分享用這些天賦。他對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道德倫理和文化十分崇尚,認為古代才是人性最燦爛的時刻。
繼續閱讀
Helvetica 被普遍認為是紐約地鐵系統的標識字體。但事實上,它只被使用了20多年。60年代末,Unimark 設計公司為新地鐵系統選定的標準字體並不是 Helvetica。最初為什麼沒有被選用?Helvetica 又是如何成為今天MTA(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紐約大都會交通局)的官方字體的呢?讓我們撥開歷史的各種線索,看看這一段讓人糾結,超越了字體本身的故事吧。
無論是紐約市民還是外來的訪問者,都知道地鐵系統是一座迷宮。這一切的原因是三個獨立的系統被融合在了一起,其中兩條屬於早先成立的輕軌股份公司。
紐約地鐵系統正式成立於1904年10月27日, IRT (Interborough Rapid Transit區間快速交通線)公司開始運營包括了28個車站的9.5英里的地鐵線,從市政廳一直通向145大街和百老匯。1940年,運營IND(Independent獨立線)的城市交通委員會(Board of Transportation)收購了BMT(Brooklyn-Manhattan Transit布魯克林曼哈頓線)和IRT,把所有紐約的地下交通整合成了一個系統網絡。
Prince Street (1917). Image: AIGA.org
Grand Avenue, Newtown (1936). Image: AIGA.org
繼續閱讀
新版中國城市公共交通標準
中國主流媒體前一陣子都紛紛報道了新的城市公共交通標準,設計由天津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標誌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牟躍主導,是23年來的首次修改。上圖是媒體上廣泛轉載的部分標識。從公布出來的標誌中,雖然識別性有所提高,但設計上似乎缺乏統一性。比如「禁止飲食」和「禁止編製」的兩個標誌(1和2)的設計風格迥異,視角不統一,同樣的問題還有「自動購票」和「投幣乘車」(7和9)。「禁止向外扔東西」和「緊急破窗錘」(5和6 8)設計雖然風格相似卻水準欠佳。總體來說這個作為全國標準的公共設計令人失望。
Image: AIGA
上圖是美國交通部(D.O.T.)和 AIGA 合作設計的美國公共交通標誌,1974年設計。風格鮮明統一,更提高了識別性,是公共標誌的典範之作。另外這裡有一套2007年的研究報告,測試了西方主要國家的公共交通、機場和奧運會的圖形標誌設計的識別度,十分有趣。
Image: newrailalphabet.co.uk
Image: newrailalphabet.co.uk
Britanica 原來用於英國鐵路標示系統(Britain+Helvetica=Britanica),由 Margart Calvert 設計,最近和 Henrik Kubel 合作(A2/SW/HK)出版了新的數字版本。命名為 New Rail Alphabet。
不知道今天大家有沒有看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就職典禮,如果錯過了沒看,那麼就看看選舉背後美國圖形藝術協會(AIGA)所做的工作吧,或許會更有意思。
1998年, AIGA Design for Democracy (為民主設計)成立,旨在通過設計加強政府溝通手段的效果和效率,增強民眾與政府間的互信以及民眾的參與度。AIGA Design for Democracy 在2000年在伊利諾伊州的次級選舉上小試身手之後,在2005年正式與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EAC)合作,參與到全國的選舉上來。
2000年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縣的選票。Image by Sun-sentinel Graphic with modifications
AIGA Design for Democracy 最影響力的設計是對選票的重新設計。或許2000年選票設計的引起的風波還有人記得,當年因為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縣的選票設計由於候選人序列和打孔點設計上不清晰,誤導了部分選民,部分導致戈爾的失利,聯繫布什當選後的種種,倘若設計真的是關鍵原因的話,那麼「設計失誤導致整個世界遭了八年布什罪」的結論顯得並不會太離譜,這大概也是史上糟糕的設計所帶來的最大代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