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寫《論天》,由此人類開始向地球之外的世界發起詰問;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奠定了日心說,一舉改變了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但這些書籍背後的印刷者往往鮮為人知,而事實上古騰堡印刷術與天文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2019 年 10 月末,東京印刷博物館的策劃展「天文學與印刷:探尋新世相」開幕,介紹了十五至十六世紀活躍的印刷者和天文學家們,並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了啟蒙時期活版印刷術與天文學研究的關係。
目錄歸檔: 印刷
中文排版網格系統的五大迷思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本篇將着眼於宏觀字體排印與微觀字體排印的關係,從中文排版的底層本質為大家理清對「網格」的各種迷思。
也許對於很多設計師來說,版式設計中最經典的一個工具就是「網格」。瑞士現代設計的代表設計師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 (Josef Müller-Brockmann) 在半個世紀前整理出了一套西方的網格系統理論,被平面設計師們奉為圭臬,其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也是設計師必讀之書。該書於 2016 年發行簡體中文版時,筆者也參與了監修工作。
理論重在實用。近年來,有很多設計師一方面沒有吃透西方設計理論中「網格系統」的內容,另一方面又缺乏對中文網格的學習,把西方網格理論生搬硬套到中文排版里,做出了一些看似有網格、實際上卻完全不符合中文體例的排版。本文就針對這些現象,對網格系統在中文排版中應用中常見的誤區和迷思做一簡單的分析。
Steglitzer Werkstatt:現代商業設計事務所的初露頭角
在系列的前兩篇文章中,Emil Rudolf Weiß 承擔起了從書法和裝幀藝術到商業出版生產的過渡,Willy Wiegand 則為書籍工藝設下了高入雲端的標杆。然而魏瑪德國時期的平面設計發展之迅猛,並非僅僅歸功於這兩人,更是得益於小規模私人印刷和大規模商業印刷的緊密結合。本文要介紹的施泰格利茨工作坊(Steglitzer Werkstatt)雖然只運作了三年,算是曇花一現,但它可以說是那時最早、也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平面設計事務所」。它的三位主創設計師格奧爾格·貝爾韋(Georg Belwe, 1878–1954)、弗里茨·赫穆特·埃姆克(Fritz Helmuth Ehmcke, 1878–1965)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克羅伊肯斯(Friedrich Wilhelm Kleukens, 1878–1956)除了在施泰格利茨工作坊發光發熱,也在各自的一生中對平面設計職業的發展做出了可觀的貢獻。
不離不棄的破折號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從本文起將重點分析幾個中文的特殊標點符號。希望讀者可以結合本系列之前關於「擠擠總是有的」「避頭尾」等幾項內容一起來閱讀分析。
2016 年 7 月「知乎 LIVE」新上線,而本站作者、多語言字體技術開發者梁海隨即在其知乎專欄里發布了一篇名為《破折號好難啊!破折號怎麼這麼難!》的文章。他在文章里附上了 2016 年 7 月 8 日在推特上發的截圖,並對 1024 場次「知乎 LIVE」中使用的 907 個破折號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居然有 11 種用法,情況之複雜以致於他說「嗯……我懶得分析了。」既然如此,筆者就接這一棒,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破折號這麼難。
TypeTour 側記:柏林風暴
本文攝影:王燕茹、柳東原、厲致謙、Mira Ying、盧濤
此行十二人因字結緣,一路接受視覺上的連環衝擊,親歷歐洲罕見風暴的襲擊,一起接受了包豪斯大師們的「接風洗塵」,感受歐洲設計先驅給予後世的饋贈。
Willy Wiegand:不來梅印刷坊與德國書籍工藝的標杆
德國的不來梅印刷坊(Bremer Presse)在 1911–1939 年運作期間印製的書籍,版式裝幀之精湛考究,至今仍受到眾多藏書家的追捧。那時,奇肖爾德一代人還未成年,現代主義的文字排印和平面設計尚在襁褓之中,不來梅印刷坊的作品可謂德國書籍設計最早的行業標杆。而它的主要運營者威利·維甘德(Willy Wiegand)則對印刷坊的工作模式、書籍選題、裝幀設計、以及生意的興衰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Emil Rudolf Weiß:書法和裝幀藝術的設計職業化
提起二十世紀早期的德國平面設計,不少讀者可能馬上會想到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或者保羅·倫納(Paul Renner),他們似乎代表着先鋒、簡練、理性和機械化生產。與之相反,彼時的手工藝術家和匠人則是落後、繁複、感性和小規模勞作的代名詞,必是他們唾棄的對象。但事實遠非如此——二十世紀早期的德國見證了海報藝術、書籍藝術的興起,商業平面設計初現雛形。藝術家、書法家們有的把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總結出版、給平面設計打下了理論基礎;有的開設課堂,把他們的知識傳授給平面設計師;有的更直接投身業界,成為首批平面設計師。這一「理論–教學–實踐–傳播」的鏈條對平面設計無疑意義重大,但這段過渡時期的歷史卻往往被早期現代主義者的革新光環蓋過。我們將在近期刊發一系列文章,重點關注這些過渡時期的藝術家和早期設計師們,也希望他們的思想、作品與遭遇能予後來人以啟發。
