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藝術與設計》2010年3月期刊出,文字有改動。感謝 Colourphilosophy 的
素材和幫助。本文資料和文獻清單已經遺失,在此致歉。
主流報紙對荷蘭平面設計師鮑勃·諾達(Bob Noorda)去世的消息反映有點遲緩。《紐約時報》一直到老人去世12天以後才出版訃告,副題是「將現代主義帶入地下的設計師」。作為二十世紀將現代主義設計帶入大眾生活的重要一員,鮑勃· 諾達參與建立了平面設計史上很有影響力的公司 Unimark 工作室,最著名的工作是與 Massimo Vigelli 共同設計了紐約地鐵的導航標識。2010年1月11日鮑勃·諾達在米蘭因病去世,享年82歲。
鮑勃·諾達1927年生於阿姆斯特丹,曾經參加荷蘭陸軍,1940年代末在印度尼西亞服役。戰後諾達回到荷蘭,在 Instituut voor Kunstnijverheidsonderwijs 設計學校完成學業,於1950年畢業。學校功能主義的思想和包豪斯的背景極大地左右了諾達一生的設計理念。諾達不贊成 「深奧的設計」。與那一代的現代主義者一樣,他主張簡單、有效、邏輯感強的設計。在2005年的一次採訪中,諾達提到自己的設計理念:「我相信我的作品是用來溝通的,溝通意味着我在為其他人服務,通過更加易讀的文字,讓設計更容易理解。但這不是說這樣的設計就很沉悶,沒得發揮。相反,可能性非常多」。
繼續閱讀
Martin Majoor,荷蘭字體設計師,平面設計師,(1960年10月14)在讀大學之前就已經接受多年的字體設計和字體排印專業訓練,大學期間就曾經設計一套襯線字體,由於不夠成熟並沒有公開發行,但是期間一直對於襯線和無襯線之間歷史和形態的相互關係進行初步研究,這些設計研究對於他今後設計字體都有直接的影響,大學畢業之後開始在荷蘭的 Océ 設計公司從事字體排印和字體設計工作,1987 年他在 Utrecht 的 »Muziekcentrum Vredenburg« 設計工作室謀到了一個平面設計工作,這個設計工作室是荷蘭最早使用電腦設計並且率先採用電腦印刷輸出的工作室。
FF Scala 細體,正常體和斜體
繼續閱讀
最近 Design Observer 的一篇老文章被朋友翻出來,接下來的兩天忽然在其他地方又看到了討論。文章是著名設計師和評論者 Michael Bierut 寫的,題目是《我恨 ITC Garamond》(I Hate ITC Garamond)。作者寫到,自己辛苦找來一本女兒心儀的歷史書,拿到手發現排版字體用的是 ITC Garamond,頓時失了興趣,進而在網上大吐怨言,發泄對這款字體的厭惡。
繼續閱讀
近日在文廟偶得一本書——《拉丁化課本》,看得我這個文不盲有些害怕。作者葉籟士(Ie Laish,1911-1994),文字改革專家和活動家、世界語者。原名包叔元,筆名葉籟士、羅甸華、索原等。江蘇省吳縣人。曾就學於上海立達學園和日本高等師範。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歷任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等職。在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他積极參与並推廣,提出「只有實行拉丁化才是解決大眾語問題的正確途徑」的主張。
繼續閱讀
之前 Colourphilosophy 已經寫了一篇關於 Roman 與 Italic 的短文,非常詳細的介紹了斜體的歷史以及他們的具體運用的,其實這非常重要,因為斜體具體運用一直為中文設計師所忽視,很多涉及到西文排版,對於斜體不是禁用就是濫用。
在這裡就 Italic( 斜體)再擴展寫一些東西。其實 Italic 翻譯為斜體一詞是不夠準確和到位的,因為從字面理解很容易以為只要是斜體就是 Italic,Italic 必須是斜的。其實不然,並不是所有 Italic 就是斜的,定義一個字體是不是斜體最主要是看是不是擁有手寫風格在裡面。
FF Quadraat 和 Trinite的 Italic 體
大部分的 Italic 體比那些筆直的羅馬字體在形式上有一點角度的傾斜,其筆畫在基準線上像右邊形成一點角度的傾斜,由於其傾斜感,給人一種向前流動的感覺,但傾斜並不是意大利體最本質的特點,Italic 體最重要的特點是其手寫體風格,因為 Italic 體本來就是由於手寫而產生的,具體歷史這可以看 Colourphilosophy 的文章,而大部分 Italic 因為手寫習慣會對某些字母進行簡化(如 a, g )。但是也很多字體家族中的 Italic 的其筆畫是垂直於基準線的,比較有名的有 FF Quadraat、Trinite 等,但是其筆畫仍然有這手寫風格。
繼續閱讀
本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2010年2月期。發表時有少量改動。本文感謝金虎的幫助。相關題目我們已談及多次,近期可參考方宏章的
文章。
