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年底,万维网联盟(W3C)发布了新版《中文排版需求》(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简称 CLReq)。自 2015 年初稿发布以来,这份文档第一次经历了重大结构调整。新发布的版本与万维网联盟其他语言/文字的排版需求文档(如阿拉伯字母和蒙古文)的结构保持一致,希望为开发者、设计师和技术标准的编辑提供更加高效和清晰的参考。这个变化也加强了《中文排版需求》作为全球化排版标准一部分的定位。
目录归档: 排版
《排版造型 白井敬尚——从国际风格到古典样式再到 idea》译后记
中文排版网格系统的五大迷思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本篇将着眼于宏观字体排印与微观字体排印的关系,从中文排版的底层本质为大家理清对「网格」的各种迷思。
也许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版式设计中最经典的一个工具就是「网格」。瑞士现代设计的代表设计师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 (Josef Müller-Brockmann) 在半个世纪前整理出了一套西方的网格系统理论,被平面设计师们奉为圭臬,其著作《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也是设计师必读之书。该书于 2016 年发行简体中文版时,笔者也参与了监修工作。
理论重在实用。近年来,有很多设计师一方面没有吃透西方设计理论中「网格系统」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缺乏对中文网格的学习,把西方网格理论生搬硬套到中文排版里,做出了一些看似有网格、实际上却完全不符合中文体例的排版。本文就针对这些现象,对网格系统在中文排版中应用中常见的误区和迷思做一简单的分析。
不离不弃的破折号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从本文起将重点分析几个中文的特殊标点符号。希望读者可以结合本系列之前关于「挤挤总是有的」「避头尾」等几项内容一起来阅读分析。
2016 年 7 月「知乎 LIVE」新上线,而本站作者、多语言字体技术开发者梁海随即在其知乎专栏里发布了一篇名为《破折号好难啊!破折号怎么这么难!》的文章。他在文章里附上了 2016 年 7 月 8 日在推特上发的截图,并对 1024 场次「知乎 LIVE」中使用的 907 个破折号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居然有 11 种用法,情况之复杂以致于他说「嗯……我懒得分析了。」既然如此,笔者就接这一棒,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破折号这么难。
「孔雀计划」序——中文排版思路的重建
重建,是因为曾经被摧毁过——现在的中青年设计师里,能理解并掌握中文排版传统规范知识的人已经很少,在专业的美术院校里几乎已经没有老师教;没有多少人想到要学、愿意学,即使想学也没有人教、也没有教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完全摧毁、亟待重建的状态。
回顾《中文排版需求》
长谈:印度文字与字体
按:2018 年,借设计北京大学南亚系的一款西文字体的机会,笔者邀请到北大南亚系的叶少勇老师进行一次关于印度文字及字体的访谈。叶少勇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梵佛研)成员。叶老师对古代印度佛学有着很深的研究,还精通印度古代文字及字体学,曾专门对北印度梵语写本的字体做过全面的研究。
印度在古代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现代国家观念,泛指南亚次大陆上的诸多国家地区,如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甚至包括了阿富汗的一部分。
印度这片土地上的文字繁多,造型各异,但几乎都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婆罗谜文字这个源头。印度文字还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字,比如东南亚的泰文(以及各种傣文),缅甸文、柬埔寨文以及藏文字母等等。让我们先从印度的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开始梳理。
挤进推出避头尾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从本文起,将对标点处理问题展开分析。虽然本文讨论的是「避头尾」,但希望读者可以结合本系列之前关于「基本行长」、「全宽/半宽」标点、标点悬挂思路等几项内容一起来阅读分析。
假设在排一段中文时遇到了题图的情况,应该怎么办?版式规定一行二十二个字且不允许标点悬挂,可是偏偏在行尾遇到了句号。
也许有人说,这不就是避头尾么,既然句号不能在行头,那就把「客」字一起拉下来换成新的一行即可——这是唯一且最优的方案吗?针对这个简单的实例,其实可以有五六种处理方案。与其讨论方案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处理思路。在本文里,笔者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避头尾操作中的各种复杂度与优先度决策的问题。
针对 Adobe InDesign 标点挤压中文默认设置的反馈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本项目不仅旨在重新理清中文排版的思路,还努力从字库厂商、软件厂商、网页环境等全方面改善中文排版环境。针对目前 InDesign 中文版的诸多问题,笔者于 2018 年 2 月撰写了一份反馈报告,已经从东京转交至 Adobe 总部的品质工程部。报告原用英文撰写,现翻译成中文公开如下。
要让 Adobe 这样一个商业公司针对于一个并无法获得多少商业利益的地区进行本地化设置的修改非常非常困难。如果没有用户反馈又没有商业利益,软件是不可能自动变好的。只有让 Adobe 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反馈,才能让其内部提高修改 bug 的优先度,最后实现软件的更新。笔者希望所有 InDesign 中文用户,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用户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笔者一起通过各种渠道来反应这些 bug,最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关于标点宽度调整以及 InDesign 所谓「标点挤压」功能的具体分析,孔雀计划将在之后的文章里具体讨论。
English version in PDF format is available here.
问题
- InDesign 软件完全按照日本工业标准 JIS 设计,而「标点挤压」中的默认中文设置(包括简体中文设置和繁体中文设置)却采用了与软件设计标准的日文排版原则完全不同的算法,造成逻辑矛盾,导致中文用户几乎无法使用。
- 错误的翻译不仅导致用户界面显示问题,还导致整个「标点挤压」功能非常不友好。
挤挤总是会有的吗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上篇《全角半角碎碎念》陈述了标点符号字宽的基本概念,本文则论述了标点符号宽度调整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到底具体在调整什么?
2017 年 8 月,各网络媒体报道了微软公司在「Window 10 秋季创意者」版本里对「微软雅黑」这款字体的更新内容,第一点就提到了「标点符号位置改进」。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 GB/T 15834-2011,严格遵照标准修正了一些标点的位置。逗号的位置由居中改为居左下。问号、叹号、分号、冒号均置由居中改为居左。左括号与右括号的位置由居中改为分别居右与居左。
众所周知,「微软雅黑」是美国微软公司委托方正设计的一款字体,随 Windows Vista 简体中文版一起发布,正式上市是在 2007 年。之后微软不仅为老系统 Windows XP 也发布了一个版本,还在 Office 2007 简体中文版附带此字体。而这次推出的 6.25 版已经是 2017 年,距离发布已经整整十年。「微软雅黑」出于其「Windows 默认字体」的身份,作为「中文代表」出现在世人面前,早就占领了中国大江南北。即便新版本发布,带有错误位置标点符号的旧版也不可能瞬间消失,依旧会在市场上占据很长时间。因此笔者在知乎上对此的评价是:
从 Vista 开始算,花费了十年时间,微软雅黑的标点位置终于符合国标的位置,这速度我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