孫明遠談《聚珍仿宋體研究》:「古典的回歸」絕非單純的擬古
聚珍仿宋體是 20 世紀初中國人自行製作活字字體的早期嘗試,由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後人丁三在、丁輔之兄弟着手開發,於 1919 年正式問世,隨後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聚珍仿宋在風格上不同於當時主導印刷出版市場的日本制宋體字(明朝體),而是以傳統雕版印刷字形為藍本的古典字體。它在構思上完成了仿宋體從寫刻到鑄字的改造,折射出當時中國人對自身文字形態的認知,以及對審美規範如何適應技術變革這一問題的理解。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孫明遠近日出版的《聚珍仿宋體研究》針對這一款字體,從時代背景、產業狀況、製作初衷、審美觀念、開發技術、應用傳播等角度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採用了大量一手資料,考證紮實,內容全面,是近年來國內字體歷史研究中少有的深度專題性著作。孫明遠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獲設計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字藝術設計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上海美術學院字體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日本文字設計學會會員。2004 年至今在國內、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 2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平面設計史、活字字體史。
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本書,我們對孫明遠博士進行了簡短的訪談,以下內容略有編輯整理。
招募!TypeTour Japan 暑期日本字體文化之旅(2018.7.29 – 8.7)
時隔兩年,TypeTour 終於計劃再次東渡日本!此次旅程的時間更加充裕,並且新增了關西路線,我們將從大阪到京都,途徑宇治、奈良,最後飛往東京,在時間和空間的縱橫比較中,體會日本文字設計的多元與成熟。
我們將拜訪只聞其名的字體公司,看日本字體行業如何發展至今;在潺潺流水和呦呦鹿鳴間,我們將深入古寺,探尋日本活字印刷的起源;走上街頭,不夜之城新宿霓虹閃爍,宇宙中心澀谷熒幕恆亮,繁華老街銀座隨處可見流傳百年的店招;江戶文字的毛筆一揮,是淺草雷門的威嚴雄壯,落語寄席的歡聲笑語,也是歌舞伎的俊秀、相撲手的力量……抬頭低首,文字無處不在,傳統與現代並舉的日本也正是「獵字」的最佳去處。此外還有各大書店、美術館、博物館、畫廊,以及高密度的文化藝術活動和公共空間,我們將挑選關乎文字與平面設計的好去處,為團員們帶來視覺的饕餮饗宴。
TypeTour 與普通的主題旅遊項目不同,我們希望聚集更多對字體排印、平面設計、視覺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在旅行的同時促成更有價值的交流。每次字體旅行,我們都將在保證行程完成度和質量的前提下,留出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讓參與者擁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領隊也會根據團員的需求,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出行日期及費用
- 日期:2018 年 7 月 29 日 – 2018 年 8 月 7 日
(共十天九夜,大阪兩天兩夜,京都三天兩夜,東京五天五夜) - 出發地點:上海
- 招募名額:10 人
- 行程費用預估:約 18,000 元 / 人(實際出團日期和人數變動會造成報價調整)
- 報名截止時間:2018 年 6 月 30 日午夜 12 點
- 報名方式:郵件報名 [email protected],詳見文末
擠進推出避頭尾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從本文起,將對標點處理問題展開分析。雖然本文討論的是「避頭尾」,但希望讀者可以結合本系列之前關於「基本行長」、「全寬/半寬」標點、標點懸掛思路等幾項內容一起來閱讀分析。
假設在排一段中文時遇到了題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版式規定一行二十二個字且不允許標點懸掛,可是偏偏在行尾遇到了句號。
也許有人說,這不就是避頭尾么,既然句號不能在行頭,那就把「客」字一起拉下來換成新的一行即可——這是唯一且最優的方案嗎?針對這個簡單的實例,其實可以有五六種處理方案。與其討論方案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處理思路。在本文里,筆者就與大家一起來探討避頭尾操作中的各種複雜度與優先度決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