交通部更換高速公路命名辦法出台,全國的高速公路路牌開始大面積更換, 引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於費用的爭議。鮮有人注意到的是,路牌的設計也作了大幅修改。新設計包括新的中英文字體、箭頭和其他元素的設計,舊標準英文字體 Helvetica 被 FHWA 體(又稱 Highway Gothic)代替。對美國視覺文化熟悉的朋友而言,FHWA 應該不陌生,作為美國的舊高速公路標準字體,FHWA 的設計充滿了美國味道。它的名字源於美國聯邦公路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誕生於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執政的1940年代。這款字體的字型設計最初根據民間手工制路牌而來,設計粗糙,完成後也從未進行過路面測試。「它(FHWA)輕率、粗放,缺乏對細節的關注。」字體設計師 Tobias Frere-Jones 評論到。
繼續閱讀
以 Computer Modern 字體排印的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第一卷。
現代個人計算機軟件中可以進行排印或者出版準備工作的系統,以所見即所得型為主流,從早期的 Apple MacPublisher、Aldus PageMaker,到曾經非常興盛的 QuarkXPress,以及現在的 InDesign 莫不如是,甚至連 Microsoft Word 都可以歸入此類 。但是,在桌面計算機的圖形化用戶界面尚未普及時,字符終端上其實已經出現了優秀的排字工具。這一工具也許並不夠直觀,不過這或許也不失為其優點:寫作者可以將精力集中於文檔的內容、而非其展現形式之上;作為源文件的純文本並不依賴於平台而存在,易於管理和版本控制;用於處理源文件的程序也可以極富擴展性。這實際上是典型的計算機程序設計理念,這樣的系統也的確是出於一個計算機科學家之手——你也許已經猜我在說什麼:TeX。
繼續閱讀
德國用於路牌的 DIN 1451 字體。Image: typografie
之前有一篇博文是關於杭州新交通設施的設計方案,是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院設計的,有不少朋友提出一些異議和不同的看法,主要是關於交通道路標誌牌字體方面的問題,之前一直想寫一點評論,現在整理了一下補上。
西文部分
心細的一些朋友已經看出,這個設計方案西文所使用是英國現代設計的最主要代表 Gill Sans, 在文字排版方面 Gill Sans 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尤其在一些文學性小說方面。其字形溫文爾雅,帶有濃郁的英國紳士氣質,具有人文主義的構造遊走於無襯線和襯線的 Gill Sans 更具現代感,這都使 Gill Sans 成為一款經典的字體。
繼續閱讀
Roman 與 Italic 的搭配使用範例,Italic在四句話中表不同作用:第一句強調拖顫音,第二句代替了說話的引號,第三句表示語氣強調,第四句表示專有名詞(「亞里士多德寫了《天論》」)
順着上次 Black Letter 的故事線索,我們繼續說說中世紀過後,意大利文藝復興所誕生的兩種影響深遠的「書體」:Roman 和 Italic。我覺得把他們稱為「書體」似乎更為合適。對比中文,我們有篆書、隸書、楷書等等,在某一具體的書體之下,再按照書法者的名字等細分為某某體。概念明晰了,我們就開始說故事吧。
Roman
14至15世紀,意大利的文人們追隨着彼特拉克對於傳統文化的復興之志,在日常書寫和出版物中,廣泛採用了一種他們所認為具有「羅馬風格」的手寫字體。通過檢索古代文獻,他們重新發現了11世紀查理曼時期留存於修道院的早期小草書體。時任羅馬教廷秘書的布拉喬利尼 ,發明了一種新的字體:採用了卡洛林小草書體的小寫字母;對於大寫字母,則取自古羅馬的石刻大寫體。另一位文人尼古力 吸取了 Black Letter 的連筆法則,通過傾斜字母的角度,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成為了 意大利體(Italic)的雛形。
繼續閱讀
卡洛林小草書體
Black Letter,也稱 Gothic Script(哥特手寫體)或 Old English Script(舊式英語手寫體)。Black Letter 在英語中的寫法也有多種: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採用的是兩個獨立的單詞,首字母分別大寫的寫法,也就是:Black Letter。關於中文譯名,國內的叫法五花八門,有叫黑體的,有叫裝飾體的,有叫哥特體的等等。在沒有一個公認而確切的中文譯名之前,我們還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譯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說 Black Letter,得從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書體(Carolingian miniscule)講起。儘管古羅馬帝國早已湮滅成了廢墟,羅馬手抄體(大寫和斜體字母表)在中世紀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隨着時間的推移,羅馬手抄體漸漸受到了愛爾蘭體和盎格魯撒克遜體的影響,面目變得模糊起來。
繼續閱讀